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磁县北齐元良墓
唐宋前后几种革带的形制复原及称谓研究

挂佩件。柔软的织物大带可以直接打结 很大,特别以唐和辽代为多,几乎是男性 了不少难度。近几十年来,有一些出土带
系合,硬挺的革带则需要借助带钩、带 墓葬必备的随葬物之一。但由于带鞓(即 具相对完整的墓葬发掘报告中初步提及 扣辅助系合,并且还需在带身上安装若干 带身)主要由皮革及织物制成,难以保存, 了对革带复原的推想②,但是由于资料不
称为銙的构件方便佩挂,所以相对于大 出土时多仅剩下其上各种材质(玉、金、 足等种种原因,大多难以作出比较准确的
带,革带需要额外安装的附件更多,结 银、铜、铁、玛瑙等)的銙具,且大部分 推定。也有不少学者对革带进行了深入
构也更复杂。
在汉晋以前,革带主要通过带钩或一
端附有固定扣舌的带环(牌)进行扣系。
汉以后,另一种舌针有轴可活动的带扣逐
Yangmei Jianwu
Abstract : The Chinese ancient leather belt evolved to one tail type and tow tails type in late Tang dynasty, which used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he two types belts have several variations in Song dynasty and been used for a long time.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restoration and correct names of different belt types in Tang to Song dynasty. Key words : Tang Dynasty; Song Dynasty; Leather belt; Restoration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魏晋十六国墓葬魏晋十六国时期,一般指曹魏黄初元年篡汉起至北魏攻灭北凉统一北方止(220~439)。
这期间,淮河、秦岭以北的中国北部地区,各政权各民族间相互攻伐,战乱不息,社会经济调敝,反映在埋葬方面,一般表现为简埋薄葬,与秦汉墓比较,已大为逊色。
曹魏西晋的统治者,迫于经济困难,无力营建宏大陵寝,又为防止死后陵墓被盗掘,往往“依山为陵,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园邑,不设神道,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迹,考古探觅较难。
十六国时期,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防止坟墓被盗掘,大多沿用本族流行的“潜埋”而不起坟的葬法,所以他们的坟墓也不易被发现。
但是,帝陵以外的一般魏晋十六国墓葬,并不受此限制。
1915 年,英国斯坦因盗掘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从已发表的资料看,至少有六座墓属于十六国时期的墓葬。
本世纪上半叶,日本人鸟居龙藏、驹井和爱等人先后多次在辽阳一带发掘汉魏晋壁画墓。
1944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佛爷庙墓地发掘十多座魏晋墓。
还有,自本世纪初以来,魏晋墓志不断在洛阳出土,其中有晋贾充妻郭槐墓志、武帝贵人左棻墓志、晋中书侍郎荀岳夫妇墓志。
这些墓志为研究这一地区的魏晋墓,特别是西晋帝陵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不断被发现,就北部地区来说,河南的洛阳、偃师、郑州、延津、焦作、安阳、南阳,陕西的西安,河北的石家庄,北京市,山东的苍山、诸城,辽宁的辽阳、北票、锦州、义县、旅顺、朝阳、本溪,甘肃的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永昌、武威、崇信,青海的大通,新疆的吐鲁番,都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墓葬。
在这个时期的大中型墓中,往往有纪年墓砖或其他带有纪年的器物随葬,还有记录墓主姓名身份的碑形墓志、印章和壁画题记,这些都为墓葬断代、器物编年以及墓主身份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这是先秦两汉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北部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各地墓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不尽一致。
河北省名胜古迹

村。 沧州市 清真北大寺 在沧州市内。 文庙大成殿 在沧州市内。 泊头市 清真寺 在泊头市(原泊镇)。 任丘市 鄚州古城遗址 在任丘市北鄚州镇。 扁鹊故里 在任丘市北鄚州镇。 颛顼城遗址 在任丘市任丘北19.5公里古州村。 阿陵县古城遗址 在任丘市东北陵城村。 黄骅市 郛堤城遗址 在黄骅市黄骅镇。 河间市 白求恩手术室旧址 在河间市北32.5公里的屯庄。 金代名医刘完素祠墓遗址 在河间市瀛州东南10公里中刘守村。 汉墓 在河间市北留古寺村和河间市西南果子洼村。 唐高丽城遗址 在河间市西榆林庄。 中华民国副总统冯国璋故里及冯氏墓 在河间市瀛州北11.4公里诗经村。 汉博士毛苌祠墓 在河间市瀛州北12公里郭家村乡三十里铺村。 毛公书院遗址 在河间市瀛州北12公里郭家村乡三十里铺村。 汉代中水古城遗址 在河间市瀛州南9.2公里龙华店村。 清代太平庄行宫遗址 在河间市瀛州南9.2公里龙华店村。 北宋吏部尚书张昭故里 在河间市瀛州东偏北31.2公里北司徒村。 沧县 沧州铁狮子* 在沧县旧州城内,距沧州市20公里。 杜林桥 在沧县杜林村。 清代名人纪晓岚故里 在沧县沧州西偏南28.8公里崔尔庄。 青县 献县 单桥 在献县城南6公里的单桥村。 大张庄天主教堂 在献县大张庄村。 明代牛鸾墓碑 在献县乐寿镇。 汉“阿武城”遗址 在献县西张村乡。 汉河间国国都乐成遗址 在献县乐寿东7.5公里河城街村。 东汉郭陵、慎陵故址 在献县南双陵村。 汉代中水城遗址 在献县乐寿西北15.7公里南皇亲庄。 东光县 东汉名将耿弇墓 在东光县东光东南22公里耿家圈。 海兴县 盘山子汉墓 在海兴县小山南端盘山子。 唐大将尤通墓 在海兴县苏基镇南6.2公里尤庄子村东。 盐山县 明建庆云文庙 在盐山县东南28公里庆云村。 泰山行宫 在盐山县东南28公里庆云村。 北朝古墓 在盐山县西南圣佛镇境内。 宋代碧霞元君祠台基遗址 在盐山县东南杨集乡百尺杆村南。 汉高城县故城遗址 在盐山县东部大傅庄乡境内。 战国齐堤遗址 在盐山县常金村。 肃宁县 秦武垣城遗址 在肃宁县肃宁东南9.2公里。 明代魏忠贤故里 在肃宁县宁东南14公里大张家庄。 南皮县 唐造石金刚 在南皮县城关东北隅。 西周尹吉甫墓 在南皮县城西南皮镇。 清代大学士张之洞故里 在南皮县西南双庙村。 古南皮城故址 在南皮县南皮东北5公里张三拔村。 吴桥县 孙膑石牛 在吴桥县西桑园镇。 唐槐 在吴桥县城。 范公墓 在吴桥县城。 古安陵县城遗址 在吴桥县桑园北7.5公里安陵村。 孟村回族自治县 唐沧州刺史程日华、程怀信父子墓 在孟村回族自治县孟村东北4.5公里董林村北。 明吏部尚书王翱
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探析

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探析作者:邢琳杨爱芹来源:《丝绸》2020年第03期摘要: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文化融合,各地出现了多种阶段性、地域性服饰风格。
为了还原河北地区在北朝时期的女性服饰体系,从而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文章以河北磁县东魏、北齐皇室墓葬中出土的壁画、陶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物对比、结构可行性分析等方法,揭示这一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款式特征。
研究表明: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地区“汉化胡服”较为流行,曾出现过15种女子服饰款式和5种首服样式,为梳理河北地区地方服饰发展脉络及华北地区服饰文化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东魏北齐;壁画;陶俑;女子服饰;河北Abstract: During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e regimes were split and the culture was integrated. Multiple kinds of phased and regional clothing styles appeared in various places. In order to restore women’s costume system of Hebei i n th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nd further explore its formation,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rocess,the murals and pottery figurines unearthed from thetombs of Eastern Wei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in Linxian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were chosen as the objects of study,and the women’s costume style features in Hebeiin this period were disclosed by document research,objectcomparison and structural feasibility analysis. The study shows that during Eastern Wei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Qi dynasty,"localization of Hu suit" was popular in Hebei area,with 15 kinds of women’s clothing styles and 5 kinds of head clothing styles. This study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further sorting out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lothing in Hebei and the cultural mechanism of clothing in north China.Key words:Eastern Wei dynasty and Northern Qi dynasty; mural; pottery figurine; women’s costumes; Hebei东魏、北齐两朝共计43年,以邺城(今河北临漳南部、河南安阳北部)为国都,地域包括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苏北、皖北等地,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和鲜卑民族文化大融合时期。
民国《磁县新出魏齐墓志本末记》碑考

志本末记》(以下简称《本末记》)。
记文重点记述了民国初年磁县所出八通魏齐墓志的发现和流传情况,并结合新出墓志,详细考证了邺城故址所在,对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碑志出土情况和研究北朝墓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记文后附有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多位文化界和政界名流的观碑跋语,这在其他碑志上十分罕见。
本文从记文入手,结合文献史料,对《本末记》的主要内容、镌刻背景、流传情况以及涉及到的重要人物等进行考述。
一、碑文内容概略《本末记》碑横79.4厘米,纵47.1厘米,厚16.5厘米,现已断裂为三段。
记文以八分隶书体写成,69行,满行22字,共1465字。
囿于篇幅所限,全文请参见《辽宁省博物馆藏碑志精粹》[1]。
记文首题“磁县新出魏齐墓志八方,盖六方)墓志的发现及购归奉天教育会的情况,并对当时“故物”盗买泛滥成灾,而当政者“不问乌呼事之所关”的情形表示愤慨,担忧“不十年后而中国相传之故物必至荡然亡佚”,内心“殊可痛也”。
按照记文的记述,磁县出土的八通墓志分别是东魏华山王元鸷墓志、东魏华山王元鸷妃公孙甑生墓志、东魏吴郡王萧正表墓志、北齐梁伽耶墓志、东魏侯海墓志、东魏张满墓志、北齐西阳王徐之才墓志、北齐连公妻邢阿光墓志。
其中,侯海、张满、徐之才、梁伽耶、邢阿光墓盗掘于民国元年(1912),墓志在准备运往安阳时被截获。
萧正表、公孙甑生墓盗掘于民国二年(1913),元鸷墓盗掘于民国三年(1914)。
在记文的后半部分,撰文者王树结合北齐徐之才墓志、东魏元鸷及妃公孙甑生墓志的详细出土地点,考证了邺城故址所在,认图一观碑跋语王树还依徐之才墓志徐之才传月也。
八志十四石,于世亦何补,抱残守缺心,耿耿自千古。
己未正月十八日玉庵谈国桓题。
八志不朽,东园此刻亦不朽。
希哲王光烈识。
己未孟春再过沈阳,袁公洁珊得魏齐墓志八种,王晋卿先生为撰本末记既成,属余刻石,以存久远。
素性迂缓,屡行作辍,时有友人吴兴沈可象,沈阳金魁钧、李尚阳,利津张之谦,辽阳宋玉奎日日来访,促迫之,始得八十日蒇其事。
田野文物之石家庄古墓求识

⽥野⽂物之⽯家庄古墓求识⼆〇⼀⼆年⼗⽉⼆⼗九⽇,受河北省⽂物局聘任为河北省⽥野⽂物保护⼯程专家,参与河北省四⼗三处⽥野⽂物保护⼯程中技术防范系统的策划、技术⽅案评审、施⼯监督指导、⼯程验收等⼯作。
四⼗三处⽥野⽂物包括:⽯家庄辖区中⼭国王陵、李⽒墓群、徐家郭汉墓群、各⼦汉墓群;张家⼝辖区代王城墓群、太⼦梁墓群、⽼农湾墓群、赵有窑墓群、耿家屯墓群、梳妆楼元墓、杨洪墓;保定辖区防陵汉墓、影三郎墓、半壁店墓群、总司屯墓群、张柔墓;承德辖区⽯⽺⽯虎墓群;廊坊辖区龙冢、齐疙瘩汉墓;沧州辖区献县汉墓群;衡⽔辖区中⾓汉墓、⼤冯营汉墓、西元头汉墓、东黄城墓群、西寨⼦古墓、双冢汉墓、⾼⽒墓群、封⽒墓群、孔颖达墓、窦⽒青⼭墓;邢台辖区左村古墓、冢⼦村古墓、西镇李⽒墓、朱正⾊墓;邯郸辖区三陵墓群、温窑陵台、插箭岭墓群、林村墓群、紫罗古墓群、⽅头固冢、张北庄桥墓群、磁县北朝墓群、万堤古墓等。
⼗⼀⽉⼆、三两⽇,与⽯家庄市⽂物局、中标承建公司共同就⽯家庄辖区⽥野⽂物进⾏了现场勘察和风险评估,也再次被数千年的空间信息传承所震撼。
以我个⼈学识并查阅相关史料,所得基本情况如下:⼀、平⼭战国中⼭国王陵中⼭国王陵位于⽯家庄市平⼭县三汲乡。
虽然地域⼤致相同,但这⾥的中⼭国不是指汉朝分封皇⼦刘胜的中⼭国。
⽽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由⽣活在陕北黄⼟⾼原与蒙古⾼原交界处的少数民族“狄”⼈鲜虞部落在公元前388年建⽴的国家。
“狄”⼈鲜虞部落中的⼀部分在东周时期开始北上,到达恒⼭⼭脉转向东,进⼊太⾏⼭涞⽔、易县、蔚县盆地休养⽣息,逐步强⼤。
到中⼭国创建⼈恒公时期,乘周边强国晋国⼤乱,三家分晋之机,正式建⽴“中⼭国”,在现平⼭县三汲乡及灵寿县西部建都,都城名为灵寿城,历时80余年,共历5位国王。
该国强盛时期疆界北起现今保定涞⽔、易县⼀带,南到邢台柏乡、隆尧,西依太⾏⼭,东⾄衡⽔地区西部薄洛河地界,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
中⼭国王陵区域航拍图中⼭国由于是外夷⾃建之国,不是周天⼦分封⼦孙、功⾂的“姬姓之国”,为当时⽂⼈所不屑,正史中所遗资料甚少,直到1974年考古发掘,出⼟⼤量随葬品后才为史学界所重视。
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地域特征探析

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地域特征探析董雪迎( 天津博物馆)摘要: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和邺城地区存在相似性的同时又具有较为强烈的地域特征,在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与葬式、墓葬壁画等方面均有表现。
晋阳地区东魏北齐墓葬地域特征的形成,可能受到了拓跋鲜卑旧俗和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与晋阳本地军政状况等密切相关。
东魏北齐政权结构决定了晋阳特殊的军政地位,进而可能影响了晋阳地区墓葬文化的形成;而晋阳与邺城两地既相似又不同的墓葬特征,可能是东魏北齐时期晋阳怀朔勋贵与高氏统治者之间既相辅相成又充满矛盾和斗争导致的。
关键词:晋阳东魏北齐墓地域特征邺城Abstract: The tombs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in Jinyang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Yecheng, but they also have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be seen in the form of tombs, burial objects, coffins and burial system, tomb murals and other aspects. The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mbs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in Jinyang area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old customs of Tuoba Xianbei and foreign cultural factors,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cal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in Jinyang.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determined the special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tatus of Jinyang, which may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the burial culture in Jinyang. During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Huaishuo Xungui and Gao's rulers complemented each other but they were full of contradictions, which may result the similar but different tombs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Jinyang and Yecheng.Keywords:Jinyang The tombs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Y echeng东魏(534-550)北齐(550-577)时期虽延续时间较短,但已发现的墓葬数量较多,分布广泛,是研究北朝后期物质文化和社会历史的重要材料。
磁县北齐高洋壁画墓(下)

磁县北齐高洋壁画墓(下)作者:郝建文来源:《当代人》2009年第08期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了极大发展。
从文献中可知,北齐画家曹仲达、杨子华等名声显赫。
曹仲达是西域曹国人,绘画造诣极高,其“曹衣出水”和唐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齐名,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有关杨子华,《历代名画记》有这样的记载:“尝画马于壁,夜听啼啮长鸣,如索水草;图龙于素,舒卷辄云气萦集。
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号为画圣,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
”当时,在邺中的北宣寺和长安的永福寺都有他的画作。
像在高洋皇帝陵墓中绘制壁画这么重要的工程,理所当然由皇宫御用画家来承担,那么,壁画中一定会有这两位大师的手迹吧。
高洋皇帝墓中壁画的绘画水平不愧是一流的,壁画中的百余位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
在北齐这个以鲜卑族为中心的贵族政权里,除了汉族官吏外,还有大量的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的官吏,所以,壁画中有相当比例的,是一些典型的高鼻、高颧、浓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的社会现状。
画家在用线上,极为灵活。
天上的神禽异兽,线条豪放洒脱,粗细变化明显,笔与笔之间的来去,连贯呼应,一气呵成,成功表达了凌空翱翔的感觉。
地上的仪仗人物面部刻画细腻、生动传神。
如眉毛的描绘,先用一条略粗的线作眉毛的造型,然后顺眉形走向,依眉毛长势用细笔勾描,看上去十分真实;眼睛的画法,则是先用淡墨勾勒,再以重墨复勾上眼皮、点眼球;鼻子多用淡墨勾勒,然后用重墨点鼻孔。
人物的服饰线描匀细流畅,富有弹性,如同“高古游丝描”,洋溢着秀劲古逸之气。
整座墓的壁画用笔挥洒自如,毫无矫饰,众多形象如人物、神灵、禽兽等,彼此呼应,浑然一体。
静下心来细细观看,你能体会到苏轼看到吴道子壁画时“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的感慨。
壁画的着色主要是平涂和晕染兼用,多用矿物质颜料,色彩种类丰富,有朱砂、土红、黄、褐、赭、花青、石绿、黑、白等。
画家根据不同形象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的颜色和采用不同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