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版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全文原著-古文经典

《黄帝内经》全文原著-古文经典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圣典,对中医学的
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全文原著以古文形式呈现,包含了
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档旨在介绍《黄帝内经》的全文原著内容,以帮助读者更
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一古文经典。
内容概述:
《黄帝内经》的全文原著包括了四个部分:素问、灵枢、针灸
甲乙经、针灸素问。
其中,素问是最早的篇章,主要介绍了人体的
构造、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形成和治疗方法;灵枢则进一步探讨了
人体的经络、脏腑和病机;针灸甲乙经和针灸素问则集中讨论了针
灸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全文原著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和病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该经典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妙的
理论,成为了中医学乃至整个人类医学的宝贵财富。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黄帝内经》全文原著,深入了解中医学的
基本理论和医学思维方式,提升自身的医学素养和诊治水平。
同时,也可以从中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注入新的
力量。
总结:
《黄帝内经》全文原著是一部古文经典,包含丰富的中医理论
和实践经验。
通过阅读和学习该经典,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
理论和思想,提升医学素养和诊治水平。
该经典对中医学的发展和
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整个人类医学贡献了宝贵的思想和经验。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包含81篇。
以下是《素问》的完整版:1. 调经论2. 睡眠论3. 右胜论4. 阴阳病机论5. 下经论6. 阴阳离合论7. 穴位论8. 扁鹊解厥论9. 秦问论10. 属要论11. 六气别论12. 阴阳应象大论13. 鳖甲论14. 本神论15. 四时五脏病传论16. 四气调神大论17. 五常政大论18. 八正神明论19. 阴阳阳明阴阳名论20. 脏气法时论21. 逆顺肥瘦论22. 平人气象论23. 瘦人气象论24. 肥人气象论25. 季气无偏论26. 阳明病传论27. 神志藏精论28. 顺气通天论29. 发梦理论述30. 天年论31. 天年三气应象论32. 寿度伤治论33. 真藏病论34. 气交变大论35. 淫邪发正论36. 温病淫邪著形论37. 病能论38. 疵论39. 太阳病文论40. 阴阳应决论41. 小腹阴阳病脉证并治42. 金精论43. 平人法象论44. 诊病法方论45. 风论46. 阴阳相表里论47. 问肢体痛泻48. 疮疡论49. 哀病死生急救论50. 顺气调神论以下是《灵枢》的完整版:1. 本篇2. 寿命大论3. 经脉原远并至分别论4. 五藏使节原形论5. 所行论6. 平人百病解7. 邪气脏腑脉动象论8. 最邪生会论9. 终始论10. 五十营令精微论11. 九针论12. 血痹论13. 四时刺逆论14. 经络论15.分度论16.五十营别论17.汤液醪醴论18.河滑论19.卫气安营论20.内外论21.水穀不食论22.真邪论23.百病生处论24.疾病形气审五年论25.邪气病位论26.邪气病脏论27.脏腑不能形脓论28.呼吸法式论29.奇病论30.问诊篇这是黄帝内经的完整版本,其中《素问》和《灵枢》涵盖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原版

黄帝内经原版《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素问目录南朝·全元起篇卷一,平人气象论第一,决死生篇第二,脏气法时论第三,宣明五气篇第四,经合论第五,调经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第七,凡七篇。
卷二,移精变气论第八,玉版论要篇第九,诊要经终论第十,八正神明论第十一,真邪论第十二,标本病传论第十三,皮部论第十四,气穴论第十五,气府论第十六,骨空论第十七,缪刺论第十八,凡十一篇。
卷三,阴阳离合论第十九,十二脏相使篇第二十,六节藏象论第二十一,阳明脉解篇第二十二,五脏举痛第二十三,长刺节篇第二十四,凡六篇。
卷四,生气通天论第二十五,全匮真言论第二十六,阴阳别论第二十七,经脉别论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第二十九,太阴阳明表里篇第三十,逆调论第三十一,痿论第三十二,凡八篇。
卷五,五脏别论第三十三,汤液醪醴论第三十四,热论第三十五,刺热篇第三十六,评热病论第三十七,疟论第三十八,腹中论第三十九,厥论第四十,病能论第四十一,奇病论第四十二,凡十篇。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黄帝内经原文《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下面是jbys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黄帝内经原文,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本神作者:古代医者一、阐述了广义的“神”,一方面本于先天的父母之精,另一方面又依靠后天的不断补给,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和水谷之精气。
因此,针刺治疗上必须首先掌握人的生命活动情况——“本于神”;在日常养生上,要经常注意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和调摄精神情志活动,否则可能产生各种病变。
二、阐述了神、魂、魄、意、志的意义及其与五脏的关系。
三、叙述各脏因情志不节的影响所发生的病症,指出要根据虚实的不同征候进行调治。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至其淫泆离脏①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②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x而不止。
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
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③。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恍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完整文本-古代著作

《黄帝内经》完整文本-古代著作
简介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中医理
论的基础。
它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黄帝
内经》由多位作者合作完成,包括了黄帝与医家的对话记录,探讨
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内容概述
《黄帝内经》全书涵盖了广泛的医学知识,包括人体结构、病
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等。
它不仅介绍了中医的理论体系,还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素问》部分主要讨论人体生理和阴阳五行的关系,提出了平
衡阴阳的重要性,并介绍了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
《灵枢》部分则更加聚焦于解剖学和病理学方面,详细描述了
人体各个脏器的结构和功能,还探讨了脉象诊断和疾病的分类与治疗。
影响与价值
作为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后世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奠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后来的医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重要性,这些观念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结语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古代医学著作,它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和学习这部典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谐,注重自然与健康的关系。
黄帝内经全篇古文原著免费完整版

黄帝内经全篇古文原著免费完整版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书由
《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共计81篇。
该书首次倡导了“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四时适应”等理论,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素问》是经典中的核心部分,共计81篇,主要介绍了人体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其中《六节藏象论》、《阴阳别论》、《灵兰秘典论》、《调经论》等篇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体系的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系统,它主张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变化都源于
自然环境的变化。
因此,在养生和治疗疾病中,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协调人体的阴阳、五行、营卫之气,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黄帝内经》以其古老而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为祖国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对中
国古代思想、文化、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对全球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产生了
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人类在面临健康问题时,仍然可以运用《黄帝内经》的理论和方法,探索中医的
精髓,从而实现健康的生活和身体幸福。
因此,读这本书对于我们的生命健康起到极大的
帮助和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汉代在轩辕丘旁建有轩 辕故里祠,至今犹存。 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 西北.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 世界客属第十八届 恳亲大会“根在中原” 拜祖大典和丙戌年拜 祖大典都在黄帝故里 举办。自2006年4月1 日,黄帝故里景区免 费对游客开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黄帝内经》包括《素 问》81篇和《灵枢》81 篇,各9卷。 《黄帝内 经》内容十分丰富,
《素问》偏重人体生理、
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
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
基本理论;《灵枢》则
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 经络、腧穴针灸等等。
•
一库巨“部础医理确 部中著黄冠和药论立 医现,帝以源学体了 学存是”中泉发系中 典成我之华。展,医 籍书国名民也的成学 。最医的族是理为独
早学传先第论中特 的宝世祖一基国的
•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 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 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 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 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 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 奠基之作。
•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 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 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 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 《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 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 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 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 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 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 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 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 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 验、 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 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 父亲:少典(名为祁昆) • 母亲:附宝 妻子: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
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 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方雷氏 女,名女节,次妃彤鱼氏女,次妃名嫫母,班 在三人之下,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 帝敬重。 • 臣属:炎帝、应龙、风伯、雨师、天女、仓颉、 风后、伶伦、力牧、常先、大鸿 神皇 女魃等 • 子孙: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 被分封得姓。
•
地观地质分将唯《 联念相“,人物黄 系指参气宇看的帝 在导””宙作气内 一下、形万整一经 起,“成物个元》 。将与的皆物论接
人日。是质的受 与月在由世哲了 自相“其界学我 然应人原的思国 紧”与初一想古 密的天物部,代
• 《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 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
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
传说中的黄帝
•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 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 盟首领。黄帝是少典之子,本 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 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 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 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 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 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 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 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 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 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 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 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 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 中心,里面讲了医学、
天文学、地理学、心理
学、社会学,还有哲学、
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
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 书。
•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 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 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 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 “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病因学 说”“病机学说”、“病症”、 “诊法”、论治及“养生学”、 “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 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 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 代天人合一思想。
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
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
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
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 远影响。
中文名:公孙轩辕 英文名:Yellow emperor
号称:黄帝 国籍:中国 主要成就:
故里:轩辕丘 葬地:陕西省延安府黄陵县桥山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前2697年 逝世日期:前2599 年:
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首先统一中华民族 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
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