17 清初白话小说
清代文学复习

1、清初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学者及吴嘉纪、屈大均、钱澄之、归庄申涵光等。
2写作文学散文的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3.侯方域散文特点:以小说为古文辞。
以《李姬传》为例分析。
《李姬传》是侯的代表作,再现风尘女子李香识大体、辨是非的品德与节操,都“以小说为古文辞”,提炼细节,揣摩说话,刻画神情,所选的三个典型事件,精择李香对话组成,切合身份与心境,曲折生动,使人物个性鲜明,堪称性格化的语言,突破陈规,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
4.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被称为“江左三大家”。
吴力排七子的“诗尊盛唐而文学秦汉”,转移当时诗歌创作的风气,是从明诗到清诗转折的一大关键人物,其诗作风格接近晚唐和宋诗,技巧成熟。
他强调时代、遭遇和学问的重要性,建立起“诗有本”的真情论,确立了有清一代诗风。
被称为清诗的开山宗匠。
受钱谦益影响,在钱的家乡产生了虞山诗派,代表诗人有冯舒、冯班等人。
5.吴伟业的贡献:吴伟业的最大贡献在七言歌行,(他吸收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重在叙事,)在继承元白歌行体诗的基础上,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自成一种叙事诗体——梅村体。
6.梅村体:梅村乃清朝诗人吴伟业的号,梅村体是他在继承元白歌行体诗的基础上,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自成的一种叙事诗体。
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故国抒情和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性。
吴伟业以人物命运沉浮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把古代的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圆圆曲》是其代表性作品。
7.三大词家:阳羡词派:陈维崧;浙西诗派:朱彝尊(浙西六家: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龚翔麟);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三 荒诞的因果结构与真实的人生实况
《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全书依佛教的阴阳 果报观念,先后叙写了两世恶劣的婚姻。
然而,在作者建构的这样一个大框架中,装入的是世 间家庭夫妻关系恶劣的人生实况。
小说开头一段缘起中说明,作者是有憾于世间家庭 “阴阳颠倒,刚柔失调”——丈夫受妻子的欺凌而作 此小说的。但小说叙写出的人生实况,却冲破了作者 的思想观念。无论是“前世”纵妾虐妻的晁源,还是 “后世”受妻辖制、凌辱的狄希陈,都不是钟情、尊 重妻子的好丈夫。
陈忱的《水浒后传》
1、思想内容
《水浒后传》依据原书的结局,叙写梁山英雄李俊、燕青 等32人再度起义,由反抗贪官污吏,转为反抗金兵,惩治 祸国通敌的奸臣、叛将,燕青在金兵占领的地区救助被掳 的民众,去金营探视宋徽宗,全伙救出被金兵围困的宋高 宗,保护他奠都临安亡国之恨和关心国事李俊起义于太湖, 继而开拓海岛,最后全伙聚集海上,建基立业,明显由郑 成功、张煌言拥兵海上抗清生发成小说情节,也反映遗民 们寄恢复希望于海上和坚决不臣服新王朝的普遍心态。
第三节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
一 清初的拟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在明末已由整理、改编旧篇转向了作家个人创 作,简称拟话本,作者的主体意识增强,多叙写现实世 态人情,话本体制失去了约束力,
圣水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 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十五篇 酌玄(元)亭主人的《照世杯》四篇
二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
李渔的小说集有《无声戏》和《十二楼》,《无声戏小 说》12篇,《无声戏二集》6篇; 《连城璧》是二者的合 刊,只抽换了关于张缙彦的一篇。《十二楼》有十二篇 小说,每篇写一楼以楼命题。
小说用方言俗语描摹人物情状,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诙谐幽默 的情趣。
二 全新的长篇世情小说
李渔小说《十二楼》研究——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

李渔小说《十二楼》研究——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付晓丽【摘要】李渔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戏曲家、小说家,他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和愿望,<十二楼>是李渔较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被誉为"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上乘之作".<十二楼>的写作理想是"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风情与道德的统一是李渔的追求.本文将对<十二楼>的风情现象和作者李渔的道学追求分别进行论述,试从这两方面对<十二楼>进行平面剖析,探讨如何从作品本身得出李渔用风情性的描述来表现他的道学思想的艺术特点,从而对<十二楼>的研究做出一些有益的帮助.【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6)006【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李渔;《十二楼》;风情;道学【作者】付晓丽【作者单位】四川教育学院,教务处,成都,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9李渔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戏曲家,同时也是继冯梦龙、凌濛初之后,影响力最大、最富创作个性的拟话本小说家。
在明末清初这段时间里,李渔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不仅以曲家名世而且小说亦佳。
要评价李渔的小说,首先便是《十二楼》。
此书在顺治年间便有刊本,题为《觉世名言第一种》,在正文前之书名下,又名《十二楼》。
可见清代对这部书的重视。
李渔是“清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孙楷第语),他的白话短篇小说被推誉为“清代小说之冠”,在民间亦曾流传着“笠翁小说一出,一时国门纸贵”的佳话。
而李渔在短篇小说创作上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是因为他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和愿望,有着比较鲜明的民主思想,而且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艺术表现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本文试图通过对《十二楼》中的风情现象和作者李渔的道学追求对《十二楼》进行平面剖析,探讨如何从作品本身得出李渔用风情性的描述来表现他的道学思想的艺术特点,从而把握作者李渔的人生定位,并藉此确定他与《十二楼》在中国白话小说史上的地位。
概述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概述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一、宋元“说话”伎艺明代称为“说书”或“评话”。
(一)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间洪便《清平山堂话本》。
1.原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6集,每集又分上下两卷,每卷5种,共60种,故称《六十家小说》。
2.今仅残存29篇,其中24篇为《宝文堂书目》著录,一般认为其保存宋元明以来的一些话本小说的原貌。
(二)万历间书商熊龙峰刊印的话本小说,今存四种,1958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合在一起影印出版,定名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一般认为《张生彩鸾灯传》是宋话本,《苏长公章台柳传》元,《冯伯玉风月相思小说》、《孔淑芳双鱼扇坠传》明。
(三)《京本通俗小说》含小说9种,1915年由缪荃孙刊行。
(四)“三言”之前话本小说主见于《清平山堂话本》和“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
二、“拟话本”(一)概念:明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模仿“话本小说”样式而独立创作的新小说;从鲁迅起,一般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于“拟话本”类。
(二)冯梦龙,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等。
1.受李贽思想影响,成为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代表人物。
2.曾改编长篇小说《平妖传》《列国志》;纂辑文言小说及笔记《情史》、《古今谭概》、《智囊》和散曲选集《太霞新奏》;创作、改编传奇剧本十馀种,合刊为《墨憨斋定本传奇》;收录、编印民歌《挂枝儿》、《山歌》等。
3.“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
(1)《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通称。
(2)“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七年(1627)。
①有的辑录宋元明以来旧本,但一般都作不同程度的修改;②也有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中国文学史》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三个部分,都是大学中文系本科的重要基础课程。
本门课程考试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本史实和作家作品,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1、上古神话2、《诗经》3、《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4、《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5、屈原与楚辞(二)秦汉文学1、秦及西汉散文2、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3、司马迁与《史记》4、两汉乐府诗5、东汉辞赋6、《汉书》及东汉散文7、东汉文人诗(三)魏晋南北朝文学1.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2.两晋诗坛3.陶渊明4.南北朝民歌5.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6.永明体与齐梁诗坛7.庚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8.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9.魏晋南北朝小说(四)隋唐五代文学1.南北朝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2.盛唐的诗人群体3.李白4.杜甫5.大历诗风6.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诗人7.白居易与元白诗派8.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9.唐传奇与俗讲变文10.晚唐诗歌11.李商隐12.词的初鐊及晚唐五代词(五)宋代文学1.宋初文学2.柳永与北来前期词风的演变3.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4.苏轼5.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6.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7.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8.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9.辛弃疾和辛派词人10.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11.南宋的散文和四六12.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六)元代文学1.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2.关汉卿3.王实甫的《西厢记》4.白朴和马致远5.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6.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7.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8.元代散曲9.元代诗文(七)明代文学1.《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2.《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3.明代前期诗文4.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5.明代杂剧的流变6.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7.汤显祖8.《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9.《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10.“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11.晚明诗文12.明代的散曲与民歌(八)清代文学1.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2.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3.清初白话小说4.《聊斋志异》5.《儒林外史》6.《红楼梦》7.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8.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九)近代文学1.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2.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3.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4.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第二部分中国现代文学史(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1.文学思潮与运动(一)①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②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③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④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2.鲁迅(一)①《呐喊》、《彷徨》②《野草》、《朝花夕拾》3.小说(一)①“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②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③“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4.通俗小说(一)①通俗小说的基本情况②张恨水5.郭沫若①《女神》的产生和影响②郭沫若其他自由体诗创作概况③历史剧创作6.新诗(一)①新诗诞生的背景及五四新诗运动②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③“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④前期新月派诗歌的贡献⑤纯诗及早期象征诗派⑥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7.散文(一)①《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②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③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④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⑤“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8.戏剧(一)①文明新戏概况②“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③“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④田汉、丁西林对早期话剧文学的贡献(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1.文学思潮与运动(二)①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②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③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2.茅盾①开创新的文学范式②茅盾的小说成就3.老舍①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②《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③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4.巴金①巴金前期小说创作②《家》的杰出成就③巴金后期小说创作5.沈从文①边城湘西的叙述者、歌者②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③文学理想的寂寞6.小说(二)①“左联”和左翼小说②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③海派小说7.通俗小说(二)①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②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8.新诗(二)①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②后期新月派的创作③现代派诗人的创作9.鲁迅(二)①鲁迅杂文②《故事新编》10.散文(二)①幽默闲适小品的创作②左翼作家的散文创作③“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④报告文学与游记11.曹禺①曹禺现代名剧②曹禺剧作的命运12.话剧(二)①“广场”戏剧概况②“剧场戏剧”创作(三)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1.文学思潮与运动(三)①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③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2.赵树理①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②赵树理小说创作3.小说(三)①暴露与讽刺②体验与追忆③通俗与先锋④现实与民间4.通俗小说(三)①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②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③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5.艾青①艾青的历史地位②艾青的诗歌创作6.新诗(三)①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②校园诗人群与“中国新诗派”7.散文(三)①报告文学的勃兴②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③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8.戏剧(三)①“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②大后方、上海孤岛戏剧③沦陷区戏剧第三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史(一)50-70年代的文学1.文学的“转折”2.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3.矛盾和冲突4.隐夫的诗人和诗派5.诗的几种体式6.小说的题材和形态7.农村小说8.对历史的叙述9.另一类小说的处境10.在主流之外11.散文12.话剧13.走向“文革文学”14.重新构造“经典”15.分裂的文学世界(二)80年代以来的文字1.80年代的文学环境2.80年代文学概况3.80年代初期的小说4.80年代的诗5.新诗潮6.80年代后期的小说(一)7.80年代后期的小说(二)8.女作家的创作9.散文创作10.90年代的文学状况三、考试的基本题型主要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简述题、论述题等。
清代文学概说

二、桐城派
2.刘大櫆
(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 他对“义法”理论进行丰富和拓展,以“义理、书卷、经济”扩 大“言有物”的内容,是姚鼐“义理、考据、词章”说的先导。 他还对文章的“神”、“气”、“音节”等要素给予重视,突破 了“言有序”的范围。 他的文章抒发怀才不遇,指摘时弊,以“雄奇恣睢,铿锵绚烂” 著称。
一、清初诗词
4.词的中兴
清初词坛出现了中兴的盛况,出现了以陈维崧为首的 阳羡词派、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和满族词人纳兰 性德。 纳兰性德(1654~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 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康熙进士,一等侍卫。纳兰词 真挚自然,清新流丽,不事雕琢,风格与李煜相近。 蝶恋花· 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 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 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 秋雨。
清代文学概说
第二节 清代散文
一、清初三大家
1.侯方域
(1618~1654),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早期为文流于词藻,功力 未深,后学唐宋八大家,转益多师后臻于成熟。 其为文或缠绵悱恻,声情并茂,或雄辩汪洋,纵横奔放。 尤其是他在写一些下层人物传记时,敢于突破文体壁垒,以小说 为文,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生动,使散文具有小说的特点。
二、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叶诗词
1.沈德潜的“格调说”
沈德潜(1673~1769)论诗原本叶燮,经其推演,论诗 以儒家诗教为宗,尊唐抑宋,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 推崇“温柔敦厚”,为此他选辑了《古诗源》、《唐 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影响颇大。 翁方纲(1733~1818)倡导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 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翁方刚的肌理,包括 义理和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 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和学问,文理指“言有序”, 指诗歌的韵律、节奏、章法等。袁枚批评他“错把抄 书当作诗”是有道理的。
4中国古代最早白话小说

4中国古代最早白话小说:宋元话本8 《南词叙录》的作者:徐渭9 元末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12 张可久:后期散曲作家。
《苏堤唱晚》《小山乐府》等散曲集。
元人中专攻散曲并存世作品最富者。
15 《放哨高祖还乡》的作者:睢景臣17 唐宋派: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为代表的复古流派,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一定影响,被称为唐宋派。
其派别强调文以明道。
18 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北公安,故世称“公安派”。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22 “狂人”徐渭:《四声猿》23 吴江派与“至情派”:一方面是以沈璟为领头人的吴江派曲学家群体的产生,另一方面是以汤显祖为楷模的至情派剧作家风格的融聚,30 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接触代表:《儒林外史》(一)元1.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
2.王实甫,名德信。
主要作品为《西厢记》,郑光祖,字德辉。
主要作品是《倩女离魂》。
3.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元曲“四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结为《东篱乐府》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者之一。
《墨梅图题诗》(元)王冕(二)明9.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
主要作品为《震川文集》。
(《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
他推崇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
10.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临川人。
主要作品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叫“临川四梦”。
是浪漫主义杰作。
12.张溥(pǔ),字天如,”复社“领袖。
主要作品为《七录斋集》,《五人墓碑记》出此。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三)清13.洪升,字防思,号稗畦。
清代小说

第三章清代小说清代小说发展的四个阶段一、顺治、康熙时期1644~1722●二、雍正、乾隆时期1723~1795●三、嘉庆、道光、~1874咸丰、同治时期1796●四、光绪、宣统时期1875~1911第一个阶段——顺治、康熙时期这是清代小说的繁荣时期。
1、评点本:《水浒传》的金圣叹评本,《三国志演义》的毛宗岗评本,《西游记》的汪象旭评本、陈士斌评本,《金瓶梅》的张竹坡评本。
2、文言小说: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代表。
3、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的成就为最高。
其中成就比较突出的,有《说岳全传》、《水浒后传》(陈忱撰)、《后水浒传》(青莲室主人撰)和《隋唐演义》等。
4、人情小说,《续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
5、才子佳人小说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
它是明代以来的人情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
《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6、神魔小说发展到这一时期,已接近尾声,有《后西游记》、《济公全传》、《醉菩提》等。
7、白话短篇小说:《连城璧》、《十二楼》、《豆棚闲话》、《五更风》、《照世杯》、《闪电窗》。
第二个阶段,雍正、乾隆时期1、《聊斋志异》首次刊行于乾隆年间。
《子不语》(一名《新齐谐》)、《阅微草堂笔记》、《谐铎》、《夜谭随录》、《萤窗异草》等。
2、白话长篇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几乎是同时出现两座高峰。
3、才子佳人小说:《驻春园小史》、《金石缘》、《水石缘》、《雪月梅》等。
4、历史演义小说:《飞龙全传》、《说呼全传》、《反唐演义全传》、《说唐后传》、《征西演义全传》、《反唐演义传》。
蔡元放的《东周列国志》流传较广,影响较大。
5、《绿野仙踪》和《野叟曝言》是两部优秀的作品。
第三个阶段,嘉庆、道光、咸丰、同治时期了创作小说创作进入了衰微时期第四个阶段,光绪、宣统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最后收尾的时期。
1、文言小说以《夜雨秋灯录》、《淞滨漫录》、《淞滨琐话》等为代表。
它们仿《聊斋志异》而作,但描写的重点已不是狐鬼,而是烟花粉黛之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和才子佳人小说
• • • • • 1、《醒世姻缘传》 《醒世姻缘传》署名“西周生”作,约成书与清顺治年间。原名《恶因 缘》,全书100回,按佛教因果报应,写两世的两种恶因缘。具有浓重的荒诞 神秘色彩。 本书在题材上继承《金瓶梅》,以家庭生活反映社会问题,其一夫五妻 争宠的模式也照搬了《金瓶梅》。但它突出了社会人生的幻灭感。 2、才子佳人小说 是以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在清初最为兴盛。其情节多为固 定模式: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拨乱离散,及第团圆。总的倾向是存情去欲。 这种倾向一方面是对明末主情思潮的修正,另一方面又对《红楼梦》的创作 提供了正反两方的经验。代表作家:“天花藏主人”张匀,“槜李烟水散人” 徐震,著名作品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定情人》。 这些小说既反映了对自由爱情婚姻的追求,又竭力与传统伦理调和,摆 出一副道学面孔。鲁迅说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看到了“中国婚姻方法的缺 陷”,却“闭上眼睛”来补救它。(《论睁了眼看》)
1、题材:叙写世情,展示家庭问题。他所营造的世界大都与现实世界似是而非,所显 示的不是真实生活,而是他别出心裁的经验之论和游戏人生的意趣。 2、主旨:改变了拟话本小说固有的教诲宗旨,绝少在封建纲常伦理上做文章,所发的 大都是别出心裁的饮食日用之道。
• •
•
•
3、突出地表现着一种玩世的娱乐性。他认为作小说戏曲是:“尝以欢喜心,
• •
第三节 李渔的改编走向独创的过渡时期。作家记 述当时见闻,凭经验结撰故事,由改编转向独创,摹写世情的小说占了主导 地位,话本的体制失去了约束力,作为“入话”的诗词和头回的地位下降, 叙述中引证诗词的数量大为减少。创作上最有特色的是李渔的《无声戏》 《十二楼》。 李渔短篇小说的特色:
第一节 续书小说
• • • • 明代小说的巨大成就影响了清初文人,出现了大量续书。续书有两种方 式:一是仿造,演绎相似的故事情节;二是假借原书人物,另行结撰故事。 代表作:《水浒》续书三种 1、陈忱的《水浒后传》 陈忱,字遐心,号雁宕山樵,浙江乌程人。以明遗民自居,常有国破家 亡的不平与伤感。完全否定了梁山好汉接受招安的结局,写征方腊后,宋江、 卢俊义死去,梁山旧头领重新占山据水,反抗官府,后在李俊领导下到海外 创业。本书不但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还借抗金的历史,总结明忘的历史 教训。 其主旨是:借小说以抒愤写心,如《水浒后传》序诗:“千秋万世恨 无极,白发孤灯续旧编。” 2、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 以写“水浒”为名,实写南宋杨幺洞庭起义。该书承接宋江被毒死情节, 通过罗真人指出宋江、卢俊义又下界转生为杨幺、王摩。以此表现起义将士 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3、俞万春的《荡寇志》 与上两部续书不同,写梁山好汉没有受招安、征方腊等情节,而是被诛 杀殆尽。主旨是“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
清初白话小说
• 明清之际,随着文化的日渐普及,民间对娱乐 性读物的需求仍在不断增长,而文人喜以小说摹 世态、抒性情的风气也依然存在。但明末个性解 放的思潮遭受挫折,再经过明清易代的历史动荡, 文人的性格已不再有晚明时代常见的狂放恣张, 而多了些压抑和扭曲,这在小说中也以曲折的形 态表现出来。 • 清代前期小说承续晚明小说兴盛的局面,不仅 作品数量众多,艺术上也有一定的成就。
幻为游戏笔。” 4、显示出主观专断的叙事特征和情节的随意性。不掩饰叙述者的存在,以自 己的名义口吻进行叙述,不仅在篇前篇后广发议论,叙述中也会随时介入他 的解释和俏皮的调侃。
第四节 其他清初小说
• • 1、《说岳全传》 《说岳全传》共二十卷八十回,题“仁和钱彩锦文氏编次,永福金丰大有 氏增订”,钱彩、金丰生平均不详。小说写岳飞抗金和最后遭秦桧陷害而死 的故事。小说的核心观念并不是民族矛盾,而是“忠”;忠奸之争,是全书 的基本线索。 2、 《隋唐演义》 《隋唐演义》一百回,褚人穫著,约成书于康熙年间。从隋文帝灭陈写 起到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回长安结束,把隋炀帝与朱贵儿、唐玄宗与杨贵妃处 理为“两世姻缘”,成为贯穿全书的线索,重点在隋炀帝的宫闱生活和隋末 英雄造反的故事。本书大量吸收了野史笔记、传奇小说的材料,收罗广博而 又庞杂,鲁迅批评为“浮艳在肤,沉著不足”(《中国小说史略》)。 本书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传说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作为通俗小说具有很 强的吸引力。其中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罗成等人物形象,有较鲜明的个 性。
• •
•
思考题
• 1、清初续书小说的两种方式。 • 2、李渔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