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2导学案 第16课《项脊轩志》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2 16 项脊轩志》4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2 16 项脊轩志》4

《项脊轩志》复习教学设计阳山中学李雪英一、教学目标1了解考试对文言文知识点的考查要求。

2绘制思维导图,理解和掌握《项脊轩志》涉及的文言文知识点。

3通过相关练习对知识点加以巩固。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绘制思维导图,理解和掌握《项脊轩志》涉及的文言文知识点。

2完成相关练习,巩固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1讨论分享,总结规律。

2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四、教学流程本节课教学流程分为五个环节:知识回顾——课前绘图——堂上分享——练习巩固——布置作业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知识回顾问题设计:我们经过了三次月考,请你思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主要涉及哪些内容?明确:断句(课外文言文)、字词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特别是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化常识、内容与主题、翻译。

活动方式:学生课前思考,写出心得。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了解考试对文言文知识点的考查要求。

第二环节:课前绘图问题设计: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项脊轩志》的知识点。

1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绘制知识点思维导图。

2任务要求:⑴文化常识;⑵一词多义:而、之;⑶特殊句式;⑷词类活用;⑸主题概括:含内容、主旨。

活动方式:学生按任务要求整理相关知识点,完成课前绘图。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筛选提炼知识点的能力以及动手绘图的能力。

第三环节:堂上分享1各学习小组交流所绘的思维导图。

2小组展示:各学习小组分享本组优秀作品。

活动方式:学生代表展示交流思维导图。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交流。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注:练习一共4小题,总共19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C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表示乘法时,一般用相连的两个数相乘,表示数目。

“三五”就是“十五”。

B“象笏”是用象牙制成的薄板。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以记录或旨意,以防止遗忘。

粤教版-语文-高一-学案导学粤教版必修2素材 文本助读 第16课项脊轩志

粤教版-语文-高一-学案导学粤教版必修2素材 文本助读 第16课项脊轩志

第16课项脊轩志亲情是润物的细雨,醉人的春风;亲情是厚重的抚摩,深情的凝望;亲情是一缕阳光,一泓清泉——什么能见证亲情?也许是一句深情的问候,也许是一个深情的眼神。

“明文第一”的归有光借一间小屋,见证了家族百年兴衰;用一篇短文,记载了三代人的梦想。

亲情,使这篇散文不事雕琢而自然动人。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

明昆山(今江苏昆山)人。

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

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

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

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后移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江上,读书讲学达二十余年之久,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

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2.背景探寻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作者的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今江苏)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3.“唐宋派”简介“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

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他们的主张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唐宋派”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

他们的文章大都直抒胸臆,文从字顺,气韵流畅,平易近人。

其中,归有光的散文成就最高。

4.文体知识“志”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常见文体。

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还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志、记、表、书”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其共同特点是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16【教学设计】《项脊轩志》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16【教学设计】《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

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

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

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学习本课,注意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2、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2、领会细节,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2、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一座房子因为有了人,才有了故事,因为有了故事,才让人感念。

项脊轩也一样。

小小的项脊轩承载着归家太多的往事。

归有光的内心也许永远有着一份不堪触摸的酸楚。

今天就让我们凭借《项脊轩志》这篇文章继续走近项脊轩,走进归有光孤落的内心世界。

二、知人论世: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

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

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

嘉靖十九年中举人。

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后移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江上,读书讲学达二十余年之久,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 第16课项脊轩志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学案 第16课项脊轩志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项脊.轩()(2)渗漉.()(3)修葺.() (4)垣.墙()(5)栏楯.() (6)偃.仰()(7)冥.然() (8)万籁.()(9)逾庖.() (10)老妪.()(11)先妣.() (12)门扉.()(13)阖.门() (14)象笏.()(15)扃牖..() (16)枇杷..()(17)呱.呱而泣()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雨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栏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珊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先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束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归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亭亭如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而.母立于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去,以手阖.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人至不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方案.doc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方案.doc

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方案案例名称《项脊轩志》科目语文年级高一提供者xx一、教材内容分析《项脊轩志》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第16课,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虽然书斋很小却很能打动人心。

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二、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跨越式发展的理念3.语文学科教学“以读促写”的理念4.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程理念。

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能够概括出作者写了那些人物和平凡琐事。

2.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快速阅读拓展资料,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3.能够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品读真情,感悟亲情的能力。

4.能够围绕教师所给主题,进行打写。

过程与方法:1.能够让学生通过课前探究、课上交流展示和课堂合作讨论等学习方式把握本文的要点。

2.能够根据所给的归有关的简要生平年表,以归有关的年龄为序,编写一张“项脊轩”的纪事年表。

3.阅读《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补充材料,体会归有光的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

4.能够把握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借助网络,在多种学习方法的运用下,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够把握归有光通过记录平凡琐事和细节描写来表达的内心深沉情感3.能够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内容摘要1.学生是广州市荔湾区汾水中学高一(1)班“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

通过两个月的实验,学生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学会了在MOODLE环境中的跟着教师的指令进行学习和互动。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古文专题 项脊轩志导学案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古文专题 项脊轩志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二第4单元文言文第16课《项脊轩志》第一课时导学案编写:何浩璇审核:刘国强【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准确理解并积累“当”、“洞”、“胜”等文言词语,把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深切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载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法指导】1.吟咏诵读2.品味鉴赏3.合作探究【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

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

后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

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

2.写作背景“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

这是一间十分狭小,仅“可容一人居”的“百年老屋”。

作者为什么对一间普普通通的房子如此一往情深,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记述它呢?这当然不是无缘无故。

原来,这间小屋系着一些人和事,是作者时时追怀、不能忘却的;小屋几经变迁,反映了一个封建家庭的衰败和离析。

小小的“项脊轩”,可以说是作者家庭编译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有他的喜悦和悲哀。

为什么给书斋起这样一个名字?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项脊之间;二是说因为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3.文体知识题目中“志”是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

志,作为一种文体,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记”通常用于记“事”或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

归有光自己的“记”、“志”的用法也很严格,如他的《沧浪亭记》、《双鹤轩记》等,都用以记事,而如《寒花葬志》等,则以志为篇名,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2 16 项脊轩志》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2 16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郝友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通过选取日常生活琐事刻画人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强化情感体验。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对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藏的浓浓深情;有意识地唤醒学生心中的亲情,培养其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技巧。

(即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二、学情分析授课班级是重点班。

学生语文基础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

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不再把文言文仅仅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阅读,还努力探求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学生已经在第一课时完成学案,扫清了语言障碍,疏通了文意,根据要求筛选和归纳了作者相关信息,弄清了文章结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则由师生共同探讨,从而把握文章的艺术价值。

本文中感人的细节描写,会让学生有所触动,同时作者朴实的文风对学生一味追求华丽、貌似朦胧空洞的写作语言也会有所启发。

三、教学内容分析《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一篇怀旧杂记,语言朴素流畅,感情真挚自然,细节真实生动。

无论是对项脊轩变迁的叙述,还是对自然景物、生活场景的描写,都融入了作者的浓浓情思。

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细节描写,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感受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如泣如诉,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学生通过感受理解,体会这美好、真挚的情感,能够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获得精神的成长。

归有光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被前人称为“明文第一”,本文叙事抒情浅显易懂,行文朴实真切,语语动情,对高一学生在写作的语言风格上也有启迪作用。

细读文本,品读感悟,深刻领会作品通过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学习捕捉生活细节以表达深厚感情的写作技巧。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精品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项脊轩志 Word版含解析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精品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项脊轩志 Word版含解析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精品学案第四单元第16课项脊轩志◎诗海拾贝南柯子·忆旧[宋]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赏析】此为忆旧词,写词人夏日旅途中的一段感受,反映他对浮世生活的一往情深。

词人是一位性情坦荡、不拘礼法的和尚,被苏东坡称作“胸中无一毫发事”的诗僧。

开篇两句写自己正走在江边潮湿带沙的路上,表现自己游僧生活的艰辛,忽用“数声啼鸟怨年华”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再冠以“又是”一句,说明这种漂泊生涯已为时不短。

下片以“残月”“晓霞”点明时令,写词人继续行走在没有归宿的路上,不觉来到一处绿杨堤岸的荷池旁边。

“绿杨堤畔问荷花”,这一“问”颇有情趣。

“荷花”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那人家”是自指,“家”在此用作语尾词。

表现了词人孤独冷寂、浪迹天涯的艰辛和眷恋尘世的复杂心境。

从中可以看出僧人的性格、风趣和他那悠然自得的飘洒词笔。

◎语林撷英课内名句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亲情名言1.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

——英国谚语2.儿女抱在身,方知父母恩。

——老挝谚语3.没有比巴格达城更美丽,没有比母亲更可信赖。

——伊拉克谚语4.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5.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马卡连柯6.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
学习目标: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作者及作品介绍:
1. 归有光(1506~1571),字,号,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

归有光是明代著
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

他的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

著有《震川集》。

2. 本文选自《震川集》,有删节。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作者以项脊名轩,有
之意。

轩,指小室;志,为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

“志”
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

3.文分正文和补记两部分,分别是作者18岁和30岁前后写的。

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
迹,睹物怀人,把真挚的感情寄寓于琐事的叙述之中,生动感人,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和),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炼和集中。

预习任务
.字音辨识
项脊轩.()渗漉.()修葺.()偃.仰()冥.然()兀.坐()
万籁.()异爨.()先妣.()老妪.()阖.门()象笏.()
瞻.顾()扃牖
..
..()枇杷
..()栏楯.()呱呱
而泣()门扉.()
第一课时
【课文解析】
第一自然段: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
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
..()下.()注.(),..(),雨泽
每.()移案.(),顾视
..
..()无可置者.()。

又北向
(),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
..(),
使不上漏
....();前.()辟.
()四窗,垣墙周庭
....(),
以当南日
....(),日影反照,室始
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旧时栏楯
..(),
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
..()啸歌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
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
..()之夜,明月
..
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
...
..()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
第二自然段:
先是
..();迨.()..()庭中通.()南北为一
诸父异爨
....(),内外多置.()小门,墙
往往
..()而.()是.()。

东.()犬西.()
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

庭中始为.()篱,已.()
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
...
..(),曾居于此
()。

妪,先.()大母
..()婢也,
乳.()二世
..()抚.之甚厚
.....(),先妣
()。

室西.()连于中闺
....
(),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
于兹
..()。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
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课堂小结】:
一、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通()而母立于兹()通()
二、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古:今:
2、墙往往
..而是古:今:
3、凡再.变矣古:今:
三、词类活用
乳.二世()客逾庖而
宴.()垣.墙周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又北.向()
东犬西.吠()前.辟四窗()多.可喜()
四、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句式:翻译:
2) 妪,先大母婢也
句式:翻译:
3)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句式:翻译:
五、重点字词解释:
无可置者()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稍为修葺()
室始洞然()亦遂增胜
()珊珊可爱()南北为一()凡再变矣()
大类女郎也()
六、重点句子翻译: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3)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4)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第二课时
第三自然段: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一日,大
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
..()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
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之.()成,则.()可待
乎!”顷之
..(),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
此以.()朝,他日
..()遗迹,如在昨日,
..()汝当用之!”瞻顾
令人长号.()不自禁.()。

第四自然段:
轩东故尝.()为.()厨。

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第五自然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
家有阁子,且.()何谓
..()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
稍异于前
...()。

然.()
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
....()矣。

【随堂练习】
二、词类活用
执此以朝.()吾家读书久不效.()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三、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句式:翻译:
2)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句式:翻译:
3) 得不焚
句式:翻译:
4) 其制稍异于前
句式:翻译:
【合作探究】
1、一间书房。

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由此看出作者对书房怀有怎样的情感?
(请在文中分别找出有关的语句,并概括特点)
作者运用的手法,突出作者对书房怀有的情感。

2、两种情感。

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在书房里渡过的时光所拥有的情感。

这两种分别体现在何处?
3、三个女人。

文中回忆了与轩有关的哪三个女人?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描写她们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她们怎样的感情?
4、此文在选材和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