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一点思考
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创新路径选择

具体改革措施包括:1)制定明确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划分;2)加强内部沟通与 协作,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3)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优化资金配置; 4)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创新活力;5)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产业 协同效应。
三、实践探讨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新区已经开始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通过简政放权、 优化机构设置和加强人才引进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也存在一些 问题,如改革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政策执行不到位等现象。
总之,完善我国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 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加强组 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不断完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参考内容二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已成为推 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天津滨海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域,也在不断探 索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之路。本次演示将从天津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 必要性、创新内容和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首先, 管理方式过于集中,导致基层单位缺乏自主权和积极性。其次,机构设置存在 重叠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最后,人员配置方面,尽管已加大引进 人才力度,但仍有部分岗位专业不对口,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二、创新路径选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需要改革和创新。首先,可以采 取简政放权的措施,赋予基层单位更多自主权,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其次, 优化机构设置,合并职能相近的部门,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工作效率。最后,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同时建立完善的培训 和晋升机制,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关于国家高新区建设未来产业的思考

一、国家高新区建设的背景国家高新区是国家扶持和支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是我国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载体。
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是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家高新区建设的现状当前,我国国家高新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为了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生态尚未完善等。
三、未来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未来,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应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 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评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 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打造创新创业的人才高地;4. 推动绿色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5. 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和吸纳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
四、未来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业领域未来,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重点技术和产业领域应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互联网+等领域。
这些领域是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有望成为国家高新区建设的新增长点和新增动能。
五、推动国家高新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为了推动国家高新区建设,应当综合运用市场化手段、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等多种手段,制定和实施针对性强、协同效应好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深化改革开放,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创新生态。
六、国家高新区建设的合作机制加强国家高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建立联动协同的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促进全国国家高新区的整体发展。
七、结语国家高新区建设是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国家高新区应当聚焦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高地。
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1.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 1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1) 准政府的管委会模式。
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全权管理高新区的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政策的出台等事务,带有行政管理和服务供给的双重色彩。
管委会具有政府的职权,但其法律地位不明确,因而是一种准政府机构。
这种管理模式一般存在于规模比较小的高新区,某些大型高新区在发展的早期也采用了这种模式。
如宝鸡国家高新区、杨凌国家农高区、西安高新区、烟台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等即采用了这种模式。
(2) 高新区与地方行政区“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往往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或者是由当地政府机构直接管理高新区,只挂一块牌子,而不成立管委会,把高新区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政策、招商引资等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统筹考虑,合二为一。
这种管理体制一般来说适应于整个城区或行政区都被划为高新区的情况。
如山东省青岛国家高新区就采用了“四合一”的管理体制。
将青岛高科技工业园、青岛市崂山区、青岛市老人国家旅游渡假区和崂山风景区的发展与整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合在一起考虑,统筹管理,四区四块牌子,一套班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以公司为主体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由一个非盈利性的公司负责高新区的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开发、发展公共事业、供给公共产品,政府与大学不再介入高新区的具体管理事务。
这在工商业比较发达、市场机制完善的东部地区比较多见,如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高新区就存在这种体制。
这种模式首创于“蛇口”,在上海的漕河泾、闽行、虹桥等开发区,紫竹科学园和浙江宁波的大谢开发区得到推广。
1.2我国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
这主要表现在高新区管委会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其性质、地位和职能没有在法律上确定下来;高新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没有理顺。
这使高新区管委会在对外协调、出台政策、招商引资、整合科技资源和构建要素通道等活动中颇受制约;特别是在与地方政府协调方面所受的制约就更大。
全面深化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刍议

全面深化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刍议郭君海李盛祥1一、我国高新区设立的时代背景、理论依据及战略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初步理清了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关系,明确了科技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期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以计算机、微电子、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全球第三次产业革命取得了二战后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认识到这种差距之后,党和政府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根本原则,在理论界、实务界、科技界掀起了大讨论,通过一系列调研论证,并借鉴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逐步形成了在国内智力资源密集的大城市,依托地方比较优势,采取特殊政策支持,力求深入发展中国特色新兴战略产业的共识,逐步出台了包括《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国务院关于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等相关政策予以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自下而上的需求和政府的全力推动,奠定了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基础,依托中关村电子信息行业的第一个以国家名义命名的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开发试验区也应运而生,随着火炬计划出台,高新区改革开放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上海张江高科园、苏州高新区、深圳高新区等国家级高新区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
1作者简介:郭君海(1963—),中共青岛崂山区委党校副校长,分管教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
李盛祥(1984—),中共青岛崂山区委党校教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
二、我国高新区“三次创业”历史脉络概要纵观我国高新区改革发展的历史,可以用“三次创业”三个阶段简要归纳概括。
从1992年到2002年,可以说是我国高新区发展的第一阶段,称为“一次创业”。
主要背景是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历史时刻,通过高新区建设,以点带面,快速恢复并发展国民经济。
对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与思考

阻碍 高新 区 与周 围地 区间 的专 业分 工
国 家科 技 部 颁 布 了《 家 高 新技 术 产 1 9 国 5年 5月 桂 林 市 政 府 下 发 了 市 政 和 创 新 要 素 流 动 , 9 造成 高 新 区经 济 结
业 化及 环境 建 设 ( 炬 ) 十 一 五 ” 火 发 [9 53 1 9 ]6号 文 件 《 人 民政 府 关 于桂 构 和 产 业 机 构 难 以及 时提 升 . 边地 市 周 展 纲 要 》和 《 家高 新 技 术产 业 开发 林 高 新产 业 开发 区 管理 委 员会 管理 权 区 也 很 难 得 到 高 新 区 的创 新 要 素 辐 国 区 “ 一 五 ” 展 规 划纲 要 》 《 要 》 限 及 若 干 政 策 的 暂 行 规 定 》 十 发 。纲 ,赋 予 高 射 , 而影 响高 新 区和 所在 行 政 区七 进
国家高新 区 ・ 明国 高 协办 昆 家 新区 Βιβλιοθήκη 一 桂林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何运保
桂 林 国家 高新 区在 管理体 制机 制 上 的探索
一
、
高 新 区发 展 的 强 大动 力 。 着 桂林 高 随 新 区的 加 快 发展 , 高新 区和 相 邻 的 行
政 区七 星 区 在 财政 收 入 、 目 引进等 项 方 面 的 利 益 冲 突 日渐 明显 . 拓展 发 在
认识。
这 两个 文 件 , 是 当时 推 动桂 林 国家 机 .我 们 以产 业 发 展 为 中心 ,突 出 也
囫 牛 科 紫I 田 般座
j 一。 疆 一 一v—m “
国家 高 新 区 ・ 昆明国家高新区协办
eN ̄t 语l 嘲} i hDe el ’nl n s i { o %c v op70 尊 Zo e 1
高新区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高新区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摘要合肥高新区作为安徽省重要的自主创新高地,肩负着打造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先行区和承接长三角高端产业转移的重任。
而且,目前合肥已经被中央政府列入顶层设计规划之中,被明确纳入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版图,将着力把合肥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在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合肥也正式跻身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与此同时合肥高新区也迎来最大协同发展机遇。
然而,与中国一流国家级高新区作比较,合肥高新区在外资引进、人才数量、、企业总量、科技创新实力上还有一定差距。
并且,合肥高新区仍面临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原有的体制优势逐渐减弱,以及日益复杂、繁重的社会管理事务以及文化需求等行政职能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如何使合肥高新区在维持现有体制优势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进一步完善改进体制机制,使其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动高新区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
本文介绍了合肥高新区现有管理的体制机制现状,在对国内外知名园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合肥高新区现行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合肥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合肥高新区,体制机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ABSTRACTAnhui Hefei High-tech areas as innovation high ground, shoulder to undertake high-end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innovation to create comprehensive Hefei, Wuhu mussels test area first area the task. Moreover, recently Hefei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top-level design and planning, and has been explicit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Belt and Road ‘node city’ territory trying to build Hefei into inland open economic highland. After the Y 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officially rises to national strategy, Hefei willbeamong the sub-centerof the Y angtze River Delta world-class city group and meanwhile Hefei High-tech areas isgoingto usher in the largest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Hefei High-tech area and the domestic first-class national high-tech zone in term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the number of personnel, the size of the park, the total number of enterprises and the ability of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sides, Hefei High-tech area is still facing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the original system advantages are gradually weakened,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heavy social management, cultural needs and other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make Hefei High-tech area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xisting system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sustainabl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development zone to adapt to the newsituation and new requirements based o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existing system advantages.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xisting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of Hefei High-Tech Zone is firstly introduced. Then,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well-known domestic and foreign park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Hefei High-Tech Zone’s existing machinery.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innovation reform of Hefei High-tech Zone’s system and mechanism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 Hefei High-tech Zone, System mechanism, Managementsystem, Operating mechanism目录摘要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1研究背景 11.1.2研究意义 21.2研究内容与目标 31.2.1研究内容 31.2.2研究目标 31.3研究方法和可行性 41.3.1研究方法 41.3.2研究技术路线 41.3.3研究可行性分析 5第2章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62.1相关概念 62.1.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内涵和特征 62.1.2体制机制概念72.2相关理论82.2.1新公共管理理论82.2.2经济增长极理论92.2.3产业集群理论102.2.4多中心治理理论102.3国内外研究综述112.3.1国外研究状况112.3.2国内研究状况13第3章合肥高新区简介及体制机制现状 153.1合肥高新区简介153.2体制机制现状173.2.1管理体制现状173.2.2运行机制现状18第4章国内外知名园区经验借鉴224.1 美国硅谷体制机制分析224.2 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分析234.3 硅谷与中关村体制机制的比较及启示25第5章合肥高新区体制机制问题分析265.1 问卷设计与统计分析265.1.1问卷设计与描述265.1.2调研过程与数据收集265.2 合肥高新区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305.2.1管理体制问题分析305.2.2 运行机制问题分析31第6章合肥高新区体制机制对策分析366.1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协调高新区事权划分366.2 创建多元治理的管理方式366.3 做实人才培养引进工作376.4 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推进机制创新386.5 健全投融资体系,提升金融服务水平396.6 创新园区开放合作机制406.7 健全园区社会管理机制40结语42参考文献43附录46致谢47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8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就就提出了要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应对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引言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新开发区的作用,不断推动创新和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
本文将探讨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措施和效果。
1. 背景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根据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在经济相对集中、科技力量雄厚的地区设立的创新型经济发展区域。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但在行政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 问题与挑战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行政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行政管理体制过于僵化,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发展和创新环境;•行政管理部门与高新企业之间缺乏互动和协作的机制,导致信息不畅通,资源难以共享;•部分高新技术开发区在行政管理中存在腐败和权力过度集中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和挑战,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需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3. 创新举措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可以采取以下举措:3.1 建立创新的行政管理机制•设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机构,负责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和规划;•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推动高新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部门与高新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促进行政服务的高效和便捷。
3.2 优化行政管理流程•简化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注册和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制定透明的行政管理规则和标准,减少不确定性,提高企业创新的信心和积极性;•推行“互联网+行政管理”,提供在线办事服务,方便企业和群众办理相关手续。
3.3 加强监督和约束机制•建立健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监督机构,加强对行政管理的监督和约束,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推行行政审批结果公示制度,及时公布审批结果,使行政管理透明化,提高公信力;•鼓励和保护举报行政不正之风的举报人,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高新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ppt课件

ppt课件
29
6.由产业外包向产业内包转变。工业革 命使生产工艺能满足个性化、定制化需 求,要求生产者要贴进消费者和消费市 场,加上劳动成本降低和工厂规模缩小, 发达国家的外包开始内包化。调查显示, 有近40%美国企业准备把工厂从 中国迁 回美国。
ppt课件
30
(四)推行园区化战略
随着新技术、新产业竞争,加速园区化 战略的推行。发达国家通过集聚创新优 势和推进研发生产一体化,提升园区化 水平,如美国进一步强化“硅谷”效应、 法国促进“竞争力集群”。新兴经济体 和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探索园区化道路。
ppt课件
9
(二)主要成就
20年来,国家高新区实现了资源集聚、 产业集群、经济集约,效应集散,成为 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成为加快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 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 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 高点的前沿阵地。
ppt课件
10
一是实现资源集聚,成为技术创新的高 地。至2011年底,国家高新区集聚了研 究院所1300多家,企业技术中心4100多 家,博士后工作站700多家,各类大学 474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86家,国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7家,国家重点实验 室381个。区内企业发明专利约占国家全 部企业授权总量50%。
ppt课件
33
三、新时期高新区转型发展
我国高新区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面 临全面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为此,必 须进行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强化创新 驱动、推动科学发展。
ppt课件
34
(一)高新区面临转型
一是从试点试验转向示范引领。经过20 年的发展,高新区通过试点试验阶段的 尝试和探索,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 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新阶段要重点发挥 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升级、示范发 展方式转变、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何运保
为了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提升自主创
主任论坛
ZhuRenLunTan201/110301
中国高新区
关部门批准,高新区与七星区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高新区工委书记兼区委书记,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兼区长。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桂林国家高新区在运行机制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2010年,园区以产业发展为中心,突出“创新、创业”两大主题,高效整合全区资源,成立13个工作组、组建6个办公室、整合9大公司,创造性提出了“1369”管理模式。
即将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分为13个工作组,分块负责,分组管理,责任到人;对全区重点推进的工作分成6个办公室负责指导;为了强力推进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整合了9大公司,进行公司化、市场化动作。
从而形成一套具有高新区七星区产业与社会工作双重职能的独特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精简高效的管理目标。
桂林国家高新区经过18年的建设发展,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产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40亿元,同比增长
区划的管理及利益分配问题难度很大。
桂林国家高新区有两个园区面积延伸到了周边两个县区,其开发建设涉及到周边两个县区管理和利益分配问题。
尽管桂林市政府作了协调,采取委托桂林高新区开发管理,利益五五分成的尝试,但是需要协调的环节多,管理的链条长,职能不够集中,项目推进速度缓慢。
三是桂林国家高新区没有充分的财政自主权,每年50%的财政收入要上缴桂林市财政,可用财力减半。
高新区的土地收益金市财政也占30%。
高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的投资相应减少。
因此,尽管地方政府在促进国家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多头管理,统筹考虑不够,难以形成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合力,难以形成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
纵观全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高新区管委会独立管理模式,由上级政
三、对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思考
21.43%;出口创汇5.3亿美元,同比增长33%。
产业规模约占桂林市的四分之一,对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日趋增强。
桂林国家高新区“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解决了园区拓展空间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总的讲比较顺利,但随着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
一是高新区没有建设、规划、土地、环保等市或县一级行政审批权。
1995年5月桂林市政府下发的市政[1995]36号文件和1996年12月桂林市委下发了市发[1996]112号文件中授予高新区的权限近几年来逐步回归市有关部门,特别是建设规划、土地、环保等行政审批权上收,封闭式管理难以落到实处,制约和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桂林国家高新区是正处级单位,行政级别配置低,协调处理不同行政
二、桂林国家高新区现行体制
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府直接派出机构管理,划定一个区域,充分授予一级权利,实行封闭管理。
第二类是“二区合一”管理模式。
高新区依托一个城区,利用城区资源共同融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管理。
第三类为市场化管理模式,高新区管委会虽是一个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它的开发建设管理完全按市场化运作,是一个集团公司的企业管理模式。
这三类管理模式各有利弊,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实际情况而采取的不同管理模式。
不论采取哪种管理模式,作为高新区都应该坚持走“小政府大社会、小管理大服务”的管理路子。
桂林国家高新区实行“二区合一”,属于第二类管理模式。
“二区合一”管理模式的主要优点有:一是高新区依托城区,取得了所需发展空间;二是高新区内的社会工作依托城区的社会行政机构进行管理,使高新区轻装上阵建设园区;三是高新区没有一级财政及行政执
步明确国家高新区的法律主体地位,明确法定权限,确保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不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各国家级高新区可通过出台鼓励与支持研发、孵化、知识产权保护、创业风险投资、技术转让、中介服务和调动各类人才等方面的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实现管理体制创新的同时,各国家级高新区可结合区域特点,凭借自有优势,在一定的管理体制下创新运行机制,各展所长,百花齐放。
桂林国家高新区将利用桂林历史文化、山水生态、旅游名城等特有品牌优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做好“四个提升”,发挥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应有的功能作用。
(作者系桂林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七星区人民政府区长)
法权,故借助城区的一级财政及行政执法权,为高新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政策和服务。
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两区合一后,高新区要承担城区所有社会经济负担,使高新区在高新产业发展上的投入减少;二是高新区受城区行政级别限制,不能享受市一级行政审批及管理权;三是高新区协调处理不同行政区划的管理及利益分配问题难度很大。
如果说创新体制机制是高新区的发展动力,那么政策支撑则是高新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与其他高新区相比,桂林国家高新区不但经济总量小,增量少,在行政级别、审批权限、财政收入等体制机制方面也处于劣势,享受不到其他国家级高新区所拥有的优惠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桂林国家高新区的加快发展。
国家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国家高新区管理条例,规范国家高新区的管理,进一
理论视野
ILUNSHIYE
L
102
中国高新区2011/03
桂林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何运保(左)陪同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长张景安(右)参观桂林产权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