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读书方法:吴晗酷爱读书
名人的读书方法吴晗酷爱读书

名人的读书方法:吴晗酷爱读书名人的读书方法:吴晗酷爱读书吴晗小时候很爱看书,特别爱看历史书和历史小说。
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
家里找不到要看的书,就到处去借。
有时为借一本书,他能跑几十里地。
遇到人家不肯借走,他就蹲在人家门口看;能借走的,他就边走边看。
经常是回到家,书已经看完了,然后又立即去还书。
书的主人怀疑他是否看过,就问他书的内容,他都能马上讲出来。
因为他看书又多又快,当地人称他为蛀书虫。
吴晗也很喜欢买书,但是没有钱。
在金华上中学时,有一次假期回家的路上,他为了买一部书,把自己的铺盖卷全卖了。
中学期间,吴晗靠自己的节俭和妹妹的帮助,买了前四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这些历史书,在童年时代的吴晗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读有关明史著作时,很佩服海瑞、于谦等刚直不阿的性格,他们对吴晗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中学里读过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很受影响,从这些书里接受了维新思想,年轻的吴晗,还读过许多宋明人的笔记和旧小说,对历史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1934年夏天,吴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史学系。
三年大学生活,勤奋、艰辛和他相伴始终。
他学习很刻苦,除了读书、抄卡片之外,几乎不能有什么爱好。
他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是靠自己探索。
他说:那时我自己找书读,没有人指点,读了很多好书,也读了不少坏书。
我自己抄书,没有人帮助,向人千方百计地借书,有些书求了人家还是不肯借。
有的书一些地方不懂,只好自己摸索,拿这个书对,拿那个书互证。
自己读目录书,学目录学,自己校勘,自己研究历史地理,自己研究方言,自己试着标点,自己写卡片。
因此,在学生时代,吴晗的古汉语就有很深的造诣。
他读的书很广泛,考虑问题也很多。
他主张读书要眼勤、手勤,把书中有用的段落抄下来,随读随抄,抄的资料多了,多看几遍,就可以巩固记忆,也容易发现问题。
知识总是靠逐渐积累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片面到比较全面。
名人的读书方法.doc

名人的读书方法(2)据许广平回忆,鲁迅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工作之余的空隙时间,见缝插针,阅读书报。
除了一些重要的外国书和社会科学书是详细阅读之外,普通杂志一般是选几篇或一部分看看,有的刊物拿过来随手翻翻,有的看看目录就算了。
对于报纸,也总要花十来分钟过目一下。
正如鲁迅自己所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鲁迅认为这种办法很有益处。
他说,譬如我们看一家的陈年账簿,每天写着豆腐三文,青菜十文,鱼五十文,酱油一文,就知道先前这几个钱就可买一天的小菜,够一家人吃了;看一本旧历书,上面写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还有这么多禁忌。
鲁迅不仅主张多翻一般性的书刊,而且还提倡青年人要多翻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书籍。
他说:倘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他还批评那时候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认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也糊涂。
鲁迅还认为,这种多翻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因为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
多翻读书法能够开拓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好处甚多。
当然,对于初中同学来说,首先要学习课堂必读的课本,同时,在这个前提下,要尽可能有选择地阅读课外读物。
2、郭沫若的读书方法:一通二否法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他所著的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史学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申三百年祭》、《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古文字学专著《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等,都曾在我国思想文化界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名人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方法“尝试想书”法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法。
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对着书名闭目静思。
他设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写,该怎么写,如包拯、张飞、曹操都是“净”角。
“丑”指丑角,俗称小花脸,大都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在剧中充当幽默、滑稽的喜剧人物。
明清戏曲中还有称之为“末”的脚色行当,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近代有些剧种(如京剧),“末”已并入老生行,不再有此区分。
批注读书法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指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
批注的内容大体可以归为三类:1.注释。
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典故、诗句、文化背景,找参我》中,“干涸的滹沱河”与“咆哮的滹沱河”之间是一种对比;而《藕与莼菜》一文,作者拿故乡的藕与上海的藕作对比,着力表现故乡菜蔬的清淡甘美,进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近体诗的分类近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
近体诗在句式、字数、平仄、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又称为格律诗。
从形式上分,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三大类。
从句式上分,近体诗包括五言、七言两大类。
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称为一联,共分为四联,有专门的名称:首联、颔联、。
变幻莫测。
宋代魏庆之说:“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故其有“诗鬼”之称。
古人的名、字、号古人一出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周道也。
”古人“名”“字”的作用不同,“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名”用来区分彼此,“字”则表示人的德性。
此外,“名”“字”的使用也不同,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的补充。
如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
古人除了“名”“字”外,还有“号”。
据《周礼》记载:“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
”“号”是对人的一种尊称或美称,是一种固定的别名,所以又称“别号”。
早期韵母在后。
15-古人的业余学习

内容赏读:
作者对我国历史有精深的研究和广博的知识。他历举我 国古人在业余发愤学习的事例,从后汉的桓荣、儿宽,一直谈 到三国的阚泽,无一不使人深受感染。作者随手沾来,信手写 去,运用自如,丝毫没有给人材料堆砌、现象罗列之感。吴晗 的杂文通俗易懂,语言简练明快,它重叙述而不重词采。我们 读他的杂文,犹如听一位知识丰富的历史学家讲那娓娓动听的 故事,不会感到枯燥和厌烦。这是大家喜欢他的杂文的重要原 因。
《吴晗全集》
吴晗聪慧勤奋,他在清华求学期间便写下了 《胡惟庸党案考》、《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 迁》、《明代之农民》等一批相当有见地、 在 史学界有较大影响的文章。1934年吴晗毕留校 任教,开设明史和明代社会等课业目,影响直 追陈寅恪、张荫麟这些史学大家。吴晗年轻时 的一个重要史学成绩是关于“建州史”的研究。 建州乃女真族先祖之地,努尔哈赤入关并建清 王朝后,竭力否认建州曾在明朝管辖之内,并
《读史札记》、《吴晗历史论著选集》、《胡惟庸党 案考》、《明成祖生母考》、《胡应麟年谱》、《江 苏藏书家小史》、《十六世纪前期之中国与南洋》、 《由僧钵到皇权》、《明太祖》、《明史简述》、 《朝鲜〈李朝实录〉中之中国史料》、《江浙藏书家 史略》
《三家村札记》、《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 《灯下集》、《春天集》、《投枪集》、《学习集》 等
古人的业余学习
吴晗
人物介绍:
吴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 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 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 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 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云南大学、西南 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 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其所著新 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当权者残酷批斗,最后不得已在狱 中自杀,家破人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其冤案才得以平 反昭雪。
谈读书(吴晗)

谈读书(吴晗)谈读书(吴晗)2011年4月17日转题目好像很奇怪,只要认识三五千汉字,便可读所有用汉字印刷的书了。
书人人会读,何必谈?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能读书是一回事,善于读书又是一回事,并不是所有认得若干汉字的人都善于读书,“能”与“善”,相差只是一个字,实际距离却不可以道里计,问题就在这里。
经常有些青年人,也有些中年人,其中有学生、教师,也有编辑工作者等等,他们提出问题:怎样做才能读好书,做好学术研究工作?特别是当前各个高等学校学生都在奋发读书的气氛中,这个问题也就显得很突出了。
要具体地谈各个学科、各个年级的学生该读什么书,或者研究什么题目该读什么书,这是各个教研组和研究导师所应该答复的。
这里只能谈一点基本的经验。
首先是方法问题。
用老话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种是寻章摘句式的,读得很细心,钻研每一段以至每一句,甚至为了一个字,有的老师写了多少万字的研究论文。
其缺点是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对所读书的主要观点、思想却忽略了。
另一种是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的,这种人读书抓住了书里的主要东西,吸收了并丰富、提高了自己,但是不去作寻章摘句的工作。
明朝人曾经对这两种方法作了很好的譬喻,说前一种拥有一屋子散钱,却少一根绳子把钱拴起来。
后一种呢,恰好相反,只有一根绳子,缺少拴的钱。
用现代的话说,这根绳子就是一条红线。
这两种方法都有所偏,正确的方法是把两种统一起来,对个别的关键性的章节、词句要深入钻研,同时也必须领会书的大意,也就是主要的观点、立场,既要有数量极多的钱,也要有一条色彩鲜明的绳子。
在学习理论的时候,还必须联系实际,才能学得深,学得透。
其次是先后问题。
明白先读什么,后读什么。
是先读基础的书呢,还是先读专业的书呢?例如学习中国历史,是先学好中国通史,还是先学继代史或专门史呢?有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走了冤枉路,把先后次序颠倒了,不善于读书。
其实道理极简单,要修一所房子,不打好基础,这房子怎么盖呢?你能把高楼大厦建筑在沙滩上吗?因此,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书,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钻研。
历史上9大名人读书方法

历史上9大名人读书方法,靠谱!1培根的读书方法培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
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与此同时,他还告诫人们读书时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第一,读书不宜过慢 培根认为“读书太慢会弛惰”,因此,他希望人们读书应思想敏锐,注意力集中,不要过慢,这样容易生效。
第二,不要装模作样培根认为“为装潢而读书是欺人”。
第三,读书要知变通培根认为“只按照书本办事是呆子”。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书呆子”,他们最明显的特点是书上怎么说便怎么办,一点也不知变通或灵活使用。
既然如此,培根又提倡什么样的读书方法?究竟如何读书才算合理的呢?归纳起来,大约有三点。
@高途课堂第一,对于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他认为“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
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第二,对不同的书可作不同的选择由于古今中外的书浩如烟海,它们的类别和内容各不相同,在此情况下,培根认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知识结构加以适当选择。
在他看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第三,读书求学问外,还得运用和实践培根是个非常聪明智慧得人,不单纯是个学者,还涉足政坛,参与政治,曾任英国女王得掌玺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并强调书本知识得运用和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得结合。
他说:“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
”为了使人进一步理解他所说的意思,他又将几种人的情况加以比较说:“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
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 @高途课堂2歌德的读书方法△ 歌德,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第一,知识和真理应当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懈追求而去获得。
[关于名人读书的方法]名人读书的方法
![[关于名人读书的方法]名人读书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ce088e0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6c.png)
[关于名人读书的方法]名人读书的方法名人读书的方法篇一:10则名人爱读书的故事有关名人爱读书的故事1.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伽利略好奇善问: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
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
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
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3.闻一多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4.华罗庚猜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
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
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5.侯宝林抄书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
名人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方法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名人读书方法1、现代名人谈读书方法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
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
以下选择现代名人读书方法6例,介绍如下: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
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着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老舍的“印象”法: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
‘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
‘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华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
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
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
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的读书方法:吴晗酷爱读书
名人的读书方法:吴晗酷爱读书
吴晗小时候很爱看书,特别爱看历史书和历史小说。
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
家里找不到要看的书,就到处去借。
有时为借一本书,他能跑几十里地。
遇到人家不肯借走,他就蹲在人家门口看;能借走的,他就边走边看。
经常是回到家,书已经看完了,然后又立即去还书。
书的主人怀疑他是否看过,就问他书的内容,他都能马上讲出来。
因为他看书又多又快,当地人称他为蛀书虫。
吴晗也很喜欢买书,但是没有钱。
在金华上中学时,有一次假期回家的路上,他为了买一部书,把自己的铺盖卷全卖了。
中学期间,吴晗靠自己的节俭和妹妹的帮助,买了前四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这些历史书,在童年时代的吴晗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读有关明史著作时,很佩服海瑞、于谦等刚直不阿的性格,他们对吴晗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中学里读过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很受影响,从这些书里接受了维新思想,年轻的吴晗,还读过许多宋明人的笔记和旧小说,对历史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1934年夏天,吴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史学系。
三年大学生活,勤奋、艰辛和他相伴始终。
他学习很刻苦,除了读书、抄卡片之外,几乎不能有什么爱好。
他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是靠
自己探索。
他说:那时我自己找书读,没有人指点,读了很多好书,也读了不少坏书。
我自己抄书,没有人帮助,向人千方百计地借书,有些书求了人家还是不肯借。
有的书一些地方不懂,只好自己摸索,拿这个书对,拿那个书互证。
自己读目录书,学目录学,自己校勘,自己研究历史地理,自己研究方言,自己试着标点,自己写卡片。
因此,在学生时代,吴晗的古汉语就有很深的造诣。
他读的书很广泛,考虑问题也很多。
他主张读书要眼勤、手勤,把书中有用的段落抄下来,随读随抄,抄的资料多了,多看几遍,就可以巩固记忆,也容易发现问题。
知识总是靠逐渐积累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片面到比较全面。
这种刻苦、勤奋和惊人的毅力,使他取得了不寻常的成就,很为前辈学者赏识,也得到同学们的尊重,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称他为太史公。
吴晗在阅读浩瀚的明史资料时,搜集和寻找清朝大批焚毁书籍后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终于发现朝鲜的《李朝实录》,这部书共有800多本,记载了李氏朝鲜27个朝代的编年史,其中记载建州初期的史实极为详尽。
吴晗决心把这部书里的有关中国的史料都抄录下来。
那时,《本朝实录》还是影印本,只有北平图书馆有。
吴晗以坚强的毅力把其中有关建州都摘抄下来,从1932年开始,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都往图书馆跑,一直跑了几年,足足抄了80本。
仅这项摘抄《李朝实录》中的有关中国史持续了好几年,这些史料一共300多万字。
吴晗把它装订成线装书,笔
迹工工整整,一丝不苟。
(苏双碧)
吴晗(1909-1969),中国现代史学家。
浙江义乌人。
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朱元璋传》、《投枪集》等。
名人的读书方法:王亚南的读书生活
解放后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资本论》中文译作者之一王亚南,一生著译41部,论文300余篇,是我国著名的知识渊博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天份并不特别高,主要靠勤奋。
他总结了自己积累知识的五个基本途径,即:诵读、抄摘、翻译、教学和写作。
王亚南幼年在家读私塾,对先生指定要背的四五五经以及《史记》、《离骚》等古书,他都一遍又一遍地读得烂熟。
中学毕业后,就读武汉中华大学教育系。
中学时代,为了向睡眠争夺学习时间,他仿效司马光的警枕,设计了一个把床板两边架空的警床,每当睡眠深熟之际,稍一翻身,床板就会失去平衡而歪斜。
于是,他揉一揉惺忪的两眼,点起床头的油灯,又继续读书了。
没有钱买书,他就设法借书读,或到书店站着看书,一站就是大半天;或者借书来抄。
有一次,他从老师那里借来一本《东周列国志》,读了几页,爱不释手,竟然下了狠心,花了一两个朋时间,硬把整本书给抄了下来。
以后抄书成了习惯,到大学时代还抄,连《史
记》这样大部头的书也抄。
1929-1937年期间,为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他先后去日本、德国、英国学习、考察。
他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广搜博采,夜以继日,三十年代在上海,后来到中山大学执教,以及在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所和厦门大学工作期间。
无论酷暑严寒,尽管工作繁忙,他或伏案读书到深夜,或奋笔疾书于凌晨,常年累月,孜孜不倦。
当时的上海学术界曾经称赞他是一个非常刻苦的学者。
解放后,他勤奋读书的劲头始终不减。
每次出去开会,都随身带一箱子书,备足了旅途的精神食粮。
当一个大学校长,工作繁忙可想而知。
他仍抓紧零碎的时间,经常拿起原版的外文书来大声朗读。
青年时代养成的摘抄的习惯,在他著书立说以后仍然保留着。
往往亲自动手做索引卡、摘要卡,不假手于秘书或资料员。
他给自己规定一条守则:非星期天不看影剧。
在十年动乱的日子里,王亚南已经是60出头的人了。
他身处逆境,遭受迫害,但学习毫不松懈。
在接受批斗的余暇,反复精读《反仁林论》、《自然辩证法》、《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朱雪冬)
王亚南(1901-1969),中国现代经济学家。
湖北黄冈人。
曾任厦门大学校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
著有《中国经济论丛》、《中国经济原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