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作业: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

13级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本科班李珂2013100186 佛教自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后,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酝酿和发展,到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由于唐代独特的社会人文背景为佛教发展提供了“前无古人”的契机,使其很快风靡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再局限于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亦达到了它的辉煌。

既然谈到我国佛教宗派在隋唐时期的发展,那就先来谈一下佛教在隋唐时期发展到辉煌程度的原因。其一隋文帝自幼长在佛寺,自然就对佛教有特殊的感情。他认为“我兴由佛法”,所以一生热心兴办佛教事业。在隋朝两代帝王支持下,隋代佛寺有3985所,僧尼236,200人,并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和三阶教等宗派。其二唐代大多数帝王自觉扶植佛教。唐太宗虽讲“至于佛教,非意所遵”,表明他个人并不信仰佛教,但他非常重视利用佛教维护自己的统治,特别积极支持玄奘的译经事业。武则天利用佛教为自己改唐建周造舆论,诏令“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瑙服处黄冠之前”,抬高了佛教在三教中的地位。到唐玄宗时,佛教相继形成了法相、律宗、净土、华严、禅宗和密宗等宗派。其三唐代社会各阶层举办诸种法会有流行之势,有些佛教礼仪是印度佛教或西域佛教所没有的。随着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中唐以后出现专为俗人讲经的活动——“俗讲”。另外,还有民间的传教资料——“变文”不断增加。其实,我认为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个原因是隋朝统一全国,南北两地社会的发展渐趋一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沟通。于是佛教南北各家师说也逐渐出现了综合调和、融会贯通的趋势。这就为建立融摄各家之长的佛教宗派提供了条件。同时,原来的佛教学派在安定的社会里有可

能固定于某一地方,发展起寺院经济。有了物质基础,也就具备了设立门庭、传授僧徒的条件,因而师徒传承,络绎不绝,逐渐形成宗派。

中国佛教思想的成熟,正是以宗派的形式表现出来。隋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而在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又有哪些具体的原因的,经过对史料的分析探讨及对历史背景的研究,我认为大致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走上独自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出现了研究佛经和讲解佛教理论的高僧,形成各种师说比如有研究涅槃经的涅槃师,有研究楞伽经的楞伽师,等等。各种师说为创立各种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到隋唐时期,寺院经济比前期有了进一步发展,僧人成了大地主,拥有寺院与田产,也有当铺,还放高利贷,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僧人们希望强化组织来维护自得利益,于是采用世俗地主宗法体制传发形式,师父在传法的同时也把寺产传给嫡传弟子,于是形成各宗派。最后,在隋唐时期,由于有国家的支持,佛教达到全盛时期,僧人有免疫免税的特权,译场由国家支持,成绩显著。信佛的人很多,为了适应各阶层信徒的需求,需要有不同的理论和维持的体制。

以上各原因,使得在隋唐时期形成八大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和密宗。那就来分别简要的谈一下各大宗派的形成和发展。

天台宗,是在隋代形成的、中国创立最早的一个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住在天台山,故后世称之为天台宗。又因该宗教义以《法华经》为依据,所以又称为法华宗。智顗认为《法华经》是佛祖释迦牟尼最后的说法,也就是最高权威经典,因而敬奉为宗要。他以《大智度论》为指针,吸收南朝三论师和涅槃师的思想,并继承和发展北齐慧文、慧思的“一心三观”(一心中观缘起法空、假、中三谛)的观行方法,来组织自己的学说体系。智顗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陈隋之际他所开讲、后由弟子笔录成书的《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之中,也就是所谓的“天台三大部”。天台宗的主

要理论是“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三谛圆融”说明世界万物的实相是空、假、中的统一。“一念三千”说明一切事物相互包含、贯通一致的关系。天台宗的创立,既是体现佛教一统的产物,也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开创了中国佛教建立宗派的风气。

华严宗,此宗由唐初的法藏大师所创立,因他被武则天赐号为“贤首国师”和鼓吹“法界缘起”说,遂又名贤首宗或法界宗。这里的法界,即指真如(真理)。真如的缘起,是由“清净心”随缘而生。离开“一心”,更无别物。在“一心”的作用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宗否定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具有矛盾和冲突,它们皆可以圆融无碍。所以众生与佛也没有根本差别。众生只要认识法界缘起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道理,就可以去掉妄念而觉悟。华严宗的这些说教,有助于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协调各个宗派的分歧,甚至能够调和佛教同儒、道等家的学说。华严宗在唐武宗灭佛事件中遭到沉重打击,趋于衰落。唐朝中期后,华严宗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奈良东大寺即是此宗的道场。

法相宗,是在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大力支持下,由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的宗派。因玄奘常住慈恩寺,故此又名慈恩宗。因该宗由分析法相(泛指事物的相状、性质、名词、概念及其含义等)入手而表达“唯识真性”,故称“法相”。无论其分析的出发点还是结果都认为一切现象不过是“识”所变现出来的,所以由称“唯识宗”,合起来称之为“法相唯识宗”。还因该宗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故又名“瑜伽宗”。唯识宗从分析事物的现象,特别是着重从分析意识现象入手,进而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其主要理论是“唯识无境”说。主张外境(客观世界)非有,内识(主观精神)非无,世界上一切现象只是心识的变现,心外无独立的客观事物存在。这种理论主张有情的心识可分为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合称“八识”。

本宗以印度大乘唯识宗教义为宗旨。

法相宗在唐代盛行不过三、四十年,轰动一时很快就转向衰微。它早衰的根本原因是该宗固守印度佛教的教义,论证烦琐晦涩,且主张五种性说,认为有一种无种性者,终究不能成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所主张的人性本善以及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观念相冲突,也受到了主张人人皆可成佛的天台宗、禅宗的批评。而且法相宗的弘传只限于有较高文化的社会上层,影响了争取更多的信众。武则天上台时为了与李唐王朝相区别,改为提倡华严宗。同时比较接近下层的禅宗也起而与之相争,法相宗的衰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三论宗,是隋朝形成的宗派,因以印度中观学派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依据而得名。开创者为隋代金陵人吉藏法师。此宗以真俗二谛为总纲,认为世上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而生,因此是空幻不实的。但在世俗人看来则是真实存在的,此为俗谛;而佛家看来是空无实体,此为真谛。这真俗二谛又是“二而不二”的,万物非有非无,此即为中道。“空”不等于虚无,“有”也只是假有。只有把真、俗二谛统一起来,才是中道。三论宗流行不久便开始衰落。虽然三论宗流传的时间并不长,但“中道实相”的思想却融入到中国佛教其他宗派的思想学说中去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净土宗,由唐代的道绰所创立,是延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阿弥陀净土思潮而形成的。净土宗宣扬每一个佛都有自己的一片佛国净土,所依据的经典主要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净土宗鼓吹众生只要信仰并且口念“南无(尊称)阿弥陀佛”,死后就可消除无量罪过,被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此宗缺乏理论上的思辨性,强调信佛不一定要钻研佛理和静坐参禅,只要信念坚定,口念佛号,便可获得佛的解救。由于这种主张简便易行,不拘形式,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上层统治者迷恋享乐,虽信佛教又不肯刻苦钻研佛经;下层民众缺少文化,又整日为生存奔波,也无条件学习佛经,净土宗的主张正好适应社会上下的广泛认同,因此在唐朝得到广泛流传,盛极一时。唐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