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合集下载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发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达到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发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妨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中国佛教哲学和宋明理学

中国佛教哲学和宋明理学

中国佛教哲学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从汉代到唐代六百余年的消化、吸收和改造,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哲学。

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中国佛教智慧采用否定、遮拨的方法(并不仅仅限于这一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之所“执“(着),以求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解脱,而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

中国佛学各宗派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运思模型。

(一)天台宗的运思是圆融的慧思,他们采取层层圆而无偏、遍而无漏的辩正综合方式,用“三谛圆融”说把一心同时观照的表象世界之空无、假有、非空非有等各个方向,互不妨碍、彼此圆融地统一起来;
(二)华严宗提倡开放的心灵运思,其“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主张,把本体与现象、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都看作是互为依恃、互为因果、相即相入的,把世界看作是无限丰富的,看作是融摄了不同层次的相对价值系统的绝对价值系统,在一无限和谐的实在中主体和客体互为依藉、互相关联;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认为自性是佛、平常即道,一旦见到自己的真性和本有心灵,就了解了终极的实在和得到了菩提(智慧)。

宋明理学中的哲学思想(亦称“道学”)。

佛教中有哪些著名的门派?

佛教中有哪些著名的门派?

佛教中有哪些著名的门派?一、南传小乘佛教1.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源于南传佛教,是佛教中最古老的一个门派。

上座部佛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解脱,注重戒律的遵守。

2.南传大乘佛教:南传大乘佛教在南传佛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强调普度众生的悲愍心和观音菩萨的救渡。

二、北传大乘佛教1.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创始人为智者普贤。

天台宗注重修行的具体方法和实践,强调修持“菩提心”和观察心境的清净。

2.真言宗:真言宗是北传大乘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以密咒修行为特色。

真言宗强调声音和语言的力量,在修行中使用咒语来实现道教的境界。

3.禅宗:禅宗是北传大乘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强调直接领悟佛性,超越言语,靠瞑想和禅修来达到解脱的境界。

三、藏传佛教1.格鲁派: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派别。

格鲁派注重各种仪式和仪轨,推崇上师制度,并强调修行者通过功德来实现解脱。

2.宁玛派: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创始人为蓝毗尼。

宁玛派强调特殊的灌顶仪式和实修方法,注重超越言语和思维来直接体悟佛性。

3.萨迦派:萨迦派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个重要门派,创始人为萨迦耶钵须。

萨迦派融合了各个佛教教派的要素,注重修持黄教法门和密宗法门。

同时,修行者需要通过师徒传承来获得真正的教诲。

四、未知门派是一些未被广泛传播的佛教门派,对其了解甚少。

在佛教中,有许多门派各有特色,体现了佛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每个门派都有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教义,供不同的修行者选择和信仰。

无论是个人解脱修行还是广度众生,佛教门派都提供了不同的道路和指引,使人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佛法修行方法,从而悟透心灵的平静与智慧。

无论是南传小乘佛教、北传大乘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每个门派都对人类的精神追求做出了巨大贡献,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佛教的智慧和艺术。

五教是哪五个

五教是哪五个

五教是哪五个
中国佛教的五教,也称五宗教,分别是梵宗,菩提宗,理宗,智宗和唯识宗。

传统意义上,五宗指的是五个主要佛教宗派,每一宗派都有其特色。

梵宗的核心教义是保持觉悟,注重实践。

它的智慧奉行尊崇千年经典藏经之旨,而且极力普及般若心经。

菩提宗以释迦牟尼佛为根本,是以发菩提心为主要教典,其特点是励志修行,发展大乘佛教。

理宗把经义解释为佛法之理,注重对佛法理论的研究,是佛教思想的精英流派,并主张读诵及传播佛经。

智宗的教义和诠释都侧重智慧,强调佛性的体现,以及合理、客观探究宇宙智慧秩序的道理。

唯识宗以思想家、诗人、文学家著称,是将智慧融入实际生活实践的流派。

主旨是通过对对佛性定义的哲学探讨,将佛教从理论上介绍给他人。

五教之间,有着共同的基点'佛法',但各自都有其特点。

而这五大流派,又会统称为“中国佛教”,在西方还被称为“中国道教”。

五教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宗教思想,影响了许多未来的宗教派别,还成为了中国和日本佛教学说的代表性。

可以说,中国佛教的五教是传统宗教思想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了地域文化和实践,还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中国社会全面文明的发展方向。

中国佛教的五教,将永远留在中国宗教文化的舞台中,成为中国佛教的核心精神。

中国佛教大乘八宗指哪几宗

中国佛教大乘八宗指哪几宗

中国佛教大乘八宗指哪几宗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翻译讲学、从萌芽到成熟的阶段,当时的派别就有十一种;直到唐代才正式形成宗派,计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将小乘的俱舍归入法相宗,成实归入空宗,故一般只提八宗)。

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多偏于教理的发挥、解说;禅宗、密宗、净土宗、律宗,偏于行持,重在讲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四宗广繁。

在历史上又将禅宗称为宗下、宗通,将经教称为教下、说通。

现将各宗派分别介绍如下:慈恩宗:又名法相宗、唯识宗。

讲法相唯识,主要经典为《华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三论宗:又名空宗、无相宗、中观宗。

讲般若,讲空。

依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等立宗。

天台宗:又名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品般若经》为观法。

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

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

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

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

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

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净土宗:以普贤菩萨为始祖,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其中国初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

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

该宗所依经典为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菩萨的《往生论》。

密宗: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

此宗以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等为依。

立十住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三密(身、口、意)相应,即凡成圣。

其不思议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测度,故曰密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

指以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

唯识宗名词解释

唯识宗名词解释

唯识宗名词解释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或“慈恩宗”。

中国佛教派别之一。

源出于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宗,因强调万法唯识”,故名。

实际创宗人为唐代玄奘及其门人窥基。

窥基常住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亦将该教派称“慈恩宗”。

唯识宗的基本教义是“心”为实有,“万法唯识”,“一切唯识所现”,认为“识”有八种,即耳识、眼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上称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主张宇宙一切事物都是意识所变现的影象。

客观事物好象是在意识之外(“似外境现”),其实都是在意识之中(“相在识中”),世界除意识以外,一切都不存在,这是一种露骨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

唯识宗还把世界分为“我”和“法”两大部分。

“我”指生命的主体,“法”指事物及其规律,二者包括了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都是八识的显现,是虚伪的假象,“但由假立,非实有性”(《成唯识论》)。

唯识宗又把意识活动分为“能缘”与“所缘”两方面。

“能缘”指意识的能动作用,又称“见分”;“所缘”指意识的对象,又称“相分”。

离开“见分”与“相分”,就没有“我”和“法”。

故曰:“依斯二分,施设我、法。

彼二离此,无所依故。

”为了破除“我”、“法”二执,唯识宗又提出“三性”说。

所谓“依他起性”,是说一切意识活动都互相依赖而生,万事万物又都依赖于心识而生灭;所谓“遍计所执性”,是说万事万物普遍地分别计较,执着心外实有;所谓“圆成实性”,是说要去掉“遍计所执性”,了解万事万物都以心识而生灭,“我”、“法”本来就是空的。

他们认为通过修炼,使自己的认识达到“圆成实性”,就可以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极乐世界。

唯识宗企图取消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关系,把客观世界完全说成是主观世界的作用,认为就是主观方面,能起认识,了别作用的,也不是由于人的身体的物质结构(如眼、耳、心等等),而是纯精神。

他们把哲学的根本问题完全归结为主观的作用,而这主观的作用,又与人的生理、心理条件毫无联系,显然这是十分荒谬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天台宗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

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

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援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

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廷续至今不绝。

三论宗三论宗,中国佛教宗派。

隋吉藏创立。

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

此宗所依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

至法朗又加《涅盘经》。

即有4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每每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

此外《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都有较详细的疏解。

《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

关于此宗的专着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

法相宗法相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

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

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开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到达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开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阻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发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达到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发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
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妨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唯识宗强调“万法唯识”、“唯识无境”说。

他们首先把世界分为“我”和“法”两大部分,认为“我”指生命的主体,如人的情欲、意志等自我意识活动;“法”指事物及其规律,如山河大地、人的肉体等。

他们认为“我”和“法”都不是客观的存在,都是虚假的现象,都是空的。

因为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识”变现出来的。

他们把“识”分为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前五识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感觉,。

第六识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知觉,是对感觉的综合。

第七识又称思量识,具有思考衡量的作用,它是联系前六识与第八识的桥梁。

第八识最重要,它含藏诸法“种子”,故称种子识或藏识,也叫根本依,因为它是前七识赖以成立的根本和依据。

根据唯识宗的说法,第八识所藏的诸多种子中按照同异来分,有共相种子和不共相种子。

共相种子变现出的相分人人感觉相同,如山
河大地。

不共相种子变现出的相分则各人感觉不同,如同一种声音,有人以为悲,有人以为喜。

这些种子若按性质划分,则可分为“有漏种子”(污染的、恶的种子)和“无漏种子”(清净的、善的种子)。

人们要想超凡入圣,只有通过累世的宗教修养,使污染的种子变为清净的种子,即转“识”成“智”,这样也就达到了成佛的境界。

因此,在修行成佛的途径上,唯识宗主张累世修行,而不赞同顿悟成佛之说(禅宗主张顿悟成佛)。

但是,唯识宗认为,人的一生行为的后果都被记录在第八识所保存的种子中。

认为人们的现世遭遇,都是前生行为的结果,而现世的行为,又是来生遭遇的原因。

人们受苦受难的根源,不是在于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而是在于自己的行为。

很显然,唯识宗的这套理论,完全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服务的。

唯识宗还提出“三性说”,一是“遍计所执性”,是指一般人对事物及其性质差别的看法。

二是“依他起性”,即依各种因缘而生起。

三是“圆成实性”,获得关于事物真实本性的认识,就叫做“圆满”。

有了这种“圆满”的认识,并能成就种种佛教上的功德,就叫做“圆成实性”。

人们通过修炼,使自己的意识达到“圆成实性”,那么灵魂就可以得到解脱,从而成为“佛”了。

然后介绍一下华严宗。

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唐代的法藏,他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大师”,因此,又称贤首宗,又因该宗宣扬“法界缘起论”,所以又称法界宗。

华严宗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并阐述了“四法界”的宗教哲学学说,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是指包含理和事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相、总称。

“理”是指事物的本性、本体,“事”是指万事万物。

事法界是指形形色色的现象世界(杂),所谓理法界是指清净的本性世界(纯),这两种世界相互包容而无妨碍(纯杂无碍)就叫理事无碍法界,各种事物之间也相互包容而无妨碍叫做事事无碍法界。

在四法界中,华严宗着重讲了“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

它认为,理是事的本性、本体,事是理这一本性的显现,两者相互统一而不相互妨碍,这就如同水与波互相交融,塑造金狮子的金体与金狮子相融为一体一样,所以叫理事无碍。

既然事事物物都是理的体现,或者说由于千差万别的事物的本性即理都是同一的,所以事物之间也是互相包容、互不妨碍的。

因此,华严宗又把理事之间这种无碍的关系,概括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是指本体,“一切”指各种各样的复杂现象。

从金狮子这方面说,狮子有眼耳口鼻毛等,这是“一切”但都是金的,这是“一”;从金的这方面看眼耳口鼻毛没有差别,因此“一即一切”。

也就是同一本体显现为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事物,这就是“一即一切”。

千差万别的事物都归结为统一的本体,这就是“一切即一”。

因此也可以说,任何一个事物都包括一切事物,每一事物都包含有其他事物。

最后是我们最熟悉的禅宗。

“禅”的意思是静虑,即安静的沉思。

南北朝时期,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来到中国,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称为修壁观,自成一套禅法。

达摩以一领木棉袈裟作为传法信物传给
了慧可,慧可传僧粲,僧粲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称为六祖。

禅宗真正成为有力的宗派,是从慧能开始。

他一改从达摩到弘忍的以禅定、读经为本的认为人生来就有“清净心”(佛性)的神学,提倡“顿悟”成佛说,他首先充分肯定了人人皆可成佛的先天的内在根据,即“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坛经•般若第二》)。

然后禅宗以“心”为本体,提出了心生万法的观点,心虽然能包容一切,但心本身却是空虚的,有知有识是心的作用,只有用心(心生)的时候万象才显现出来。

心的主宰是性,心只是性的临时寄居处,心和性的关系如地和主人一样。

心之所以能产生并认识万法,就象地上生长五谷靠人耕种一样。

心性是精神,万法是客观事物和现象。

心生万法,也就是精神产生物质。

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唯心主义观点。

在禅宗看来,既然万法都是心生的,因而是不真实的,所以,只有向内心追求,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禅宗认为人类的痛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他要在现实世界中追求什么,这正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因此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坛经•疑问品第三》)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如何成佛的问题上,禅宗提出了“三无”的主张和“顿悟”之说。

所谓“三无”,即慧能所说的“无念”、“无相”、“无住”。

“无念”即不动心,不起念。

“无相”是使心没有任何相状,与外物接触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产生任何表象。

“无住”即不要执着,不要放在心上,因为万法都是无常无住,有生有灭的。

只要没有
任何思虑,不持任何观点,自由自在,使心常空虚寂静,就是佛国。

根据上述原则,禅宗便把佛教的修行,归之为修心,修心即可达到“三无”,从而也就显现出自己先天具有的本性即佛性,这就叫做“见性成佛”。

从这种“三无”、“见性成佛”之说出发,必然导出出世、解脱途径的“顿悟”主张。

这是因为,人人先天具有的本性即佛性,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对佛性只能是一次去领悟和把握,不是逐次可以达到的。

同时,消除妄念又只能依靠自心觉悟,所以,人人只要在刹那间觉悟,便可立地成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