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列《安魂曲》的结构特点与艺术价值

合集下载

浅析福列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唱风格

浅析福列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唱风格

浅析福列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唱风格字数:2774 字号:大中小【摘要】法国艺术歌曲具有精炼、高贵、典雅、细腻的艺术气质,而法国作曲家福列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则正是这类风格作品的代表。

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首艺术歌曲,开创了法国艺术歌曲的辉煌时代,是法国艺术歌曲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因此,研究福列的艺术歌曲创作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法国艺术歌曲、提高声乐演唱技巧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将对福列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唱风格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创作风格;演唱风格;艺术处理一、福列的艺术歌曲创作风格及特点1、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在福雷的艺术歌曲中,音乐和诗歌的地位同等重要。

他十分善于捕捉一首诗的整体意境,完美地使诗歌与音乐有机结合起来,让诗的内涵从他创作的音乐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钢琴伴奏与人声的完美结合福雷非常重视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作用,在他的艺术歌曲当中,追求的是钢琴与歌声的对话,钢琴伴奏的地位与声乐旋律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在福列的艺术歌曲中,和声与节奏衬托等基本作用,而且还起到用精致的织体、特定的音型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涵的作用。

福雷的钢琴伴奏非常细致,他以娴熟、简洁的写作技巧赋予钢琴伴奏以音乐形象性,巧妙的运用了钢琴的各种表现性能,刻画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人物心理和生活现实,情景交融,含蓄而深远的表现出歌曲的意境。

3、法语语音与音乐线条的完美结合法语本身的语韵美正是法国艺术歌曲的魅力所在。

它最大的特征是几个母音在某种组合的情形下成为鼻音,而鼻音又是歌唱时最不好掌握的演唱技法之一,也是法语的韵味所在。

法语独特的语调,鼻母音和连读,使得法语具有复杂而丰富的音乐性。

而福列的艺术歌曲就是法语语音与音乐线条的完美结合。

其旋律的音乐线条是随着法语语音抑扬顿挫的完美塑造。

福列善于使旋律线条合乎歌词语调的起伏,使音乐和法语的节奏重音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诗意、乐思和语言称为和谐的统一体。

二、福列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及艺术处理在演唱福列艺术歌曲时,声音的表现上必须符合作品风格的需要而严格设计;在呼吸上要求流畅、自然、具有较高的控制能力,特别是句法和句语句之间的连贯、统一和和平过渡;在语言上,法语是一种十分流畅、自然、具有抑扬顿挫的旋律感,非常适合歌唱的语言。

通过解析《进台咏与垂怜经》探究福列《安魂曲》的配器特点

通过解析《进台咏与垂怜经》探究福列《安魂曲》的配器特点
S i o n , e t t i b i r e d d e t u r v o t u m i n J e r u s a l e m. ) ,

织体语言 乐队 编制
主调
配器音响特点
带再现的单三 引子 部曲体, 松、4个 极为克制。
魅 力 。在 福 列 出 现 的 浪 漫 主 义 后 期 , 那 些著 名 的 交 响 乐 、 歌 剧 作 品 已经 极 具 影 响 力 . 仿佛难 以企及与跨越的高山 . 横亘在福列 的
曲 调 的和 声 平 稳 有序 .节 奏 完 全 按 照 拉 丁 文 唱 词 的 音 节 节 奏进行 , 吟诵 般 的歌 唱。 接下来速度 改为 A n d a n t e mo d e r a t o ( 7 2 ) ,由 T e n o r 唱出 “ 上主 . 求你 赐 给 他 们 永 恒 的 安 息 , 并以永恒的光辉照耀他们 。”
男 高 音 部 分 的伴 奏 织 体 , 以进 阶 式 的递 进 , 表 达 了虔 诚 , 平 静的心态 , 歌声在祥和、 安 稳 的织 体 铺 垫 下 , 祈祷 的 意 味 浓厚 。
b B大调,最后 点 四分音符 4 4 ) - 4 9小节 至d 小调 加八 分音 符 b 州 4 ) 5 d 小调转牲和声 的形式,
小调转 b B和声 主调织体 5 0 - 6 1 小 节 小调转 d和声 小调
a l - a 2
6 2 . 7 e 小节
d小调

一带 二的速
率, . 连绵不断 的捧动方式,
再现时增加了 一个声部,加
强了合唱音响的厚度
与尾声) A _ — B — ^ ’
1 1 7 小节 d小调 圆号、管 a 1 . a 2 - 且 1 . d小调转 8 和声 一带 二的 速 风辜及弦 织体律动有行进感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安魂曲》是一部由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施密特在1816年创作的音乐作品,它被认为是施密特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的叙事特征深受人们的赞赏和推崇,体现了施密特在音乐创作领域的深厚功力和独特风格。

从音乐结构的角度来看,《安魂曲》呈现出一种高度复杂而又统一的叙事特征。

整个作品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着独特的音乐表达和情感内核。

首先是序曲,展现了悲痛和哀思的情感;接着是大合唱部分,表现了宏伟壮丽的音乐氛围;然后是独唱部分,展现了对逝者的个别悼念和哀思;最后是终曲,通过悠扬的旋律将整个作品引向了安宁与和谐的结尾。

这种音乐结构的安排和展现方式,使得整个《安魂曲》呈现出一种宏大而有序的叙事特征,对逝者的悼念和对生命的敬畏都得以充分地表达和展现。

从旋律和和声的角度来看,《安魂曲》展现了极其丰富和多样的叙事特征。

施密特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和声手法和旋律构思,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张力。

比如在序曲中,施密特采用了厚重的和声堆叠和轻快的旋律变化,呈现了一种犹如悲痛的风暴般的音乐氛围;在大合唱部分,他则巧妙地运用了多个声部的对位和重复的旋律主题,使得整个音乐达到了一种高潮迭起的效果;而在独唱部分,施密特则更加注重了旋律的表达和情感的细腻,通过独唱者的歌唱将对逝者的悼念和对生命的思考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有这些旋律和和声手法的精妙运用,使得《安魂曲》呈现出了一种极其丰富和多样的叙事特征,使得整个音乐作品透露出了丰富而又深刻的情感内核。

《安魂曲》作为施密特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叙事特征表现得极为突出和丰富。

从音乐结构、旋律和和声、表现手法和音乐技巧等多个方面来看,《安魂曲》都展现出了一种高度复杂而又统一的叙事特征,使得整个作品具有了极为深刻和动人的音乐内核。

它不仅是一部对逝者的悼念,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讴歌和对人性的思考。

在今天,《安魂曲》仍然被人们广泛演唱和欣赏,它所表现出的那种高贵和深邃的艺术内涵也令人感到无尽的钦佩和敬仰。

高考音乐听辩曲目资料之福雷《安魂曲》

高考音乐听辩曲目资料之福雷《安魂曲》

高考音乐听辩曲目资料之福雷《安魂曲》弥撒是天主教的做礼拜时的仪式,《安魂曲》是弥撒的一个重要形式,其功能是哀悼离去的人。

安魂曲从产生到现在已历经千年,最早保存下来的《安魂曲》产生在13世纪,由佛莱芒作曲家约翰内斯·奥克冈写就。

而16世纪至今约有几百首《安魂曲》被保存了下来。

在八个世纪的历史中,它的形式内容和风格都在不断演变,因为合唱音乐是音乐和文学(诗歌)的结合,经过发展,也形成了声乐和器乐的结合,这种形式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适合表现诗的意境和哲理性的思想内涵。

因此从巴洛克时期开始,作曲家们常用取精用宏的合唱音乐来表达博大精深的创作思想。

如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尽管仍保持传统弥撒曲的模式,有着其应有的章节: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等,并沿用拉丁语演唱,可是每一部分都增加了不少表现世俗感情的分曲。

使之脱离了在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中所用的初衷。

勃拉姆斯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经文中,自己选辑了7段德文歌词,用于《德意志安魂曲》,并用乐队和管风琴伴奏。

完全打破了用拉丁语演唱的戒律,以及传统安魂曲应有的框架。

因此这类题材的结构形式慢慢就变得非常庞大,有独唱、重唱,合唱,以及它们相互的交替穿插,并且广泛采用了声乐与器乐相结合的形式。

柏辽兹在他的《安魂曲》总谱中,要求的弦乐器有一百把之上,再配以相称的木管与铜管,至于合唱团的人数,他认为应该扩编到千人。

最令人赞叹的就是在《震怒之日》中“神奇的号角”的开头部分:四组铜管乐器别出心裁地分布在乐队和合唱团四角,齐声奏响。

这首《安魂曲》曲思极其雄伟而浪漫,尽管仍是沿用了拉丁文演唱,但几乎没有多少教堂礼拜仪式的成分在内,致使《安魂曲》具有一幕或多幕歌剧的规模。

善于把复杂深奥、充满学究气的问题变得极为简单的伯恩斯坦做得更甚。

他为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开幕而作的《弥撒曲》,仿照布里顿的先例,在既有交响乐和合唱构成的传统弥撒曲的框架中,不排斥使用拉丁语歌词,但他使大量的英文歌词堂皇入室.甚至融进了舞曲、布鲁斯和外国民歌,更有爵士和摇滚音乐的元素参插其间,这种“大杂烩”,造成了石破天惊的戏剧性效果。

简论莫扎特《安魂曲》的创作特点——以《安魂曲》第三乐章第六首为例

简论莫扎特《安魂曲》的创作特点——以《安魂曲》第三乐章第六首为例
( O仟e r t o r i u m) 、圣 哉 经 ( S a n c t u s ) 、 赞 美经( Be n e d i c t u s ) 、羔 羊 经 ( A g n u s D e i ) 、 领 主咏( C o mmu n i o ) 。 其 中继 抒 咏 又 包 括 震 怒 之 日 ( Di e s i r a e ) 、号 角 响 彻 四 方 ( Tu b a mi r u m) 、威 严 的 君 王 ( Re x t r e me n d a e ) 、 慈 悲 的 耶稣 ( R e c o r d a r e ) 、 羞惭无地( C o n f u t a t i s ) 和 痛 哭 之 日( L a c r i mo s a ) 。《 安魂 曲. 痛 苦 之 日》 是 莫 扎特 创 作 的最 后 一 个乐章 , 他 把 这 当成 是 他 自 己 的安 魂 曲 . 他 在 安 魂 曲最 后 一 页 写

上, 歌词 “ mo ” 开 始所 配 的和 弦 是 3 V l 0 /V K — V, 最 后 在 主 和 弦 的 主 音 上 结 束 在 这 一 串的 和 声 进 行 中 .多 次 出现 离 调 和
弦 .其 中 运 用 了降 三 音 的重 属 导 和 弦 .也 称 为 “ 德 意 志 增 六 和 弦” . 造 成 一种 不 稳 定 的 因 素 内 心 激 动 的 表 现 . 加上旋 律不断 的 级进上行跑动 . 再 配合 着 歌 词所 表 现 出来 的情 感 . 这充分体现 出 作 曲 家 想 要表 现 一 种 激 动 的心 情 三、 音 乐 的 整体 音 响 的表 现 力 该 曲前 奏 部 分 . 由弦 乐 组 首 先 进 入 . V I . 演 奏 上 面 三 音 一 拍 的 旋 律 律 动 ,旋 律 中 的经 过 音 使 音 乐 的色 彩 性 加 强 ,而 V i a . 与 V l c . 演 奏 中 低 音 声 部 的 力度 较 弱 当合唱声部进入时 , 表 现 的是 复活将要来 临 . 正直 的人被审 判 . 此 时 铜 管 乐组 进 入 , 更 加 展 现 出 一 种 庄 严 肃 穆 的 感 觉 定 音 鼓 的每 次进 入 都 发 挥 了很 好 的作 用, 第 一 次 出现 在 第 8小 节 后 两 拍 , 与歌词 紧密的结合在一 起 , 烘 托出这一部 分的高潮点 : 其 次 出现 在 第 1 4小 节 后 三 拍 . 力 度

《德意志安魂曲》作曲风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德意志安魂曲》作曲风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德意志安魂曲》作曲风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德意志安魂曲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一部宗教合唱乐曲,被认为是巴赫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作为一部宗教音乐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以其庄严肃穆的氛围和深厚的宗教情感而闻名。

德意志安魂曲的作曲风格体现了巴赫的独特创作手法和深厚的音乐造诣。

乐曲采用了多声部的合唱和管弦乐队的演奏,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对位技巧和复调结构等作曲技法,展现出巴赫的深厚音乐才华。

德意志安魂曲的音乐内容极富变化和情感表达,旋律流畅,和声和谐,音乐结构严谨,展现了巴赫对宗教音乐的完美追求。

乐曲中融入了带有宗教意义的拉丁文歌词,以及选自圣经的经文,通过音乐形式讴歌了人们对灵魂得救和安息的强烈渴望。

德意志安魂曲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当时巴赫正受雇于莱比锡的一个教堂,为其创作宗教音乐。

据说,这部合唱乐曲的创作源自巴赫对德国人民的关爱和对战乱时期的悲伤和困苦的感受。

作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和杰出的音乐家,巴赫希望通过音乐来传达对人类灵魂得救和超越世俗痛苦的信念。

德意志安魂曲的创作风格深受当时巴洛克音乐的影响,同时也展现出巴赫独特的风格和个人音乐语言。

这部宏大而庄严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德国音乐的辉煌传统,也为后世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德意志安魂曲作为一部充满宗教意义和音乐深度的合唱乐曲,其作曲风格展现了巴赫卓越的音乐才华和严谨的创作态度。

这部作品不仅在巴洛克时期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也成为了后世音乐家和听众们的重要精神寄托和艺术享受。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德意志安魂曲的背景以及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论述德意志安魂曲的作曲风格。

首先会进行德意志安魂曲的背景介绍,包括其创作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平背景等内容。

接着,会分析德意志安魂曲的作曲风格,包括其音乐元素、曲式结构、调性特点、和声运用等方面。

通过解析《进台咏与垂怜经》探究福列《安魂曲》的配器特点

通过解析《进台咏与垂怜经》探究福列《安魂曲》的配器特点

通过解析《进台咏与垂怜经》探究福列《安魂曲》的配器特点作者:孙雷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0期摘要:法国作曲家福列创作的《安魂曲》是西方音乐历史中最为著名的《安魂曲》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结构精炼、风格简约,旋律真挚优美、和声变化丰富,与威尔第以及莫扎特二人创作的《安魂曲》并称为西方音乐史中的三大安魂曲。

在这部作品中,福列摈弃了大多数作曲家在创作《安魂曲》时常常着重书写的《审判经》一章,这使得这部《安魂曲》充满了愉悦、喜乐的情感,而没有审判、恐惧的情绪,被誉为“最接近天堂的声音”。

本文分析了第一乐章“进台咏与垂怜经”的内容与配器特点,探究了这部作品的配器手法与思路。

关键词:福列安魂弥撒祈祷配器加布里埃尔·福列(Gabriel Faure,1845-1924)是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与音乐教育家。

在艺术歌曲领域中的创作是其最重要艺术成就之一,写有100余首作品。

其中包括两部声乐套曲和三本标题都为“艺术歌曲20首”的单曲集。

福列的艺术歌曲曲调流畅,结构简明匀称,感情含蓄深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法国那种精致、细腻、潇洒、飘逸的风格特征。

在法国近代音乐史上,福雷位于弗朗克、拉罗、圣—桑和杜卡斯、德彪西、拉威尔之间,他是圣桑的学生,后来也做过拉威尔的老师,于是他的音乐趣味不偏不倚,正好处于他们两人之间:曲调秀丽、温和、和声富于色彩,具有典型的法国特色。

他被法国各音乐流派普遍敬仰、他性格淳厚,音乐创作恪守传统,风格清新、自然,福雷的创作领域十分广阔,从歌剧、管弦乐到钢琴小品、他特别偏爱艺术歌曲和合唱音乐,创作了几十部不同类型的合唱作品,例如其中的《拉辛之歌》(1876)、《圣体歌:如此伟大》(1890)等都极为出色,当然,福列最著名的合唱作品就是那部打动了无数人的《安魂弥撒》。

一、《安魂曲》的创作背景通常人们会认为福雷创作《安魂曲》是为了纪念他死去的父亲,其实1877年左右他就创作了的《libera me》这一段(也就是现在的第六乐章),也许那时福雷就有了创作《安魂曲》的计划,作为一名艺术歌曲大师和具有娴熟的室内乐创作技巧的作曲家,创作一部《安魂曲》想法一定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他在教堂从事音乐工作近40年,这样的体裁不可能不对他产生任何影响。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安魂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91年创作的一首弥撒曲。

它是莫扎特最后的完整作品,未完成的部分由他的学生发布。

作品呈现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了对逝去者的哀悼和对生者的祈祷。

下面将介绍《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以拉丁文作为歌曲的语言,这是一种古老而庄重的语言,用来表达对逝去者的吊唁是非常恰当的。

歌词来源于天主教传统的宗教文本,以宗教信仰为基础,体现了莫扎特笃信的基督教信仰。

这种古老、庄严的语言和信仰为作品赋予了一种沉静而肃穆的氛围。

《安魂曲》的音乐结构和编曲也展示了其叙事特征。

作品共有14个乐章,其中有独唱、合唱和管弦乐队的组合。

每个乐章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主题,通过音乐的变化和交错,将故事以一种有机的方式展现出来。

第一乐章《安魂曲》开始于低沉悲伤的旋律,代表着对逝去者的哀悼;第三乐章《世界主宰》则以磅礴而庄严的合唱展示了对上帝的敬畏。

这种音乐结构的安排和编曲的巧妙运用,使整个作品具有一种起承转合的叙事性。

《安魂曲》通过音乐中的表情和表演情感,展现了故事的叙事特征。

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包括悲痛、希望、敬畏、祈祷等。

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节奏等音乐元素的运用,莫扎特把这些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乐章《安魂曲》和《咏叹调》中,莫扎特通过悲伤的旋律和悲切的歌词展现了对逝去者的哀悼。

而在乐章《世界主宰》中,庄重而威严的合唱描绘了信仰的力量和对上帝的敬畏。

这种通过音乐表达情感的手法,使整个作品具有强烈的情绪共鸣,让听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故事。

《安魂曲》中的节奏和音乐节拍也是其叙事特征的一部分。

作品中音乐的起伏和变化,使得整个曲目充满了动态的变化和节奏的对比。

有些乐章以悠缓的节拍和轻柔的音乐表现出内敛和沉思,而有些乐章则以快速的节奏和充满活力的旋律表达出希望与喜悦。

这种对比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更具叙事的张力。

《安魂曲》以其庄严肃穆的氛围、古老庄重的语言、用音乐展现的表情和情感以及节奏和音乐节拍的运用等特点,展现了一种叙事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安魂曲》是一种重要的合唱音乐作品体裁,在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许多作曲家创作过这种类型的作品,这些《安魂曲》从结构与内容上来说,基本大同小异,尤其是在浪漫主义时期结束之前,首先唱词大多取自于宗教仪式弥撒的经文,用拉丁文演唱(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除外),段落结构也都基本相同,其次所表现的情感具有显著的宗教气息与宿命特征。

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福列创作的《安魂曲》却是例外,在段落结构上,福列的这部作品短小精悍,一反浪漫主义时期追求宏大、戏剧化表现的叙事性结构,这和福列对《安魂曲》的理解,延伸到作者对死亡的理解都是与众不同的,本文介绍了传统《安魂曲》的结构特点,同时又分析了福列创作的《安魂曲》与传统的安魂曲在结构上的异同,从而引申出福列在对内容结构进行删减的最终用意在哪里?同时对福列的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了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安魂曲弥撒福列经文
一、《安魂曲》(requiem)的由来与结构
安魂曲(requiem mass)是天主教会中一种重要的弥撒,其意是教会为追悼亡者的弥撒,也称为“黑弥撒”,这是因为主持仪式的教士在举行弥撒时,经常身穿黑色的服装而得名。

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表明第一个创作《安魂曲》的作曲家是谁,但最早保存下来的《安魂曲》产生在13世纪,由佛莱芒作曲家约翰内斯·奥克冈写成,而16世纪至今约有几百首《安魂曲》被保存了下来,我们知道在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已经开始创作《安魂弥撒》比如拉索、比如帕莱斯特里纳和维多利亚等,帕莱斯特里纳在1591创作的《死者弥撒》(missa pro defunctis)其实就是安魂曲。

由于后来的巴赫,海顿等不是天主教徒,因此鲜有创作安魂曲。

随后的莫扎特、罗西尼、柏辽兹、威尔第、勃拉姆斯、福列、普朗克等人都创作过经典的《安魂弥撒曲》,其中以莫扎特、威尔第、福列三人创作的《安魂曲》最为知名,并称为史上三大安魂曲。

西方音乐史中那些创作过《安魂曲》的作曲家们,几乎没有将些经文全部谱曲的,他们会根据个人喜好来对其中的章节进行筛选,由作曲家对经文的选择也可以看出各个作曲家对安魂弥撒理解上的差异,其中特别是继抒咏中的末日经(dies irae),由于经文相当长,又可分为许多小的段落,这也是大多数作曲家在创作《安魂曲》中最重视的一段,是体现作曲家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一段。

例如莫扎特就将这段经文分成以下六段:
1.震怒之日(dies irae)
2.奇妙的号角(tuba mirum)
3.威严的君王(rex tremendae)
4.仁慈耶穌(recordare jesus)
5.审判(condutatis)
6.眼泪(lacrymosa)。

莫扎特将这六首乐曲做了不同的安排,无论是和声、曲调还是织体手法都深具艺术感染力,成为了莫扎特的《安魂曲》最为精彩的部分,其中第六首<眼泪&(lacrymosa)便是莫扎特的绝笔,他只写到了第九小节,余下是他的学生舒斯迈尔续写的。

在西方音乐史的长河中,《安魂曲》作为极为重要的一种合唱音乐体裁,一直有着独特的地位,它的宗教气息和宿命特征,一直是《安魂曲》的烙印,由于合唱音乐是音乐和文学(诗歌)的结合,经过发展,也形成了声乐和器乐的结合,这种形式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适合表现诗的意境和哲理性的思想内涵。

随着历史的变迁,《安魂曲》也逐渐的脱离了宗教的轨道,突破了原有的经文基础,作为一种单纯的世俗合唱音乐体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例如戴留斯的《安魂曲》的歌词实际上是西蒙的一首诗,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是把拉丁经文与关于一战的诗歌结合到一起,而近代的美国作曲家伯恩斯坦,在创作的《安魂曲》中甚至融进了舞曲、布鲁斯和外国民歌,更有爵士和摇滚音乐的元素,这种“大杂烩”,造成了石破天惊的戏剧性效果。

无论怎样,其实在《安魂曲》中真正震撼人心的,也许并不是宿命的神的力量,而是音乐中人性化的情感,是音乐本身内在的魅力,是世间最美最动人的声音—人声。

二、福列《安魂曲》的结构布局特点解析
西方音乐史中大多数安魂曲都是取材于宗教内容,这使得音乐史中的多数安魂曲的结构都大致相当,莫扎特与威尔第的安魂曲,结构较为庞大,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与交响性,音乐风格充满了戏剧化的表现特征,这在威尔第创作的《安魂曲》里面尤为明显。

两位伟大的作曲家几乎不约而同选择用审判经(dies irae)来突出自己创作的风格特征,在这一章节中,无论速度、和声、织体、配器等两位作曲家均彰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特点,莫扎特的精巧细致、庄严神圣,威尔第则让这部分充满了戏剧化的冲突,其实几乎所有的安魂曲,作曲家都会在这部分极具渲染之能事,来体现强烈的个人印记,审判经中大篇的经文与冗长的结构也给作曲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而恰恰是福列,在创作中却选择了放弃《审判经》(dies irae)的写作,这使得福列的这部《安魂曲》结构简明、精致,在音乐上几乎没有任何大开大阖的戏剧化冲突,但这并不影响福列创作的这部《安魂曲》的艺术价值,恰恰相反,去掉了审判经使得福列的创作印记更加突出,由于整部作品没有审判经的那种激烈的、极具情绪化的音乐表述,使得整个作品唯美飘逸,真挚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