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8课兰亭集序第2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8兰亭集序+(2)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8兰亭集序+(2)第二课时

3.8兰亭集序创新教案【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二课时一、集体背诵第一段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

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

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

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

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内(静)或放浪形骸之外(躁)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6.齐读。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第8课《兰亭集序》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朗读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注意:癸(guǐ)丑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趣(qǚ)舍万殊齐彭殇(shāng)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1、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一)记叙兰亭盛况;(二)抒发人生感慨;(三)交代作序目的。

2、、找出每一节中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乐——悲——痛。

四、文本研习(1)赏析第一段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2第8课兰亭集序导学案第2课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2第8课兰亭集序导学案第2课时

《兰亭集序》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中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中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问题一:请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梳理文章一、二自然段,回答,作者为什么而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三:作者的情感是如何由“乐”转“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四:作者为何而“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五:文本最后一段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六:作者为何而“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七:如何理解作者的人生观。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
版必修2
第二课时
解读文章,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1.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课文分析
第一层次:本文记叙了这次集会的盛况,让我们看一下,这是怎么样的一个集会(学生课下作答)
时间——
地点——
事由——
人物——
环境——
天气——
感受——
第二层次: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目的地在接下来的一段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另外,诗人作者的人生态度可取吗?
第三层次:找出表达其情感的词是什么?作者为何而“悲”?
重点语句赏析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五、小结
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

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2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兰亭集序》
【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

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探究案】
探究一:(活动)
探究三:。

高中语文 第8课 《兰亭集序》第2课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8课 《兰亭集序》第2课时 新人教版必修2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天朗气清,惠风 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潺潺,胜友云集,曲水 流觞,泼墨挥毫,赋诗饮酒,不亦乐乎!可作 者的感情怎么变成了“痛”呢?他由眼前的美 景、盛会想到什么了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 三段,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俯仰之间
之于 通“晤”交谈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字。只为当 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 ,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 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 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 ,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 有无穷逸趣。
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 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之意。
取消句子独立性 有的人 抱负 省略句、介后句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
借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感
取舍 不一样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自得 高兴的样子 满足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
等到 他得到的已经疲倦
过去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
回顾 由喜 到厌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 ,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 ,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
的过 花不常开”,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程时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
临 死 亡
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 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 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 “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
时 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2)痛由何而来
• 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 •

高中语文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定语后置等特殊性文言句式。

2、理清文本结构,认识作者感情变化,探讨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课前准备;(一)课前自学准备1、文学文化知识序是一种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序分两类,一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多为劝勉之辞;一是书序,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多是介绍成书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旨意、作者的情况等。

《兰亭集序》属于书序。

2、作者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

善书法,有"书圣"之称。

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3、背景简介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

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即后来在文学史,更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兰亭集序》。

此序一反《兰亭集》中“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玄言诗作派,也脱离了追求骈骊的窠臼,是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

其深刻的生命感悟读来的确让人心为之恸。

补充: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4、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导学案】必修2 第8课《兰亭集序》导学案

【导学案】必修2   第8课《兰亭集序》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八)内容:《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羲之、书序的创作背景和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中“修”“期”“临”“致”等重要的词语的意义和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融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的表现手法,深刻领悟作者的“乐”“痛”“悲”。

4.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修”“期”“临”“致”等重要的词语的意义和特殊句式。

难点:掌握本文融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的表现手法。

四、知识链接:1.解文题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诗》写的序言,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文中叙事、写景,并有感而发,兼有记叙、描写、议论的特点。

2.识作者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古代伟大的书法家,被尊为“书圣”。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也很有名,人们称他们父子为“二王”。

王羲之在书法上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有评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景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欢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不凡的文学功底。

3.知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普遍不满,往往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当时玄学盛行,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玄言文学泛滥。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这篇文章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8课兰亭集序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重点难点】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学习内容】
一、温故知新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二、整体感知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找出能概括作者情感的字词。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三、赏析课文
1、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41名士在兰亭举行修禊诗会,因什么而乐?
找出文中语句,再用自己的话概括。

美景:
乐事:
群贤:
2、那么第二段中作者又因何而痛呢?
(1)到底人生中有些什么原因会令我们痛苦?找出文中语句,再用自己的话概括
(2)相比我们的短暂生命,宇宙总是显得那么的阔大辽远,宇宙的浩淼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渺小常引发古人的诸多感慨,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诗句?
如:
(3)人类文明从古至今不断发展,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面对须臾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

文中也写到了这一点,请找一找。

(4)大家认为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那么在当时的社会中,他们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凭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抱负?(结合第一课时的补充材料理解)
明确:
3、那么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请结合第三自然段分析。

明确:
4、既然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那么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悲叹“呢?
明确:
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古今文人论生死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五、课外拓展
1、完成课后第四题。

2、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并于小组内交流心得。

妙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

这幅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是打发第三方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春联,唯独自己家门口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口: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有人来偷揭。

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幅对联写的太不吉利。

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是也不能将这幅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

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着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的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与练习】
一、1、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
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3、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4、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语段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

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

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

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5.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B.其致一也
C.录其所述D.当其欣于所遇
6、完成下列的一词多义
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曾益其所不能
信可乐也
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临未尝不临文嗟悼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