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图教授《内经》临床运用

合集下载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从王洪图“湿热不攘为拘为痿”病案中感悟临床中医之辨证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从王洪图“湿热不攘为拘为痿”病案中感悟临床中医之辨证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从王洪图“湿热不攘为拘为痿”病案中感悟临床中医之辨证中医前贤有云:“理不过内经,法不过仲景。

”内经是百家争鸣的中医流派的学术渊源,内经功底的深浅,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医水平的高低。

为了能更好的学习内经,把内经的理论与临床病症结合起来,我拜读了前内经学术带头人王洪图的内经讲稿及临证指要。

在读到王老治疗一例“湿热不攘为拘为痿”病案时感触颇深,在叹其内经之功深厚,运用临床之妙时,也同时从病人就诊过程中感悟到如何以中医思维、方法、模式去实施辨证论治。

其病例如下:张某,男,42岁。

患头部外伤并行手术后半年余,左侧肢体活动不便,尤以下肢为甚。

自足至膝,内翻屈曲不能伸直、无力,来诊时需由两人左右架扶。

观其体质尚属壮实,头部受伤处颅骨尚未修补,有一鸭蛋大软组织。

脉濡数,舌质红,苔黄而厚腻,大便粘滞不爽。

诊治经过:病人多处寻医,服中药无数,症状始终未见改善。

观其病历,医者出于其外伤病因,多辨为瘀血之证。

药物多是活血通经之品,以活血通络为主要治则,多为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及复元活血汤等理血之方加减。

刘老诊治:刘老因其外伤病因亦有活血之意,但查其病历活血之法未能凑效。

仔细观其病症,一派湿热之象。

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偄短,小筋弛长,偄短为拘,弛长为痿。

”辨为湿热之邪阻滞筋脉,筋脉失养所致。

治以清热除湿之法,以四妙变八妙散为主方。

方药如下:苍术10克黄柏10克生薏仁12克萆薢10克木通10克独活8克川牛膝12克车前子9克上方服用9剂后,舌苔退,左下肢便可自动屈伸。

原方再加鸡血藤15克继服40余剂后,病人已能弃杖散步,行动虽不如常人,但已能生活自理。

该病确属因外伤所致,故前医多以外伤为其直接致病因素,辨为瘀血之证,处以活血化瘀之剂,然未凑效。

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没有完全以中医思维、方法、模式去实施辨证论治。

只是片面的对因、对症治疗。

以《内经》为主的传统中医病因理论中,虽然重视直接致病因素,然更加强调“审证求因”,即根据病人的具体临床表现来判定病因,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所在。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4)王洪图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4)王洪图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4)王洪图展开全文之前漏了第四课,今日补上现在我们学习第三节,《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首先谈的是独特的医学理论。

所谓独特的,那当然是有参照物,现在最大的参照物就是西医,用西医作为参照来看的。

虽然西医是后传入中国的,但是我们现在在研究《内经》的学术特点的时候,恐怕还是得考虑这点,这个方面的问题。

《内经》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建立研究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

思维方式上面我们涉及到了,而形成了独特的人体观、疾病观,以及疾病的防治观。

我们还是按这样几个题目来谈这样几个问题。

人体观,也就是怎么看人体,把人体是怎么看待的。

其实简单地说,有两个点是突出的,一、是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把人放入到天地、自然、社会之间来看,这是一点。

第二个特点,就是认为人体是由气、气机的运动来维持生命的。

人体的气机正常运动是升降出入,气机的正常运动这就是正常人体。

气机的升降出入在运动着,这种运动规律是正常的,这就是正常的人体。

简单地说,就是这样两条。

一条是把人看成整体,把人和自然社会作为一体来看待,而人自己也是整体。

二条就是把人看成是运动变化的气,或者是气机,正常运动变化的气,这就是正常人体。

升降出入,所谓的阴平阳秘也好,所谓的其它的东西也好,都是在讲的正常运动。

阴平阳秘也不是平平静静地呆着,它也是在那运动着的,它不是呆立不动的。

所以对人体观,怎么样看待这个人,这是一个特点。

现代医学新的观点是,把生物、社会看成是一个。

其实《内经》那时候,把人看成生物是没问题的,又看成是社会的,又看成是自然的,生物的、自然的、社会的一直是作为一体来看待,不是孤立的一个人,这是人体观。

疾病观,疾病观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谓和谐,和谐观。

疾病观就是失于谐和了,失于和调了,那就是疾病,失调了那就是疾病。

正常的就是和调的,失调的就是病。

再具体讲,阴阳失调了就是病,阴阳和调了就是健康。

阴阳就包括气血,包括脏腑,包括很多的,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的。

《内经》“足少阴经循喉咙”--王洪图老先生有效医案1则

《内经》“足少阴经循喉咙”--王洪图老先生有效医案1则

《内经》“足少阴经循喉咙”--王洪图老先生有效医案1则《灵枢·经脉篇》云: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由于经脉所过的原因,肾经之病常在喉咙部位表现出症状。

同样,见有喉咙部位的病症,应考虑到是否从肾论治。

临证应用李某,女,41岁,内蒙古人1989年3月4日诊。

患者自述不能饮水,水入即呛咳已8年。

初得病时仅不能饮水,数月之后便不能吃稀粥类食物,渐至不能吃西瓜、梨等汁液多的水果。

曾遍求当地名中医,诊为“水逆症”,予服五苓散类方药无效。

赴长春市某医院,西医诊断为“悬雍垂麻痹症”,予针对性治疗,亦无效果。

忍受多年,甚为痛苦,每日只靠吃苹果类以补充水份。

视其形体羸瘦,舌边尖红,苔薄白;切其脉细而略数。

询之病因,言其弟8年前患病住院,她终日陪床守护,心身忧苦疲惫。

一日其弟病势忽然转剧,昏迷不醒,致使她惊恐尤甚,而后便罹此病。

此为忧愁伤肺,惊恐伤肾,“子母同病”之证。

治以调补肺肾、通阳益阴之法。

以气功疗法治之。

治法:先让患者面向南,端坐在方凳上,全身放松,二目微闭,舌抵上腭,下颌微收,排除杂念。

意想有一股微弱的气流,自喉咙缓缓下移,至胸、腹、股、胫,从足内踝下入足心涌泉穴,以利肺经、肾经之气畅通。

继则发功治疗。

医者先以双手掌对患者前后胸,距其身约5厘米处向外拉开,如撑物状,反复开合27次,以开胸中心肺之气,使气血得以畅通,继则以剑指循肺经从胸至肩腋、经臂内侧、至手拇指端,反复发功数次,以疏导肺气;由于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为表里,欲补其阴,当先通其阳,故先用双掌循其额、头至顶,再以双剑指沿膀胱经路线循背、腰、下肢外侧、经足外踝至小趾端发功,反复3次,以通其足太阳经之脉;最后站在患者前方约1.5米处,目视其丹田,两手掌心向上,循肾经循行方向,反复发功,以补益肾气。

全部治疗未触及患者身体,用时约13分钟。

收功后患者自觉心情舒畅,如释重负,无任何不适感。

当即给予温水令饮之,只见患者虽不像常人饮水那样自然,略显拘谨,但却一口大于一口地饮完半杯,约100毫升,效果喜人。

《内经》“?心为噫”——王洪图医案1则

《内经》“?心为噫”——王洪图医案1则

《内经》“心为噫”——王洪图医案1则《素问·宣明五气篇》云:“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

”言五脏之气失调,各自出现的特殊症状,称为“五气所病”。

噫,《说文》解为“饱食息也。

”即俗语所谓嗳气。

临证应用【举验】举验陆某,男,62岁,1989年12月14日诊。

嗳气频作已2月余,兼有胸脘痞闷,短气,偶有胸痛,睡眠不实,多梦,大便调。

曾在某医院诊治,服用和胃降逆类药物无效。

舌质暗,苔薄微黄略膩,脉象左弦滑、右弦细,节律欠调,呈“中有微曲”之象。

血压160/80毫米汞柱。

鉴于其脉有“其中微曲”及症状以“噫气不除”为主,故予作心电图检查,结果:①电轴左偏30度;②房内传导阻滞。

证属痰湿阻滞,心脉不畅。

治以通心脉,化痰浊。

方用伏苓杏仁甘草汤合旋覆花汤加减。

云茯苓15克杏仁10克生苡仁15克炙甘草6克红花10克广郁金10克炒枳壳10克茜草10克浙贝母10克旋覆花10克(布包)沉香粉 1克(冲服)炒栀子10克荷梗8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忌食生冷、油腻、酸辛食物。

12月18日二诊:嗳气已除,胸痛未作,脘痞明显减轻。

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缓。

上方去沉香,加三七粉3克冲服,5剂,煎服法及忌口如前。

嘻气全除,余症悉减。

发挥“噫气”本为脾胃之气上逆所致,但《内经》何以谓“心为噫”?其机理则在于足阳明胃经络于心,在心脏功能低下的前提下,胃气稍有不和,便会出现气逆而为噫,此时所发之噫气,绝非饱食之后胃脘胀满所致,乃心气失和影响于胃使然。

正如《素问·脉解篇》所说:“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日上走心为噫也。

”即足太阴脾经阴独之气盛,影响与之相表里的足阳明胃经,而足阳明之络联系于心,所以噫之发生,虽原于脾胃而出之于心。

说明脾、胃、心三者与噫气的产生均有关系。

这里可以看到3种情况:脾胃无病,但饱食之后,其气满盛,可以有少量噫气排出;脾胃之病较甚,其气不能和降而上逆,可以使噫气频作;脾胃稍有不和,若心脏无病,本可不发生噫气,但若心脏气机失调,亦会发生噫气不止,在此情况下,欲除噫气,则当以治心为主,而兼理中焦之气。

《内经》咳喘非独在肺-王洪图老先生有效医案2则

《内经》咳喘非独在肺-王洪图老先生有效医案2则

《内经》咳喘非独在肺-王洪图老先生有效医案2则《素问·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是因肺主一身之气而朝百脉,五脏六腑之气逆乱,皆可通过经脉影响于肺,使之宣发与肃降功能失调,发生咳嗽喘息之病。

故凡咳喘之病,皆当求本而治之。

临证应用【举验1】田某,女,32岁。

1987年12月17日诊。

患者1周来,每至夜间2~4时即发生咳嗽、喘息气促、喷嚏、流涕,约2小时后渐平。

且素有胁肋疼痛。

大便先硬后溏,舌边尖红,脉弦细。

证属肝脾郁热,治以泻脾疏肝之法。

拟方:炒栀子10克,防风4克,藿香10克广郁金10克,丹皮10克,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泽兰10克,藁本10克炙杷叶10克,生甘草6克1剂,水煎午晚分服。

当夜咳喘未作,从此病愈,后未再发。

【举验2】郑某,男,45岁。

1988年7月10日初诊。

患“过敏性哮喘”6年,每日必须服扑尔敏6片,分3次服,始能控制,减1次药即发喘息,是以终年服用此药,其脉弦略数,舌红略暗,苔薄黄腻。

兼见口苦、阴囊湿。

证属肝经湿热,治以清利肝胆。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克,炒栀子10克,柴胡10克生地黄10克,全当归10克,黄芩12克车前子10克(包),泽泻10克,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生甘草6克6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忌食辛辣油腻之物。

服中药后逐日减2片扑尔敏。

1周后复诊,谓服上方3剂后,即停全部西药,病未发作,惟偶有鼻塞、喷嚏。

改用宣畅心肺气机之法。

方用:云茯苓12克,生苡仁12克,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炒枳壳10克,生甘草10克旋覆花10克(包)4剂,水煎服,每日1剂。

至同年9月16日再访此病人,谓服完上方4剂后,未服一切药物,喘病从未发作。

发挥既然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临证时自当详辨咳喘之所属,及其相胜关系,经文所谓“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举验(1)系本大学干部,本有迁延性肝炎,其胁痛、脉弦是病在肝经之征;而其新病咳喘及舌边尖红,为有内热之象。

《黄帝内经》—临证指要、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8)王洪图

《黄帝内经》—临证指要、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8)王洪图

《黄帝内经》—临证指要、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8)王洪图我们现在接着讲《阴阳应象大论》的,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的[临证指要],在教材的33页。

这个[临证指要]其实主要的是讨论了一个问题,也就是那段原文最后那几句话,“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主要是讨论了这一段话。

讨论这段话讨论的什么呢?一、是说这段话,特别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温病学派伏气温病说的理论根据。

刚才我在讲课也已经提到了,伏气温病说,或者伏邪说,在温病学说里头占有相当的地位,而且符合临床实际,这是一点。

但是伏气温病说如果咱们就学《内经》这段来说,单纯以这为依据的话,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理论讨论,问题在哪呢?一、是关于邪伏的部位问题。

温病学说,温病学派有邪伏。

那么邪气藏伏在什么地方呢?说法不一,咱们教材就引了这引起话。

有的人说邪气藏伏在肌肤,比如说王叔和的《伤寒例》。

他说“中而即病者,(也就是寒气侵犯在人体内,当时就可能发病的,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邪藏的部位,藏于肌肤之内),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这是一个,藏邪部位。

第二个,认为藏邪部位是藏在哪儿呢?说是藏在少阴。

比如教材上所说的叶天士等就认为寒邪藏于少阴。

当然不单是叶天士,还有一些温病学家认为是邪伏少阴的,比如柳宝诒《温热逢源》,他也认为寒邪是藏伏于少阴。

但是就有的医学家不太同意这个说法,说邪伏伏不了那么一个季节,冬天受的邪到春天才发病,说它藏伏不了那么长。

邪气有的病是可以伏,藏伏一段,藏伏一段时间不会那么长,比如吴又可《温疫论》,他说邪“伏于膜原”,吴又可认为邪气、疫疬之气,可以藏伏在膜原,但是他说寒邪发为温病的不可能藏。

所以藏伏膜原虽然是一说,但是吴又可本身是反对寒邪藏伏的,他说不行。

他说为什么寒邪侵犯到人体,有的当时就发病,那么灵验呢?有的就可以过期而病,那么懵懂呢?就是那邪气怎么有的那么灵,有的那么糊涂呢?他的观点实际上就是说,寒邪不可能藏那么长。

《内经》“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寒热如疟”--王洪图老先生有效医案2则

《内经》“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寒热如疟”--王洪图老先生有效医案2则

《内经》“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寒热如疟”--王洪图老先生有效医案2则《灵枢·经脉篇》云:“胆足少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汗出振寒,疟……”足少阳胆经行于人身之两侧,位居半表半里之间,感受外邪之后,邪正交争,而有往来寒热如疟的临床表现。

故凡见“发热”之病,其兼有往来寒热之象者,当以疏泄少阳为基本治法临证应用【举验1】王某,女,51岁1988年4月4日初诊:主诉:低烧1月余,体温在37.5~38. 5℃之间,先恶寒后发热,每天反复多次。

心烦、口苦、食欲不振,睡眠不实。

经某医院检查,除血沉26毫米/小时、肝功“TTT'为8单位外,余项均正常。

服用西药及输液多日,病情无变化,乃求治于中医。

舌脉:舌胖苔黄腻,右脉濡,左脉弦细。

证属湿热之邪郁于少阳,肠胃气机不畅。

治以和解少阳、健胃除湿为法。

方选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0克,清半夏10克,黄芩12克槟榔10克,赤芍药12克,草果10克知母10克,川厚朴8克,生甘草10克5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4月11日二诊:服上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已无往来寒热症状。

仍有心烦、口微苦、食欲不振,睡眠不实。

此乃湿浊未尽之象,仍宗前法进治。

方用柴芩温胆汤加味。

柴胡8克,黄芩12克,清半夏10克青皮6克,陈皮6克,云茯苓12克竹茹8克,炒枳壳10克,砂仁5克知母10克,草果10克,炒栀子10克生甘草6克5剂,每日1剂,禁忌及煎服法同前。

4月19日三诊:微感心烦,食欲稍差,乏力,别无不适,脉弦细,苔薄黄。

继用前法为治。

柴胡8克,黄芩12克,清半夏10克陈皮8克,竹茹 8克,炒枳实10克砂仁5克,杏仁10克,生苡仁15克白蔻仁5克,白芍12克,炒栀子10克薄荷4克(后下),生甘草6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4月24日四诊:食欲好转,诸症悉除。

脉弦细,舌苔薄患者要求再服药以巩固疗效。

乃以三仁汤化裁为方,以善其后。

杏仁10克,砂仁5克,生苡仁15克白蔻仁5克,厚朴8克,半夏10克炒栀子10克,柴胡8克薄荷4克(后下),白芍12克生甘草6克5剂,水煎服。

《黄帝内经》—《内经》的学术体系(3)王洪图

《黄帝内经》—《内经》的学术体系(3)王洪图

《黄帝内经》—《内经》的学术体系(3)王洪图今天学习第二章,《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

这一章我是准备粗略地介绍,大家主要是进行自学。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这一章,又分成两节来讲。

第一节就是讲的《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体系的结构又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个是医学理论的结构问题。

医学理论的结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内容,主要的是藏象,或者藏象学说,也有人说应该叫藏象理论。

关系,学说也是理论,所以叫藏象学说。

这个藏象学说本来就是应该包括经络学说,但是由于经络学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在历版的教材,都把藏象、经络分成两章来讲的时候比较多。

实际上从原则上来说,藏象包含有经络在内。

因为从医学理论这个基础来说,有藏象、经络、病机,包含有病因、发病、病理、传变,这些都属于病机。

病证,《内经》里包含有很多种病证。

诊法、治则、疗法。

疗法就是一些治疗具体的措施,比如说会刺方法,还有取嚏疗法,还有寒冷疗法,还有饥饿疗法等等,洗浴疗法,艾炙,这都是具体的疗法。

再有就是养生,又叫摄生,包括现在叫做康复,这类内容,些东西,是各位过去在学《中医基础》的时候,就学过了。

只不过在《内经》里头,作为《内经》的理论体系的医学理论,是这样的一些内容。

其实《中医基础》理论的产生,基本上是从《内经》理论产生出来的。

换句话说,《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的开始,实际上就是从七十年代,六十年代末吧,把这个二版教材,《内经讲义》概论部分抽出来,又加以充实,作为一个《中医基础理论》课。

所以《中医基础理论》课,基本理论是从《内经》里来的,当然作为这门课程,它又补充了一些后世的东西。

所以《中医基础理论》有些内容,和《内经》里头有些内容,本来就是一致的,只不过我们在讲的时候,需要从《内经》的角度来讲。

或者说,我们是作为后期提高课来讲这些内容。

关于藏象、诊法、病机、经络这些具体的内容,我在这里就不再多讲了,以后咱们学习的时候要学到,大家可以自己参考一下教材。

再一个就是医学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洪图教授《内经》临床运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是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医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不仅理论水平高深,而且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擅长运用《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且疗效甚佳。

笔者随师多年,捡点滴奉献于读者。

1 聚沫则为痛《灵枢·五癃津液别》云:“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指出了疼痛的另—个重要机理。

《灵枢·周痹》云:“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又曰:“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

”可见,周痹是由于邪气侵袭使气血不能周流而引起的一种游走性疼痛疾患。

其疼痛的机理正是由于风寒湿邪气害于血脉肌表,渐入分肉间,阻碍津液气血的流行,使津液聚为痰沫,痰沫聚集排挤分肉而成。

1.1病案赵某,女,52岁,河北人。

2003年10月13日诊。

患者几年来周身疼痛,且痛无定处,夜晚为甚,心烦急躁,久治无效。

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略数。

此为“周痹”之证,予桃红四物汤加味活血通络消痰,理气利湿止痛。

处方:桃仁10g,红花10g,生熟地各10g,当归15g,赤白芍各10g,川芎12g,制香附10g,炒栀子10g。

5剂。

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药后病情明显减轻。

1.2按语周痹病机《灵枢·周痹》谓:“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神归之”谓气血归于痛处。

“他痹发”言他处作痛。

邪气使津液不布而裂分肉,得到阳气的温煦而痛有所缓解,但邪气又会向其他部位发展,故移走疼痛。

《素问·举痛论》总结了寒邪致痛的机理,认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指出寒气入客,使气血凝涩是造成疼痛的直接原因,而在《灵枢·周痹》中我们又看到了周痹引起的疼痛的关键在于“迫切而为沫”,这里的“沫”,张志聪认为“沫者,风湿相搏,迫切而为涎沫也”。

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寒邪作用于分肉,使津液凝聚而成的稀痰粘液,痰沫再压迫排挤分肉而引起疼痛。

可以说,这又是寒邪致痛的又一大病机。

因此,治疗痹痛不仅要从气血角度考虑,还要兼顾化痰利湿。

本例病人的表现与《内经》记载相同,且有入里化热之象,故用活血化瘀之桃红四物汤为基础,加用香附理气消痰,栀子清热除烦利湿。

证药一致而获满意疗效。

2 火郁发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发之”。

王冰注曰:“火郁发之,谓汗令疏散也”。

张介宾注曰:“发,发越也。

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

其藏应心主、小肠、三焦,其主在脉络,其伤在阴分。

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

”火郁指火热之邪郁而内伏。

火性炎上喜升发,郁甚则不得升发而为火盛之病,故宜发之。

发,发越、升散之意。

2.1病案李某,女,31岁,北京人。

2004年8月8日诊。

患者9年来每到夏天,若在太阳下行走超过1,000m,体温即到38.5℃以上,无汗。

询其病史,谓曰:9年前曾因发烧住院,治疗约一周,诊断未明,但体温恢复正常而出院。

此后每年夏月遇热即体温升高,久治无效。

给其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患者面微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大便调。

此为火热内郁之证,治当宣散郁热。

处方:荆芥6g,防风6g,炒栀子12g,黄芩12g,赤芍10g,焦三仙各10g,水红花子10g,茅芦根各12g。

6剂。

水煎服,每日1剂。

药后病人微有汗出,再遇环境炎热及阳光下行走,体温保持正常,病愈。

2.2按语刘完素在《内经》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火热病的病机,特别提出火热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在于阳气怫郁。

认为阳气郁结,气机阻滞,则玄府闭塞从而产生多种火热病变,并提出“随其深浅,察其微甚,视其所宜而治之”的治疗原则,主要使用宣、清、通三法和辛苦寒药。

这对于后世治疗火热为病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本病患者当初发烧,虽经治疗暂时热退,但其体内火热邪气尚存郁于体内,不得宣泄,—旦遇到外界火热之气,则内火引动更盛,出现体温升高。

火性炎上,卫表受遏,腠理闭塞不开而无汗,使火热邪气不能外达,可导致体温上升,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里所述的“汗偏不出者,由怫热郁结,气血壅滞故也”,故以宣散郁热之法治疗。

方中荆芥、防风辛温解表,宣散邪气;栀子、黄芩苦寒清热;赤芍、水红花子清热凉血,散瘀去热;茅、芦根清热利湿、生津;焦三仙和中健脾,以防寒凉太过伤及脾土。

诸药配伍得当,宣散不耗气;清热无伤阴,使9年病苦顷刻尽除。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风类不一,故曰诸风;掉,摇也,即肢体、头部振摇之状:眩,目前黑也,指头晕、目眩的症状。

肝主筋,开窍于目,其脉上巅顶,病则筋脉失养而振摇不止,或头晕目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

”故风气异常最易引发肝的病变,伤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风胜则动”,肢体、头部摇动是外观振摇,头晕、目眩为自觉摇动,故皆属“风”象。

例如,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气郁结等肝类病证等均可以见到头晕目眩之症。

3.1病案满某,女,40岁,北京人。

2004年6月26门诊。

患者1月前突发眩晕,恶心呕吐。

行走时需由人搀扶,否则即仆倒。

到某大型综合医院住院治疗。

经过全面体检,花费上万元,结果理化检查完全正常。

医院未予治疗,让其出院,嘱病人回家静养。

患者家人随即请中医为其诊治。

患者身体壮实,现头晕恶心,呕吐痰涎,不思饮食,口苦,多梦。

左脉弦细,右脉沉弦,舌暗,苔白腻,大便尚调。

此为肝胆郁热,上扰清阳之证。

予柴芩温胆汤加味,疏泄肝胆郁热。

处方:柴胡8g,黄芩12g,青陈皮各6g,川贝母12g,龙胆草6g,清半夏15g, 天麻6g,茯苓12g,炒栀子12g,菊花10g,枳壳10g,竹茹8g,炙甘草6g,生姜3片。

6剂。

水煎服,每日1剂。

7月3日再诊。

患者偶有头晕,口苦,多梦,舌暗红苔黄腻,脉沉弦细,大便不爽。

上方加减再进。

柴胡8g,黄芩12g,青陈皮各6g,清半夏15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炙甘草6g,炒栀子12g,天麻12g,川贝12g,炒杜仲12g,菊花10g,远志12g,白术10g,葛根12g,僵蚕12g。

6剂。

水煎服,每日1剂。

7月10日3诊。

患者头晕明显好转,口微苦,多汗,余同前。

上方加入化湿之生苡仁12g,白蔻仁10g。

7剂。

水煎服,每日1剂。

药后病愈。

3.2按语掉与眩二症虽多与肝脏有联系,但有虚实之分。

其实证者本属肝旺。

就脏腑相关而言,泻其腑即可治其脏之实,所谓“从阳引阴”,故泻胆热为治法之一。

又有虚证一类,从“乙癸同源”看来,补肾即所以补肝,所谓“滋水涵木”也,故重在补益肾脏,而肝虚可调。

其虚实夹杂之证则可用补泻兼施之法,补益肾脏而清泻肝脏为治。

他如肾虚不能柔润筋脉、脾虚气血化生乏源之候,治疗关键则需两补脾肾,培补先后二天,掉眩当解。

本例患者属于偏实者,以柴芩温胆汤清化肝胆痰热而获效。

患者肝胆郁热,兼有痰浊,肝热则见头晕,胆热则见口苦多梦,痰热内扰,胆胃不和则见到恶心,不思饮食,呕吐痰涎,故以柴芩温胆汤加味,一则疏泻肝胆郁热,一则化痰,双管齐下而病愈。

4 心主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

《灵枢·五阅五使》篇谓“舌者,心之官也”。

《灵枢·脉度》也谓:“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凡此种种形成了后世所谓“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灵枢·五阅五使》篇还指出“心病者,舌卷短,颧赤。

”可见,心病可由舌之变化反映出来,推广之即五官可以候五脏之病。

如章楠所说:“故五脏病则有各证各色现于外,而可验也,其或目不明,耳不聪,鼻不利,口不欲食,舌不知味者,亦可知其病发于何脏,而审其所因以治之也。

”4.1 病案刘某某,女,48岁,北京人。

2004年7月13日诊。

主诉舌体疼痛两月余。

曾服用某中医名家清泻心经火热药物无效。

现舌痛,睡眠不实,大便二日一行。

舌暗两侧瘀斑显著,苔薄腻,脉弦细节律欠调。

此乃心脉瘀阻,兼挟痰湿。

当以活血通脉,行气化痰之法。

处方:茯苓12g,杏仁10g,生苡仁12g,炙甘草6g,茜草10g,红花10g,旋覆花10g,枳壳10g,丹参15g,浙贝12g,郁金10g,苏荷梗各10g,薤白10g,半夏12g,全瓜蒌12g,砂仁10g,当归15g,桃仁10g,12剂。

水煎服,每日1剂。

7月25日再诊。

疼痛明显减轻,大便已调。

脉弦细尺虚。

余同前。

上方加黄连6g,炒杜仲12g,菟丝子20g,去薤白,当归,桃仁。

12剂。

水煎服,每日1剂。

8月7日再诊。

患者舌痛基本消失。

但脉象仍可见节律不调,故于上两方基础上加味,为其配制丸药长期调治。

4.2按语“心主舌”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

心之所以主舌,前人或解为“心别是非,心以言事”(王冰语)。

今人或谓心主血脉,而舌上血管最为丰富。

这些说法虽不无道理,但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经脉》篇所载:手少阴之“别络”“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

”因此,心脏及其经脉有病,常在舌上有所反映;而舌上之病,亦往往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及其经脉而治愈。

本例患者除了舌痛之外,舌质暗,有瘀斑,且脉象节律不调,明显地是心血瘀阻之象,故通过养血活血,化痰通脉,其舌痛得以尽去。

但瘀血难以速除,因此以丸剂缓图之。

5 脾为涎《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脾为涎”。

因为涎出于口,而口为脾之窍,所以认为涎为脾之液。

故见有涎液过多之病,应当考虑从脾论治。

5.1 病案宋某某,男,24岁,河北人。

2004年8月20门诊。

患者主诉1月来每日晨起即口涎过多,需不停唾出。

质稠色白,舌红苔薄白,脉弦实。

此为脾热之证,治以清泻脾热,兼疏泄少阳,方用泻黄散加味。

处方:防风6g,炒栀子10g,生石膏15g,藿香10g,柴胡10g,1剂。

为散,以水冲服,每服4g,日两次。

1周后,病人前来告知,口涎已止病愈。

5.2 按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病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本例患者年轻体健,偶然脾脏失凋,津液上溢,实证多见,因其口涎质稠色白是“混浊”的表现,此乃火热之象,故以清热之泻黄散而见效显著。

又其清晨口涎过多,而清晨盖在卯辰时(5~9时),辰与少阳肝胆之气相应,当是少阳疏泄不利而木来乘土,以致脾病,故用柴胡疏泄之,而收全功。

此外,脾证亦有虚实,实者可以用泻黄散为主方,虚者则应用补脾气之药。

至于涎者属脾虚证者则可以借鉴《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来确定。

口中流涎清稀者多属于脾虚,可选用四君子汤之类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