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4课《香玉》表格教学设计

《香玉》教学设计1 / 3环节二温故知新,复述情节通过上一节课的阅读,同学们能否概括下故事情节。
学生复述后幻灯片展示:一黄姓书生在下清宫附近读书,白牡丹感其深情化作香玉与之成婚,后白牡丹被人偷掘,香玉亦失踪,书生终日恸哭,凭吊时幸有耐冬所化的红衣女绛雪,与之一同哭吊香玉,花神终于感怀动容,便使香玉复生。
黄生死后变成牡丹花下的一株赤芽,无意中被小道士砍斫而去。
白牡丹和耐冬于是也相继死去。
复述情节通过学生复述情节,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也为接下来分析人物形象打好基础。
环节三围绕“至情”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体味文章蕴含的情感美,形象美。
(1)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找学生翻译此段。
(2)品读,寻觅至情的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问题1:聊斋先生是如何评价这个发生在凡人和花仙之间的爱情呢?能否用原文回答?爱慕,叹惋情之至者,鬼神可通板书:至情问题引导2:在香玉、黄生和绛雪的故事中,这种“至情”体现在哪些文字里,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交流后板书:黄生:至情感天,视死如生香玉:为爱而生,因爱殉情绛雪:默默付出,以身相殉黄生:爱是至真至诚香玉:爱是勇敢坚贞绛雪:爱是隐忍克制学生诵读课文中的相关细节:黄生邂逅香玉,“爱慕弥切”,感动了香玉,两人往来情感日深,“一日之去,如千里之别”。
香玉被人掘走,黄生作哭花诗50首“日日临穴涕夷”,“冷雨幽窗,苦怀香玉,辗转床头,泪凝枕席”。
展现他对一往情深的至情。
此情感动了花神,使变为花鬼的香玉,回到黄生身边,黄生细心培植和呵护,一年之后香玉复生,“款洽一如从前”。
通过品读最后一段,找出作者的情感倾向,纲举目张,整个作品解读都统摄在这个中心之下。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理清情节,通过品读至情文字,感受作品所蕴含的人情美,形象美。
为下一步理解写作意图做好铺垫。
环节四探究写作意图,理解作品悲剧性审美意蕴问题引导:为爱而生,至真至诚,至善至美,我们很希望有情人能终成眷属,但作品为什么却是“一去(1)引导学生诵读香玉重生的部分投影显示文本,并设计思考问题,重点思考“流连”“俨然”“飘飘欲下”等词语投影显示教师修改删除后的文本提示学生思考:这段文字的描绘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感受到学生诵读,感受香玉复生的画面美、诗意美。
聊斋志异香玉教案

聊斋志异香玉教案教案标题:聊斋志异香玉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经典故事《香玉》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并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道德与命运的关系。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高年级学生,预计课时为两节课。
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香玉》,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包括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等方面。
3. 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道德与命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探讨人性、道德与命运的关系。
教学准备:1. 课本《聊斋志异》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阅读材料和讨论题教学过程:第一节课:步骤一: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聊斋志异》的兴趣,并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香玉》这个故事。
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香玉》,并提供相关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三: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香玉、李靖等。
让学生讨论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四:主题思想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所揭示的主题思想,例如人性、道德与命运的关系。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并进行讨论。
第二节课:步骤五:文学鉴赏(15分钟)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分析《香玉》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等方面。
让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故事的表达方式传递了什么信息。
步骤六:思辨与价值观培养(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人性、道德与命运的关系,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
让学生思考他们对于人性、道德和命运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
步骤七:总结与评价(10分钟)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评价故事《香玉》对他们的启发和影响。
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并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
香玉剧社号教学设计

香玉剧社号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2个生字,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常香玉捐献飞机的原因及经过,学习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了解常香玉捐献飞机的原因及经过。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质疑解题1、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归纳出:(1)这架飞机为什么叫“香玉剧社号”?它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要写“香玉剧社号”飞机?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自读提示,说说提示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1)读一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一说常香玉在抗美援朝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3)想一想课文赞扬了常香玉的什么思想。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默读,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上述你质疑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哪里没读懂?(1)思考后自由发言,概述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质疑交流1.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
2.重点学习“常香玉捐献飞机”这一部分(1)请你运用我们学过的“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找出描写常香玉在捐献飞机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句子。
(2)想一想,你从中了解到常香玉的什么思想。
3.交流。
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要求发言者,先交代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再说说是怎么读书思考的,然后阐明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4、探究:说说你心目中的常香玉。
五、谈一谈:学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板书:32“香玉剧社号”飞机拿出积蓄捐献飞机卖掉汽车多次立功(为抗美援朝)全国义演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
《香玉》《王六郎》教案

《香玉》《王六郎》教案教案:《香玉》《王六郎》一、教学目标:1.了解《香玉》、《王六郎》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语交流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介绍;2.各自扮演角色进行小剧场表演;3.与同伴进行对话交流。
三、教学准备:1.课文学习资料:《香玉》、《王六郎》故事;2.道具:扮演角色的服装和道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演示讲述故事《香玉》的简要梗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故事内容(10分钟)教师根据故事内容,向学生讲解《香玉》和《王六郎》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分组扮演角色(15分钟)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根据预先分配的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
学生自行分配角色后,老师提供相关服装和道具进行装扮。
4.小剧场表演(20分钟)学生进行小剧场表演,每个小组依次将故事情节展现出来。
其他学生对表演进行观察,并记录问题和感想。
5.对话交流(15分钟)学生自由组队,与同伴进行对话交流,分享观察到的问题和感想。
同时,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探讨与解答。
6.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演和讨论进行评价,点出表现好的地方,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总结教学重点和学生的收获。
五、教学延伸:1.可以将学生的表演录制下来,并进行评选和展播,让更多的人欣赏学生的才艺和努力;2.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一步了解《香玉》和《王六郎》的相关故事和历史背景,拓宽知识面;3.可以引导学生写下对故事的感想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演、对话交流和写作活动中的表现,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2.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3.可以邀请其他老师或家长作为观摩评委,对学生的表演和活动进行评价。
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香玉》、《王六郎》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4课《香玉》优秀教案

《聊斋志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香玉》和所给材料,综合概括《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2、试在课本和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刻画女性形象的方法和所塑形象的意义。
3、通过女性形象窥视作者对女性的审美,结合作者生平和社会背景推敲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1、结合《香玉》和所给材料,综合概括《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重点)2、试在课本和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刻画女性形象的方法和所塑形象的意义。
(重点、难点)3、通过女性形象窥视作者对女性的审美,结合作者生平和社会背景推敲作者的写作目的。
(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先学后教、讨论法、谈话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说到《聊斋》映入你脑中的是什么?(学生回答:鬼、狐狸等)那么,这些鬼怪精魄大多以什么形象示人?(学生:女的!)没错,《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就内容而言描写最多的就是“女性”。
今天,我们就从“女性”出发,窥一下《聊斋》中不可言说的欲望。
二、聊斋女性(筛选把握)师:请同学们结合《香玉》和导读材料中的内容,总结《聊斋》中女性形象的共同特征。
明确:年轻美丽,纯洁真挚、善解人意,举止大方,善良美好、勤劳持家,聪慧能干,大胆追爱分析:香玉“艳丽双绝”“袖裙飘拂,香风洋溢”婴宁“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聂小倩“有一十七八女子来,仿佛艳绝”“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丽尤绝”侠女“秀曼都雅,世罕其匹”红玉“视之,美”这些角色一出场变收人心魄、给人以震撼。
《聊斋》中女鬼常十六七八早早夭折,死后保持着生前的美貌。
花妖狐精在外貌上更是各有千秋,姿色不凡。
绛雪“妾不能如香玉之热,但可少慰君寂寞耳”。
聂小倩“女微窥之”香玉“君汹汹似强寇,令人恐怖,不知君乃骚雅士,无妨相见”聂小倩“儿飘然一身,远父母兄弟。
蒙公子露覆,泽被发肤,愿执箕帚,以报高义”红玉“妾实狐。
适宵行,见儿啼谷口,抱养于秦。
孙喆香玉教学设计

《聊斋志异·香玉》教学设计孙喆一、导入蒲松龄在名著《聊斋志异》中用奇幻的笔法、曲折的情节、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与众不同的世界。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1986年《聊斋志异》被搬上荧屏,拍成电视剧。
我们来欣赏电视剧主题曲:“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播放视频)“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这句话不仅是解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香玉》的钥匙,也是解读《聊斋志异》491篇作品的钥匙。
为何说“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课文,作一番巡礼和探讨吧。
二、复述文章情节(学生复述)黄姓书生在下清宫附近读书,白牡丹感其深情化作香玉与之相恋,后白牡丹被人掘走,书生悟出香玉乃花妖,终口励哭,临穴凭吊。
幸而有受香玉之嘱托的牡丹花姐姐耐冬绛雪时而与之作伴,一同哭悼。
花神感怀动容,使香玉复生。
黄生死而化为牡丹花下的一株赤芽,与爱人以花形团聚。
几年后,因赤芽不开花,小道士将它砍去,白牡丹和耐冬花也相继死去。
三、探究文章人物本文爱情故事很曲折,黄生、香玉、绛雪历经生死,感情深厚,最终却是一去两殉之的结局,令人叹惋!作者蒲松龄是如何评价这段故事的呢?齐读文章最后一段“异史氏日”:这段文字中,大家觉得哪个字最关键?—情!不是普通的情,“情之至者”,用“至”来形容“情”,“至情”。
“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可爱”在至情之美。
香玉、黄生和绛雪的故事中,这种“至情”有很多表现,我们来探究文本,看看文中的人物身上哪些地方体现了至情,“至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学生讨论后分析)黄生:至情感天,以死为生(1)顾一口之隔,如千里之别。
(2)生始悟香玉乃花妖,怅惋不已……恨(遗憾)极,作哭花诗五十首(3)冷雨坐窗,苦怀香玉,辗转床头,泪凝枕席。
今对良友,益思艳妻。
久不哭香玉,卿能从我哭乎?(4)感动花神,诚可动天。
《香玉》对外公开课教案

《香玉》对外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香玉》是一篇描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卉绘画艺术的文章。
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卉绘画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1.2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卉绘画艺术学习欣赏和评价花卉绘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1.3 教学内容花卉绘画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花卉绘画艺术的特点和技法欣赏和评价花卉绘画作品的方法和技巧第二章:花卉绘画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2.1 教学目标了解花卉绘画艺术的基本概念了解花卉绘画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2.2 教学内容花卉绘画艺术的定义和分类花卉绘画艺术的历史演变和代表作品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和展示相关资料,介绍花卉绘画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学生听讲和笔记,提问和讨论第三章:花卉绘画艺术的特点和技法3.1 教学目标了解花卉绘画艺术的特点和技法学习花卉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2 教学内容花卉绘画艺术的特点和风格花卉绘画的基本技法和步骤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和示范花卉绘画的技巧和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实践,学习和掌握花卉绘画的基本技法第四章:欣赏和评价花卉绘画作品的方法和技巧4.1 教学目标学习欣赏和评价花卉绘画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4.2 教学内容欣赏和评价花卉绘画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分析和评价花卉绘画作品的风格和特点4.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和分析花卉绘画作品,讲解欣赏和评价的方法和技巧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欣赏和评价花卉绘画作品,进行实践和讨论5.1 教学目标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和文化素养5.2 教学内容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拓展阅读5.3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心得,进行交流和分享第六章:案例分析与讨论6.1 教学目标分析具体的花卉绘画案例,理解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6.2 教学内容选取几幅具有代表性的花卉绘画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香玉教学设计

香玉教学设计《香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香玉》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学生能够分析《香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学生能够提高阅读和欣赏古代小说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理解《香玉》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通过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分析《香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通过写作、表演、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提高阅读和欣赏古代小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对爱情、友情、亲情等人类情感的理解和尊重之情。
培养学生对生命、自然、社会等人类存在的关注和思考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香玉》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分析《香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理解《香玉》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分析《香玉》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分析、归纳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香玉》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讲授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 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享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香玉》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香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欣赏法通过组织学生欣赏《香玉》的电影、电视剧、戏曲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香玉》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欣赏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香玉》的电影、电视剧、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片段,让学生对《香玉》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提问学生:“你们看过《香玉》的电影、电视剧、戏曲等艺术形式吗?你们对《香玉》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有什么了解?”2. 讲授新课讲解《香玉》的作者、创作背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之《香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蒲松龄的相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本文生动丰富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香玉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表现的思想倾向。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难点:鉴赏神鬼小说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
——当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女士《聊斋志异》的问世,为中国文学史上增添魅力四射的女性形象。
二、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
他19岁初应童予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蒲松龄长期在乡间作塾师。
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卉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
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三、《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
“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
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
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第二单元谈神说鬼寄幽怀《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官吏的贪虐、豪强的横行霸道、民生的痛苦无奈,在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比如《促织》作者通过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席方平》席方平的父亲被奸人所陷害,方平魂入城隍庙为父亲伸冤。
然而“羊惧,内外贿通,始出质理。
城隍以所告无握,颇不直席”。
方平愤恨不已,但没办法。
只好进入冥府,认为冥王能为自己伸冤,不料,整个地府被羊收买。
他们相互勾结,上下串通,对席方平威逼利诱,想使席方平屈服。
然而方平是铮铮铁骨的硬汉形象,面对淫威,毫不屈服,在严刑拷打下也没有退缩,连对他用刑的鬼吏也肃然起敬。
席方平面对的阴司地狱,分明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封建社会的曲折写照。
那鬼奴、狱吏、城隍、冥王正是现实社会中大小剥削者、压迫者的形象。
他们勾结起来对一个弱者进行残酷的压榨。
虽然写的是幽冥,其实是现实的反映;《公孙夏》写王子的门客、与督抚有故交的公孙夏,劝说一位太学生行冥贿、图阴官的荒诞故事,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肮脏交易做了讽刺性的揭露。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蒲松龄19岁进学,文名日起,却屡应乡试不中,断绝了功名之路。
他饱受考试的折磨,一次次名落孙山,沮丧、悲哀、愤懑不仅倾注于诗词里,也假谈鬼说狐发泄出来。
如《素秋》《神女》等揭露科场的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司文郎》《于去恶》等讽刺考官的不学无术、颟顸无能,大都感情强烈,爱憎分明。
尤其是《司文郎》,文笔幽默,讽刺更为尖刻。
故事中,一位盲僧人能够凭嗅觉判别文章优劣,但他评价好的王生却名落孙山,于是他气愤地说:“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今帘中人并鼻亦盲矣!”这是讽刺考官一窍不通。
《贾奉雉zhì》中又有一位异人,深知科举弊病,劝贾奉雉效法拙劣文章应试,说“帘内诸官,皆以此等物事进身,恐不能因阅君文,另换一副眼睛肺肠也”。
他教贾奉雉“于落卷中,集其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在科场中神差鬼使地写了出来,竟中了经魁。
放榜后,贾奉雉再读其文,汗流浃背,感到这是“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
这些幻设的讽刺,矛头仅指向科场考官,虽然还不够深刻,但也表达出像作者一样怀才不遇的文士的愤懑心情。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一类情节比较单纯者,如《绿衣女》《连琐》《香玉》等,大体是写一位书生或读书山寺,或书斋临近郊野,忽有少女来到,或吟唱,或嬉戏,给寂寞的书生带来了欢乐,数度相会,方知非人,或者进而生出一些波折。
有理由认为这正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
他长期在缙绅人家坐馆,受雇于人,一年中只在年节假日返家小住几日,他曾在题为《家居》的诗里感慨说:“久以鹤梅当妻子,且将家舍作邮亭。
”独自生活的寂寞,不免假想像自遣自慰,如他在独居毕氏宅第外花园时曾有诗云:“石丈犹堪文字友,薇花定结欢喜缘。
”(《聊斋诗集·逃暑石隐园》)《绿衣女》《香玉》等篇,不过是将这等自遣寂寞的诗意转化为幻想故事。
还有一些故事,狐鬼花妖的出现不只是让苦读的书生或做了馆师的书生解除了寂寞,还使书生得到敬重、鼓励,事业上也获得上进,为之编织出种种理想的梦。
蒲松龄曾写过一出小戏《闹馆》和俗曲《学究自嘲》,反映穷书生做乡村塾师的辛酸,其中自然有他个人的亲身感受。
写河间徐生坐鬼馆的《爱奴》却是另一番景象:鬼馆东蒋夫人礼遇厚待徐生,徐生为她“既从儿懒,又责儿工”大发脾气,她赶忙“遣婢谢过”,最后还将徐生喜爱的婢女相赠,“聊慰客馆寂寞”。
篇末异史氏曰:“夫人教子,无异人世,而所以待师之厚也,不亦贤乎!”这正是一般做塾师的书生们跂予望之的。
狐女凤仙将穷秀才刘赤水带到了家中,狐翁对女婿们“以贫富为爱憎”,凤仙以丈夫“不能为床头人吐气”为憾,留下一面镜子相激励。
刘赤水“朝夕悬之,如对师保,如此二年,一举而捷”。
篇末异史氏曰:“吾愿恒河沙数仙人,并遣娇女婚嫁人间,则贫穷海中,少苦众生矣!”(《凤仙》)这也只能是像作者一样困于场屋的书生的天真幻想。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与上述几类故事不同,大约是由于立意在于劝诫,这类篇章多数是直写现实人生,少用幻化之笔,而且是以现实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美刺的原则。
这样,当他讥刺社会、家庭中的负义、伪孝、弃妇种种失德现象的时候,笔锋是犀利的;而要为社会树立一种道德楷模的时候,如《张诚》《曾有于》,以主人公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调和家庭嫡庶兄弟关系为美德,虽然表现了淳风厚俗的愿望,但却失之迂阔。
《珊瑚》《邵女》等篇中精心塑造的现实妇女的典型,珊瑚被休而不再嫁,受凶姑悍娌虐待而无怨;邵文甘心作人妾,受大妇的凌辱至于炮烙,而“以分自守”,更是鼓吹了女性为夫权而牺牲一切的奴性。
还有颇可注意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实际的感受突破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对人生的某些问题有了独特的思索。
《乔女》中的主人公形体丑陋,而心性善良,承受着丑陋带来的不幸。
老而且贫的丈夫死后,她拒绝了亟待续弦的孟生的求婚,理由是“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
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孟生“益贤之,向慕尤殷”,她终未相许。
然而,当孟生暴卒后,她却前往哭吊,并在孟家遭到侵凌时,挺身而出,为之护理家业,抚育幼子至成人。
以丑女作为正面颂扬的主人公已是小说中的超俗之作,写她未许身再嫁,却许之以心,实际上做了孟生的没有名分的“未亡人”,作者和他的小说人物一样,都已走出了旧道德的藩篱。
《田七郎》是写社会交往的:猎户田七郎受了富家公子的救助之恩,后来又为报恩而拼上性命。
小说突出展示的是田七郎意识到受人恩就要报人恩,极不愿意受人之恩,以避免承担报恩的义务,但由于家贫而未能幸免。
这样,报恩的故事也就含有了深刻的悲剧内蕴,显示出作为社会交往的道德准则:“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表面上是彼此平等的,但由于人有富贵贫贱之别,用以为报的也就不同:“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
”知恩报恩的道德准则实际上是片面的、不公平的。
蒲松龄演绎的这个故事,表现了他对当时崇尚的、文学家反复讴歌的人际道德原则之一的“义”的思考、质疑,也可称之为一种思想觉醒。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颂扬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颜氏》《狐谐》《仙人岛》;有的描写了儿童的胆量和计谋,如《贾儿》《牧竖》等;有的则纯是描述奇闻异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则是通过一些奇闻异事,表达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骂鸭》《狼三则》《螳螂捕蛇》等。
四、《聊斋志异》的特点⑴《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
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
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⑵《聊斋志异》受广大读者喜爱,既因为其谈狐说鬼,更因为其充满人文关怀。
跟其他古典名著相比,《三国演义》写兴王图霸帝王将相,《水浒传》写杀富济贫英雄传奇,《红楼梦》写诗意享乐贵族男女,《西游记》写踢天弄井神魔妖怪,这些离普通百姓的生活都比较远,而《聊斋》关注的是中下层老百姓,特别是关注女性。
蒲松龄是写女性的行家里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更加生动丰满。
他还涉猎他人没有写过的禁区,塑造出一个个全新的人物形象。
五、《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六、《聊斋志异》的创作意图《聊斋自志》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曰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蒲松龄假虚拟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怀,寄托忧愤,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他不过是将这等自遣寂寞的诗意转化为幻想故事。
七、“花仙系列”概说《聊斋志异》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写人妖之恋、人鬼之亲的作品,那些由花妖狐鬼幻化而成女性形象,容貌艳丽,温柔多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婚姻的向往。
其中几篇写花仙的小说,包括写牡丹花的《香玉》《葛巾》,写菊花的《黄英》和写荷花的《荷花三娘子》等四篇,而《香玉》和《黄英》是其中不朽的杰作。
(一)梳理文意,把握情节开端(1):宫中读书,黄生邂逅二女郎发展(2):香玉不测,绛雪为友伴黄生再发展(3—4):至情感天,黄生细心护牡丹高潮(5):香玉再生,二情依依再续缘结局(6):眷眷情深,黄生二女共生死(二)艺术鉴赏1、《香玉》主要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黄生——香玉(爱情)至情“香玉吾爱妻,绛雪吾良友也。
”黄生——绛雪(友情)这是一个香艳而凄美的故事。
一个姓黄的书生坐在崂山下清宫里读书。
院里有几棵耐冬和几株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