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作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旨在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了解抗战的背景、起因,探讨胜利的重要因素,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国家意识。
本文将对该教案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教学价值与效果。
在教学的引入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抗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到抗战历史的话题中。
同时,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中国面临的困境,为后续内容做好铺垫。
在教学内容的呈现部分,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分组演练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抗战的具体起因和经过。
通过对南京大屠杀、淞沪会战等重要战役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困境。
在讲解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小故事,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可感性,使学生更加印象深刻。
在教学的拓展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并结合课堂讨论,提出一些问题,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贡献?如何评价国共合作对抗战胜利的作用?如何通过宣传和动员,凝聚全国人民战胜外敌的意志?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的巩固和拓展部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活动,如分角色讨论、小剧场表演等,让学生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去。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独立思考的作业,如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抗战胜利的理解和评价等,用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上述的教学设计,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通过引入、呈现、拓展和巩固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情感、认知和思维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中的互动和讨论,学生的历史理解和思考能力将得到有效的培养。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课题:抗日战争的胜利课型:讲授新课(综合课)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授课对象:八年级授课时间:一个课时,40分钟二、设计依据(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力图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分析1.知识定位: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共5课,分别为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前4课介绍了战争的历程,第5课则讲述了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以及中共七大。
本课一共四个子目: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2.重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此外重点还有中共七大。
3.知识线索:第1课“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讲述了东北地区长达六年的局部抗战,第2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讲述的是战略防御阶段的抗战情况,第3课“正面战场的抗战”和第4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讲述的是战略防御、相持阶段两个战场的抗战情况,联系在于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加之是同一时间段,这两课整合在一起为宜,至于最后一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其主线则是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胜利的主要原因自然是全民族坚持抗战,包括了国共两党、华人华侨、国内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团结抗争,其中中国共产党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从第一个子目“全民族坚持抗战”开篇讲到的日本改变对国共两党的战争策略及其之后的汪精卫叛国、蒋介石消极抗战并制造皖南事变、中共坚持抗战并掀起大生产运动,便容易理解教科书想要说明的这个深层含义。
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共七大召开,总结了抗战的经验——放手发动群众,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为后面的抗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初中历史八上第22课教案

初中历史八上第22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 掌握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增强民族自豪感。
-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和原因。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情况。
2. 提问:同学们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吗?胜利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强调这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2.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引导学生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3. 教师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国际援助等。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和原因。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历史意义。
2. 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字数不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和原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 教材分析本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第22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近代史,对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是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认识之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抗日战争的细节和深层次原因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战争的历史事件比较感兴趣,需要引导他们关注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和历史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和历史意义,通过分析战争中的具体事件,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六.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的宣传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包括主要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历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分析战争中的具体事件,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拓展(5分钟)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查找资料和思考,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 教材分析本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示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和伟大胜利,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如抗日战争的背景、初期战局等。
但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认识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
2.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和伟大胜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呈现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强调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对 contemporary China 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22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 推荐学生阅读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书籍,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六、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
- 《中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日战争史》
- 《中日战争》
-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
- 《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影响》
-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政治与社会变迁》
-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3. 巩固练习(约15分钟)
-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绘制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线,标注出重要事件和时间节点。
- 教师指导:在学生绘制时间线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拓展延伸(约10分钟)
- 展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外政治形势变化的资料,让学生思考这些变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 新课呈现(约30分钟)
-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国共合作、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等。
-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战役的胜利,如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具体过程和意义。
-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历史意义,以及胜利后中国面临的政治形势。
2. 阅读作业反馈:教师将通过课堂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对于学生的读书笔记,教师将提供反馈,指出笔记中的遗漏或理解不准确之处,并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提取和整理信息。
3. 实践作业反馈:教师将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访谈记录,通过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教师将对学生的访谈技巧和信息整理能力给予评价,对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究精神给予肯定。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1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
目标导学一:全民坚持抗战
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
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工矿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教师讲述:面对出现了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
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
时间1945年4月
地点延安
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
央领导机关;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
教师讲解:补充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
国内: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
它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导学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归纳日本逐渐走向失败的过程?
学生归纳:①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陷入困境。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
1945
小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尤其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击下,日本无条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立足
下,做到情感教育的自然渗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认识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掌握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中,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的领导和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等方面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抗日战争胜利的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汪精卫叛国、皖南事变等历史事件;了解张自忠、左权等的英雄事迹;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
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
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
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如右上图)。
经过八年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
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
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全民坚持抗战
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回答问题: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日军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工矿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顽固
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教师讲述:面对出现了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
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
国民党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共产党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青年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
妇女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
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
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
青年回国参战
文艺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4.教师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目标导学二:中共七大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去了解中共七大。
时间1945年4月地点延安
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
央领导机关;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
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
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
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2.教师讲解:补充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
国内: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抗战胜利的果实,中国人民面临着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和命运的选择。
国际: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夕。
3.教师提问:根据背景可以知道,中共七大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
教师提问:中共七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回答:从中共七大制定党的政治路线可以看得出来。
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教师强调: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
它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形成了空前的
团结和统一。
中共七大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它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奋斗的方向。
目标导学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归纳日本逐渐走向失败的过程?
学生归纳:①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陷入困境。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
→③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掷一颗原子弹。
→④1945年8月,苏联向日本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⑤1945年8
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
目标导学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想一想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小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课堂总结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局部反攻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及时召开的中共七大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战后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尤其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击下,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性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了我们很多深刻而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❸板书设计➷
抗日战争的全民坚
持抗战
国民党、共产党、工人、妇女、华侨、文艺界等全民一致抗日
中共
七大
时间:1945年4月延安
内容:指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中央领导机关,确定毛泽东思想
❹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于教学实际,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尝试“问题激励递进探究法”,强调启发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学习作为自主探索和信息处理地方过程,补充部分史料,拓展了史学视野。
通过教学让学生清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特点。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教、学、思合一,并在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达成的前提下,做到情感教育的自然渗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影响: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日本
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战
胜利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如果您觉得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后期一定会优化。
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只是一个状态,学习只是一个习惯,只要你我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好学、求实奋进的状态,相信你我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事业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