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史
中山大学校史知识

学校拥有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等5所附属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专科医院。
陈寅恪故居陈寅恪是我国着名学者,语言学家、历史学家。20世纪50年代后,东南区一号一直是陈教授的住所兼教学课室。《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着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永芳堂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于1990年捐资一千万元人民币兴建。从上方俯视,永芳堂由对称的外方内圆的双曲面组成,前庭舒展的两翼象征开放中的国门,直达三楼正厅的室外六十级台阶象征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作为永芳堂建筑的组成部分,室外台阶两侧置有近代中国十八先贤铜像雕塑群。十八先贤铜像位于永芳堂广场两侧,左侧依次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章炳(浙江余杭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康有为(广东南海人)、邓世昌(广东番禺人)、黄遵宪(广东嘉应人)、魏源(湖南邵阳人)、林则徐(福建候宜人)、詹天佑(安徽源人)、秋瑾(女,浙江江阴人)、谭嗣同(湖南浏阳人)、严复(福建候官人)、冯子材(广西钦州人)、容闳(广东香山人)、洪秀全(广东花县人)。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简介
校区规模及学科建设
珠海校区以本科教学为主,目前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和港澳台各类学生共一万余人,来自中山大学的文、理、医、工等门类17个院系约50多个专业。旅游学院、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海洋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5个整建制学院(即:本科四年、研究生、博士阶段的学习除实习外,其他均在珠海校区完成。)相继落户珠海校区。2012年9月增加移动信息工程学院后,珠海校区整建制学院达到6个。 校区在校生总人数预计达到12,000。
中山大学校史知识

概况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
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
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
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
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
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
办学条件及学科建设目前,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28个学院和地球科学系、资讯管理系,并有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
中大历史沿革和重点建筑介绍

【中大历史沿革】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两校重新合并组建。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把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各类大学整合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改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孙中山先生创立中山大学的初衷就是要把中山大学打造成一个现代学术机构,为改造中国社会和发展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而努力。
中山大学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前身为格致书院,创办于1888年,在旧中国最初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1904年迁至广州市海珠区康乐村,改名岭南学堂。
1927年由第一任校长钟荣光先生收归中国人成为私立岭南大学。
1952年院系大调整,原中山大学与岭南大学并校组成新中山大学,入主康乐园。
从此康乐园成为了中山大学的代称。
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这两校的医学院拆分合并另行组建专门的医科院校,后将广州光华医学院并入,易名中山医科大学。
这两所同根同源的大学,共同继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和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岭南大学的办学传统。
2001年,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现今的中山大学,成为一所包括工医药、人文与社会、自然与技术、经济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大南校区基本介绍】怀士堂又称“小礼堂”,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区康乐园中轴线上。
1917年,由美国安布雷·史怀士出资修建,原为基督教青年会馆。
1923年,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怀士堂现为中大小礼堂,作为全校政治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黑石屋1914年由芝加哥的黑石夫人出资兴建。
原来岭南大学是教会学校,1927年教育主权收回国有,曾担任过岭南学堂教务长的钟荣光博士成为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黑石屋曾是钟荣光先生的寓所。
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与国立西南联大之比较刍议罗玲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与国立西南联大之比较刍议罗玲(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400047)摘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与国立中央大学是抗战时期国内著名的两所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页。
抗战促成了联大的诞生,也成就了中大的辉煌。
两校在极其艰难的历史条件下,汇集了大批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生,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
在抗战期间,两校除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不懈努力外,在迁校过程、发展背景、组织形态、教育理念诸方面异多于同,各有优缺。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央大学;西南联大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29(2013)02-0018-08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联大”)与国立中央大学(以下简称“中大”)是抗战时期著名的两所大学,也是内迁大后方高校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两所大学,他们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页。
抗战促成了联大的诞生,也成就了中大的辉煌。
两校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汇集了大批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生,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两校校友在海内外各行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抗战期间内迁高校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西南联大的研究,而对同时期中央大学研究相对较少。
这主要是由于“共产党掌握政权后,建都北京,中央大学不只失去‘首都大学’的光环,更因其与国民党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受到严重质疑乃至压抑。
”[1](62-63)本文拟从两校迁校过程即办学环境、学校的管理及行政组织、教育理念诸方面比较两校在抗战期间的发展情况,以期有助于深化对抗战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
一、迁校过程:一气呵成与一波三折就迁校而言,中央大学明显比西南联大有计划和效率。
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因为担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候补委员[2](141),所以对于中国抗日的政策稍有了解[3](442),“我是略略知道国防政策的一个人,知道中枢是如何积极的准备抗日”[4],故罗家伦深知对日本战争必然会发生,故对于中大迁校早有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中大各时期概况

中山大学前身为广东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校址设在文明路215号。
为纪念孙中山,民国15年(1926年)7月改名为中山大学,后一度迁往天河五山(今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现址),1952年院系调整时将岭南大学部分院系并入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校址亦随之迁入岭大原址。
中大是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科综合大学,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中山大学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师资力量雄厚。
丁颖、成仿吾、郁达夫、许德衍、俞平伯等许多著名教授和学者先后在校任教。
郭沫若曾任教授兼文科学长,鲁迅曾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建国后在校任教的著名教授有陈寅恪、梁方仲、容庚、江静波、蒲蛰龙、商承祚、李岳生等。
继1978年调整、改革后,1996年设有研究生院、11个学院、30个系、23个研究所和35个教学科研中心。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合并后仍称中山大学,从而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学府。
合并后的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
共有11个博士、硕士授予权一级学科,99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76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和5个专业学位点。
还设立了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3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
拥有6个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
中山大学校址前身为美国基督教新教会办的大学――格致书院。
1927年收归国人自办,改名私立岭南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并入中大。
因此,今中大校院内有不少近代建筑是属于西洋古典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应属建于清代的马丁堂。
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
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
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
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中大知名校友名单

中大知名校友名单介绍中大,即中山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
自成立以来,中大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校友,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大的知名校友名单,他们在学术、文化、社会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学术领域1. 陈省身陈省身,数学家,与陈景润并称为“陈陈”,是中大数学系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代数学、几何学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
2. 任仲夷任仲夷,物理学家,是中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量子力学、核物理学等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大物理系的创始人之一。
3. 傅雷傅雷,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傅雷家书》影响了一代人,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傅雷曾在中大任教,并与中大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文化领域1. 杨洪基杨洪基,著名歌手和演员,是中大音乐系的毕业生。
他凭借出色的歌唱实力和多才多艺的演技,成为中国乐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2. 王家卫王家卫,著名导演,是中大电影学院的毕业生。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情感表达而著称,多次获得国际电影奖项。
3. 张叔平张叔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是中大戏曲系的毕业生。
他在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尊称为“京剧表演的大师”。
社会领域1. 孙逸仙孙逸仙,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和开拓者,是中大的创办者之一。
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徐特立徐特立,著名企业家,是中大管理学院的毕业生。
他创办的企业在中国民航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3. 吴稚晖吴稚晖,著名法学家,是中大法学院的毕业生。
他在知识产权法领域的研究和推动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倡导者之一。
结语中大的知名校友众多,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以其才华和奉献精神,彰显了中大人的品格和风采。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大学子,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大建筑及名人介绍详细版

永芳堂 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于1990年捐资一千万元人民币兴建。从上方俯视,永芳堂由对称的外方内圆的双曲面组成,前庭舒展的两翼象征开放中的国门,直达三楼正厅的室外六十级台阶象征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作为永芳堂建筑的组成部分,室外台阶两侧置有近代中国十八先贤铜像雕塑群。
十八先贤铜像位于永芳堂广场两侧,左侧依次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章炳麟 (浙江余杭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康有为(广东南海人)、邓世昌(广东番禺人)、黄遵宪(广东嘉应人)、魏源(湖南邵阳人)、林则徐(福建候宜人)、詹天佑(安徽源人)、秋瑾(女,浙江江阴人)、谭嗣同(湖南浏阳人)、严复(福建候官人)、冯子材(广西钦州人)、容闳(广东香山人)、洪秀全(广东花县人)等。
小礼堂
小礼堂可以说是校园最有名的建筑了,建于1915年,由每个辛辛那提市工业学家史*怀士先生捐资250,000美金,小礼堂原先是作为基督教青年所的,这可以通过原来岭南大学的老照片找到证据。1923年12月21日,中山先生来到岭南大学并在小礼堂里面发表讲话,勉励青年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现在小礼堂为中大校内最高学术讲学厅,来中大的专家学者,政要名人都会选择在其中讲学授课。
中大建筑及名人介绍详细版
———————————————————————————————— 作者:
———————————————————————————————— 日期:
ﻩ
中山大学校史——南校区建筑简介
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中大的农学院后成为现在的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成为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中大的天文学系当年是全国唯一的天文学系,后并入南京大学)。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国立中央大学介绍

国立中央大学(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简称中大,是一所坐落于台湾桃园的综合、研究型公立大学,为桃园地区最具声誉之学术、科学研究及学术网际网路之顶尖大学,是台湾“教育部”“五年五百亿计划”补助的十二所学校之一、台湾“教育部”选定之七所研究型大学之一。
360教育集团表示,国立中央大学历史可追溯于公元258年(永安元年)的南京太学,近代前身为1915年在南京成立的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62年在台以“复校”名义重建国立中央大学。
据学校网站2015年5月信息显示,国立中央大学占地面积62公顷,教职员工约650人,学生约13000人,其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约1:1。
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也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追溯学脉源自三国时期吴永安年(258年)的南京太学,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8年5月16日由国立江苏大学改称而来,1937年迁至重庆、成都等地办学,史称“重庆中央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1949年8月8日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定名南京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大校史建校初期-->>抗日战争胜利 (光辉历程之一)1924年-1927年(建校初期)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的。
为了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干部和科学人才,孙中山在创办黄埔军校的同时,把当时的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和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创立了广东大学,任命邹鲁为校长。
广东大学下设文、理、法、农、医5科16个学系。
校本部设在广州文明路。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
廖仲恺在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会第七十一次会议上提议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以纪念孙中山先生。
8月,广东大学校务会议正式通过改名,得到国民政府批准。
1926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明令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1927年-1938年1927年至1937年,中山大学各方面都有发展。
1930年9月至12月朱家骅为校长。
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由著名教育家许崇清任校长。
1931年设有文、法、理、农、医五个学科,同年将学科改称学院。
1932年2月后校长仍为邹鲁。
1 934年成立工学院,1935年春成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至此,中山大学设有文、法、理、工、农、医、研7个学院,23个学系,以及天文台、各研究所、医院、中小学等主要附属单位共19个。
中山大学校园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邹鲁校长等努力下,在广州市东郊白云山侧的石牌兴建了占地达12000亩的新校园。
1937年夏,广东法科学院并入中大法学院。
1938年夏,广东省立勤大学工学院并入中大工学院,1938年秋设立师范学院。
至1938年全校发展为文、理、法、工、农、医、师、研等8个学院,31学系。
1938年-45年(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曾三易校址,辗转跋涉。
校舍、图书、仪器设备损失惨重。
1938年10月,日军侵入广州,中山大学初迁广东罗定,后改迁云南江。
1940年4月许崇清复任校长(代)。
同年秋,他主持由江迁校回粤北坪石。
坪石时期,聘著名学者李达、洪琛、王亚南、陈寅恪、杨东莼等来校任教、讲学。
数学家胡金昌、艺术家许幸之、音乐家马思聪、黄友棣等亦曾任教于坪石。
在江和坪石时期,条件非常艰苦,各学院、系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并开展社会调查,对弄清粤北、湖南、广西等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少数民族情况,以及矿藏、水土、森林、植物资源作出了贡献,并在宣传抗战、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44年秋,日军进犯粤北,坪石告急,中山大学被迫迁往粤北连县、仁化和粤东兴宁、梅县各地。
1945年-1949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山大学各学院及机构于1945年陆续迁回石牌原址,各院、系逐步恢复、发展。
1945年12月王星拱出任校长,相继聘请了王起、王力、岑麒祥、钟敬文等教授,组成了新的较强的教师阵容。
至1948年,全校共有文、法、理、工、农、医、师、研8个学院、33个学系、3个专修科,以及先修班、附中、附小、幼儿院、附属医院、农场、林场等机构。
1948年6月至10月张云任校长(陈可忠代),1948年10月至1949年7月陈可忠正式接掌中大,1949年7月校长仍为张云。
1949年10月-->>改革开放 (光辉历程之二)1949年10月-1966年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中山大学开始了新的一页。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许崇清为中山大学校长,文化界知名人士冯乃超参与学校领导。
中山大学和其他院校一样,于1 952年进行了院系调整。
中山大学的工、农、医、师四个学院划出,与岭南大学等其他兄弟院校有关系科合并,分别组成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华南医学院(后改名中山医学院)、华南师范学院。
部分系科相继调往他校。
同时,以原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的文、理学院为基础,并将广州以及中南地区部分高校的有关系科调整进来,组建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8个学系。
校址由广州市东郊石牌迁到南郊康乐园岭南大学原址。
院系调整结束,许崇清和冯乃超继续任正副校长。
著名教授陈寅恪、陈序经、姜立夫、容庚、梁方仲等调入任教,增强了师资。
院系调整后,中山大学根据综合大学主要是培养科学研究人才、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师资的任务,开展了全面教学改革。
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以华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热带亚热带地区为主要研究方向。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学校遭到严重破坏,中山大学1966年至1969年停止招生4年。
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中山大学取得了较大发展,已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综合大学。
1995年底,顺利建成规模可观的学校校园网。
中山大学地处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
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著名大学、学术机构和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其中有30多所签署了交流协议。
每年派出大量人员到国外及港澳地区讲学、进修、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
先后授予邹至庄、霍英东、曾宪梓、何善衡等为中山大学名誉博士,聘请了杨振宁、邹至庄、陈省身、等一批知名学者、教授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还聘请了许多外国专家、教师来校讲学、任教。
历年来,中山大学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其中既有国家一流的专家学者,也有各级党政领导,更有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以及一批遍及海内外的企业家。
1995年6月,中山大学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6年6月,《中山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申报的9个学科(学科群)全部通过论证。
1999年9月,中山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定协议,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珠海校区面积3.3平方公里,为中山大学在下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展了办学的空间,以此为依托,中山大学将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硕果累累:改革开放至今 (光辉历程之三)硕果累累:改革开放至今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中山大学取得了较大发展,已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综合大学。
目前,中山大学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岭南(大学)学院、、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等11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
拥有24个研究所、36个研究中心,34个学系,48个本科专业。
共有5个国家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53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96个,还有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
还拥有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数学、历史学、管理学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光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6个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
全校有教职工3882人,其中教师1666人。
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博士生导师167人,教授338人,副教授580人,讲师539人。
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7人,近年来,共有11位教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在校各类学生18370人,其中博士生550人,硕士生1785人,本科生9525人,外国留学生181人。
中山大学不仅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而且教学实验设备比较齐全。
在全校82个实验室中,超快速激光光谱学实验室和生物防治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实验室与植物基因工程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其设备和研究水平居国内外先进行列;近代物理、引力波探测、静电加速器、电子显微镜、同位素应用、计算、电化教育、测试等实验室(中心),拥有目前国内外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
图书馆藏书278.8万册,各类期刊万余种,并开展国际联机检索服务。
1995年底,顺利建成规模可观的学校校园网。
中山大学地处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
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著名大学、学术机构和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其中有30多所签署了交流协议。
每年派出大量人员到国外及港澳地区讲学、进修、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
先后授予邹至庄、霍英东、曾宪梓、何善衡等为中山大学名誉博士,聘请了杨振宁、邹至庄、陈省身、杨庆??、朱经武、丘成桐、沈元穰、钱庆文、饶宗颐、桥本初次郎、费尔班克、陈香梅、等一批知名学者、教授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还聘请了许多外国专家、教师来校讲学、任教。
自国家设立重点大学制度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
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
中山大学已经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院是华南地区唯一的研究生院,是华南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历年来,中山大学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其中既有国家一流的专家学者,也有各级党政领导,更有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以及一批遍及海内外的企业家。
为进一步办好中山大学,国家教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大学。
自1993年至今,广东省对中山大学的投入总计已达2.6亿元。
1995年6月,中山大学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6年6月,《中山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申报的9个学科(学科群)全部通过论证。
1999年9月,中山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定协议,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珠海校区面积3.3平方公里,为中山大学在下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展了办学的空间,以此为依托,中山大学将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中山大学座落在广州珠江之滨,校园面积4.5平方公里,康乐园中树木葱笼,绿草如茵;珠海校区依山面海,幽静怡人,是不可多得的读书治学的胜境。
中华民国时期(1924年2月-1949年10月)大事记 (时代撷英之一)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办广东大学。
1926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明令将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曾三易校址,辗转跋涉。
校舍、图书、仪器设备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