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集序现在在哪里

兰亭集序现在在哪里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真迹现在在哪里呢?《兰亭》是著名的书法,当然受到历史上很多名人的喜欢。
那么,《兰亭集序》真迹在哪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兰亭集序》真迹现在在哪里历史上最具影响的文化之谜,莫过于王羲之的书法真品《兰亭集序》的下落。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宴聚于绍兴市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26人赋诗41首,并聚诗成集,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
王羲之生于303年,卒于361年,东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
他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自幼爱好书法,苦心研练,博采汉魏诸家之精华,集其大成,超脱魏国书法家钟繇真书的境界,另辟蹊径,使真书完全摆脱隶书遗迹,成为独立的新体。
他兼善隶、草、真、行,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有“右军书在而魏晋之风尽”的美誉,被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人们称他们父子两人为“二王”。
《兰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
如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以后他多次重写,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但是,就是这件“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书法极品,直到如今,其下落仍然扑朔迷离,令人无法不惋惜。
何延之的《兰亭记》中曾说过,文韬武略的.李世民对书法情有独钟,尤其喜爱“书圣”王羲之的墨宝,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广为搜寻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余兴来时临摹揣度,体会其笔法兴意。
领略其天然韵味之后,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却。
兰亭集序的故事

兰亭集序的故事一李世民称帝以后,从未放松《兰亭集序》真迹的寻找。
但连寻多年没有结果。
后来,长孙无忌得到消息,说是《兰亭集序》真迹被王羲之家人视为传世之宝,代代相传,从未离开过王家一步。
但传到了王羲之的七代孙王法吉手中,因其出家为僧,将真迹带到了江南的永欣寺,圆寂后因无继嗣,便将真迹传给了至亲弟子、法号为辩才的和尚手里。
李世民自己也临摹王字,经常年习练,得王右军筋骨。
得知此消息,即刻下令不惜重金收买这一书帖,并命长孙无忌赶快办这件事。
长孙无忌因怕辩才和尚的字帖有假,就命谏议大夫禇遂良亲自赴江南甄别。
禇遂良带着副手萧翼到了江南。
车辇到了永欣寺附近停下,萧翼独往寺内打探虚实。
二人约好,事后在驿馆碰头。
萧翼赶到永欣寺,适逢下起大雨。
他打坐在寺内大殿门前,佯装读书,以刚从外面赶回的辩才将斗篱上雨水滴到书页上为由,与该寺主持辩才相识。
后在辩才容许将雨水染污的书重新抄写一遍的过程中,引辩才探讨书法。
辩才看萧翼求学心切,态度虔诚,便翻开书柜,将一着漆木匣取出。
萧翼翻开一看,正是《兰亭集序》帖。
辩才看萧翼观帖冲动不已,欣然容许借与他拿回住室仔细欣赏。
夜半更深,萧翼裹匣逃出寺外,不想在途中被几个蒙面人劫持,而劫持人不是别人,恰是禇遂良命当地县令安排的监视之人。
萧翼被带回驿馆,禇遂良忙对字帖鉴别,大呼:假的!原因是字像,用的纸却是唐纸,不是晋纸。
萧翼只好连夜赶回。
辩才在与萧翼的交往中,喜欢上了这位年轻人。
萧翼故作喜爱书帖深情状,敞开胸臆,虚心向辩才讨教《兰亭集序》何以能精妙绝伦。
萧翼问:听说王羲之写好了兰亭雅集之后,第二天想正式抄写一遍,可是无论怎样写,却再也写不出当时的妙处了辩才娓娓而谈,说道:要知道,通篇勾连的笔法是最难写的,写之前要谋划好,所谓凭空画字,通篇勾连好了,写下去就是了。
萧翼进一步问:难道书圣也是这样吗辩才说:听我师傅说,写兰亭雅集的当天,有人赋诗,有人做文,有人饮酒,王羲之就是饮酒。
他浮想联翩,感悟生死,文思泉涌,一发而不可收,微醺中写出了《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完整版本

.
.
“流觞亭”内部陈设,展出一些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
右军祠
.
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 为王右军,祠内以方型回廊围绕的“墨华池”上有“墨 华亭”。
.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八角攅尖顶,重檐翘 角。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 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 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 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 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 》、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 帖》等。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
‖兰亭介绍
.
被称为中国书法 圣地的“兰亭”,位 在浙江省绍兴县的西 南部,春秋时越王勾 践植兰于此,汉代时 建有驿亭,因而得名, 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 虽然不大,却为中外 游人所瞩目。
.
“兰亭”两字系清 康熙手迹,文革期间碑 被红卫兵砸断,劫后余 生,遂成残字。
.
“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
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 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
生 性 爱 鹅
王王羲羲之之轶轶事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 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 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
《 兰 亭 集 序 》 ( 局 部 )
.
王
羲
之
《
黄
庭
经
》
墨
迹
(
唐 临 本
)
.
姨 母 帖
.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 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兰亭集序真迹在哪里

兰亭集序真迹在哪里导语:兰亭集序真迹在哪里?这成为历史的谜团。
兰亭集序真迹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以及历史价值。
兰亭集序真迹是人类历史上珍贵的文化财富。
历史上最具影响的文化之谜,莫过于王羲之的书法真品《兰亭集序》的下落。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宴聚于绍兴市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26人赋诗41首,并聚诗成集,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
王羲之生于303年,卒于361年,东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
他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自幼爱好书法,苦心研练,博采汉魏诸家之精华,集其大成,超脱魏国书法家钟繇真书的境界,另辟蹊径,使真书完全摆脱隶书遗迹,成为独立的新体。
他兼善隶、草、真、行,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有“右军书在而魏晋之风尽”的美誉,被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人们称他们父子两人为“二王”。
《兰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
如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以后他多次重写,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但是,就是这件“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书法极品,直到如今,其下落仍然扑朔迷离,令人无法不惋惜。
何延之的《兰亭记》中曾说过,文韬武略的李世民对书法情有独钟,尤其喜爱“书圣”王羲之的墨宝,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广为搜寻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余兴来时临摹揣度,体会其笔法兴意。
领略其天然韵味之后,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却。
不仅如此,他还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王羲之的真迹。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文言文吧,借助文言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1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shāng)曲( 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
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北面的兰亭聚会,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
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怀。
兰亭序全文真迹在哪里(兰亭序全文真迹字帖)

兰亭序全文真迹在哪里(兰亭序全文真迹字帖)首页>生活常识 >正文兰亭序全文真迹在哪里(兰亭序全文真迹字帖)发布日期:2023-10-01 12:27:46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界将其奉为极品。
这幅作品,据说是王羲之酒后挥笔一气呵成。
以后王羲之虽然又多次重写,但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
为此,他曾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故他本人对其也十分珍惜,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第七代孙王法极。
不过,《兰亭序》真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落入帝王家的命运,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并在他去世后作为陪葬,埋进昭陵,从此下落不明。
这也成为后人不断探寻的一个谜。
王法极法号智永,他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精勤书法,尤工草书。
据传,著名的'永字八法'就是由他所创,他所写的《真草千字文》也一直流传至今。
智永在浙江绍兴的云门寺出家,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
智永在云门寺驻寺临书30年,留下了不少与书法有关的传说。
据说智永练字时,笔头秃了,就取下丢进一个大竹筐。
他先后三次将辩才请到长安,热情款待,同时询问《兰亭序》下落。
不过,辩才因此事受到惊吓,身患重病,一年后便去世了。
又有传言称它随葬武则天于乾陵,但是目前仍然无法证实这种说法真伪。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兰亭集序》是冯承素摹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由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界将其奉为极品。
这幅作品,据说是王羲之酒后挥笔一气呵成。
以后王羲之虽然又多次重写,但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
为此,他曾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故他本人对其也十分珍惜,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第七代孙王法极。
不过,《兰亭序》真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落入帝王家的命运,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并在他去世后作为陪葬,埋进昭陵,从此下落不明。
这也成为后人不断探寻的一个谜。
珍藏寺庙衍生几多典故王法极法号智永,他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精勤书法,尤工草书。
《兰亭序开皇本》宋拓本

《兰亭序·开皇本》宋拓本《兰亭序·开皇本》宋拓本《兰亭序·开皇本》宋拓本东晋王羲之书《兰亭序》刻帖宋拓本手卷装,纵25.9厘米,横74.4厘米。
行书,28行,行间有界栏,王羲之书《兰亭序帖》真迹曾被唐太宗所得,贞观间令从臣能书者摹写,遂有勾摹佳本传于后世,又刻石以广流传,唐时已有石刻拓本,至宋则更多,故版本之繁不可胜计。
南宋理宗收集《兰亭序贴》拓本达170余种,南宋丞相游似收百余种,分干支每字10种排次,每种装为1 卷并亲写题跋,即为游相藏本。
此本后有清孙承泽跋云:“右宋丞相游景仁所收禊帖,乃开皇本,非定武本也。
”故认为《开皇本兰亭序帖》,此本摹、拓俱佳,可传原帖书法形神,为《兰亭序帖》宋拓本中珍本。
此卷本幅钤“晋府图书”印和乾隆、嘉庆、宣统等印玺。
并有“景仁”、“式古堂书画”、“敬德堂图书印”等藏印。
后隔水原装旧纸3段,有宋游似跋、元吴文贵、赵孟观款,清孙承泽、曹溶等跋。
现藏故宫博物院。
通常认为《兰亭序》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撰并书。
行书,二十八行,共三百二十四个字。
传世摹刻本极多,以开皇本、定武本、神龙本三种为著名。
开皇本所见版本有二:其一帖尾署“开皇十三年十月”,另一帖尾署“开皇十八年二月廿日”。
“开皇”为隋文帝年号,因刻于隋开皇年间而得名。
此刻本字迹臃肿,与定武本有灵滞之分,因未见于宋人著录,后人疑是伪造。
上海艺苑真赏社曾影印。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
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xì)”,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兰亭集序》真迹下落

《兰亭集序》真迹下落《兰亭集序》真迹下落导语:王羲之(公元303年—公元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后人尊其为“书圣”。
其代表作《兰亭序》(行书)为中华书法史上的一大瑰宝,后人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真迹下落王羲之(公元303年—公元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后人尊其为“书圣”。
其代表作《兰亭序》(行书)为中华书法史上的一大瑰宝,后人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还没有雕版印刷术,所以,虽说“士农工商者,国之石民也”,但书法这种事情,还真不是一般的百姓能够承受得起的。
当然,这些对他而言却算不上是个问题。
想必大家听说过“门阀”一词,门阀,广义上的含意,为两汉到隋唐最为显着的选拔官员的系统,狭义地讲,门阀制度特指魏晋时期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世家大族——王羲之此人,就出身于琅琊王氏。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但王氏一族,在东晋时期却是根深蒂固,作为王家人,王羲之有着成才的一切条件,再加上他自身锐意进取,终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大家。
相传说晋帝祭祀,令王羲之把祝词写在木板上,派匠人雕刻。
刻字者削木入三分,笔墨这才见底,众人不由得惊叹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遒劲,竟能入木三分。
现在,我们就来探讨那稀世珍宝《兰亭序》的下落。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共28行,计324字。
全文有20余“之”字,竟无一雷同,不仅在书法史上,就算是文学史上,也是一绝。
相传聚会结束后,王羲之曾多次挥毫,以期达到当日之功,但后来所书都不能让他满意,“以为神肋”。
世人盛赞《兰亭序》是“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书法极品,可惜一直到如今,仍是下落不明。
作品情感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集序真迹
相传,《兰亭集序》传到王羲之的后代智永时,由于智永出家当了和尚,临终时将它传给弟子辩才。
辩才擅长书画,将《兰亭集序》珍藏在梁间暗槛之中。
酷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遍求兰亭真本,终于了解到它在辩才手中,于是想方设法谋取,但辩才不露真情。
唐太宗无奈,就派御史萧翼专程赶到越州设计骗取真迹。
萧翼扮成一个穷书生,带着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一些杂帖拜访辩才,同他交了朋友,两人经常饮酒赋诗,评论二王书画,在酒酣耳热之时,辩才终于透露出他藏有《兰亭集序》的真本。
萧翼使辩才视他为”好友”而失去警觉,将兰亭真迹置于桌案之上,不再放回梁间暗槛。
一天,萧翼知道辩才外出,便潜入僧房,盗走了兰亭真迹。
萧翼偷走兰亭真迹,来到地方官处,命令他传辩才面叩朝廷御史。
辩才到后,萧翼对他说,他奉圣旨来取兰亭真迹,
现在已经到手,特唤他来告别。
辩才听后,气昏在地,惊悸痛惜而死。
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迹后,令人摹刻翻拓,赐给他的皇子近臣。
到了他临终时,埋入昭陵。
因此,这”天下第一行书”长埋地下。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生前设法霸占,死后还要带去,一件好端端的国宝就这样被皇帝带进了黄土里,就此永远从世上消失了,这是中国莫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