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张力疝修补术

合集下载

无张力疝手术记录

无张力疝手术记录
术程顺利,麻醉效果好,术后安返病房。
手术起止时间
13:55至15:30
术毕敖料器械清点情况
无误
送检病理标本名称

病理标本肉眼所见

记录医生:王洪波
安达市红十字会医院
手术记录
科别
外科
住院号
姓名
滕宪明
性别

年龄
45岁
手术日期
2010-08-17
手术前诊断
右腹股沟复发性斜疝
手术后诊断
右腹股沟复发性斜疝
手术名称
无张力疝修补术
术者
王洪波
助手1
孟昭君
助手2
器械护士
何东玲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取右腹股沟切口,长约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切开提睾肌,于精索前内侧找到疝囊,切开见疝内容物已返纳腹腔,游离疝囊外组织至疝囊颈部,探查见腹壁下动脉搏动在腹壁,证实是斜疝。游离疝囊至颈部,外侧内荷包缝合结扎疝囊颈,后缝合提睾肌。然后将伞状疝环填充物(perfix plug)从疝环口顶入腹腔,填充物叶瓣四周与内环周围腹横筋膜固定4~ 5针,最后在游离的精索后方把修补网片( Bard mesh)平整地覆盖在腹横筋膜表面,网片预留孔穴刚好让精索通过,四周缝合固定4针,精索前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和皮肤。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术式(总结)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术式(总结)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术式一、平片无张力修补法(Lichtenstein手术)手术是将补片与腹股沟管壁缝合,精索经补片打孔引出。

1997年以前,它被世界公认为疝气手术最经典的术式。

目前国内医院仍有少数医院还行此手术。

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法(网塞+平片修补)该手术是将网塞充填(mesh plug,1994年)和Lichtenstein手术结合在一起,即用聚丙烯卷成伞状填塞疝环缺损,然后用平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一度对伞状填塞物及平片不行固定,后由Rutkow和Robbines 建议把伞状填塞物及平片分别固定,是国外目前流行的疝修补术,也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术式,我国于1997年引进此术式并在全国广泛开展。

目前国内市场有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定型网塞产品外还美国"美外"公司、德国"贝朗"公司、意大利"赫美"公司等生产网塞定型产品。

①Rutkow 术式:Rutkow技术:网塞缝合固定治疗各型疝,平片免缝合固定和②Millikan术式:Millikan术式应用美力康网塞完成的术式。

对腹膜前间隙、疝环和腹股沟后壁进行三重修补。

利用充填网塞的外层进行腹膜前修补,将支撑花瓣缝合在疝环周围修补缺损。

Millikan技术与Rutkow技术比较•强调腹膜前间隙分离;但是范围不大容易掌握;腹膜前修补但不是肌耻骨孔修补;内瓣不修剪新增特大号Extra PerFix Plug;缝合固定内瓣网。

对耻骨肌孔(Fruchard孔)进行腹膜前(或内脏囊)修补方法:•GPRVS手术(Stoppa术式)•PHS/UHS无张力疝修补术(Gilbert术式)•Kugel手术(包括改良Kugel术式)。

无张力疝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点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手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同以前的传统疝修补术(Bassini,McVay,Halsted,Shouldice)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1 手术创伤小,保持了原有的解剖结构;
2 术后患者痛苦小,疼痛时间缩小;
3 术后患者恢复快,次日能下床活动,进食,住院时间减少,进行日常活动及正常工作的时间明显提前;
4 复发率明显减少,由10~30%降至1%;
5 虽然材料费用高于传统手术,综合住院时间、恢复时间短,能尽快的参加正常的工作,经济上是合算的,在结合痛苦小、复发率低等远期效果,优势是明显的。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1.发病年龄: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

2.疝突出途径: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3.疝块外形: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底较宽。

4.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斜疝可不再突出;直疝的疝块仍可突出。

5.精索与疝囊的关系:斜疝发生时,精索在疝囊后方;直疝者精索是在疝囊的前外方。

6.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7.嵌顿机会:斜疝发生疝嵌的机会较多;直疝发生嵌顿的机会极少。

斜疝和直疝的鉴别。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护理查房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护理查房

04
出院指导
日常注意事项
避免剧烈运动
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是 增加腹压的活动,如举重、提 重物等,以免影响手术效果。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出院后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避免接触水,防止感染。
穿着宽松衣物
术后应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 避免过紧的衣物对伤口造成压 迫。
避免过度劳累
出院后应避免过度劳累,注意 休息பைடு நூலகம்以免影响身体恢复。
体征
腹股沟区可触及一肿块,质软 ,无压痛,可还纳
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显示腹股沟区存 在异常回声,提示腹股沟疝可

手术过程
手术日期
2023年5月10日
手术方式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手术过程描述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取腹股沟区斜切口,长约5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 腱膜,游离精索,将疝囊游离至高位,结扎后还纳。置入人工补片,固定补片,缝合腹外 斜肌腱膜、皮下组织及皮肤。手术过程顺利,出血量少。
疼痛护理效果评价
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 效果评价,了解疼痛控制 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
预防并发症
预防感染
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和干燥,定 期更换敷料,预防感染的发生。
预防血栓形成
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促进血 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预防肺部并发症
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和咳痰 等动作,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定期复查
术后一周复查
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出院后一周应回医院进行复查,检查 伤口愈合情况及是否有并发症发生。
如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到医院 就诊,以免延误治疗。
术后一个月复查
术后一个月进行复查,了解身体恢复 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生活及 运动指导。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效果分析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效果分析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院在2010年07月到2012年10月收治的16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使用传统张力缝合修补手术治疗,治疗组的患者使用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和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和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观察。

1.2 方法1.2.1 治疗组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主要方法是: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取腹股沟韧带的中点上方到耻骨的结节外侧切口,注意对髂腹下神经和精索以及髂腹股沟神经的保护,在腹外斜肌腱膜的深面把腹横肌腱弓、腹股沟韧带和联合肌腱分离显露出来,疝囊显露后进行疝囊高位结扎、离断治疗,游离精囊之后组织到耻骨结节处;对照组的患者给予传统张力山修补手术治疗。

1.2.2 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观察的指标主要包括手术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的时间、下床活动的时间以及复发率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进行随访。

1.2.3 选用软件14.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使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p<0.05则表示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的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术后应用镇痛药的情况和复发率的情况治疗组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腹股沟疝主要的发病人员是老年人,因为老年人群身体的技能组织衰弱,降低了抵抗力,虽然腹股沟疝在临床治疗中不属于难以治疗的病症,但是要提高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影响[4]。

在临床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修补,缝合方法是传统的疝修补手术,把缺损部位牵拉到一块进行缝合,但是修复之后缝合的张力较大,破坏了正常组织的解剖结构,术后延长了患者的疼痛感,组织愈合较差。

李金斯坦无张力疝修补术具体步骤

李金斯坦无张力疝修补术具体步骤

对于疝修补术,目前进展很快,传统的巴西尼、麦克威方法目前在国际上不再流行,由于复发率高、术后疼痛等缺点;无张力补片修补最为流行,对于腹腔镜修补方法,目前研究认为与开放手术相比无明显优势;无张力修补分李金斯坦无张力修补及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国外多数行李金斯坦无张力修补术;现在结合自己的经验及Lichtenstein Tension-Free Hernioplasty的创始人之一Parviz K. Amid教授的经验,具体如下:1、麻醉:局麻或硬膜外麻醉;2、切口:本人见到多数医生取的切口位置较高;应当取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中点上处到耻骨结节为切口,长约5-6cm;注意,要很好的知道耻骨结节的位置,因为精索就在此通过;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切口的中下端可遇到较粗的腹壁浅血管,应该结扎或电凝止血,否则容易出血;3、剪开腹外斜肌腱膜,注意不要损伤其下面的神经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分离上、下叶腹外斜肌腱膜,下叶分离到腹股沟韧带返折处,上叶分离到见到腹内斜肌腱膜处,这样广泛分离有2种益处,一是可以看到髂腹下神经,避免损伤或以后缝扎到该神经,第二是可以置入足够宽的补片;4、游离精索:在工作中发现许多人游离精索不能很好的掌握要领,以至于游离精索时解剖不清;要知道,精索就象一只“老鼠”趴在腹横筋膜上,腹横筋膜是一腹股沟底的重要结构,腹壁下血管就在内环处的腹横筋膜下可以看到,不损伤腹横筋膜就可以避免损伤该血管;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医生,游离精索时把提睾肌留在腹横筋膜上或破坏腹横筋膜等等;精索在经过耻骨结节时,其周围无重要结构;游离精索应该从耻骨结节上的精索开始游离,用左手拇指和示指在耻骨结节处牵提精索,用右手示指在精索与耻骨结节之间分离,游离开耻骨结节处的精索后,用牵引带牵开提拉精索,用电凝分离精索与腹横筋膜之间的疏松组织,完全游离精索从耻骨结节至内环处;有的认为常规游离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但是多数认为只要显露即可,显露后就在以后的修补中,有目的的避免损伤或结扎到;5、游离疝囊:以前教科书或手术学上都是切除提睾肌,现在不再这样;因为切除提睾肌使睾丸下降较低,同时使精索血管,输精管、神经等直接与补片接触引起术后慢性腹股沟及睾丸疼痛;一般在内环处纵行切开提睾肌,在精索前内侧找到疝囊,如果疝囊较小,在内环处附近也容易找到疝囊,否则如果不再内环附近寻找,则不易找到疝囊;找到疝囊后,完全游离疝囊,一般中、小疝囊不必打开;游离疝囊多数喜欢用纱布游离,但是这样容易出血或损伤精索结构;用电凝游离疝囊较好,这样不容易引起术后出血;游离疝囊时注意不要损伤精索的血管、输精管、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游离精索要超过内环处;如果精索内有较大的脂肪留limpoma,来源与腹膜外脂肪时可以切除;还纳疝囊与腹腔,不要高位结扎,高位结扎后容易出现疼痛;研究认为不高位结扎疝囊术后疝复发与结扎一样,疝囊结扎与否不是引起复发的因素;如果疝囊大进入阴囊,则在腹股沟管中部横断,近端结扎,远端疝囊不玻璃,远端疝囊前壁切开,防止术后积液;如果完全游离远端疝囊容易引起缺血性睾丸炎;6、放置补片:这是重要一步;补片大小要合适,国外一般用8x16cm的,国内有7x16cm的,美外公司的有这种补片聚丙烯补片,医院卖900元左右;补片不能太小,因为聚丙烯补片补上后会有约20%的收缩;只要腹股沟区游离充分,补片放置是没问题的;补片下端要缝合在腹直肌鞘在耻骨的止点处,不要缝合骨膜,因为缝合骨膜可引起骨膜炎,术后出现疼痛不适等,并且要求补片越过耻骨2cm,以防以后疝复发;然后补片下缘与腹股沟韧带连续缝合,最后一针缝合到内环处的腹股沟韧带,不要超过内环,因为超过内环的缝合是没有必要的,同时可能损伤股神经;缝线最好用不吸收的单股缝线,如普利灵缝线;缝合好补片下缘后,剪开补片到内环处,使其成为两个尾端,上面一个尾端应该较宽,占2/3,下面占1/3;血管钳夹住补片上尾端,使其越过精索与下尾端交叉,同时向下牵引精索,用力向上牵开腹外斜肌腱膜的上叶,用可吸收缝线或不可吸收缝线把补片上缘缝合2-3针,1-2针缝合与腹内斜肌,一针缝合与腹直肌鞘,注意此时缝合不要缝扎到髂腹下神经,如果补片缝合遇到髂腹下神经影响其展开缝合,则可以剪开补片一个切口使髂腹下神经通过或切断髂腹下神经,近短结扎,并把其埋入腹内斜肌,使其远离术后手术区形成的疤痕,以防术后疼痛;然后缝合补片的2个尾端,上尾端下缘与下尾端下缘缝合与腹股沟韧带,重建内环,内环大小要适当,太小精索容易压迫,太大则容易复发,应该使内环不受压迫即可;然后修剪尾端补片,但是至少要5cm 长,把两尾端塞入腹外斜肌腱膜下展开;不必缝合与腹内斜肌上,因为没有必要,同时容易缝到髂腹下神经;7、然后连续或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外环,缝合皮下组织、皮肤,完成手术;对于直疝,手术方法基本一样,就是不用切开提睾肌,直疝疝囊一般与精索无关,牵开精索后在其内侧找到疝囊,疝囊可以结扎切除,也可以内翻缝合,补片置入同斜疝;8、注意点a.补片要足够大,要越过耻骨结节2cm,内侧超过海氏三角3-4cm,外侧越过内环5-6cm,这样可以补尚以后补片的收缩;b补片重建内环要大小合适,太大否则容易复发;c.补片要有彭隆或皱褶,不要完全展平,这样可以在患者站立时补片完全展平,达到真正无张力;d.要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有保护神经不被缝扎到的思想;否则就会无意中缝扎到神经,术后患者疼痛;。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68例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68例

1409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68例段涛邱风兰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二医院(473061)摘要:目的探讨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方法。

方法应用修补材料per Fi x充填物补充无张力的疝修补术。

结论充填式无张力的疝修补术痛苦小,住院时间短,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关键词:无张力充填式疝修补;per F i x Pl ug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演变,越来越暴露出其不足之处,除具有较多的并发症外,其10%~20%的高复发率更难以解决[1]。

1986年Li cht ens t ei n经多年的实践首先提出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概念。

以后G i l ber t(1989)和Rut kow(1989)等又进行了改进和完善[2]。

国外资料显示目前西方国家80%以上的腹股沟疝的治疗是应用无张力修补术,其复发率约在1%[3]。

随着解剖学的不断发展,现代腹股沟区解剖理论已成为疝外科修补手术的基石.腹股沟区的薄弱结构和腹横筋膜的缺损被认为是疝发生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各种疝修补术存在着一个共同缺点,即修补部位的张力问题.把处于正常位置而又不是相同组织的腱膜、韧带有张力地缝合,不仅造成患者术后不适,还可导致局部组织撕裂,造成新的缺损,为疝复发创造条件.成人腹外疝的手术处理,多年来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有张力修补术,术后往往疼痛的时间长,复发率高。

自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我们共收治136例成人腹外疝,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68例;有手术时间短(平均20±5分钟),安全性高,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平均术后2±1.5小时下床活动);复发率低(小于1%)的优点,尤其适合于老年合并心肺等疾患,传统修补疝复发及腹壁疝患者。

成人腹外疝的手术处理,多年来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有张力修补术,术后往往疼痛的时间长,复发率高。

自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我们共收治136例成人腹外疝,随机将其分为传统疝修补组68例对照;有手术时间短(平均20±5分钟),安全性高,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平均术后2±1.5小时下床活动);复发率低(小于1%)的优点,尤其适合于老年合并心肺等疾患,传统修补疝复发及腹壁疝患者。

右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 手术记录

右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 手术记录

[手术记录模板]右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2010-3-18 23:30:35术前诊断:右腹股沟斜疝Pre-operative Diagnosis: right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术后诊断:右腹股沟斜疝Post-operative Diagnosis: right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手术名称:右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Procedure Performed: Tension free hernioplasty of right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术中发现Findings(Normal+Abnormal):术中见右侧腹股沟处疝囊,约2*3cm大小,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疝囊内无积液及腹腔内结构,疝囊颈部纤维组织增厚。

手术经过Description of Operative Procedure:1.平卧位,硬麻,常规消毒铺巾。

2.取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至耻骨结节,作一与腹股沟韧带相平行的长约6cm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

3.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和外环,保护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充分显露腹股沟韧带的内面和联合肌腱。

4.切开睾提肌和腹横筋膜,显露疝囊,经切开处伸入食指至腹腔内,见腹壁下动脉位于疝囊的内侧,为斜疝。

5.游离疝囊后,横断疝囊,远侧疝囊留置阴囊内,近侧疝囊剥离至疝囊颈部后高位结扎。

6.游离精索,将修剪后Mesh补片置于精索后方,将Mesh与腹股沟韧带、腹内斜肌和联合肌腱等以3-0prolene固定, 内侧近端以3-0prolone线缝合于耻骨膜上,重建内环,外环,在精索前方用丝线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

7.冲洗切口,确切止血后用丝线缝合皮下组织,丝线缝合皮肤.8.手术经过顺利,术中病人血压平稳,麻醉效果满意,术后标本送病检,病人送PAC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直疝的疝囊很容易被分离
疝囊回纳-疝囊的简单翻转
– 较小的和中等大小的斜疝,游离的疝囊 可以很容易地被翻转,回纳至腹膜前腔 隙内,而不需缝合结扎。游离的疝囊可 自行落入腹腔内
疝囊回纳-疝囊的简单翻转
– 较小的和中等大小的斜疝,游离的疝囊 可以很容易地被翻转,回纳至腹膜前腔 隙内,而不需缝合结扎。游离的疝囊可 自行落入腹腔内
疝囊处理-巨大疝囊离断
• 巨大的滑入阴囊的疝囊可沿腹股沟管在其 中点处横断,疝囊的远端部分开放,以减 少术后缺血性睾丸炎的发生。疝囊远端部
疝囊处理-不作疝囊切除
• 只要完全游离疝 囊,并不需要切 除。由于在切除 疝囊时,须在其 起始部结扎之, 可能会导致患者 术后疼痛
疝囊处理-不结扎疝囊
– 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不应采取结 扎的方法处理疝囊
腹股沟管凹间韧带Inuinal triangle 腹股 沟三角
• 1. Transversalis fascia
腹横筋膜
• 2. Internal ring (IR)
内环(IR)
• 3. Ducts deferens
输精管
• 4. Spermatic vessels
精索血管
Lichtenstein 手术适应症
以游离疝囊
游离疝囊-斜疝
– 纵向打开提睾肌纤维后,将斜疝疝囊从 精索上分离。疝囊需分离至疝囊颈部
– 完全地剥离和切除提睾肌纤维是不必要 的,并且也容易损伤神经、小血管和输
游离疝囊-直疝
– 腹横筋膜是腹股沟管后壁最坚固的组成部分, 当腹横筋膜薄弱或穿孔时,可引起直疝
–提起或向后牵拉精索即可暴露 直疝
腹股沟管切开
• 从耻骨结节开始, 将腹外斜肌腱膜切 开5-6cm, 向外延至 Langer线,以充分 暴露耻骨结节和内 环
腹外斜肌腱膜切开
• 将腹外斜肌腱膜下叶与精索分离。再将腹外斜 肌腱膜上叶与其下方的腹内斜肌/腱膜分离, 并游离至腹股沟管壁上方3cm。这两层之间的 层面没有血管,可以快速地无损伤地切开
– 1%的利多卡因 和0.5%的布比 卡因按50:50混 合,其中含有 1/200,000的肾 上腺素
– 45ml上述的混合
局部麻醉技术-皮下注射
5ml皮下注射
皮肤切口线
»使用25ml的注射器,将5cm长的针 头插入皮下,与皮面平行沿切口长 轴注射5ml药物,针头前进时,持续 注射药物
局部麻醉技术-皮内注射
浅层组织
• 1.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 髂前上棘
• 2. External oblique muscle • 腹外斜肌
• 3. Aponeurosis of the external oblique muscle (AEOM)
• 腹外斜肌腱膜(AEOM)
• 4. Femoral vessels • 股血管
» 麻醉药物在闭合的腹股沟管内弥散,将3条主要的神经麻醉 » 这种方法还可将腹外斜肌腱膜与其下方的髂腹股沟神经分
开,从而减少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时损伤神经的可能性

局部麻醉技术--小提示
– 有时,需在耻骨结节水平、斜疝疝囊颈周围 以及疝囊内注射少量麻醉药物,以达到完全 麻醉的效果
– 在缝合皮肤前,可在皮下注射10ml麻醉药物 以延长局麻效果
• 5. Spermatic cord • 精索
深层组织
• 1. Inguinal ligament
• 腹股沟韧带
• 2. Internal oblique muscle
• 腹内斜肌
• 3. Transversus muscle
• 腹横肌
• 4. Rectus sheath
• 腹直肌鞘
• 5. Cremasteric muscle
• 这种手术适用于所有的成年病人,
无论患者的年龄、体重、身体情 况或者疝的大小
Major principles 主要原则
1. 在腹横筋膜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放置一张聚丙 烯网片来加固腹股沟管的后壁
2. 网片应延伸至腹股沟三角之外3-4cm,以提供 足够的网片/组织接触界面
3. 在腹内压增加的情况下,腹外斜肌腱膜可在网 片上产生相应的对抗力。这种反方向的抗张力 使得腹内压的增加有助于修补
Anesthesia 麻醉
• Local anesthesia 局部麻醉
• 局部麻醉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经 济的麻醉方式,而且无恶心、呕吐、尿 潴留等副作用。此外,在切开皮肤之前 给予局麻药,可以抑制局部炎症介质的 合成,从而延长镇痛效果
局部麻醉技术
– 作为手术的一部分,局 麻药物的注射是由外科 医师施行的
• 充分地游离腹外斜肌腱膜上下两叶有两个好处。
游离精索
– 将精索及其上的提睾肌纤 维向上提起,以从腹股沟 管后壁和耻骨上分离
– 在耻骨结节上方游离出约 2cm的距离
Hernia sac/freeing 游
离疝囊
• 腹股沟管打开后,需确认和分离疝囊 • 无论哪种类型的疝,处理原则是相同的
» 让病人咳嗽,疝囊可以容易的被确认 » 然后通过分离提睾肌纤维(斜疝),或提拉精索(直疝),可
Introduction 简介
• 1984年起,Lichtenstein及其同伴即 开始在手术中常规使用聚丙烯网片 ,将这种手术方式命名为无张力疝 成形术
• 1996年引起了全球外科医生的关注
• 今天,这一技术已成为开放式无张 力疝成形手术的金标准
Anatomy 解剖
• 根据腹股沟 管的解剖层 次,可将腹 股沟区分为 浅层和深层 两个层面
Lichtenstein Herniaoplasty
By Dr. PK Amid
President of American Hernia Society
Dirctor Lichtenstein Hernia Institute
李金斯坦无张力疝修补 PK Amid 医生
美国疝协会主席 李金斯坦疝中心主任
• 缓慢将针头
1
2
退出至皮内 层面,不将
针头完全拔
3
4
出,再沿切 口长轴于皮
局部麻醉技术-皮下深层注射
– 将针头每隔2cm间距垂直插入皮下 脂肪组织(与皮面垂直),共注射 10ml
局部麻醉技术-腱膜下层注 射
– 在切开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后,在切口外侧角的 皮下脂肪内切开一个小窗口,通过这个小窗口迅 速将10ml麻醉药物注射在腹外斜肌腱膜下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