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18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合集下载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清单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清单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

3、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构成。

4、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5、生态系统的类型①自然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②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为第四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

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逆转,且具有单向性。

2、食物网:食物网是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在食物网中,同一生物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以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①输入: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②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③转化:光能 有机物中化学能 热能(如蚯蚓、蜣螂、秃鹰等)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分(必要)④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形式:热能2、流经某营养级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意义: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基础知识整理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基础知识整理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基础知识整理生态系统是高考生物中的一个重要考点,理解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对于我们掌握生物学的整体框架和应对高考至关重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系统地梳理一下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简单来说,就是生物与它们所处的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比如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片草原等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1、生物部分(1)生产者:生产者是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比如蓝藻等。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2)消费者: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生物,包括各种动物。

根据食性的不同,消费者又可以分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

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对于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3)分解者:分解者是指能够将动植物遗体、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还包括一些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至关重要。

2、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土壤、温度等。

这些非生物因素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链通常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级消费者结束。

例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食草昆虫→食虫鸟→鹰”就是一条食物链。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存在着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过程:太阳能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然后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在传递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组成的一个生态单位。

它包括了物种、种群、生态位、生态圈、生态位结构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单位,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组成。

生物群落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它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和依赖;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非生物因素和土壤、水质等生物因素。

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许多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一个生物种群在其生物群落中所占据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

不同种群的生态位决定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维持其稳定性和健康的重要过程。

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个物种传递到另一个物种,形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等,通过分解、吸收、转化和释放等过程实现。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由各种相互依赖的生物种群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它包括了产生、使用和循环能量物质的生物种群。

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生物因素包括相互关系、种群数量和种类的变化等;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

2. 环境因子环境因子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了温度、湿度、水质、土壤质地等生物因素以及光照、气候等非生物因素。

环境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种群的分布和繁衍;水质和土壤质地则决定了生物群落的生态位和适应性。

3. 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种群在其生物群落中所占据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

每个生物种群的生态位是独一无二的,它决定了该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

生态位分为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是指生物种群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所占据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实际生态位是指生物种群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所占据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一、细胞生物学1.细胞组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细胞器官: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等。

3.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4.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差异;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结构差异。

5.细胞生命活动:物质的摄取与消化、物质的合成与转运、物质的排泄等。

6.细胞的增殖与发育:细胞分化、干细胞、组织培养等。

二、遗传学1.遗传物质:DNA和RNA。

2.遗传信息的表达:DNA复制、RNA转录和蛋白质翻译。

3.遗传信息的传递: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4.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结构、突变和基因工程。

5.遗传变异与进化: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漂变。

三、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1.DNA技术:PCR、电泳等。

2.基因工程:基因克隆、转基因等。

3.细胞工程:细胞培养、克隆动物等。

4.生物药物和基因诊断:重组蛋白、干细胞等。

四、进化与生态1.生物进化: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等。

2.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化石。

3.物种形成与多样性:物种概念、多样性的维持等。

4.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群落、生态位、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濒危原因:生态服务、破坏生境等。

2.生物保护与恢复:保护区建设、物种保护等。

3.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物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等。

4.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以上是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的主要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包含了相关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内容。

除了理论知识,学生还需要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生物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生物高考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整理

生物高考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整理

生物高考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整理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对于生物高考来说,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我将对生态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整理。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与功能的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的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群落所在的非生物环境。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物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有机体。

常见的生物群落有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种群组成,如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可以包括多种树木、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

2.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指生态系统所在的非生物因素,例如水、气候、土壤和光照等。

非生物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生物群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沙漠生态系统适应干旱而沼泽生态系统适应湿润。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是不断流动和循环的。

1.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进行流动。

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

当食物链的各个层级中的生物相互捕食时,能量会从一个层级传递到另一个层级。

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从光合作用者(植物)到食物链的上层捕食者。

2.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循环和行星循环进行循环。

生物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断转化的过程,如碳、氮和磷等元素在生物体内进行循环转化。

行星循环是指物质在非生物环境中循环,如地球上的碳循环、水循环等。

三、种群动态与演替种群动态和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1. 种群动态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所组成的群体。

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随时间的变化。

种群动态的主要过程包括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等。

种群动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资源的供给、捕食者的存在和生物间的竞争等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和结构。

2. 演替演替是生物群落随时间发生的连续变化过程。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与之所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物系统。

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行动来维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以下是一些与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要素1. 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一定地域内,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生物圈、生态位等。

3.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1. 森林生态系统:以树木为主要植物形态,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的生物密度。

2. 草原生态系统:以草本植物为主要植物形态,适合动物放牧,具有较低的生物密度。

3. 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沼泽等水域,有利于水生动物和湿地植物的生存发展。

4.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洋、海湾、海峡等,具有广阔的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价值1. 能源和物质循环:通过光合作用和有机物分解,实现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

2. 气候调节: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水体的蒸发作用,调节气候和降水分布。

3. 生物保护: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4. 水源涵养:通过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蓄水功能,维持水资源的供给和水质的净化。

5. 土壤保育: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有助于土壤的形成和保持。

6. 旅游与娱乐:生态系统的美景和自然环境为人们提供休闲和观光的场所。

7. 教育与科研:生态系统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自然规律,推动科学进步。

四、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1. 意识与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和科普宣传。

2. 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3. 科技创新与工程技术:开展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和工程实施,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效率。

4. 节能减排与资源利用:加强能源管理,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实现低碳发展。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一、引言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学科,也是高三生物学教材的核心内容之一。

生态系统的研究涉及到生物的种群和群落生态学,从小到大研究生物在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下的相互作用与演变。

本文将围绕着生态系统的主要概念、组成因素以及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等内容展开讨论。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因素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环境因子组成的一个整体。

生物群体是指生物种群(同种生物体之间的群体)和生物群落(由不同种群组成的整体);环境因子包括非生物因子(如光、温度、水等)和生物因子(如食物、天敌等)。

生态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因素构成:1. 生物群体:生物群体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指的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生物群体之间会进行种群间相互作用,如捕食、竞争等。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生物群体的整体。

生物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不同环境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

3.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生物在其所居住的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

生物种群为了避免竞争,通过适应环境和发展特定的生活习性来利用资源。

4. 土壤: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因素,不仅提供植物的生长空间和养分,还支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无机物质也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三、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是指能量在生物群体之间传递和转化的过程。

生物在生长和代谢的过程中需要能量,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和食物链的传递。

太阳能被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被植物所吸收。

而食物链则将能量从一个生物转移到另一个生物,直至最终被消化者所利用。

在能量流过程中,能量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物质在生物和环境之间循环利用的过程。

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等。

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和环境中进行着不断的转化和交换。

生态系统和人类环境(第2课时)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生态系统和人类环境(第2课时)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①图中能量流动的研究是在食物链层次 上进行的,而生态系统中还存在其他生产者, 因此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小于流入生态 系统的总能量。
②图中是生态系统中一条主要的食物链, 图中生产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流向其他植食 动物,所以图中生产者和鼠的能量传递效率 远小于10%。(各营养级之间10% ,依据 该物种的主要食性将每个物种都归属于一个 特定的营养级。)
核心归纳:理解常考的两种能量流动模型 (1)第二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过程模型 图中箭头①指的是摄入量,若没有箭头③,则①代表的是同化量
说出a、b、c、d、e、f、h、i所代表的含义
(2)“拼图法”分析能量流动过程
①W1、D1、D2指相应营养级的同化量,B1、B2指相应营养级中 未利用的能量; ②各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B1+C1+D1或B2+ C2+D2。
③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是100%。从上图可以看出,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 传递效率等于D1/W1×100%,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 传递效率只有约10%。
④利用“拼图法”可得关系式
例1.某同学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 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C为 分解者
;A
为大气中的CO2库。
(2).[模型二]
分析:A为 生产者 ;B为 消费者 ;C为 分解者 ;D
为 大气中的CO2库

思考:若将上图改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应做什么修改?
应将 “大气中的CO2库”改为“非生物环境”
思考:若将上图改为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应做什么修改?
应将 D“大气中的CO2库”改为“非生物环境” 增加“光→A”,取消 D→A
例2.在一条捕食食物链中,甲、乙分别属于第二、第三个营养级。 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乙的同化量占甲同化量的比例。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18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1、(2015·福建高考·T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57 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解题指南】(1)图示信息: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数值表示各营养级能量大小.(2)关键知识:生态系统的概念、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方法、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能量传递知识.A项中,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其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最高营养级鲈鱼为第五营养级,故错误.B项中,该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浮游植物的同化量为31 920 J·m-2·a-1,第二营养级包括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总同化量为3 780+4 200=7 980 J·m-2·a-1,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 980÷31 920×100%=25%,故正确.C项中,太阳鱼的同化量为1 483 J·m-2·a-1,其中绝大部分通过生物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贮存在生物体内,这部分能量中有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所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鲈鱼),其余部分包括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分解以及未被利用的部分,太阳鱼的能量中流入下一营养级(鲈鱼)的为126 J·m-2·a-1,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要小于1 483-126=1 357 J·m-2·a-1,故错误.D项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该食物网中的生物只有生产者、消费者两种,没有分解者,故错误.2、(2015·全国卷Ⅱ·T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A项,空气、阳光、温度、水分等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生物成分,故正确.B项,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转化,且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时沿食物链逐级递减,没有能量的输入就没有生态系统,故错误.C项,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故正确.D项,负反馈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如害虫增多时,食虫鸟数量也会增多,以控制害虫的数量,故正确.3、(2015·江苏高考·T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解题指南】关键知识:蜘蛛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功能.调查蜘蛛的种群密度一般采取标志重捕法,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故A项错误.杂食性鸟类由于食物来源丰富,数量变化会小于其他单一食性的鸟类,故B项正确;密闭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合理搭配,故C项错误.一旦周围的光线、温度和湿度发生了变化,变色龙就随之改变体色并与环境颜色保持一致,主要是避免被敌害发现,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故D项错误.4、(2015·江苏高考·T1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解题指南】关键知识: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价值和保护措施.【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方法.物种多样性依赖于生态系统多样性,故A项正确;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故B项错误;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引起生态危机,破坏生物多样性,故C项错误;混合树种的天然林可以吸引更多的捕食性鸟类和其他天敌物种,不易遭受病虫害毁灭,故D项错误.5、(2015·海南高考·T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森林群落”.(2)隐含信息:森林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解析】选B.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是物质循环,故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A项正确;森林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生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项错误;森林中的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关系,C项正确;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D项正确.6、(2015·海南高考·T23)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B、吃小鱼的大鱼C、泥巴中的藻类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水池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2)隐含信息:俗语中隐含了一条食物链,关键是要找出这条食物链.【解析】选C.本题考查食物链、营养级的有关知识.俗语所显示的食物链是:泥巴中的藻类→小虾→小鱼→大鱼.在该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泥巴中的藻类,属于第一营养级,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大鱼是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故选C.7、(2015·海南高考·T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能量流动”.(2)关键知识:生态系统内能量的来源和去向.【解析】选D.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项正确;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同化储存的能量,B项正确;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必须来自系统之外,所以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项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D项错误.8、(2015·广东高考·T26)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某科研小组开展酸雨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下表是不同pH值的酸雨对三种植物叶绿素含量(mg/g)影响的结果.注:括号内为与同种植物对照实验的相对百分比.(1)叶绿素位于叶绿体内的上,提取后经层析分离,扩散最慢的色素带呈色,酸雨中的S破坏叶绿素,导致光反应产生的(产物)减少,由于光反应速率降低,将直接影响暗反应过程中的,最后导致(CH2O)生成减少.(2)由表可知:①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受影响的程度;②;③.(3)长期酸雨影响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原因是. 【解题指南】(1)表格信息:植物叶绿素的含量与酸碱度有关,与对照组接近的则叶绿素含量多.(2)关键知识:叶绿素层析分离结果分析、叶绿素含量与酸碱度的关系、酸雨的危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叶绿素含量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的过程. (1)叶绿素分布于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上,通过研磨,提取得到的色素经层析分离,可得到不同的色素带;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扩散距离远,反之距离近,色素带在滤纸条上的分布由远及近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可利用光能将水分解生成[H]和O2,同时产生ATP.[H]和ATP参与暗反应过程中C3的还原.光反应受阻导致暗反应也降低,从而使光合产物的生成量减少.(2)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当pH值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三种植物叶绿素的含量均明显下降,受影响程度与pH值的下降程度呈正相关.在未受到影响时三种植物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不同;结合表中的相对百分比可看出三种植物中受酸雨影响最小的是木樨,受影响最大的是腊梅.(3)长期的酸雨会使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生物种类数量减少,营养结构变得简单,使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答案:(1)类囊体薄膜黄绿[H]和ATP C3的还原(2)增大不同植物的叶绿素含量不同酸雨对不同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影响不同,腊梅受影响最大,木樨受影响最小 (3)抵抗力酸雨使物种的多样性下降(或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9、(2015·海南高考·T28)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填“间接”或“潜在”)价值.(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图中A表示,生物成分E表示,生物成分F表示,表示初级消费者.【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价值”“碳循环”.(2)图示信息:图示为该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生产者和大气CO2库(无机环境).【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有关知识.(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强调的是其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分析题图可知,双向箭头指向的分别是大气中CO2库和生产者,而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能量和物质,消费者及分解者都释放CO2,由此判断图中A是大气中的CO2,E是生产者;C以E为食,是初级消费者,B是次级消费者,D是三级消费者,F 是分解者.答案:(1)间接(2)CO2生产者分解者 C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