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哲学思考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答案

观察: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即从已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再一次肯定了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且从量上第一次阐明了科学技术存在于现代生产力中。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重要因素。
劳动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劳动者能力不仅决定体力,而且决定于劳力,它会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
20世纪科学发展,劳动者技能也在发展,科技人员为主体劳动,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械体系成为主要劳动者。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科学技术放大生产诸要素,从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已上升为生产力第一位。
(2)科学技术的明显超前性。
过去是生产技术科学,现在是科学技术生产走向一体化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较大幅度的增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超前发展。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驱动力。
表现为a、产业高层次化,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B、产品科技含量高密化,生产周期缩短。
(4)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A、高科技及其产业可以促进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B、高科技产业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
C、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发展,使传统产业换了面貌。
学习辩证法有何重要意义?答:(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
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中,科学技术的功能主要是在生产力的范围内得到阐述的,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念的提出,这种叙述方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然而,随着韦伯、卢卡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关于科学技术问题的论著的出版,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技术与科学》一书的出版,现代科学技术的另一个功能__意识形态功能被揭示出来了。
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即生产力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对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其一,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叙述体系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做出了过度的诠释,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把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作用归结为科学技术的革命作用,甚至把历史唯物主义归结为"技术决定论"。
然而海德格尔在《技术之追回》中区分出"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并断言现代技术不再是革命的因素,甚至不再是中性的因素,而是负面的因素。
既然现代技术的革命功能受到质疑,也就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建立新的叙述体系来回应这个问题。
其二,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中,科学(技术)并不属于意识形态的范围,这一点的影响是如此之深远,甚至连阿尔都塞也把理论作为科学,与意识形态尖锐地对立起来。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既然已经蜕变为意识形态,那就有必要对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负面作出叙述。
此外,晚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的理论也暗示我们,由于我们把科学(技术)作为正确的观念与意识形态对立起来,导致了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泛滥。
事实上,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叙述体系中谈论的"世界"并不是原初的生活世界,而是伽利略以来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眼光叙述出来的另一个"世界"。
显然,要使历史唯物主义脱离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也必须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叙述体系。
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哲学思考

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哲学思考———兼评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价值观一、科学技术与价值的相关性科学技术在价值上是中立(或中性)的,还是它本身就负载了人类价值?对此,我们应作具体分析。
不可否认,对价值的追求应是人类科学活动的根本目标,但科学技术的价值不同于其他价值,科学技术的价值是由科学的功能即对自然界及其事物的反映转化而来的。
科学作为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是以获取对于自然界规律性、真理性的认识为主要价值目标,它的基本定律、基本理论具有不依赖主体的价值观念的客观内容,故在此意义上,科学的“价值中立性”是正确的。
但科学及其成果一旦成为人类需要的对象和依赖的力量时,它就会成为价值客体,而可能甚至必然产生一定的价值。
自然科学的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就是如此。
今天,现代生产使科学与技术的同化作用变成双向的,科学技术已不再仅仅是“认知和建造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的体系”,而应是由作为价值载体的人来实现的“社会过程”、“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与价值密不可分已是题中应有之义。
要对科学技术进行价值学研究,必须先对价值概念的含义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价值本身的属性给以清晰的界说。
何谓价值?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价值的根本属性恰恰在于它是一种特定的主客体关系,对它一定要在确定的关系中才能把握。
这一点表现在描述、概念和判断之中,即必须注意以下三个基本环节:(1)何者(客体)的价值;(2)对于谁(具体的人、主体)的价值;(3)什么性质的价值,即满足主体哪一方面的需要的价值。
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价值判断须包含上述三个方面。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使用省略的价值判断,将其以上述(1)和(3)两种形式表达出来,而把(2)的规定当成默认前提。
基于人们对上述(1)和(3)两种价值判断形式的表述,故我们在讨论科学技术与价值的关系时,相应地应区分科学技术的内在价值(目的价值)与外在价值(手段价值)两个方面。
就科学技术的内在价值(目的价值)而言,它首先存在于主体的科学认知活动中。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H.K.(大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世界都投入到了经济建设当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随之突飞猛进。
由于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微电子学的发展,第三次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展开了。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推动当代世界和平、国家富强、经济发展、人民幸福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隐患逐渐突显出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柄“双刃剑”,完全有可能导致之前艰难创造的世界文明的破坏甚至毁灭,因此我们必须从各个角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和反思。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以辩证的眼光冷静、理智的进行分析,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导向。
关键词: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哲学思考一、科学技术的含义及发展历程“科学”与“技术”原本是两个词汇,科学就是科学,技术就是技术。
“科学”主要是属于认知的范畴,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者一般生产力,主要回答了客观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确实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主要解决了对客观世界“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因为“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经常被连在一起使用,即“科学技术”,简称“科技”。
“科学”就是认知世界所需要的“世界观”,“技术”就是改造世界所需要的“方法论”。
科学技术就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不断推动着人类的社会的发展①。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工业革命,并且第四次工业即将到来,已经完成的三次工业革命使得科学技术的高度发生了三次质的飞跃。
十八世纪从英国发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它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以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改变了最根本的劳动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随即便引发了社会关系的变革,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并且迅速壮大起来,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①出自潘登等的《对科学技术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局限性的哲学反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第3期第1-5页)。
马哲原理思考题(下)

第八章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1.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唯心史观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有何缺陷?主要观点: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比如中世纪的神学历史观;近代西方启蒙学者把理性的进步看成社会历史的决定性的东西,把人们对真理和正义的认识看成历史发展的动力;现代西方思想家坚持用理性、欲望、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解释社会历史。
唯心史观,包括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都有根本缺陷: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神学历史观)的缺陷: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即神灵的意志解释人类历史,把“上帝”或“天命”看成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人生祸福荣辱的最高力量。
神学历史观既否定了历史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能动性。
历史被神化了。
其实质是没有看到人类历史实际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缺陷:(1)它们仅仅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用人们的动机来解释人们的活动、解释历史事件的成因,而没有进一步追问人们形成这些思想活动背后的物质原因,即经济原因;(2)它们只看到少数的英雄人物的活动及其影响,没有注意到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认为少数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决定着历史的命运,社会历史是英雄人物活动与更替的历史。
3.你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1)使唯物主义彻底化了,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2)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5)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供了指导。
4.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性?历史唯物主义承认历史规律的客观存在,反对将历史看作无规律的、偶然任意的过程。
人类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一方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像自然的发展一样具有内在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另一方面,社会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人的自觉活动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浅析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赵晶晶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二 一四年第一期技术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文化已成为当代的主流文化形态,科学研究之本是追溯学术源流,这就使人们把目光聚焦在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上,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的有关技术哲学的著作,技术思想也不属于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主流,但是他探讨过许多技术问题,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技术思想材料。
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的技术思想进行总结,经过提炼形成了研究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专著。
这些专著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内容概述(一)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是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这其中包含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19世纪中叶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这些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引起了马克思的密切关注和深入思索,进而形成了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
在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形成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外学者都有相关的论述,本文主要引用国内学者的论述,其中乔瑞金是这样认为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以异化劳动为核心思想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阶段,这阶段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作;以机器代替劳动为核心思想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成熟阶段,这阶段以《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为代表作;以及以关于人的本质与社会本质研究为核心思想的系统阐述与理论应用阶段,这阶段以《资本论》为代表作。
国内学者牟焕森认为“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研究向度对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实践进行反思”。
反思内容可归纳为“一个主线三个切入点”的历史模型,即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理论主线,先后以人文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和工程学传统的剖析为切入点对技术进行反思,构成三个发展阶段,最终完成《资本论》。
这三个阶段依次呈现,构成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由诞生、发展到成熟的历史结构。
现代科技与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现代科技与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当前国内哲学研究领域的两大亮点十分引人关注:一是十九世纪中叶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二十世纪初诞生的科技哲学。
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作用的过程中,越显其重要价值。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现代科技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1)现代科技革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社会发展观和自然价值观,是升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基础。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每次对人类社会、思想的影响都更加深刻而深远。
从十八世纪起到十九世纪末,自然科学进入对事物,进行整体研究的新阶段:逐步完善了力学、地质学、电磁学、化学、生物学、天体学等一系列科学,改变了社会以往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创立的。
(2)从二十世纪起,以原子科学、相对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新学科空前快速发展,从生命起源到宇宙起源;从微观粒子到星系构成;每个领域都有革命性的重大发现。
爆炸式增长的新知识。
而且,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了一大步。
(3)新的科学迅速转化成为了新的技术,造化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表现对自然界巨大的反作用性,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哲学思考的方式。
哲学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发生巨大变化时必然引起哲学方法论的深刻变化。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科技哲学发展和研究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日趋上升。
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重提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记录了科学技术在中国地位的上升轨迹。
在这种轨迹下,迫切需要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解科学,掌握、运用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同样的,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提出大量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与回答。
科技思想史本属于历史学但由于科技哲学进行的哲学思考无法脱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现实的经验材料。
因此许多科技哲学工作者专职或兼顾的研究科技思想史,他们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种种需要,逐渐的,把研究重心转移向对科学技术进行的哲学反思上。
深化邓小平“第一生产力”思想的认识需要哲学创新

理 论中居于 主导地位 的思想 。因此 , 通过 剖析 “ 学技术是 第 科 生产力 ” 的命题 , 掘其 内在 的哲学意 蕴 。 于推 动马克 思 发 对 理论 的创新和加强邓 小平理论 的指导地位 ,具有极 为重要 的 意义。
在 传统唯物 主义哲 学中 。 存在决定思 维 , 思维 处于被决 定 的地位 , 而存在决定思维 的理 由, 只是存在 具有 “ 在性” 先 。然 而 ,决 定” 意义 并不仅 仅是 先后顺 序 , “ 的 也就 是说 , 存在先 于 思 维不能等同于存在决定思维 。 人为什么要思维?人的思维水
类型 。客体性 存在包括 自然 、 社会 和人 自身 的 自然性 存在 ; 主 体性存在是 以人 的 自然性存在 为物质基础 、且 与客体 性存在 相 区别 的一种特殊存在 。作 为主体性存 在的人 具有两 大基本 特征 。一 方面 , ( ) 他 她 有物 质和精神的需要 , 总是要利 用客体 性存在来满 足 自身的需要 ; 另一 方面 , ( ) 思维能 力和能 他 她 有 动 的实践能力 。在这两大特征 中 , 前者从属 于后 者 , 有后者 , 没 人 的需要 的满足就不具有不 断展开 的社 会性 ,人与其 他动物 就没有 根本 区别。反过来 ,人的思维 和实践也 依赖 于人的需 要 。主体性存在 的这 两大特征 , 以理解 为人 所具有 的抽象 的 可
方面 , 客体性 存在 的既有存 在形态 又限制着 、 约束着 主体性存 在满足 自身需要 的活动 。这样 .主客体之间便成 为一 对矛盾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工 匠发明创造 出来 , 么 现在 如果 没有 现代 物理 、 那 现 提 高 30 ; 次 , 学 技 术 作 用 于 劳 动 资 料 就 会 变 革 0% 其 科 代 生 物 和 现 代 数 学 等 方 面 的 知 识 , 凭 经 验 探 索 是 根 和 更 新 劳 动 工 具 , 高 工 具 效 能 , 生 产 工 具 变 革 中 , 光 提 在
力动 因力量 的角度来规定 的 。
一
发展最主要 推动力 。
、
在 现 代 生 产 中 , 学 技 术 是 先 导 性 、 定 性 的 科 决
三、 在现代 生产力发展 中 , 科学 技 术起 着 第一位 的
因 素 。 随着 近 代 科 学 技 术 在 生 产 实 践 中 指 导 作 用 的 加 变革 作 用 。 科 学 技 术 在 生 产 中 的 第 一 位 变 革 作 用 , 不
强 , 学 实 验 从 实 践 中 分 离 出 来 , 为 独 立 的 社 会 实 是 指 科 学 技 术 推 动 生 产 力 的一 个 相 对 独 立 的 要 素 并 人 科 成 践 , 产 生 了 现 代 科 学 理 论 之 后 , 去 那 种 “ 产 一 技 生 产 过 程 , 主 要 指 科 学 技 术 变 革 生 产 力 中 “ ” 因 在 过 生 而 人 的 物 的 术一 科 学 ” 体 制 已 经 转 变 成 “ 学 一 技 术 一 生 产 ” 的 科 的 素 和 “ ” 因 素 。
本不 可能发 明创 造 出半 导体 、 光 、 导 纤维 、 激 光 遗传 工 广泛采用 电子计 算机 的控 制 和 监 视设 备 , 高 了人 们 提
程 等 先 进 科 学 技 术 及 其 产 品 的 , 一 定 意 义 上 说 现 代 认 识 客 体 和 改 造 客 体 的 能 力 ; 有 科 学 技 术 作 用 于 劳 从 再
第 一 生 产 力 ” 。
本 主 义 国家 经 济 之 所 以 发 展 , 要 是 得 益 于 科 学 技 术 , 主
科 学 技 术 是 第 一 生 产 力 论 断 的 内 涵 主 要 是 从 科 学 战 后 日本 与 亚 洲 四小 龙 经 济 起 飞 的 最 主 要 原 因 . 在 也 技 术 对 现 代 生 产 力 发 展 起 着 第 一 位 变 革 作 用 , 生 产 于 高 度 重 视 科 技 进 步 。 所 以说 科 学 技 术 已 成 为 生 产 力 是
主 义 观 点 , 一 命 题 无 论 在 理 论 上 还 是 在 实 践 上 都 已 过程 , 创造 的价值 越来越高 , 这 所 产生 的经 济效 益 和社 会 得 到 共 识 。 二 十 世 纪 七 八 十 年 代 全 球 科 学 技 术 和 经 济 效 益 越 来 越 大 , 践 证 明 它 已 成 为 推 动 生 产 发 展 , 进 实 促 突 飞 猛 进 的 发 展 。 面 对 科 学 技 术 在 当 代 生 产 力 和 社 会 国 民经 济 增 长 的 第 一 位 因 素 。 据 统 计 , 二 十 世 纪 初 , 在 经 济 发 展 中 的 作 用 越 来 越 重 要 , 小 平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经 济 发 达 国 家 劳 动 生 产 率 的提 高 , 邓 只有 5 到 1% 靠 科 % 0 马 克 思 主 义 关 于 科 学 技 术 是 生 产 力 的 学 说 , 科 学 技 学 技 术 进 步 取 得 ;0年 代 以来 6 % 到 8 %要 靠 科 学 技 把 7 0 0 术 提 高 到 第 一 生 产 力 地 位 的 高 度 。 指 出 “ 学 技 术 是 术 进 步 取 得 , 别 部 门 甚 至 达 到 10 。 可 以说 战 后 资 科 个 0%
[ 键词 ] 科 学技 术 ; 关 第一生产 力 [ 中图分类 号] 1 3 32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0 —9 X 20 )70 1—2 0 311 (02 0 . 10 0
科 学 技 术 是 生 产 力 ,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历 史 唯 物 年 , 光 只 用 了 2年 。 同 时 , 学 技 术 成 果 应 用 于 生 产 这 激 科
新 体 制 。 科 学 理 论 先 于 生 产 实 践 甚 至 科 学 实验 而 提 出
首 先 , 学 技 术 作 用 于 劳 动 者 就 会 极 大 提 高 劳 动 科
来 , 后 根 据 这 些 科 学 理 论 制 定 实 验 或 生 产 的 技 术 方 者 的 素 质 、 动 能 力 和 劳 动 生 产 率 。 据 有 关 资 料 统 计 然 劳
案 , 学 走 在 生 产 前 面 而 且 为 生 产 开 辟 了 各 种 可 能 的 表 明 , 体 上 看 小 学 毕 业 水 平 的 工 人 比 文 盲 能 提 高 劳 科 总 途 径 。 如 果 说 最 早 的 蒸 汽 机 、 织 机 还 可 以 由 有 经 验 动生产效率 4 %, 纺 3 中学 毕业 的提 高 18 大学 毕业 的 0 %,
维普资讯
第1 9卷 第 7期
2O 0 2年 7月
辽 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un l f io igEd c t nlIs tt o ra ann u a o a ntue oL i i
V0 . 9 No. 11 7
Jl 0 2 u 0 2
关 于科 学技 术是 第 一 生产 力 的 哲 学思 考
梁 艳 华
(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 学院 政 治系 , 辽宁 沈 阳 110 ) 100
[ 摘
要 ] 科 学技 术是 第一生产力 的 内涵主要是 指科 学技 术对现代 生产力发展起 着 第一位 变革
作 用。科 学技 术是 第一生产 力 , 同劳动者是 生产力的首要要 素是 不矛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