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名医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十大神医:黄帝、华佗、孙思邈、钱乙

中国古代十大神医:黄帝、华佗、孙思邈、钱乙

中国古代十大神医:黄帝、华佗、孙思邈、钱乙第一位:针灸之祖,黄帝黄帝,《史记》中的五帝之首。

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

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

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第二位:脉学祖师,扁鹊扁鹊,姓泰,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

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奠定了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

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

司马迁云:“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第三位:外科之祖,华陀华佗,又名敷,字无化。

后汉末沛国(今安徽毫州)人。

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人们称他为“神医”,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他著有《青囊经》,可惜早已失传。

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第四位:医圣,张仲景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博通群书,潜乐道术”,著有《伤寒杂病论》,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第五位,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扑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他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

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

第六位:药王,孙思邈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人,尊称为“药王”。

著有《千金要方》,共三十卷,首创“复方”。

另有《千金翼方》对《千金要方》的补编,其中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所未有的药物,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

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

中国古代医学十大家

中国古代医学十大家

一、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华佗是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华佗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临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被誉为“神医”。

对此,《三国志》、《后汉书》中都有一段内容相仿的评述,说他善于养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用药精当(“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针灸简捷(“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手术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积聚”、“断肠滴洗”)。

所留医案,《三国志》中有十六则,《华佗别传》中五则,其他文献中五则,共二十六则,在先秦和两汉医家中是较多的。

从其治疗范围看,内科病有热性病、内脏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虫病,属于外、儿、妇科的疾病有外伤、肠痈、肿瘤、骨折、针误、忌乳、死胎、小儿泻痢等等。

名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二、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李时珍着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

所著《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被称作“东方医学的巨典”,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怪八脉考》、《脉决考证》等流传于世。

名言:饮食者 , 人之命脉。

少饮则和气行血;痛饮则伤神耗血。

三、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 , 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

盘点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不止华佗扁鹊看看还有谁!

盘点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不止华佗扁鹊看看还有谁!

盘点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不止华佗扁鹊看看还有谁!药王——孙思邈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

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

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

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针灸鼻祖——皇甫谧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

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

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

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

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

他一生以著述为业。

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脉学倡导者——扁鹊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

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

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

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

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

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

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法医之祖———宋慈宋慈,字惠父,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在世界法医学史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第一本法医专著,至今在法医学里也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10大最强名医,李时珍第九,孙思邈第六,华佗第二

中国古代10大最强名医,李时珍第九,孙思邈第六,华佗第二

中国古代10大最强名医,李时珍第九,孙思邈第六,华佗第二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的理论就已经基本的形成了,它的出现也给当时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为后世的医学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中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等人也被称为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接下来小编带你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10、葛洪:葛洪为东晋时期人,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也是著名炼丹家。

葛洪13岁时父亲去世,家境也十分贫寒,由于他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整日闭门家中读书。

16岁时葛洪拜郑隐为师,这也使它对医学与炼丹之术有了更大的发展。

他晚年隐居于罗浮山中直至去世。

他所写的著作约有五百多卷,不过多数已经失传。

9、李时珍:李时珍为明朝著名的医学家,其父亲也是当地的名医,李时珍子承父业及其具有实践精神,吃苦耐学,尤其执着于本草方面。

李时珍曾为宫廷的医疗机构服务过,但任职一年便回乡。

之后他参考历代的医学书籍八百多种,亲自外出考察尝百草,他的足迹遍布全国,终于经过他长达30年的努力写下了传世之作本《本草纲目》,为我国的医学提供的重要的参考价值,也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是大名医之一。

8、宋慈:宋慈为南宋时期著名的法医学家,被誉为是“法医学”之父。

他曾在广东与湖南任职过官员,他办案注重的是实地检验。

在公元1247年他写出了《洗冤集录》五卷,这是我国第一部最为系统的法医学专著,也是全世界最早的一部法医学专著,后来还被广传至国外,对于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7、钱乙: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他一生都专注于儿科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学生阎季忠将他的医案和验方、理论进行了整理,编制出了《小儿药证直诀》。

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儿科方面的专著,这本著作也使得儿科自此之后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6、孙思邈:孙思邈为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他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他对于医学方面注重于经验,所以他在世时不断地走访民间,记录各种医疗经验,完成了著作《千金要方》。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李时珍排第九,华佗排第三,第一名当之无愧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李时珍排第九,华佗排第三,第一名当之无愧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李时珍排第九,华佗排第三,第一名当之无愧导语:中医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承载着厚重的中医文明,中医文明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最突出的代表。

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始,中医理论体系开始逐渐形成,其包括经络文化、本草文化、诊疗文化、养生文化等等。

中医理论中的大量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医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具有先天的文化优势。

当今学习中医,拜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毕竟中医博大精深,需要以许多前人的经验为阶梯,才更容易达到比较高的造诣。

中医来源于民间,兴盛于民间,在从古代我国许许多多有名的中医如华佗、李时珍、张仲景、孙思邈等不是家传就是自学,然后就是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总结,终成名家……在中医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神医,下面就带大家一起盘点一下中国古代史上的10大名医。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李时珍排第九,华佗排第3,第1名当之无愧第十名:叶天士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叶天士,留下了用怒胜喜的方法,治疗“暴盲症”获得神奇疗效的故事。

康熙皇帝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因他一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连神仙都慕名名而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

叶天士号罢脉后,说了八个字:“六脉调和,非仙即怪。

”羞得那神仙仓徨逃遁。

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叶天士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

第九名:李时珍李时珍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他行医采药数十年,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勤于著述。

特别是他历经27 年,三易其稿,于万历六年(1578 年)写成的《本草纲目》,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我国 16 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经验。

而且把我国医药学的研究提高到新的阶段,对祖国和世界的医药学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第八名:孙思邈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学家,他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完成了著作《千金要方》。

十大名医简介

十大名医简介

1.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

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2.华佗字元化,汉未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三国著名医学家。

他医术全面,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第一人。

又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

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

确立了中医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界的推崇。

4.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

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

其实,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

他一生以著述为业。

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5.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著有《肘后方》。

“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

6.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人,是唐代医药学家,他用自己的一生见证灵芝的长寿之道,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他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方剂。

被后人称为"一代药王"。

7.钱乙字仲阳,山东郓城县人。

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

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9.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他自1565年起,“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10.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中医的发展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的神农氏勇尝百草,到春秋战国时期时期各种医学著作理论的诞生,中医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接下来我会为大家介绍一下在我国医学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十大名医。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发明了四诊法(望、闻、问、切)著作:《内经》和《外经》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是中国最早开始进行全身麻醉外科手术的医生。

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发明了“麻沸散”来辅助外科手术。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所著医书《青囊经》已失。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

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其所著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也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皇甫谧(215年-282年)著有《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乃中国针灸学名著。

另著《帝王世纪》、《高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年历》等葛洪(公元284年-公元364年或343年),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

著有《神仙传》《抱朴子》等。

孙思邈(药王,541年-682年,有争议,唐代医药学家、道士。

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唐初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著有:《千金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钱乙(约公元1032~1117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

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

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

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朱丹溪(1281~1358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

古代十大名医

古代十大名医

古代十大名医1、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

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

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

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

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

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

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晋国(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正碰到了晋国卿相赵简子由于“专国事”,用脑过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

大夫(官名)们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鹊诊治。

扁鹊按了脉,从房里出来。

有人尾随着探问病情,显得很焦急。

扁鹊沉静地对他说:“病人的脉搏照常跳动,你不必大惊小怪!不出三日,他就会康复的。

”果然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就醒过来了。

准确地用切脉诊病是扁鹊的首创。

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高度赞扬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

2、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他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

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

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十大名医————————————————————————————————作者:————————————————————————————————日期:中國古代十大名醫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

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西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西元前三一O年)。

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

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

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為那裏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里,就給那裏帶來喜訊。

因此,古人習慣把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為扁鵲。

秦越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刻苦鑽研,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成為一個學識淵博,醫術高明的醫生。

他走南闖北,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獲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歡迎。

於是,人們也尊敬地把他稱為扁鵲。

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

華佗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

據人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西元一四五年),卒於建安十三年(西元二0八年)。

這考證很可疑。

因為《後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

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

華佗生活的時代,當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

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裏,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

這就是當時社會景況的真實寫照。

目睹這種情況,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

為此,他不願做官,寧願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

張仲景,名機,據傳當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西元一五O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西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歲左右。

其著作《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

它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書中還精選了三百多方,這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

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湯、麻杏石甘湯。

這些著名方劑,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都證實有較高的療效,並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依據。

後來不少藥方都是從它發展變化而來。

名醫華佗讀了這本書,嘖嘖讚歎說:“此真活人書也”。

喻嘉言高度讚揚張仲景的《傷寒論》,說:“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

“如日月之光華,旦而復旦,萬古常明”(《中國醫籍考》)。

歷代有關注釋、闡發此書的著作很多。

特別是注釋、闡發《傷寒論》的著作,竟達三四百種之多。

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對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的影響很大。

特別是日本,歷史上曾有專宗張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醫界還喜歡用張仲景方。

日本一些著名中藥制藥工廠如小太郎、內田、盛劑堂等制藥公司出品的中成藥(浸出劑)中,傷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顯是傷寒方的演化方)。

可見《傷寒雜病論》在日本中醫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整個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孫思邈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約生於隋開皇元年(西元五八一年),卒於唐永淳元年(西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歲(有的考證活了一百四十一歲)。

人們把他當做“神仙”,尊稱為“藥王”,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為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

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

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歷代醫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偉大人物。

錢乙錢乙,字仲陽。

祖籍浙江錢塘,後祖父北遷,遂為東平鄆州(今山東鄆城縣)人。

約生於宋明道元年(西元一O三二年),卒於政和三年(西元一一一三年)。

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撰寫的《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

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

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錢乙的一生,在治學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專一為業,垂四十年”。

李時珍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西元一五一八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西元一五九三年)。

長期上山采藥,深入民間,參考歷代醫書800餘種,經27年艱苦勞動,著成《本草綱目》,所載藥物共1758種。

他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

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

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

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

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麼也學不進去。

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九年,三次到武昌考舉人,都落第了。

於是,他放棄了科舉作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求父親說:“我今年二十三歲了,老是考不上,您還是讓我學醫吧!”並且表示了這樣的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

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

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很有名望的醫生。

大約到了三十八歲,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

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

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

只任職一年,李便辭職回鄉。

葛洪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人稱“葛仙翁”,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

約生於晉太康四年(西元二八三年),卒於東晉興寧元年(西元三六三年)。

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藥,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

對他的一生,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引用了《歷代名醫像贊》的一首詩來概括:“陷居羅浮,優遊養導,世號仙翁,方傳肘後”。

但這只說出了他煉丹采藥,隱逸求仙的一面。

而他另外的一面卻被忽略了。

其實,他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學家,在醫學和制藥化學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造,在文學上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

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

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樸子》和《肘後救卒方》。

《抱樸子》是一部綜合性的著作,分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

內篇說的是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病等事,屬於道教的著作。

但其中《金丹》、《仙藥》、《黃白》等部分是總結我國古代煉丹術的名篇;外篇說的是人間得失,世道好壞等事。

其中《鈞世》、《尚博》、《辭義》等篇,是著名的文論著作。

《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是他在廣東編著的一部簡便切用的方書。

收錄的方藥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藥容易,價錢便宜。

而且,篇帙不大,可掛在肘後隨行(即今天所說的袖珍本),即使在缺醫少藥的山村、旅途,也可隨時用來救急。

所以,受到歷代群眾的歡迎。

葛洪的醫學著作,據史籍記載,尚有《金匱藥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皇甫謐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

安定朝那(今甘肅靈臺縣朝那鎮)人。

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西元二一五年),卒於西晉太康三年(西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歲。

提起皇甫謐,人們可能立刻想到他編撰的《針灸甲乙經》。

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

他一生以著述為業。

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朱丹溪朱丹溪名震亨,字彥修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

他先習儒學,後改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第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

朱震亨以為三家所論,於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大法。

力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申明人體陰氣、元精之重要,故被後世稱為“滋陰派”的創始人。

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藥即愈不必復診之例,故時人譽之為“朱一貼”。

弟子眾多,方書廣傳,是元代最著名的醫學家。

朱震亨,字彥修(1281——1358年),享年78歲。

葉天士葉天士,名桂,號香岩,又號上律老人。

江蘇吳縣人,約生於清代康熙五年(西元一六六六年),卒於乾隆十年(西元一七四五年)。

葉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

不管什麼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為師。

這樣,他的老師有長輩,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

當他打聽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學成後才離去。

從十二歲到十八歲僅僅六年,他除繼家學外,先後踵門求教過的名醫,就有十七人。

葉天士的虛心求教,“師門深廣”,確實令人肅然起敬。

葉天士的《溫熱論》,是學習溫病學說的必讀書。

其後,溫病學派出現了很多著名的醫家和論著,但是都未離開他所創建的理論體系。

葉天士還留下了不少的醫案記錄,他十分善於使用輕靈短小的方子治癒嚴重的疾病,這是中醫達到很高境界的時候才能做到的所謂“四兩撥千斤”的高超醫術,我們從中似乎還可以依稀見到他曾經叱吒醫壇的瀟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