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境内

合集下载

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征

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征

20磁州窑陶瓷工艺简练流畅、挥洒自如、历史悠久、中外闻名,其典型代表是白釉瓷、黑釉瓷和白地黑花釉下彩瓷。

这种表现手法,一改过去以刀在瓷胎上刻画的奔放笔法,转而以娴熟的绘画技巧,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是花鸟鱼虫、山水人物,还是诗文书法都洗练潇洒、简洁明快,将古代制瓷工艺与传统绘画艺术高度结合,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朵绚烂多彩的奇葩。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一带,因地属磁州而得名。

磁州窑始烧于宋神宗元丰年间,是宋代北方民间瓷窑之一,所烧瓷器均供邻近地区百姓实用。

多少年来,由于民间色彩浓郁,一直不为士大夫阶层赏识,因此宋代文献不曾见记载,直到明初《格古要论》一书才提到它。

此后记载磁州窑的文献逐渐增多,但多数带有文人雅士的偏见,对磁州窑陶瓷艺术品缺乏公允的评价。

翼云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征Ci zhou yao de Tao ci li shi jiYi shu biao xian Te zheng. All Rights Reserved.21上最早出现的釉上彩工艺。

到了元代器物造型变得硕大、浑圆、厚重、粗犷,以大型罐、盆、瓶类居多,其中白地黑花枕是主要产品之一,其枕面上绘满人物故事、花卉图案,或题以诗词,而且以“张家造”最为著名。

元代磁州窑装饰除白地黑花外,或加以棕色,或在黑花上罩以孔雀绿釉,色彩更显得丰富多彩。

磁州窑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千古民窑,虽说到了元代逐渐走向衰败,但也一直没有停止生产。

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彭城镇设官窑四十余座,岁造瓷坛堆集官坛厂,舟运入京纳入光录寺。

明弘治十一年,进贡于皇家之瓶坛达一万一千九百三十六个。

”这段文字说明当时这一地区的窑场再次兴旺发达,上承宋、金、元民间工艺传统,下启清代粉彩装饰艺术。

特别是设立了官窑后,大批精美的瓶坛征用入宫,提高了磁州窑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更加稳定、秀气,无论是日用瓷的碗、盘、碟、罐,还是供皇家用的瓶、坛,都更加注重装饰,绘画娴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

磁州窑——白与黑的经典艺术

磁州窑——白与黑的经典艺术

AppreciatION 鉴赏图1:金代白釉黑彩牡丹芦雁图梅瓶AppreciatION 鉴赏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的观台镇与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一带。

磁县古时称磁州,故有“磁州窑”之称。

磁州窑的烧造历史悠久,创烧于北朝,兴于隋唐,宋、金时达到鼎盛,延烧至今。

磁州窑在北朝时烧造青瓷,唐以来烧造白瓷,从北宋开始,磁州窑经过不断生产演变,逐步形成了“白地黑花”独特的装饰工艺,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装饰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绘,即用毛笔蘸彩在胎体上绘制花纹。

纹饰洒脱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山水风景、动物花鸟、人物故事、诗词歌赋、民谣俗曲皆可入画。

它拓宽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空间,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通过鉴赏若干件磁州窑瓷器实物来一一展现丰富多彩的磁州窑装饰技法与装饰艺术,使广大收藏爱好者更好地了解磁州窑文化。

金代白釉黑彩牡丹芦雁图梅瓶(图1),高54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11.7厘米。

小口,短颈,折沿,溜肩,上腹较鼓,下腹修长,底内凹,假圈足,颈部绘双层莲瓣纹,磁州窑——白与黑的经典艺术雷 静图2:元代白釉黑彩折枝花卉纹罐图3:宋代黑釉刻花折枝莲纹梅瓶图4:金代黑釉“内府”款梅瓶编辑|屈梦夏AppreciatION 鉴赏肩腹交接处和腹中部各绘一条粗弦纹将腹部分隔为两部分。

上部绘六朵盛开的牡丹花,枝缠叶绕,富丽华贵,下部绘荷塘芦雁图,三只大雁信步苇丛,几枝荷叶点缀其中,画面生动有趣,生机盎然。

足部绘莲瓣纹一周。

此器的纹饰绘、刻结合,莲瓣、牡丹花和水禽先用黑彩涂染成形,再用尖锐工具划刻出细部花纹。

胎质疏松,胎色浅灰,施化妆土,乳白色釉。

这件梅瓶造型修长秀丽,纹饰生机盎然,充满田园意趣,属磁州窑的精品之作。

元代白釉黑彩折枝花卉纹罐(图2),口径23.5厘米,底径22厘米,高36.5厘米。

直口,短颈,圆肩,鼓腹,腹部下收,平底。

磁州窑

磁州窑

磁州窑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有延续。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概况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

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

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的历史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

磁州窑制作工艺

磁州窑制作工艺

磁州窑制作工艺磁州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窑炉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境内。

磁州窑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为您详细介绍磁州窑的制作工艺。

磁州窑的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首先是原料的准备。

磁州窑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是石灰石和粘土。

石灰石经过破碎、筛选、洗净等工序,与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陶泥。

接下来是成型工艺。

磁州窑的制作工艺主要有手拉坯和轮拉坯两种方式。

手拉坯是指陶工将陶泥分块,用手指和手掌慢慢拉扯成所需形状。

轮拉坯则是使用陶轮,将陶泥放在陶轮上旋转,利用手掌和手指的力量将陶泥塑造成形。

无论是手拉坯还是轮拉坯,都需要陶工的丰富经验和细腻的手艺。

然后是修整和装饰工艺。

陶器成型后,需要经过修整和装饰的环节。

修整是指将陶器表面的毛刺和瑕疵修整平滑,使其更加光滑细腻。

装饰则是给陶器添加纹饰和图案,磁州窑的装饰主要采用刻花、划花、描金等技法。

这些装饰不仅增加了陶器的艺术价值,还展现了陶工的创作才华。

最后是烧制工艺。

磁州窑的烧制工艺非常重要,它决定了陶器的质量和特色。

磁州窑主要采用炉内烧制,即将陶器放入窑内进行烧制。

磁州窑的烧制温度较高,需要掌握好炉温的控制,以确保陶器烧制成熟度合适、釉面光亮。

烧制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釉色的控制,使陶器呈现出磁州窑独特的青瓷效果。

磁州窑制作工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艺术的表现。

在成型、修整、装饰和烧制的每个环节中,陶工都需要倾注大量心血和精力,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

磁州窑的陶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享誉中外,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

磁州窑制作工艺是中国陶瓷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磁州窑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传承,至今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读者能更加了解磁州窑制作工艺的奥秘,欣赏和珍视这一千年传承的瑰宝。

磁州窑古代最杰出的民窑

磁州窑古代最杰出的民窑

磁州窑古代最杰出的民窑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有延续。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也烧造宋三彩和金元红绿彩等,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系陶瓷名品汇集褐釉牡丹唐草纹梅瓶北宋-金时代静冈· MOA美术馆白地绿釉剔刻牡丹纹长颈瓶东京· 出光美术馆白地黑彩绿兔纹罐静冈· MOA美术馆白地黑彩绿釉剔刻牡丹纹长颈瓶奈良· 大和文华馆白地黑彩绿釉剔刻牡丹纹长颈瓶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白地黑彩绿釉牡丹纹长颈瓶金时代绿釉划牡丹纹豆形枕金时代· 正隆元年(1156)墨书款东京国立博物馆(横河民輔氏寄赠)绿釉诗文长方形枕南宋· 绍兴三年(1133)刻铭绿釉绞胎如意形枕北宋时代初期三彩花卉纹盘金时代山西出土东京·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三彩图纹盘元时代· 至元六年(1269)墨书款东京国立博物馆(横河民輔氏寄赠)三彩花卉纹花口瓶金时代东京· 出光美术馆褐釉狮形枕北宋-金时代冈山· 林园美术馆三彩花卉纹豆形枕金时代东京国立博物馆(横河民輔氏寄赠)三彩花鸟纹豆形枕金时代大板· 正木美术馆三彩莲池鱼藻纹长方形枕金时代大阪市立美术馆三彩庭院纹长方形枕金-元时代大阪市立美术馆三彩诗文金时代绿釉印花莲池纹长方形枕金时代· 成安五年(1200)墨书款东京国立博物馆三彩花卉纹长方形枕元时代· 至顺二年(1331)墨书款冈山· 林园美术馆三彩婴戏纹八角枕金时代东京国立博物馆白地黑彩绿釉牡丹纹罐元时代东京国立博物馆白地黑彩绿釉龙纹罐元时代白地黑彩绿釉高士纹梅瓶明时代东京· 出光美术馆双鱼纹红绿彩盘金时代花卉纹红绿彩碗金时代水禽纹红绿彩碗金时代东京国立博物馆花卉纹红绿彩碗金时代大板·万野美术馆花卉纹红绿彩碗金时代东京国立博物馆花卉纹红绿彩盖罐金时代花卉纹红绿彩罐金时代花卉纹红绿彩罐金时代奈良· 大和文华馆仙姑纹红绿彩罐元时代奈良· 大和文华馆黑釉“元祐四年”铭平碗北宋时代· 元佑四年(1089)铭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黑釉嘟噜瓶北宋时代· 宣和元年(1119)墨书款东京出光美术馆黑釉油滴碗金时代东京· 户栗美术馆黑釉白覆伦油滴碗金时代大板· 藤田美术馆黑釉线条执壶北宋-金时代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黑釉褐斑线条长颈瓶北宋-金时代黑釉线条花口瓶金时代东京富士美术馆黑釉线条梅瓶金时代东京· 松岗美术馆黑釉线条罐金时代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黑釉刻“福德长寿”字梅瓶金-元时代黑釉刻鱼纹梅瓶金-元时代黑釉剔刻牡丹纹玉壶春瓶金时代黑釉“内府”铭罐明时代爱知县陶磁资料馆黑釉铁锈斑盏黑釉铁锈斑盖罐金时代东京富士美术馆黑釉铁锈花牡丹纹嘟噜瓶金-元时代东京国立博物馆白地褐彩花卉纹罐元末-明时代大阪市立美术馆白地黑花剔刻牡丹纹梅瓶东京国立博物馆(広田松繁氏寄赠)白地黑彩剔刻牡丹纹梅瓶东京· 亻乜文化基金白地黑彩剔刻牡丹纹梅瓶东京· 五岛美术馆白地黑彩剔刻牡丹纹梅瓶东京· 永青文库白地黑彩剔刻龙纹梅瓶黑釉跳刀纹盖罐白地黑彩剔刻花草纹罐白地黑彩剔刻牡丹纹罐东京· 户栗美术馆。

黑白之间的诗词歌赋——浅谈磁州窑白釉黑彩瓷器上的诗文装饰

黑白之间的诗词歌赋——浅谈磁州窑白釉黑彩瓷器上的诗文装饰

36新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原始手工业发展起来,出现了原始瓷器。

此后,瓷器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初始到成熟的过程,而磁州窑一带烧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是著名的民间瓷窑。

窑址(图1)在今河北省磁县的观台镇与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一带。

窑火初燃于北朝,兴于隋唐,宋金时达到鼎盛,千年窑火不熄,延烧至今。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

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诗文装饰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诗文装饰来源于中国画的“题款”。

这种装饰风格始于唐代长沙窑,后磁州窑又将其进一步发展,书写方法没有定规,诗文装饰题材更为广泛、装饰风格更加丰富。

至元黑白之间的诗词歌赋——浅谈磁州窑白釉黑彩瓷器上的诗文装饰河北博物院 吴丹丹图1 磁州窑遗址分布图图3图2宋代白地黑花文字纹枕 河北博物院藏代,景德镇窑青花瓷的烧造成功,又为诗文装饰艺术开辟了新的方向。

诗文装饰将文人巧思、书法艺术与瓷器制作相结合,在装饰器具的同时传播文化知识,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

诗文装饰在磁州窑白釉黑彩瓷器上的运用作为磁州窑白釉黑彩瓷器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装饰应用广泛,独具特色。

黑白浓烈色彩的映衬下,磁州窑工匠创造性地将诗词歌赋、民间谚语、文学作品等装饰在瓷器上,对后世陶瓷装饰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书法艺术的发展助推诗文装饰艺术趋于成熟,瓷器上的诗文装饰中,行、草、隶等书法字体均有应用。

宋末金初,磁州窑瓷器上出现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单纯用书法做纹饰的装饰设计在其他地区并不多见。

这是磁州窑白釉黑彩瓷器出现诗文装饰的前奏,体现出新的艺术觉醒。

这件宋代白地黑花文字纹枕(图2、图3)平底无釉,枕面正中有黑釉书写“奉敕斩妖魔”组合文字,组合字取巧借、共用的形式将一句话组合成一字,表达了百姓惩恶扬善、祈求平安的心理诉求,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器型选择上,磁州窑白釉黑彩瓷器的诗文装饰常见于瓶、瓷枕等器型上。

这件元代白釉黑彩诗文四系大瓶(图4、图5),小口,短颈圆肩,颈肩之间有薄片状四系,白地黑花装饰,腹部有诗文装饰:“落花时节水流香,送客归来笑一场。

黑白之美——磁州窑系

黑白之美——磁州窑系

a p p r e c i a t i o n鉴赏编辑I王越1/1■.丫黑白之美-酬榣系赵学锋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它的发祥地是现今的河北省邯 郸市的磁县和峰峰矿区。

磁县古时 称磁州,故有“磁州窑”之称谓,它和当时的邢窑、定窑、井陉窑并称为河北的四大名窑。

磁州窑的烧造历史悠久,自北朝创始,历经隋唐,宋金元时期繁荣鼎盛,经明清至今,绵延不断,历千年而不衰。

磁州窑在北朝时烧青瓷,唐以来烧白瓷,从北宋开始,磁州窑博采众长,经过不断的生产演变,逐步形成了“白地黑花”独特的装饰工艺,在古代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在宋代,陶瓷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在民间瓷业大发展的状态16a p p r e c i a t i o n鉴赏下,朝廷也在地方设官窑进行陶瓷生产。

当时有五大官窑——汝窑(河南汝州)、官窑(浙江杭州)、钧窑(河南禹县,古称钧州)、哥窑(浙江龙泉县)和定窑(河北定州),磁州窑作为民窑的杰出代表,在同时期内,和各大官窑并驾齐驱,并以其独特的白地黑花装饰风格影响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1.白地黑花瓷盆(明代)2.青釉覆莲纹六系罐(北朝)3.白地黑花散草纹花口觚(元代)青釉仰莲盖(北朝)417a p p r e c ia t io n鉴赏.5.76818a p p r e c i a t i o n鉴赏古、江西、安徽等地窑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系”。

同时,在广泛的生产传播中,磁州窑的技艺还影响到了朝鲜、日本、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1918年邢台地区巨鹿镇遗址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的瓷器,吸引了大批古董商前来挖掘。

同时部分欧美和日本学者闻讯后也纷纷走进华北地区来实地调查,他们认定这批白地黑花瓷器出自磁州地区的窑场。

于是,西方的陶瓷研究者R.L霍普逊、G.尤莫伐播勒斯和R.S维利阿姆斯夫人首次在研究文章中使用了 “磁州窑”这个词。

此后,“磁州窑”在世界陶瓷学术领域成了一个热门的锞题。

对磁州窑的研究

对磁州窑的研究

对磁州窑的研究磁州窑是中国传统的陶瓷窑炉之一,起源于唐朝,发展至明清时期。

它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磁县境内,因此得名磁州窑。

磁州窑的瓷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磁州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代时期,磁州窑主要生产瓷器的原料是红色陶土,经过精心制作和烧制,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红釉陶瓷。

这种红釉瓷器在唐代的宫廷和贵族中非常受欢迎,成为了时代的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磁州窑的工艺逐渐发展,技术也逐步提高。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采用青瓷的制作工艺,并且在烧制过程中加入了铁元素,使得瓷器呈现出独特的青绿色。

这种青瓷瓷器在宋代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出口到了世界各地。

明代时期,磁州窑进一步发展壮大。

明代的磁州窑主要以青花瓷为主要产品,其特点是在瓷器表面绘制精美的蓝色花纹。

这种青花瓷器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备受青睐。

明代的磁州窑瓷器不仅在国内市场上畅销,还远销到东南亚和西亚等地。

磁州窑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其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还包括对瓷器的分类和鉴定。

根据烧制温度和釉色等特征,瓷器可以分为高温瓷和低温瓷。

高温瓷主要指的是以青瓷和白瓷为主的瓷器,其烧制温度在1200摄氏度以上。

低温瓷则是指烧制温度在1000摄氏度以下的瓷器,如黑瓷和青白瓷等。

通过对瓷器的分类和鉴定,可以更好地了解磁州窑的历史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磁州窑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

通过对窑址的发掘和遗址的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磁州窑的生产规模和烧制工艺。

同时,科学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可以对瓷器的成分和年代进行准确的判断。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磁州窑的文化遗产,还可以为相关的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对磁州窑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到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磁州窑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也能够提高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境内,以磁县观台镇为中心,因磁县在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很有影响的一个窑口,以至于江西、河南、河北以及辽所属地各窑口仿烧磁州窑产品,形成了庞大的磁州窑体系。

磁州窑以酒具、瓶、盆、罐、缸、壶、玩具为多,以剔花、珍珠地划花、白地褐斑为主要特色。

用竹、骨、金属制成的雕刻工具、笔法流畅,但很少画全景、全植物、以单枝、独花朵为特点。

底因用化妆土,底显白,白地黑花显得明快,古拙、瓷枕、大罐等大器常有题诗和寄托语、笔法随意形成图文并茂,寓意深长,表现出当时工匠的心情,刻划牡丹和水纹、云纹使瓷器表现出黑白相间的流畅与自然,是古代人文艺术的真实写照。

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是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

因其窑厂主要位于古磁州而得名。

磁州窑的烧陶制瓷历史源远流长。

古代磁州地域即今河北邯郸的峰峰矿区、磁县和武安等地,早在七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先民们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这一地区曾多有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及商周的灰陶和战国印纹硬陶;并已出现了制陶作坊,标志着制陶的生产已初具规模。

汉代磁州的釉陶臻于成熟,魏晋和南北朝时期已完成了釉陶向粗瓷青瓷的转化,开始烧制白瓷。

隋唐五代的化妆白瓷在工艺技术上更趋成熟,胎釉蔚为大观。

宋代磁州窑进入鼎盛,并跃然成为中国最大的民间窑系。

这时直系窑口生产主要分布在以峰峰矿区临水、彭城为主的滏阳河流域和以磁县观台为主的漳河流域。

观台窑与元代几近衰落;临水、彭城窑口则薪传于今,生产规模日益壮大,遂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

磁州窑瓷器面向大众而品相纷华,在宋元众多瓷窑中风骚独领。

它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创造了丰富的装饰技法,即有各类色釉装饰、刻划花、剔花、白地黑花、白地釉下绘划花,又有红绿彩、低温铅釉三彩和印花白瓷、印花青瓷等三十多种;尤其是铁锈花技法突破了五大官窑单色釉的局限,具有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并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古代陶瓷美学的新境界;为以后青花和五彩瓷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磁州窑的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画师们以极其潇洒的手法和高妙的画技,将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珍禽瑞兽、山水人物、戏曲故事、诗词曲赋、格言民谚、婴戏杂剧等绘于瓷器,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及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对国内乃至世界陶瓷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

该地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

建于宋代,所烧器物纯供民间使用,品种繁多,如瓶、罐、盆、碗、缸、瓮等,以白地黑花(属釉下彩装饰)为主要特征。

白地黑花保留了不少民间喜闻乐见的纹饰,如马戏、孩童钓鱼、池塘赶鸭、蹴球等,题材丰富而清新,纹饰线条流畅豪放,黑白色彩对比强烈,发展了陶瓷的装饰艺术,当时深受北方地区人们喜爱,曾对南北方不少瓷窑产生很大影响。

磁州窑始烧于宋代,经元代、南宋而终于明。

品种繁多,主要烧白瓷和黑瓷。

产品有瓶、壶、炉、枕、缸、瓮、钵、碗、盘、盆、盒等。

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位于邯郸市西部,总面积32.6平方公里,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区。

溯源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

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

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

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

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

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

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

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

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

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

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

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

磁州窑由于目前的存世量很少,所以它的历代产品都成为国内外珍惜的藏品。

金代磁州窑的装饰风格趋于简化。

到了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的生产也增多。

1973年,在彭城大路沟曾出土有"大元国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鱼藻盆残片。

其型制、装饰风格与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鱼藻盆极为相似。

近年来,在彭城的旧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规模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元代瓷器、瓷片。

明代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置了官窑,在磁州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厂",以备顺滏阳河舟运入京。

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

元代磁州窑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云风、云雁和鱼藻纹等。

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窑又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增多,产量增大,日用瓷覆盖民间市场。

《磁州志》记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

民间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清未由于"洋瓷"的大批调入,致使磁州窑生产下降,品种锐减,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彭城镇仅剩缸磁窑130等座,瓷业工人千余名。

艺术特色磁州窑烧制瓷器历史悠久,影响很大,到唐、宋时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系。

主要窑口包括有河北省磁县观台窑、河南省鹤壁窑、禹县扒村窑、修武当阳谷窑、登封曲河窑、江西省吉州窑等。

这些窑口产品在装饰技法和工艺上都与磁州窑相似,或者说都在模仿磁州窑,但因各地的胎、釉、彩的原料不同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磁州窑高超的化妆土艺术特色:从馆藏陶瓷枕来看,磁州窑巧妙利用化妆土是其一大艺术特色。

磁州窑的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缺陷。

后又出现了有色化妆土。

白釉黑花卧女枕,其赭黄色衣衫即施了一层赭黄色化妆土,上绘黑花,再施透明釉烧制而成。

白釉剔花婴戏莲纹枕是在较厚的化妆土上进行剔刻,再剔去纹饰外的化妆土,亦是化妆土艺术的变化。

珍珠地划花枕,亦先施较厚的白色化妆土,经刻划纹饰、戳印珍珠地后,又在纹饰内着一层色粉,(有的不着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纹、珍珠地的凹处着满色粉,施釉烧好之后,纹饰内呈褐红色,非常漂亮。

化妆土不同的使用,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化妆土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并达到了高超的水平在宋时,瓷器多以单色釉取胜,釉下彩还不是主流。

但在磁州窑,不仅烧造白瓷、墨瓷、黄瓷、绿瓷、三彩,并在白瓷基础上烧出釉下彩绘,而且装饰手法极为丰富,成为磁州窑的代表作品。

《中华文明史》称其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磁州窑原料产于本地,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

窑工们在瓷土的应用上有一套独特技艺,能使产品五彩缤纷。

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有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风格独特。

磁州窑的装饰艺术同样值得称道,它主要分为化妆白瓷、黑釉瓷和低温彩釉瓷三大系列,其装饰技法包括化妆白瓷、白釉刻划花、珍珠地刻花、黑釉刻划花、宋三彩、红绿彩、白地黑花、清代褐彩、民国蓝花及现代磁州窑图案等。

以磁州窑的传统烧制技艺为核心,还形成了包括商贸街区民俗文化、口头文学、窑坊建筑艺术等在内的陶瓷行业文化。

彭城古镇庙会最盛时每年达二十多个,促进了陶瓷商贸活动,产生了独特丰富的商贸习俗、民间故事、生产谚语,留下了大量的器皿文字和绘画等。

磁州窑不仅因为它规模大、产量高和历史悠久而出名,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各种制造工艺具有民间艺术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磁州窑产品胎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

白釉普遍带奶白色,不太透明。

均使用化装土,器内一般多挂釉。

碗、盘一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

在装饰工艺上除黑、褐、绿彩绘外还有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等,所用装饰题材丰富,如马戏、熊戏、童子钓鱼、池塘赶鸭,跷球等等。

线条流畅,风格豪放,富有民间生活情趣。

同时还常见题写唐诗、宋词和民谚警句等,作为纹饰也颇具特色。

磁州窑的另一特点是以各种纪年、题句、姓氏、题诗款来装饰器物,其书写方法无一定规格,非常随意。

在各类题句款识中,常见有警句、吉祥语、俗语等,如"众人无语,无事早归"、"孤馆雨留人"、"国家永安"、"镇宅大吉"、"利市大吉"、"天地大吉"、"长命枕"、"牛羊千口"、"天地大吉一日无事深谢"、"贫居闹市无相识,富住深山有远亲"、"风吹前院竹,雨折后院花"、"清风细雨,黄花绿叶"、"清吉美酒,醉乡酒海"、"甜香味美最为善"、"红花满院"、"道德清净"、"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风花雪月"等。

上述题句多写在各种瓷枕上,完全采用民间白话语言,既增加了民间文化气息,又具有吉祥之意,故深受百姓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