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柱 、马牙槎
构造柱模板及混凝土工程量计算

构造柱模板及混凝土工程量计算马牙槎根据功能的分类,马牙槎还可以叫做接缝马牙槎和结构马牙槎。
接缝马牙槎即墙太长,留出马牙槎,方便后序砌筑。
结构马牙槎,在马牙槎里浇铸构造柱。
施工时,在砌体与构造柱连接面上砌筑马牙槎,先砌墙,后浇注混凝土构造柱,保证两者同时受力工作。
每一马牙槎高度不宜超过300mm,且应沿高每500mm设置26水平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0m.马牙槎的计算其模板面积=(构造柱宽+马牙槎宽)*柱高混凝土体积=(柱断面面积+(马牙槎宽/2)*宽)*柱高首先我们假设构造柱是240X370,高度3米,留槎在24墙,双面留槎。
那么计算公式是:0.24X0.37X3+0.24X0.06X3/2X2[面]这个计算方法是把柱和槎分开计算,比较直观,也容易理解。
构造柱的柱子那部分就是0.24*0.37*3,后面部分是计算槎口的混凝土,一般构造柱的槎口是每500mm一段。
即:柱根开始,先是500mm的槎口,然后是500mm的砖,然后又是500mm的槎口。
也就是说槎口的高度累积起来只有构造柱高度的一半。
我那公式是把槎口的面积(0.24*0.06)写好,然后乘以柱高3米,然后除以2,就是每面槎的实际高度,然后,有几面槎就乘以几。
这例子里是2面槎,所以乘以2。
实际施工中是要算马牙槎的,不算马牙槎的话就这根构造柱而言你就少算了14%的混凝土量。
一般构造柱有几面和墙接触就有几面槎口,这种情况多发生在T形墙和十字墙的位置。
至于构造柱的宽度和墙体宽度不一致,这种情况少见,一般是北方为了保温墙体比较厚才会有这情况。
在我们这里,常会遇到T形墙旁边就是门的情况。
门距离T形墙一般会有个120毫米的门垛,然后T形墙相交的位置的构造柱是三面槎口。
在实际施工中,这靠门边的槎口其实是施工不了的:那门垛才120毫米,砌砖时每500毫米高退60毫米那砖柱就仅仅剩下60毫米宽了,砌上3米高不倒才怪。
所以实际施工时图纸上虽然那一边设计留槎,其实模板工都是直接以门边关模板,那里的混凝土方量就比图纸设计的要多一些。
马牙槎进退尺寸

马牙槎进退尺寸
马牙槎进退尺寸规范是60毫米。
一般马牙搓的进退尺寸标准是在60毫米。
砌块墙构造柱宽度一般与墙的厚度相同。
但构造柱伸入墙内的马牙槎长度大多为60毫米。
顶部与梁板交接处用水泥砖斜砌筑密实,斜砌就是砖斜立砌。
目的是在浇筑构造柱时使墙体与构造柱结合的更牢固,更利于抗震。
马牙槎的留置规范
当无混凝土墙(柱)分隔的直段长度120或100厚墙超过3.6m,180或190厚墙超过5m时,需要加混凝土构造柱分隔。
120或100厚墙不大于3米时,开洞宽度不大于2.4m,不满足条件的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180或190厚墙不大于4m,开洞宽度不于3.5m,不满足条件的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构造柱工程量计算方法

构造柱的模板面积计算公式:(D指马牙槎的外伸长度;K指墙体宽度;H为柱高度为):当构造柱位于单片墙最前端时,S=(K X3+D X2) XH当构造柱位于L或一形墙体相交处时,S=(K X2+D X4) XH 当构造柱位于T形墙体相交处时,S=(K X1+D X6) XH 当构造柱位于十形墙体相交处时,S=D X8XH。
1、构造柱中马牙槎一边咬口两边咬口的意思:当构造柱位于单片墙最前端时,就是马牙槎一边咬口;当构造柱位于L或一形墙体相交处时,就是马牙槎两边咬口;当构造柱位于T形墙体相交处时,就是马牙槎三边咬口;当构造柱位于十形墙体相交处时,就是马牙槎四边咬口。
2、砖墙嵌接部分指的是哪一块:指的就是构造柱的马牙槎咬口,一般是5进5退。
3、是马牙槎部分浇砼时都浇柱吗:是的,马牙槎和柱是同时一次性浇筑的。
4、模板是不是只支两面呢:5、构造柱中拉结筋要空过构造柱吗:必须进入构造柱达到设计或规范要求的锚固长度。
构造柱工程量计算公式:V = (B+b)*A*H + KV--构造柱砼体积B--构造柱宽度b---马牙搓宽度(注意:马牙搓是两边有时计算一边的宽度马牙搓是一边有时计算一边的一半宽度)A---构造柱长度H---构造柱高度(自基础上表面至构造柱顶面之间的距离)K---构造柱基础工程量构造柱是为加固墙体,先砌墙后浇注混凝土的柱子。
首先,根据图纸统计图各种型号构造柱的数量,然后按下述公式计算混凝土和钢筋工程量。
1.混凝土工程量:柱高*断面面积*柱根数= m3式中:柱高——自柱基上表面至柱顶面高度,或自地圈梁顶面至屋顶圈梁顶面咼度。
以GJDGZ-101-95《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为依据构造柱计算时要分三段:土0.000以下至基础底部的部分,土0.000以上至屋面部分,女儿墙部分。
构柱体积(V)=[外墙上的构造柱总截面面积/外墙厚+内墙上的构造柱总截面面积/内墙厚]X内外墙平均厚X构柱总高,当内外墙厚度相等时更为准确。
图解二次结构马牙槎施工

马牙槎是砖墙留槎处的一种砌筑方法。
马牙槎有大马牙槎和小马牙槎两种叫法,小马牙槎指砌墙时在留槎处每隔一皮砖伸出1/4砖长,以备以后接槎时插入相应的砖。
这种接槎属直槎,一般不宜使用,如果因特殊原因必须使用时,应在接槎处预留拉接钢筋。
大马牙槎是用于抗震区设置构造柱时砖墙与构造柱相交处的砌筑方法,砌墙时在构造柱处每隔五皮砖伸出1/4砖长,伸出的皮数也是五皮,同时也要按规定预留拉接钢筋。
目的是在浇筑构造柱时使墙体与构造柱结合的更牢固,更利于抗震马牙槎分类根据功能的分类,马牙槎还可以叫做接缝马牙槎和结构马牙槎。
接缝马牙槎即墙太长,留出马牙槎,方便后序砌筑。
结构马牙槎,在马牙槎里浇铸构造柱。
施工时,在砌体与构造柱连接面上砌筑马牙槎,先砌墙,后浇注混凝土构造柱,保证两者同时受力工作。
每一马牙槎高度不宜超过300mm,且应沿高每500mm设置2Φ6水平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0m.马牙槎的计算首先我们假设构造柱是240X370,高度3米,留槎在24墙,双面留槎。
那么计算公式是:0.24X0.37X3+0.24X0.06X3/2X2[面]这个计算方法是把柱和槎分开计算,比较直观,也容易理解。
构造柱的柱子那部分就是0.24*0.37*3,后面部分是计算槎口的混凝土,一般构造柱的槎口是每300mm一段。
即:柱根开始,先是300mm的槎口,然后是300mm的砖,然后又是300mm的槎口。
也就是说槎口的高度累积起来只有构造柱高度的一半。
我那公式是把槎口的面积(0.24*0.06)写好,然后乘以柱高3米,然后除以2,就是每面槎的实际高度,然后,有几面槎就乘以几。
这例子里是2面槎,所以乘以2。
实际施工中是要算马牙槎的,不算马牙槎的话就这根构造柱而言你就少算了14%的混凝土量。
一般构造柱有几面和墙接触就有几面槎口,这种情况多发生在T形墙和十字墙的位置。
至于构造柱的宽度和墙体宽度不一致,这种情况少见,一般是北方为了保温墙体比较厚才会有这情况。
构造柱量计算图解公式

构造柱的模板面积计算公式:如图(D指马牙槎的外伸长度;K指墙体宽度;H为柱高度为):当构造柱位于单片墙最前端时, S=(K×3+D×2)×H当构造柱位于L或一形墙体相交处时,S=(K×2+D×4)×H当构造柱位于T形墙体相交处时,S=(K×1+D×6)×H当构造柱位于十形墙体相交处时,S=D×8×H。
1、构造柱中马牙槎一边咬口两边咬口的意思:当构造柱位于单片墙最前端时,就是马牙槎一边咬口;当构造柱位于L或一形墙体相交处时,就是马牙槎两边咬口;当构造柱位于T形墙体相交处时,就是马牙槎三边咬口;当构造柱位于十形墙体相交处时,就是马牙槎四边咬口。
2、砖墙嵌接部分指的是哪一块:指的就是构造柱的马牙槎咬口,一般是5进5退。
3、是马牙槎部分浇砼时都浇柱吗:是的,马牙槎和柱是同时一次性浇筑的。
4、模板是不是只支两面呢:当构造柱位于“一”字形墙体中部时,只支两面。
5、构造柱中拉结筋要空过构造柱吗:必须进入构造柱达到设计或规范要求的锚固长度。
构造柱工程量计算公式:V = (B+b)*A*H + KV--构造柱砼体积B--构造柱宽度b---马牙搓宽度(注意:马牙搓是两边有时计算一边的宽度马牙搓是一边有时计算一边的一半宽度 )A---构造柱长度H---构造柱高度(自基础上表面至构造柱顶面之间的距离)K---构造柱基础工程量构造柱是为加固墙体,先砌墙后浇注混凝土的柱子。
首先,根据图纸统计图各种型号构造柱的数量,然后按下述公式计算混凝土和钢筋工程量。
1.混凝土工程量:柱高*断面面积*柱根数= m3式中:柱高——自柱基上表面至柱顶面高度,或自地圈梁顶面至屋顶圈梁顶面高度。
以GJDGZ-101-95《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为依据 构造柱计算时要分三段:±0.000以下至基础底部的部分,±0.000以上至屋面部分,女儿墙部分。
什么是马牙槎 马牙槎的作用呢?

砌墙,后浇注混凝土构造柱,保证两者同时受力工作。 每一马牙槎高度不宜超过300mm,且应沿高每500mm设 置2Φ6水平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6、7 度时底部1/3楼层,8度时底部1/2楼层
,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网片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 马牙槎有大马牙槎和小马牙槎两种叫法小马牙槎指砌墙 时在留槎处每隔一匹砖伸出60mm,以备以后接槎时插入 相应的砖。这种接槎属直槎,一般不宜使用,如果因
当地的一个很特别的墙体建筑方法,但是大家也要知道, 其实最基本的砌筑方法是可以通用的。小编就不多说了, 不过大家要知道一点,那就是靠门边的槎口试很难施工 的。不过马牙槎的为了让构造柱和马牙槎结合的更加好,
从而增加抗震的性能。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谢谢!
展牙槎是什么?马牙槎是砖墙留槎处的一种砌筑方法。 当砌体不能同时砌筑的时候,在交接处一般要预留马牙搓, 以保持砌体的整体性与稳定性,常用在构造柱与墙体的 连接中,是指构造柱上凸出的部分。根据功能的分类
,马牙槎还可以叫做接缝马牙槎和结构马牙槎。接缝马 牙槎主要是为了方便后续砌筑,一般墙体太长的时候, 留马牙槎,方便后续施工。结构马牙槎,在马牙槎里浇 铸构造柱。施工时,在砌体与构造柱连接面上砌筑马牙 槎,先
马牙槎是一种建筑的方法,其实这样方法砌起来说容易 也是很容易的,说难也是挺难的,砌这个马牙槎的时候, 还有计算,砌马牙槎的时候是需要计算的,首先要确定 这个构造柱有多高,需要留槎在那个墙面,当然了,这 个是
有公式的的,至于公式是怎么样的,就比如小编今天要 说的这个马牙槎了,至于这个马牙槎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下文将会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个马牙槎,还有马牙槎 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也会为大家解答一下。具体请看下 面内
特殊原因必须使用时,应在接槎处预留拉接钢筋。大马 牙槎是用于抗震区设置构造柱时砖墙与构造柱相交处的 砌筑方法,砌墙时在构造柱处每隔五匹砖伸出60mm,伸 出的匹数也是五匹,同时也要按规定预留拉接钢筋。马 牙
马牙槎的计算

显然楼主没在施工现场干过,大概是直接就在搞预算的,所以理解不了。
我来讲解一下为什么你那公式槎宽取0.03米。
我平时计算构造柱的公式和你的稍有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
假如构造柱是240X370,高度3米,留槎在24墙,双面留槎。
那么计算公式为:0.24X0.37X3+0.24X0.06X3/2X2[面]我这计算方法是把柱和槎分开计算的,比较直观,也容易理解。
构造柱的柱子那部分就是0.24*0.37*3米,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后面部分是计算槎口的混凝土,因为构造柱的槎口是每500毫米一段(我怎么不会表达了?),即:柱根开始,先是500毫米的槎口,然后是500毫米的砖,然后是500毫米的槎口……也就是说槎口的高度累积起来只有构造柱高度的一半!我那公式是把槎口的面积(0.24*0.06)写好,然后乘以柱高3米,然后除以2,就是每面槎的实际高度,然后,有几面槎就乘以几,这例子里是2面槎,所以乘以2.你那式子是用柱子的总高来乘的,但构造柱槎口比柱子高度矮了一半,所以,把槎深0.06米只算1/2实际施工中是要算马牙槎的,不算马牙槎的话就这根构造柱而言你就少算了14%的混凝土量,哪个BOSS能容忍?这系统被楼上的设置成一小时才能发一帖,汗一个……只好继续编辑:你那公式里的N就是指的是马牙槎的面数。
构造柱有几面和墙接触就有几面槎口,这种情况发生在T形墙和十字墙的位置。
至于构造柱的宽度和墙体宽度不一致,这种情况在四川比较少见,一般是北方为了保温墙体比较厚才会有这情况。
那你得按设计图纸计算……在我们这里,常会遇到T形墙旁边就是门的情况。
门距离T形墙一般会有个120毫米的门垛,然后T形墙相交的位置的构造柱是三面槎口,在实际施工中,这靠门边的槎口其实是施工不了的:那门垛才120毫米,砌砖时每500毫米高退60毫米那砖柱就仅仅剩下60毫米宽了,砌上3米高不倒才怪!所以实际施工时图纸上虽然那一边设计留槎,其实模板工都是直接以门边关模板,那里的混凝土方量就比图纸设计的要多一些。
构造柱计算公式

D指马牙槎的外伸长度;K指墙体宽度;H为柱高度为):当构造柱位于单片墙最前端时,S=(K×3+D×2)×H当构造柱位于L或一形墙体相交处时,S=(K×2+D×4)×H当构造柱位于T形墙体相交处时,S=(K×1+D×6)×H当构造柱位于十形墙体相交处时,S=D×8×H。
1、构造柱中马牙槎一边咬口两边咬口的意思:当构造柱位于单片墙最前端时,就是马牙槎一边咬口;当构造柱位于L或一形墙体相交处时,就是马牙槎两边咬口;当构造柱位于T形墙体相交处时,就是马牙槎三边咬口;当构造柱位于十形墙体相交处时,就是马牙槎四边咬口。
2、砖墙嵌接部分指的是哪一块:指的就是构造柱的马牙槎咬口,一般是5进5退。
3、是马牙槎部分浇砼时都浇柱吗:是的,马牙槎和柱是同时一次性浇筑的。
4、模板是不是只支两面呢:当构造柱位于“一”字形墙体中部时,只支两面。
5、构造柱中拉结筋要空过构造柱吗:必须进入构造柱达到设计或规范要求的锚固长度。
构造柱工程量计算公式:V = (B+b)*A*H + KV--构造柱砼体积B--构造柱宽度b---马牙搓宽度(注意:马牙搓是两边有时计算一边的宽度马牙搓是一边有时计算一边的一半宽度)A---构造柱长度H---构造柱高度(自基础上表面至构造柱顶面之间的距离)K---构造柱基础工程量构造柱是为加固墙体,先砌墙后浇注混凝土的柱子。
首先,根据图纸统计图各种型号构造柱的数量,然后按下述公式计算混凝土和钢筋工程量。
1.混凝土工程量:柱高*断面面积*柱根数= m3式中:柱高——自柱基上表面至柱顶面高度,或自地圈梁顶面至屋顶圈梁顶面高度。
以GJDGZ-101-95《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为依据构造柱计算时要分三段:±0.000以下至基础底部的部分,±0.000以上至屋面部分,女儿墙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置规范
1 .当混凝土墙(柱)分隔的直段长度,120(或100)厚墙超过 3.6m,180(或190)厚墙超过5m时,在该区间加混凝土构造柱分隔;
2.120(或100)厚墙当墙高大于3米时,开洞宽度大于2.4m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180(或190)厚墙当墙高大于4m,开洞宽度大于3.5m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设计规范
第2.1.14条混凝土构造柱structural concrete column
在多层砌体房屋墙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筋,并按先砌墙后浇灌混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制成的混凝土柱,通常称为混凝土构造柱,简称构造柱(建筑图纸里符号为—GZ)。
为提高多层建筑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规范要求应在房屋的砌体内适宜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并与圈梁连接,共同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这种钢筋混凝土柱通常就被称为构造柱。
构造柱,主要不是承担竖向荷载的,而是抗击剪力,抗震等横向荷载的。
构造柱通常设置在楼梯间的休息平台处,纵横墙交接处,墙的转
角丈处,墙长达到五米的中间部位要设构造柱。
近年来为提高砌体结构的承载能力或稳定性而又不增大截面尺寸,墙中的构造柱已不仅仅设置在房屋墙体转角、边缘部位,而按需要设置在墙体的中间部位,圈梁应设置成封闭状。
圈梁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抵抗不均匀沉降,圈梁的设置要求是宜连续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不能截断,不可避免有门窗洞口堵截时,在门窗洞口上方设置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伸入支座不得小于2倍的高度(为被堵截圈梁的上平到附加圈梁的下平),且不得小于1000mm,过梁设置在门窗洞口的上方,宜与墙同厚,每边伸入支座不小于240mm。
从施工角度讲,构造柱要与圈梁地梁、基础梁整体浇筑。
与砖墙体要在结构工程有水平拉接筋连接。
如果构造柱在建筑物、构筑物中间位置,要与分布筋做连接。
构造柱不作为主要受力构件
设置原则
1)应根据砌体结构体系
砌体类型结构或构件的受力或稳定要求,以及其他功能或构造要求,在墙体中的规定部位设置现浇混凝土构造柱;
2)对于大开间荷载较大或层高较高以及层数大于等于8层的砌体结构房屋宜按下列要求设置构造柱:
(1)墙体的两端,
(2)较大洞口的两侧,
(3)房屋纵横墙交界处,
(4)构造柱的间距,当按组合墙考虑构造柱受力时,或考虑构造柱提高墙体的稳定性时,其间距不宜大于4M,其他情况不宜大于墙高的1,5——2倍及6M,或按有关的规范执行,
(5)构造柱应与圈梁有可靠的连接;
3)下列情况宜设构造柱:
(1)受力或稳定性不足的小墙垛,
(2)跨度较大的梁下墙体的厚度受限制时,于梁下设置,
(3)墙体的高厚比较大如自承重墙或风荷载较大时,可在墙的适当部位设置构造柱,以形成带壁柱的墙体满足高厚比和承载力的要求,此时构造柱的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沿高度横向支点的距离与此同时与构造柱截面宽度之比不宜大于30,构造柱的配筋应满足水平受力的要求。
构造柱是保证墙体的稳定,和梁有关系。
( 1)为提高多层建筑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规范要求应在房屋的砌体内适宜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并与圈梁连接,共同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这种钢筋混凝土柱通常就被称为构造柱。
(2)在多层砌体房屋,底层框架及内框架砖砌体中,它的作用一般为:加强纵墙间的连接,是由于构造柱与其相邻的纵横墙以及牙搓相连接并沿墙高每隔500mm 设置 2 (6 拉结筋,钢筋每边伸入墙内大于1000mm。
一般施工时先砌砖墙后浇筑混凝土柱,这样能增加横墙的结合,可以提高砌体的抗剪承载能力10 % —30 % ,提高的比例幅度虽然不高但能明显约束墙体开裂,限制出现裂缝。
构造柱与圈梁的共同
工作,可以把砖砌体分割包围,当砌体开裂时能迫使裂缝在所包围的范围之内,而不至于进一步扩展。
砌体虽然出现裂缝,但能限制它的错位,使其维持承载能力并能抵消振动能量而不易较早倒塌。
砌体结构作为垂直承载构件,地震时最怕出现四散错落倒地,从而使水平楼板和屋盖坠落,而构造柱则可以阻止或延缓倒塌时间、以减少损失。
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又可以起到类似框架结构的作用,其作用效果非常明显。
在砌体结构中其主要作用一是和圈梁一起作用形成整体性,增强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二是减少、控制墙体的裂缝产生,另外还能增强砌体的强度。
在框架结构中其作用是当填充墙长超过2倍层高或开了比较大的洞口,中间没有支撑,纵向刚度就弱了,就要设置构造柱加强,防止墙体开裂。
抗震作用
以唐山地震为例:唐山地震后,有3幢带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且与圈梁组成封闭边框的多层砌体房屋,震后其墙体裂而未倒。
其中市第一招待所招待楼的客房,房屋墙体均有斜向或交叉裂缝,滑移错位明显,四、五层纵墙大多倒塌,而设有构造柱的楼梯间,横墙虽也每层均有斜裂缝,但滑移错位较一般横墙小得多,纵墙未倒,仅三层有裂缝,靠内廊的两根构造柱都遇破坏,以三层柱头最严重,靠外纵墙的构造柱破坏较轻。
由此可见,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在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多层砌体房屋应按抗开裂和抗倒塌的双重准则进行设防,而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则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抗震构造措施。
黑龙江省的许多地区基本裂度为6~7度,位于这些地区的多层砖混建筑均需设防,抗震构造柱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
构造柱应当设置在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
其设置根据房屋所在地区的烈度、房屋的用途、结构部位、和承担地震作用的大小来设置。
由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墙体的约束,构造断面不必大,但须同各层纵横墙的圈梁连接,无圈梁的楼层亦须设置配筋砖带,才能发挥约束作用,关于抗震柱的设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作了详细的规定。
抗震设计时多层普通砖、多孔砖房屋的构造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用240mm×180mm, 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2,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2 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3 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
4 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 的基础圈梁相连。
5 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表7.1.2的限值时,纵、横墙内构造柱间距尚
应符合下列要求:
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二倍;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
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
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
马牙槎
与构造柱连接处的墙应砌成马牙槎,每一个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应超过300mm或5皮砖高,马牙槎从每层柱脚开始,应先退后进,进退相差1/4砖。
工程量
构造柱是为加固墙体,先砌墙后浇注混凝土的柱子。
首先,根据图纸统计图各种型号构造柱的数量,然后按下述公式计算混凝土和钢筋工程量。
1.混凝土工程量:
柱高*断面面积*柱根数=(m3)
式中:柱高——自柱基上表面至柱顶面高度,或自地圈梁顶面至屋顶圈梁顶面高度。
2、钢筋工程量:
主筋:主筋长*根数*比重(kg/m)*柱根数=(kg)
箍筋:柱断面周长*(柱高/箍筋间距@)*比重(kg/m)*柱根数=(kg)式中主筋长=柱高+伸入地圈梁长+上下的直钩长+42.5dn (n为层数)3、有马牙槎的构造柱
有的构造柱有马牙槎,其宽一般为60mm。
其模板面积=(构造柱宽+马牙槎宽)*柱高
混凝土体积=柱底面积*柱高=【(柱截面长+2*马牙槎/2)*墙厚】*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