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铁道》的叙事话语研究
空间叙事角度下《地下铁道》中科拉的成长

空间叙事角度下《地下铁道》中科拉的成长科尔森·怀特黑德是美国知名的非裔作家,其《地下铁道》在2016年11月份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并于次年获得普利策奖。
这部小说讲述了在南方种植园中受到无数次欺辱和强暴后,被母亲抛弃的少女科拉决定搭乘神秘的地下铁道从南方种植园一路逃向北方去追寻自由的故事。
小说中不同的空间转换推动了文章的发展,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空间叙事角度来分析主人公科拉的成长,以期能继承并丰富对科尔森·怀特黑德的研究。
全文分为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科尔森·怀特黑德及其作品,《地下铁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空间叙事理论的简述,同时还介绍了空间叙事角度与《地下铁道》的关联,最后还简单阐述了该论文的研究意义。
该论文由空间叙事角度下的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三个方面构建结构,因此该论文的主体分为三章。
首先,第一章从地志空间分析科拉的成长。
地志空间驱动整个叙事进程,科拉从乔治亚棉花种植园一路向北寻求自由,小说中选择的不同地点扮演着多元化的角色,可以说,地志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拉的成长。
第二章从社会空间分析科拉的成长,社会空间是空间叙事视角中的另一个重要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笔者从社会制度、政治因素,科拉对不同人的交往处理情况以及不同州的社会文化分析了科拉的成长。
显然,人物的存在构成了一个社会空间,相反,社会空间是小说人物的生存空间,因此社会空间在科拉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从心理空间分析科拉的成长,心理空间是人物心理意识活动的空间。
在经历了无数苦难的洗礼后,科拉在心理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因此这种从无知阶段、探寻阶段以及最后的觉醒阶段的心理变化是科拉成长的明显体现。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包括笔者对论文以及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同时也分析了该论文的优缺点及对未来的展望。
本文创新性地运用空间叙事角度分析了小说女主人公科拉的成长历程,这不仅丰富了对科尔森·怀特黑德的研究方向,同时也给女性的成长带了巨大的指导意义,这也为推动女性文学和空间叙事理论的研究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美国长篇小说《地下铁道》主题及语言特色之解析

美国长篇小说《地下铁道》主题及语言特色之解析《地下铁道》的主题主要围绕着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展开,通过女主角科拉的故事,展现了奴隶制度对人性、家庭和社会的摧残和破坏。
在小说中,怀特黑德将地下铁道这一历史上的真实组织化作一条地下的铁路,象征着奴隶们逃离奴隶制度的渴望和追求自由的坚定意志。
通过地下铁道的隐喻,怀特黑德向读者展现了奴隶们努力寻求自由的斗争和付出的艰辛,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和公正的追求。
小说中还展现了当时种族歧视对非洲裔美国人的生活和心理产生的巨大影响,通过描绘奴隶制度时期的恐怖、肮脏和不公正,怀特黑德深刻地反映了种族歧视对美国社会的毒害。
他通过科拉的经历,向读者展现了奴隶们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歧视,呼吁人们关注并反思种族问题,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除了主题外,怀特黑德的语言特色也是《地下铁道》所以备受瞩目的地方。
小说的语言不仅在描述上富有诗意和想象力,更是通过语言的表达和叙述方式刻画出了奴隶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况。
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怀特黑德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奴隶们的痛苦和挣扎。
怀特黑德采用了多角度的叙述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示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命运,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层次,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奴隶制度时期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展现了小说的文学价值,更是为读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阅读体验,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奴隶制度时期的历史和社会影响。
美国长篇小说《地下铁道》通过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语言特色,成功地呈现了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给美国历史和社会带来的破坏和痛苦。
怀特黑德以精湛的文学技巧刻画了奴隶们的生活和心灵,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历史画卷。
他也通过小说向读者传递了对自由和公正的追求,呼吁人们关注和反思种族问题,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地下铁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伟大文学作品,值得人们深入阅读和思考。
美国长篇小说《地下铁道》主题及语言特色之解析

美国长篇小说《地下铁道》主题及语言特色之解析
《地下铁道》是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长篇小说,以19世纪美国南部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年轻黑奴科拉·阿保马的跨越式解放之旅。
这部作品被视为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杰作,它不仅探索了美国种族主义的历史和现实,而且强调了自由、机遇和个性的重要性。
主题方面,《地下铁道》探讨了自由与叛逆、个性与道德、黑人权利与自由等问题。
小说通过科拉的自由之路,展示了黑人追求自由的艰辛历程。
同时也深刻反映了白人社会对黑人的压迫和歧视。
书中所描述的南方地域、黑奴生活和黑人社区生活也为这一主题提供了丰富的背景。
语言特色方面,《地下铁道》采用了现代和古典的文学风格相结合的手法。
整本小说交织着各种文学和文化的元素。
这些元素包括历史散文、科幻、趣味小说、现代主义以及各种文学风格和传统。
在语言使用方面,科尔森·怀特黑德通过使用各种声音、语言和口头传统来定位和描述人物。
作者通过不同的旁白和对话来呈现特定的声音和语言特色,使人物更具体、更真实。
总之,《地下铁道》是一部探讨重要历史事件和复杂人际关系的长篇小说。
作者对于种族问题的深刻洞察力和对于语言特色的巧妙运用,使小说成为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之一。
美国长篇小说《地下铁道》主题及语言特色之解析

美国长篇小说《地下铁道》主题及语言特色之解析1. 引言1.1 简介《地下铁道》是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长篇小说,出版于2016年。
该小说以19世纪美国奴隶制度为背景,讲述了一名叫科拉的年轻黑人女性逃脱奴隶生活,追求自由的故事。
小说以地下铁道为象征,揭示了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同时探讨了自由、人权、家庭和人际关系等主题。
怀特黑德通过细腻而震撼的笔触,展现了奴隶们的苦难与勇气,揭示了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地下铁道》在文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这部小说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引起人们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与关注。
2. 正文2.1 主题分析主题一:奴隶制度与种族歧视在美国长篇小说《地下铁道》中,奴隶制度与种族歧视是其中一个核心主题。
小说通过主人公科拉的经历,深刻揭示了奴隶制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种族歧视对人们心灵的伤害。
在小说中,奴隶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被当作财产对待,遭受着种种不人道的待遇。
作者通过描写奴隶们的悲惨遭遇,引起读者对奴隶制度的思考和反思。
种族歧视也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地下铁道》中,不仅奴隶们受到种族歧视和歧视,即使他们获得自由,也难以摆脱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
种族歧视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和痛苦在整个小说中贯穿始终,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通过对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的深入描写,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历史画面,引发人们对于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的思考和反思。
这两个主题的交织和碰撞,使得《地下铁道》成为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引起人们对于种族和人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2 主题一:奴隶制度与种族歧视在美国长篇小说《地下铁道》中,奴隶制度与种族歧视是主要的主题之一。
小说通过描绘奴隶制度下黑人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展现了种族歧视的残酷性和荒谬性。
作者透过主人公科拉的经历,揭露了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对待,以及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和压迫。
《地下铁道》的叙事话语研究

《地下铁道》的叙事话语研究
《地下铁道》是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奴隶女孩考拉的逃亡
之旅。
小说的叙事话语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本文旨在对其进行研究。
一、第一人称叙事
小说的主要叙事者是考拉本人,她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在她的叙述中,读者能够听到她内心的独白和情感细节,深刻地感受到她在逃亡旅程中的痛苦和辛酸。
考拉的第一人称叙事让读者更加亲近她,感同身受地体验她的苦难,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和震撼力。
二、多视角叙事
虽然考拉是小说的主角和叙事者,但小说并不局限于她的视角。
其它人物的视角和故
事也融入了其中,如考拉的母亲玛玛、教师库伊克和各个接待站的工作者等。
这种多视角
的叙事方式扩展了小说的视野,展示了更加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丰富了小说的艺
术内涵。
三、批判性叙事
小说的叙事还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作者通过对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的描写和批判,呼
吁读者关注社会中的不公和压迫,探讨人类的尊严和平等。
考拉在逃亡过程中遇到了许多
艰难险阻和种族歧视的困扰,但她没有放弃,依然坚定追求自由的信念。
小说的叙事充满
了反思和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总之,《地下铁道》的叙事话语独具特色,具有多样性、批判性和感染力。
这种独特
叙事方式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情感,感同身受地体验人类自由与尊严的追求。
美国长篇小说《地下铁道》主题及语言特色之解析

美国长篇小说《地下铁道》主题及语言特色之解析《地下铁道》是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于201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美国南方奴隶制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奴隶女孩科拉的故事,她通过地下铁道这一秘密通道逃离奴隶生活,努力寻找自由的过程。
这本小说的主题主要是关于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以及对人性的摧残。
通过科拉的视角,作者展示了奴隶们遭受的残酷对待、虐待和暴力,以及他们为了追求自由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小说中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情景,展现了奴隶们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以及他们与主人之间的斗争和矛盾。
整个故事的推进都围绕着对自由的追求展开,一方面揭示了奴隶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奴隶们面临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性的坚韧和对自由的渴望。
在语言特色方面,《地下铁道》采用了一种简洁而强烈的语言风格,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残酷的奴隶生活和人性的坚强。
作者运用了大量细节和形象描写来揭示奴隶生活的艰辛和残酷,同时也通过科拉的内心独白和感受,展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小说中的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每一章都以生动而震撼的方式推进故事,以使读者对奴隶制度及其对人性影响的深刻认识。
《地下铁道》还采用了一种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的叙事方式,通过描绘地下铁道这一仿佛只存在于幻想中的秘密通道,将现实与幻想相连结,形成了小说独特的双重现实感。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使故事更具有想象和趣味性,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奴隶们的心理和情感。
《地下铁道》通过生动而深刻的描写,展现了奴隶制度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和坚守。
语言简练而有力,运用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是一部具有批判意义的优秀作品。
《地下铁道》的叙事话语研究

《地下铁道》的叙事话语研究《地下铁道》是一部由科尔森·怀特黑德所著的小说,探讨了奴隶制度时期的美国,主角考克斯在地下铁道中寻求自由的故事。
本文将从小说的叙事话语入手,分析小说中叙事模式、叙事语法、叙事策略等,以探索其叙事特点和意义。
一、叙事模式小说采用了人物第三人称的叙事模式。
在小说中,人物形象是通过叙述者来呈现的。
这种叙事模式可以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使得读者更易于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同时,此种叙事模式也可以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小说中,跟随主角一起寻求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还使用了以考克斯为中心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更加关注主角的生活和命运,增强了情感共鸣。
二、叙事语法小说语法清晰明了,为读者提供了详细的细节和描写。
小说采用了简练的句式和流畅的语言,凸显了人物形象和情节。
例如:在描写登上火车的时候,小说使用了一句短小精悍的话:“考克斯跌到地面上,从唐纳森身下滑开。
"这句话简明扼要,形象地描述了考克斯的困境,让读者感同身受。
同时,小说还运用了富有感染力的形容词和动词,为人物营造了独特的形象,提升了文本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例如:在叙述较慢的车上“安静而悠闲”时,小说使用了“安静”和“悠闲”这两个形容词,强化了车上的氛围,让读者很容易想象出寂静无声和悠闲的情景。
三、叙事策略小说采用了线性叙事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通过一步步展开的情节逐渐揭示主人公的命运和世界的真相。
同时,小说还采用了叙事跳跃的策略,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情节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跨度感和悬念,深化了主题的呈现和探讨。
例如,小说中通过回溯的方式,讲述了各个不同环境下的考克斯,让读者能够大致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他在地下铁道中所作的决定。
四、叙事意义小说中的叙事模式、语法和策略能够突出表现奴隶制度带来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主人公们想要获得自由的决心和勇气。
通过叙述者的客观叙述和视角的转换,使得读者能够全方位了解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斗争,感受到主人公们战胜困境和寻求自由的热情和信念。
美国长篇小说《地下铁道》主题及语言特色之解析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8月中旬刊M 100文史纵横丨W 美国长篇小说《地下铁道》主题及语言特色之解析樊宁瑜(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1)【摘 要】 本文解析了黑人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获奖小说《地下铁道》主要情节及主题。
对语言特色做了评析:对语言拿捏得当,游刃有余,多维立体的呈现出多变的语言风格;以叙述为主,尽可能的不去议论;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呈现出螺旋式的故事情境;在人物刻画上,作者运用类似于传统人物写作的白描手法。
【关键词】 评析;英文小说;地下铁道;主题;语言特色一、小说获奖、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2017年4月11日第101届普利策奖在美国揭晓。
48岁黑人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凭借《地下铁道》获得小说类大奖,同时将美国国家图书奖也收入囊中。
该书一经出版便得到世界范围内众多读者的赞赏与青睐;并成为主流文学的重要代表,并被美国传媒女王奥普拉强力推荐。
她说,被陌生的善意和好心打动;同时也在好奇是什么在支撑着主人公科拉走下去。
愤怒和眼泪不断在疏解。
哥伦比亚小说家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评价这是“一本勇敢和必要的书”;作品被列入奥巴马夏季阅读书单;同时它还被《华盛顿邮报》《智族GQ》等入选为年度最佳小说。
名列《纽约时报》十大好书的畅销书榜,《洛杉矶时报》2016年最重要的10本书;欧洲各大主流媒体盛赞不断。
2017年1月,该书还荣获英国安德鲁·卡内基文学奖。
科尔森·怀特黑德,1969年出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
他是一位富有才华的作家,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任教;目前他是《纽约时报杂志》的专栏作家。
1999年,因他的处女作《直觉主义者》,怀特黑德被提名海明威的终选名单,两年之后,他的小说《约翰·亨利时代》入围普利策奖的决选名单,写这部书让怀特黑德产生了创作《地下铁道》的想法。
据了解,作者花了16年的时间构思和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搜集了很多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铁道》的叙事话语研究作者:周业林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1期【摘要】美籍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创作的《地下铁道》自出版以来赢得了无数赞誉,本文从这部作品中多变的叙事话语为切入点,从叙述性话语、间接转述话语和戏剧式转述话语分析不同人物的心理,揭露奴隶制对人性的践踏和对人类造成的创伤。
【关键词】《地下铁道》;叙述性话语;转述话语《地下铁道》是美籍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第六部小说,也是他最受关注的作品。
小说自2016年出版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极高的赞誉。
怀特黑德凭这部小说成为21世纪同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小说家,跻身于福克纳、安·波特、厄普代克等同时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收入囊中的作家之列。
他在《地下铁道》中通过讲述黑奴少女科拉的逃亡故事,运用丰富的叙事策略和独特的语言表达,再现了美国奴隶制的黑暗,重建了历史,并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对自由、人权平等的反思。
目前,国内外学界从创伤理论或空间政治学角度研究该小说的成果较多,但从叙事学角度结合小说结构和内容探究该小说主题的文章较少。
因此,本文用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以叙事话语的多变为着手点,从叙述性话语、间接转述话语、戏剧式转述话语分析不同人物的心理,凸显出科拉勇敢追求自由的坚定决心和执着精神,揭露奴隶制对人性的践踏和对人类造成的创伤。
一、叙述性话语叙述性话语是叙述者简洁凝练的总结人物的话语,读者可以找出明显的标志并确认说话者,但很难将其还原为直接引语。
这种话语模式常常有混淆小说中叙述者声音和人物声音的倾向,读者与小说人物的距离最远,可以很好地控制叙述节奏和情感的明暗度。
在小说的第一章,科拉的祖母阿贾里在频繁被买卖的经历中总结出的道理就是用叙述性话语表达的,“阿贾里拿自己黑色的身体搞起了科学,累积观察所得……她知道自己的位置”(怀特黑德 7)。
阿贾里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被奴隶贩子绑架后在长途跋涉中由于跟不上步伐被活活打死了。
阿贾里和同村其他妇女小孩也在随后的一个月被掳去运输到美国蓄奴州。
她被卖过多次,拍卖的价格上下波动。
阿贾里在频繁的被买卖经历中,学会了迅速适应新的种植园,并悟出一些道理和规律。
阿贾里总结所得是以叙述性话语表达的,不仅让叙述节奏慢下来,拉开了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还让读者有时间参与进来,进行思考。
读者不禁会想到:黑奴完全被奴隶主视为商品,他们的存在就是被当作赚钱的工具或不停歇工作的机器,奴隶制就是一套唯利是图的体系。
身强力壮的男人和能生育的女人奴隶比年幼的奴隶能卖得更好的价钱。
奴隶们的劳作超过他们身体承受的极限。
奴隶主对生病或快死了的奴隶冷漠或置之不理。
在这个意义上,黑奴更像是奴隶主圈养的牲畜。
二、间接转述话语间接转述话语相当于间接引语,常常由“他说”“他想”等引语和一个从句组成。
在这种形式中,人物话语的特点明显,但仍然有叙述者的干预,很难将这类话语还原为人物的直接话语。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指出,这种形式与叙述性话语相比有较强的模仿力,且原则上具有完整表达的能力,但它从不给读者任何保证,尤其是不能让读者感到它丝毫不差的复述了人物实际所说的话。
“叙述者的痕迹在句法中依然过于明显,所以话语不具有引文的文献独立性。
可以说叙述者事先得到容许,不仅把话语转换成从属句,还对它加以凝练,并与自己的话融为一体,从而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热奈特67)。
在小说的第六章,怀特黑德使用间接转述话语来记录科拉被困于阁楼时的所思所想。
“这是个怎样的世界啊,科拉心想,把一座活生生的监狱变成你唯一的避难所在这儿……她是自由的,远离了主人,可是身处斗室,还要偷偷摸摸”(怀特黑德 202),在这段节选中,有很明显的标志—科拉心想,然后介绍科拉感悟的内容,话语特点明显,原则上具有完整表达的能力,但仍有叙述者的干预,且不能还原为直接引语,可以界定这段话属于间接转述话语。
科拉躲藏的阁楼又小又热,她的脑袋几乎擦到了天花板,在本就狭小的空间还塞满了陈年旧物。
唯一的光和空气来自于墙上面对街道的一个小孔。
每晚马丁都送去口粮,水和一个干净的便壶。
有时,她上午水喝的太多以至接下来的一整天只能干望着水罐。
而墙对面公园里的狗却在喷泉的水花里嬉戏寻欢。
密室就像是囚禁科拉的监狱,但这又是她唯一的避难所。
猎奴者里奇伟在南卡罗来纳州发现了科拉,她不得不继续逃亡,搭乘地下铁道逃到了北卡罗来纳州。
而北卡罗来纳州是一个白人至上、对黑人赶尽杀绝、废除了黑人的州。
这里不仅黑人遭受到残酷的迫害,帮助黑人逃跑的白人废奴主义者也会遭遇无情的屠杀。
科拉开始思考:藏匿在逼仄的密室中,不用无休止的劳作、不受监工的毒打、远离了奴隶主的暴行,那她现在自由了吗?还是在种植园尽管备受奴役但可以在她的地界不受限制的走动,可以呼吸空气更自由呢?她悟到人是不是自由的与锁链无关,与拥有多大的空间无关。
事实上,有奴隶制的存在,自由早就被牢牢封存在奴役之中,科拉无处可逃,阁楼和整个国家都是她的监狱。
正如叙述者评论到:无论是在棉田,在地下,还是在阁楼上的一间斗室,美国始终是她的监牢(194)。
三、戏剧式转述话语在叙述话语中,这种话语是最具有模仿力的,它体现出戏剧对叙述体裁的演变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话语相当于普通意义上的直接引语,尽量如实地记录小说中人物的口头话语和思想活动,其中几乎没有叙述者的干预。
热奈特又将戏剧式转述话语细分为戏剧对话、内心独白和意识流。
结合小说内容,本文主要探讨戏剧对话和意识流两种。
戏剧对话是指如实记录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以反映人物的语言和性格特点并创造某种氛围。
科拉和西泽在伦布利的帮助下通过地下铁道逃到南卡罗来纳州,用假的身份学习工作生活。
工作之余,科拉每个星期六上午都去上汉德勒小姐的课。
课上,有位老汉偏爱一种混杂的语言,这是一种结合了非洲话和奴隶的谈吐。
这种语言让科拉想起她母亲以前说的话。
起初梅布尔说的话是用叙述性话语给出,叙述节奏较慢,拉开了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者有时间进行自己的思考。
紧接着叙述性话语出现了戏剧对白“他们藏着呢,就像藏着宝贵的金子”(108),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看到梅布尔就在自己眼前对科拉说这番话。
梅布尔的大半生都在种植园中度过,了解并经历过奴隶制的种种罪恶。
她的话表明奴隶主有意识的抹掉那些从非洲贩卖来美国南方种植园的奴隶们的原始文化、身份,以扼杀起义。
他们只能选择被同化或者深深地隐藏,在历史的角落里偶尔拿出来看看。
在一定程度上,梅布尔的声音代表着整个黑奴群体的集体意识。
在《地下铁道》中,这种戏剧性的对话并不是黑奴的个人判断,而是整个黑人社会的苦难与呐喊。
梅布尔的话不用叙述性话语,也不用间接转述话语,因为这两者都有叙述者的干预,都不如引用人物的话语更有真实感和震撼力。
这句话如实记录了梅布尔的口头言语,拉近了读者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使读者能够切身体会到他们的境遇。
科拉在一次次的逃亡中,逐渐加深对自己的认识,这不仅仅是自我认识,更是其灵魂深处文化印记的觉醒。
小说通过她的逃亡成长历程来构成黑奴历史。
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既无作者介入其中,也无假定的听众。
它可以将人物的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而无需作者作为中介来向读者说这说那。
在小说的第六章,科拉在马丁家的阁楼里躲了几个月,目睹阁楼对面公园里每个星期五举行的集会,她想了很多。
不同于以往白人本质主义文学作品中黑人女性愚笨狭隘的刻板形象,科拉这位黑人新女性积极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
她渴望自由,幻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她有一间明亮的厨房,一间陈设简单很有品味的客厅,一张铺着雪白被单的床,两个孩子跟她一起在床上打滚,隐约可见丈夫身体的轮廓(193)。
科拉幻想里的房间和床另有隐喻意义,房间的意象暗示了黑人女性对自由和安全的向往,她试图通过建立自我空间来抵抗威胁生活的秩序。
所有的奴隶都渴望自由,所有的黑人都希望自由尊严的活着。
面对危机和磨难,她依然心中有梦,她的想象充满着对生活的乐观、对自由的渴望,这和阁楼的狭小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阁楼对她而言是一座活生生的监狱,但讽刺的是这里又是她唯一的避难所。
她坚信自由的存在,有和命运抗争的意识。
她的逃亡之所以如此的坚定,支撑她的是摆脱奴役的决心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在逃亡中追寻生存的意义,这股力量不可战胜,所以在每次危机边缘她都能绝处逢生,奇迹般的活下来,继续踏上追寻自由之旅。
科拉在幻想中想象着与母亲梅布尔多年以后相遇的场景。
那时,她过上了期待已久的生活。
在她居住的城市的街道上,无意中撞见了她的母亲,她变成了一个穷困的乞丐。
科拉踢了踢她的讨钱罐,丢了两三枚铜板,扬长而去。
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科拉对母亲的深深怨恨。
尽管她同情母亲的痛苦,但她一直无法原谅母亲,并打算在情感上报复母亲对她的遗弃。
对于科拉来说,生存也是对母亲遗弃她的报复。
在幻想中,西泽最终也获得了自由,过着平静的生活。
科拉和西泽在南卡罗来纳州度过了一段看似安稳快乐的时光之后就被猎奴者里奇伟发现了。
里奇伟追踪到伦布利的家并烧毁了家中一切。
科拉逃脱了里奇伟的追捕,通过地下铁道来到了北卡罗来纳州。
至于西泽,小说并没有对他的处境有直接完整的叙述。
正是科拉的幻想让读者可以有机会想象,希望奇迹发生,西泽成功逃脱猎奴者的搜捕,这样读者也成为了想象的参与者、人物命运的构建者。
怀特黑德把科拉的内心活动以意识流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读者深层次的了解科拉。
通过科拉的内心展露,读者了解到尽管备受压迫且周边危机四伏,她依然积极乐观,渴望自由,对未来充满期待。
她对梅布尔的矛盾情感也从侧面抨击奴隶制对家庭和亲情的破坏与毁灭。
四、结语《地下铁道》的叙事话语成功混淆了叙述者和人物两者的声音,有效地控制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适时地邀请读者参与思考,深化了小说主题。
多变的叙事话语成功地突显出奴隶制对人性的践踏和对人类造成的创伤,揭示奴隶制的残酷与野蛮,同时也反映出科拉追求自由的坚定决心和执着精神。
【参考文献】[1]科尔森·怀特黑德. 地下铁道[M]. 慷慨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2]罗刚.叙事学理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3]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4]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朱通伯. 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 埃歇里·埃利奥特著,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6]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