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CKD)管理模式对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的影响分析
慢性肾脏疾病的分期与临床管理

慢性肾脏疾病的分期与临床管理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一种进展缓慢、无法逆转的肾功能损害,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致死率。
根据国际肾脏病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 ISN)和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NKF)联合发布的指南,CKD可分为五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依据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来进行划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个阶段以及相应的临床管理方案。
一、CKD分期1、CKD1阶段:GFR≥90 mL/min/1.73 m²,代表正常或正常偏低的肾功能。
2、CKD2阶段:GFR 60-89 mL/min/1.73 m²,代表轻度肾功能损害。
3、CKD3a阶段:GFR 45-59 mL/min/1.73 m²,代表中度肾功能损害。
4、CKD3b阶段:GFR 30-44 mL/min/1.73 m²,代表中度至重度的肾功能损害。
5、CKD4阶段:GFR 15-29 mL/min/1.73 m²,代表严重的肾功能损害。
6、CKD5阶段:GFR <15 mL/min/1.73 m²或透析治疗或肾移植,代表肾衰竭。
二、临床管理1、CKD1阶段:早期识别CKD非常重要。
在此阶段,主要目标是控制相关疾病和因素,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减缓CKD进展。
管理措施包括合理饮食控制、限制钠盐摄入量、戒烟限酒、避免药物滥用等。
2、CKD2阶段:除了上述管理措施外,还应加强心血管风险评估和防治。
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以及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和其他心脏检查。
如果有必要,使用降压药物、降脂药物和抗凝剂来控制相关的心血管风险因素。
3、CKD3a阶段: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洗肾或肾脏病专科会诊。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一、概述慢性肾脏病(CKD)作为一种复杂且多发的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日益严重的流行趋势。
其病程长、预后差、并发症多且治疗费用高昂,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对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对于理解其发病规律、制定防控策略以及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人们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从全球范围来看,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间的患病率差异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除了关注患病率的变化外,还需要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以及防控策略等方面。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被认为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也可能对慢性肾脏病的发病产生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还发现一些新的潜在影响因素,如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针对慢性肾脏病的防控,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方面。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和管理,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对于理解其发病规律、制定防控策略以及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人们会对慢性肾脏病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
1.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与分类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简称CKD)是指肾脏功能逐渐减退,病程持续时间超过三个月的一系列肾脏疾病。
其定义主要基于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以及肾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表现为尿液成分异常、影像学检查异常或肾脏病理学异常。
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mlmin73m,持续三个月以上,即被认为是慢性肾脏病。
K-DOQI指南关于慢性肾脏病分期的临床指导意义

2008年1月第28卷第1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1K/DOQI指南关于慢性肾脏病分期的临床指导意义刘章锁,王沛文章编号:1005—2194(2008)01—0021—04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志码:A关键词:慢性肾脏病,指南Keywords:chronickidneydisease,guideline刘章锁,男。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委员,河南省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常务理事。
《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临床肾脏病杂志》等多家核心期刊编委。
由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K/DOQI工作组根据大量有关文献及有循证医学可信度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后编写的《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为K/DOQI指南)自2001年问世以来,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该指南不但提出了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ease,CKD)的概念,而且统一了CKD的分期并推荐了在各期延缓肾脏病进展、改善预后的方案。
目前,对该指南的评价和争论尚未停止,大多数学者认为,该指南在临床实践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仍然有重大的指导价值,正确认识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合理应用该指南必将大大改进和规范CKD患者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1CKD概念及其意义2001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首次提出“CKD”概念,将无论何种原因,只要存在肾损害或肾功能下降,且持续时间≥3个月都可诊断为CKD,其中肾损害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伴或不伴肾小球滤过率(CFR)降低,表现为下列之一:病理异常;血或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肾功能下降指GFR<60mL/min,伴或不伴肾损害…。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郑州450052电子信箱:zhangsuoliu@sina.coin指南论坛在此之前描述慢性进展性肾脏疾病的名词已有很多,如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renalinsufficiency)、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尿毒症(ureamia)、终末期肾衰(endstagerenalfailure,ESRF)/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等。
慢性肾脏病定义、临床分期、危险分层及不同分期临床管理

慢性肾脏病定义、临床分期、危险分层及不同分期临床管理慢性肾脏疾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
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病情可能会逐渐恶化,最终导致肾衰竭等严重后果,加强CKD防控和推进疾病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定义CKD 被定义为持续超过3 个月的、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
临床分期基于肾小球滤过率,CKD 可分为:G1 期、G2 期、G3a 期、G3b 期、G4 期、G5 期。
危险分层CKD 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包括:CKD 病因、CKD 分期、白蛋白尿分级、其他危险因素和合并症。
根据CKD 分期和白蛋白尿分级进行CKD 危险分层,分为1 级(低危)、2 级(中危)、3 级(高危)和4 级(极高危)。
不同分期临床管理CKD 治疗主要目标是延缓CKD 进展,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及降低死亡风险。
1)CKD G1 期:缓解症状,控制危险因素此期肾功能尚未受损,起病初期一般无明显不适,仅体检发现蛋白尿、潜血阳性,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尿中泡沫增多、脸部或下肢凹陷性水肿、高血压。
此期需做到早发、早诊、早治,即早期发现病因,明确诊断,精准治疗。
2)CKD G2 期:规律治疗,可以临床治愈肾功能轻度受损,可以代偿。
此期病人有腰酸、乏力、血尿、蛋白尿、或肾脏形态功能的改变。
治疗主要目的是延缓肾功能进展、防治并发症。
此期主要评估肾脏功能是否进展及进展速度,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检测和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以延缓疾病进展。
3)CKD G3a 期:肾脏硬化,延缓进展进入 G3a 期后,当病因未除,肾单位持续遭破坏,健存肾单位的工作量无法满足身体所需时,肾脏进入失代偿期。
这时肾单位坏死已经超过三分之二,肾脏硬化并开始萎缩,部分患者出现乏力,但症状仍不明显。
4)CKD G3b 期:肾衰不可逆,延缓进展肾病进入 G3b 期后,如何治疗都不能阻止病情继续进展到尿毒症阶段,治疗重中之重是延缓病情发展,控制并发症与减少死亡风险,防治感染,同时监测贫血、营养、钙磷代谢和甲状旁腺功能,警惕并发症。
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血清骨钙素与免疫指标的关系

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血清骨钙素与免疫指标的关系【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3、4期患者血清骨钙素(bgp)与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及cd19+cd69+b淋巴细胞的关系。
方法:53例ckd3、4期患者,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bgp、il-6、il-10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19+cd69+水平、beckm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肌酐(cr),血清钙(ca)、磷(p)、尿素氮(bun)水平。
结果:ckd3、4期患者血清scr、bun、cd19+cd69+、il-6、il-10、bgp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者及正常体检者分别于清晨空腹抽血,部分血样离心后取血清于-20 ℃保存后用elisa方法检测bgp、il-6、il-10水平; cd19+cd69+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具体操作详见文献[2],试剂盒等均购自美国 bd公司; ca、p、bun、scr由beckman-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肌酐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根据血钙、磷浓度计算钙磷乘积(ca×p);根据血、尿肌酐浓度和24 h尿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使用秩和检验,相关分析使用spearman分析,p0.05),说明ckd3、4期患者需在成骨细胞功能代偿性升高的前提下才能维持钙磷乘积的稳定,相关性分析示bgp与ccr水平呈负相关(r=-0.428,p=0.002),与scr(r=0.439,p=0.001)、ca×p(r=0.277,p=0.049)、il-6(r=0.707,p=0.001)水平呈正相关,说明随肾功能下降,患者体内促炎性il-6水平增高,抑炎性il-10水平未显著变化,bgp需代偿性增高以维持相对正常的钙磷水平。
慢性肾脏病(CKD) 与 慢性肾衰竭(CRF)的异同

全网发布:2011-06-23 21:41 发表者:于大君 (访问人次:827)
慢性肾脏病是近年来国际通用的用于诊断肾脏疾病的概念,它与慢性肾衰竭是两个不同的肾脏疾病诊断名词。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损伤(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或肾小球滤过率(GFR)小于60ml/min,并且损伤持续时间大于3个月,包括①有或无GFR下降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②或不明原因的GFR下降(GFR<60ml/min),有或无肾脏损伤证据。慢性肾脏病分为5期,3期开始出现了肾脏功能的下降,疾病逐渐发展,至5期则为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慢性肾衰竭(chroni renal failure,CRF)是较早的用于慢性肾功能下降的疾病诊断名称,从轻到重分为4期,4期为尿毒症期,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慢性肾脏病与慢性肾衰竭的内涵有功能进一步进展恶化。慢性肾脏病进行性进展,引起肾单位和肾功能不可逆的丧失,导致以代谢产物和毒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失调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常常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更通俗易懂,易引起广大患者的重视和注意,对指导患者配合治疗有一定益处。
护理随诊管理干预提高CKD患者自我管理效能

护理随诊管理干预提高CKD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慢性肾脏疾病(CKD)是指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持续性损伤,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减低或肾脏形态结构的改变。
CKD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和护理,以保持肾功能的稳定和减少并发症风险。
而自我管理效能是指病人对于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信心和信念。
提高CKD患者自我管理效能,能够增强他们积极参与治疗的动力,提高疾病控制和预后。
以下是针对CKD患者进行护理随诊管理干预,以提高自我管理效能的相关措施:1.提供信息和教育:护理随诊管理团队应当向患者提供关于CKD的充分信息和教育,包括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以及预防并发症的方法。
确保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自我管理的信心和能力。
2.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活方式,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此计划可能包括饮食指导、药物治疗、运动锻炼等。
个性化的治疗计划能够提高患者对自我管理的参与和执行力度。
4.提供社区资源和支持群体:将CKD患者引导到相关的社区资源和支持群体,可以让他们与其他同病患者进行交流和分享经验,互相支持。
这些资源和支持群体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的提高。
5.监测和反馈:护理随诊管理团队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并在需要时提供相关反馈。
通过监测和反馈,患者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治疗效果,从而调整和改进自我管理行为。
6.激发积极态度和行为:护理随诊管理团队需要激发和培养患者的积极态度和行为。
可以通过鼓励他们制定和实施目标、强调积极的自我管理行为的重要性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
综上所述,护理随诊管理干预是提高CKD患者自我管理效能的重要措施。
通过提供信息和教育、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提供支持和鼓励、提供社区资源和支持群体、监测和反馈以及激发积极态度和行为,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的信心和能力,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课题申报】慢性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技巧

慢性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技巧课题申报:慢性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技巧一、课题背景慢性肾病(CKD)是一种持续进展的肾脏疾病,患者常伴随肾功能的逐渐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CKD 患者并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因此自我管理成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许多CKD患者缺乏相关的自我管理知识和技巧,导致患者难以有效管理自己的疾病。
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索患者的自我管理技巧,提供患者科学、实用的指导,改善其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慢性肾病的防控工作。
二、研究目的1. 分析慢性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2. 探索慢性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技巧,总结和归纳有效的管理方法。
3. 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慢性肾病患者自我管理指导模式,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
4. 评估自我管理指导模式的效果,分析其对慢性肾病患者生活质量和疾病控制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调查慢性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包括知识水平、行为习惯、自我监测、控制和满意度等指标。
2. 深入访谈患者,了解其在自我管理中遇到的困惑、挑战和需求。
3. 分析调查和访谈结果,总结和归纳患者的自我管理技巧和经验。
4. 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建立慢性肾病患者自我管理指导模式,包括教育培训、行为干预、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等方面。
5. 开展自我管理指导模式的实证研究,选择代表性的慢性肾病患者群体进行分组实验。
6. 通过量表调查和定性访谈等方式,评估自我管理指导模式的效果,分析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疾病控制和医患关系的影响。
7. 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建议,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四、预期成果1. 对慢性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进行客观描述,分析患者面临的问题和需求。
2. 归纳慢性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技巧和经验,为患者提供科学、实用的自我管理指导。
3. 建立慢性肾病患者自我管理指导模式,提供系统、全面的患者教育和支持。
4. 评估自我管理指导模式的效果,分析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疾病控制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肾脏病(CKD)管理模式对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的影
响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管理模式对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的影响。
方法:回顾在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
采取慢性肾脏病(CKD)管理模式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与健康教育,比较
两种治疗模式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疾病认知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6个月后的Scr、eGFR、Alb、血磷等相关指标均好于对照组。
结论:对慢
性肾病3~4期患者采取慢性肾病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自身疾病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肾功能。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3~4期;疾病管理;肾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7-0-02
Influ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management mode on 3~4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Zhang Chunfang, Li Wenyuan.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of General Hospital of Chengdu Military Region 61008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management mode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stage 3~4. Methods Review the clinical data of 60 patients with CKD in stage 3 to 4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The control group took routine treatment and health education and compared the effect of the two treatment modes.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s disease awareness score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6 months after the Scr, eGFR, Alb, serum phosphorus and other related indicators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Chronic renal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from 3 to 4 years is used to improve renal function.
【Key words】Chronic kidney disease stage 3~4; Disease management; Renal function 传统的慢性疾病管理模式主要依赖于医疗干预,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主
观能动性较差,积极性不足,因此临床上通过加强对慢性肾病患者的管理干预[1]。
现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随机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试验类型为回顾性分析试验,试验时间为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
将全部患
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的年龄在31~70岁,平均年龄为(48.98±6.43)岁。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的年龄在32~70岁,平均年龄为(49.16±6.24)岁。
两组患者的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试验开始前严格控制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
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尿酸,积极预防感染,均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常
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帮助患者了解
疾病的相关知识,从而提升患者的配合依从性。
观察组患者给予慢性肾病管理模式干预,具体的方法如下:(1)成立CKD
管理小组:首先成立管理小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医疗管理计划,
并在实施疾病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2)康复干预:首先对患者进
行全面科学的健康宣教,鼓励患者参与实践与主动学习,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构建医患交流信息平台:通过利用现代信息交流平台,并定期解答患者家
属提出的疑问及问题。
(4)随访:患者出院后要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统计两
组患者的疾病认知度评分、肾功能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试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疾病认知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的疾病认知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6个月后的Scr、eGFR、Alb、血磷等相关指标均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传统的慢性疾病管理模式不能使患者积极参与到疾病的治疗和管理过程中,因此患者在
疾病治疗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患者正确了解疾病的治疗方案,因此许多患者的治
疗依从性较差,部分患者甚至可能频繁更换治疗方案,不利于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7]。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疾病认知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6个月后的Scr、eGFR、Alb、血磷等相关指标均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
(P<0.05)。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对慢性肾病3-4期患者采取CKD管理模式可提升患者的疾病
知识水平,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同时有助于改善相关肾功能指标,预防肾功能损害
进一步发展,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但由于CDK管理模式需
耗费巨大的医疗资源,因此该模式在临床上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参考文献】
[1]朱珠,范国荣,石卫峰,曹利娟,李琴.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围术期出血与血栓治疗矛盾的平衡管理[J].中南药学,2017,15(12):1782-1785.
[2]宋欣芫,郝洁,肖莉,常文秀,王申.护理专案改善在提高门诊慢性肾脏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中的
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06):692-697.
[3]杨艳,丁发贤,马潇,郭俊含,王沁园,王静.对慢性肾脏病患者个体化目标营养管理的调查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38(05):525-528+534.
[4]鲍云非,王红,周楚,王晋伟,张路霞.慢性肾脏病一体化管理门诊患者的营养状况与饮食调查[J].中国血液净化,2017,16(03):154-157.
通讯作者:黎文媛(1982.3-)女,汉族,本科,成都军区总医院,肾内科,护师,主要研究
方向:慢性肾脏病管理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