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几个宗派

合集下载

藏传佛教是分为几大派

藏传佛教是分为几大派

藏传佛教是分为⼏⼤派藏传佛教是分为⼏⼤派?藏传佛教,是佛教的⼀⽀,俗称喇嘛教。

主要传播于中国藏族和蒙古族地区。

它兴起于公元10世纪后期。

13世纪中叶以后,得到元朝(1271-1368年)中央政府的扶植,并由西藏传⼊蒙古地区。

藏传佛教的特点主要是:历史上曾长期实⾏政教合⼀制度,深受政教合⼀制度的影响;多数藏族群众信仰佛教,普通教徒虔诚度⾼;具有较强烈的神秘⾊彩,尤其是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注重实修;教派众多,藏传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教派,主要的有: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

⼀、藏传佛教的派别仅就藏传佛教的称谓⽽⾔,也极其繁多,除教内的喇嘛以外,多数⼈都难以明辨。

因此,在藏传佛教的称谓上曾出现⼀些不⼤确切的俗名,在社会上产⽣了⼀些不良影响。

如将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格鲁派称为"黄教"、萨迦派称为"花教"、噶举派称为"⽩教"、宁玛派称为"红教",以及将僧职夏奥称为"铁棒喇嘛"等等。

随着社会各界与藏传佛教界的交往⽇益增多和学术界对它的深⼊研究,过去流传的⼀些不⼤妥切的藏传佛教称谓逐渐得到纠正。

但是其中的个别俗名迄今仍不时在许多书籍或报刊上沿⽤。

故笔者拟⾸先对藏传佛教的宗派称谓作⼀介绍。

这不仅有利于尽快确⽴藏传佛教诸教派的正确统⼀的称谓,⽽且将有助于⼈们从整体上认识藏传佛教。

⾸先,藏传佛教这⼀总称谓在教内外、国内外必须确定下来,不容随意更改任意命名。

藏传佛教这⼀称谓是相对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等不同佛教⽀派⽽⾔的,⽆论是区域上的区别,还是语系上的异同,都能在这⼀称谓中得到体现。

因此,藏传佛教是通过藏语⾔流布在以青藏⾼原为主要区域的佛教⽀派的最准确⽽科学的称谓。

⽽"喇嘛教"中的"喇嘛"⼀词,在藏语⾥最初是从梵⽂" "(gu-ru,固茹)⼆字的义译⽽来的,意为"上师"或"导师",⼀般指佛学知识渊博并收徒传教的⾼僧⼤德。

中国文化概论之佛教的宗派剖析

中国文化概论之佛教的宗派剖析

菩萨 佛
• “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反映 的是天台宗的宇宙观、本体观、认识论。 一念三千是以主观吞没了客观,认为精神 产生了物质。三谛圆融看来折中,不偏于 一方,但实质上还是否定万事万物的客观 存在。一心三观强调神秘的直觉,可以把 握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 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 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 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 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 行归净土”之风。 • 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 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 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 莲宗。当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 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
• 止观是天台宗的根本“法门”。天台宗正 式提出“止观双修,定慧并重”作为这一 派最高的修养原则,从而把南义北禅统一 起来。所谓“止”,即定,是摄的意思, 要控制,止定自己的心,不可散乱,要专 注一境。所谓“观”,是观想佛教义理, 思考佛理佛法,获得佛教的智慧。两者相 辅相成,“因定发慧,由定入慧”。
专题 隋唐佛教宗派
天台宗(法华宗)
此宗名稱:
• 天台宗:智顗大師棲身天台山,创 立一宗之教觀,後世稱為天台大師。 • 法華宗:此宗教义以《法华经》为 依据 ,且最尊崇法華經。
此宗典籍

• 以《妙法蓮華經》為正依經典 以《大智度論》為指南 • 以《大般涅槃經》為扶疏 • 以《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 訶止觀》(天台三大部)為根本
• (2)三性说 • 三性说是唯识宗对宇宙万事万物 本性、本质、本体的看法,认为 一切事物的本相有三种:
• ①遍计所执性——一切众生都对各种现 象虚妄的加以分别,普遍地对万物加以 分别、比较、认识,把对事物的区别执 着于客观的真实存在,这就叫所执。实 际上事物的差别与不同并非真实,因而 是以无为有,这就叫遍计所执性,应该 否定。

09 中国佛教宗派

09 中国佛教宗派
現象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於阿賴耶識中蘊藏著種種性質 不同的種子。
種子分爲兩類:(一)“本有種子”,即本來就有。這種種
子雖屬本有,但也要隨著熏習的力量而不斷有所增長。(二) “始起種子”,即由各種各樣的現行活動,熏習第八識,從 而在第八識留下一種影響,所以也叫“新熏種子”。這兩類 種子,是宇宙萬有産生的內在原因。從種子的不同,又可將
一切事物都由因緣而生,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叫做 “空諦”。
1-12 假諦
一切事物其中雖無永恒不變的實體,卻有如幻如化的相 貌,叫做“假諦”。
1-13 中道諦
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 諦”。 隨便舉一事物,他認爲即是空、又是假、又是中, 所以稱爲圓融三諦。
1-2
一念三千
2-2 八識
指的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
阿賴耶識。
它是唯識宗對人的認識功能所作的分類,也是唯識宗關於 外部世界起源於精神現象的“萬法唯識”和“唯識無境” 的立論依據。八識系統中最重要的是阿賴耶識,它是一切 現象的總根源,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由阿賴耶識所變現,
而爲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所執取,以爲實在。
1-21 十法界
一心具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以上爲
六凡)、聲聞、緣覺、菩薩、佛(以上爲四聖)十法界,
1-22 百法界
這十法界,不是固定不移的。“六凡”可以向上達到佛 的地位,而佛也可以顯身於“六凡”之中。這樣十法界 相互具備,就構成“百法界”。
1-23
十如是
天臺宗進而區分了構成每一事物的內部結構,提出了構成 宇宙萬物本然狀態的十個方面,它們是:如是相、如是性、 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

佛教体系

佛教体系

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汉传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流传于中国,为北传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为主。

自藏传佛教出现后,南传、北传佛教两支的划分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划分法。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而汉传佛教还包含了小乘佛教的宗派。

中国最早的寺庙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

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

中国藏传佛教最早的寺庙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首,而且是最早的一座。

它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寺”,甘丹寺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位于拉萨以东40公里处,达孜县境内,黄教创始人宗喀巴15世纪在藏地推行宗教改革,甘丹寺便是他亲自建立的格鲁派第一座寺院。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

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

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中国南传佛教最大的寺庙勐泐大佛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城郊,是中国最大南传佛教寺庙。

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拨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扁而修建,据史料记载:“景飘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释迦牟尼常被称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智者”。

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古代的翻译家只好用音译,世俗将“佛”列为神,而它的本意却被淡忘。

在汉地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密宗)和云南上座佛教(小乘佛教)三大流派中,对于佛的认识存在着差别: 上座佛教把释迦牟尼看成是人间的导师,是人不是神。

中国的佛教

中国的佛教

中国的佛教佛教在中国传播简况佛教基本教义佛教宗派(宗派佛教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佛教经典与制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汉地佛教经克什米尔,越葱岭,沿天山山脉南北两路到达阳关和玉门关而传入我国的,故又称北传佛教。

东汉明帝永平七年佛教出传确切时间三国两晋南北朝奠定佛教思想传播的基础阶段,译经阶段鸠摩罗什魏晋时期建立自己使戒制度受具,标志着中国佛教的正式诞生重要特征:全方位接受印度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影响隋唐之际最大特征:佛教的世俗化,宗派佛教的出现标志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

最根本的变化是诞生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净土宗、禅宗)2、藏传佛教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中国的西藏地区,与西藏地区的本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俗称喇嘛教。

前宏期祖孙三法王:松赞干布、墀松德赞、赤祖德赞后宏期出现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噶当派公元1373年宗喀巴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标志西藏第一大宗派格鲁派的最终形成3、上座部佛教由印度恒河一带传入斯里兰卡,再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进而传入我国云南地区,史称南传佛教。

7世纪上叶 1.经缅甸传入云南大理,或由西藏传入2.经泰国传入西双版纳,称润派佛教3.经缅甸传入德宏,为缅甸摆庄派佛教宗派,又称百庄佛教1、四圣谛(1)苦谛:众生经常被看到或者没有看到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所患累,所逼恼,是谓苦。

(2)集谛:解释形成所有痛苦和烦恼的原因。

六根本烦恼或十惑(3)灭谛:灭尽了贪、嗔、痴等烦恼的理想境界。

八正道或八圣道(4)道谛:即解脱痛苦的方法。

2、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支,它们互相为因果,一个因造成一个果生起,此果又为后果之因,生生不断。

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3、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即事物不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诸法无我:即事物本身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存在.涅槃寂静:即智慧福德圆满成就,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有漏皆苦"为四法印藏传佛教重要宗派简介:宁玛派:又称红教.宁玛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旧密宗为主,称为旧派,故名宁玛瓦。

中国佛教各宗大义

中国佛教各宗大义

中国为主的 佛教发展
▪ 魏晋南北朝各家师说 ▪ 隋唐宗派佛学(八大宗派) ▪ 1、三论宗(源于印度中观学) ▪ 2、法相唯识宗(源于印度唯识学) ▪ 3、天台宗 ▪ 4、华严宗 ▪ 5、禅宗 ▪ 6、净土宗 ▪ 7、密宗(唐密,有别于藏密)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前278 前232)统 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传播到印度各地。
公元五世纪初,后 秦王姚光接西域龟兹 的(今新疆库车县) 僧人鸠摩罗什到长安, 译出佛经约35部300卷。
东晋鸠摩罗什铜像 (新疆克孜尔石窟)
梁武帝萧衍
南朝各朝统治 者都崇信佛教, 梁武帝萧衍自称 三宝之奴,四次 舍身寺院,由群 臣出重金赎回, 并亲自登台讲经。
隋文帝杨坚 多次兴建寺院、 佛塔,还召请和 剃度僧侣,组织 人力翻译佛经。 唐太宗李世民在 统一全国后,下 诏在全国交兵之 处建立寺院。
梵文《妙法莲华经》
后赵统治者尊奉 西域僧人佛图澄为 大和尚,允许汉人 出家为僧。其弟子
道安对汉译佛经进
行整理,又为僧侣 团体制订法规、仪 式,为中原地区寺 院制度打下基础。
道安(东晋)
慧远(东晋)
道安弟子慧远 到庐山,除宣传般 若空宗理论,还宣 传死后转生阿弥陀 佛净土的信仰,对 以后净土宗建立有 直接的影响。
法藏(唐)
杜顺和尚塔(陕西长安县华严寺遗址)
唐僧道宣创立, 因着重研习、传持 戒律而得名。因依 《四分律》建立宗 派,也称四分律宗。 因道宣本人住终南 山,又称南山律宗 或南山宗。
道宣
三国时期开始 翻译戒律和实行受 戒。东晋道安制定 僧尼轨范。南北朝 僧人慧光撰写《四 分律疏》,形成四 分律学。后来律宗 分化出相部宗和东 塔宗,与南山宗合 称律宗三家。
鉴真塑像(唐)

佛教

佛教

有智慧的选择:放弃
有位中年人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非常沉重,生活压力太大,想寻求解脱的方法,因此 去向一位禅师求教。 禅师给他一个篓子,要他背在肩上,指著前方一条坎坷的石路说:“当你向前走 一步,就弯下腰来,捡一颗石子放到篓子里,然后看看会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照著禅师的指示去做,等他背上篓子装满石头后,禅师问他:“你一路走 来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回答说:“感到越走越沉重。” 禅师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时,都背负著一个空篓子。我们每往前走一步, 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因此才会有越来越累的感慨。” 中年人又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负重呢?” 禅师反问他:“你是否愿意将名声、财富、虚荣、权力等拿出来舍弃呢?” 那人答不出来。 禅师又说:“每个人的篓子里所装的,都是自己从这个世上寻来的东西,但是你 拾得太多,如果不能放掉一些,你的生命将承受不起,现在知道应丢下什么和留下什 么了吗?” 中年人反问禅师:“这一路上,您又丢下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呢?” 禅师大笑:“丢下身外之物,留下心灵之物。” 人在世上,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外界的诱惑,一旦有了功名,就会对功名放不下; 有了金钱,就会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会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会对事 业放不下…,当得到的东西太多了,超过生命的承载力,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留下什么?舍弃什么?这时候选择将变得尤为重要。
佛教的形成
•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 是乔达摩· 悉达多(前565-前485),佛教界一般尊称 为释迦牟尼或佛陀。佛教产生后逐步从印度次大 陆扩展,南传东南亚,北传中国及朝鲜、日本和 越南等地,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传 入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是在公元前2年汉哀帝 时。先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现在的新疆地区,然 后又传到内地。1998年,中国佛教协会举行了一 系列活动,隆重纪念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佛教学派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佛教学派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佛教学派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的佛教学派?南北朝时期,众多学派的出现成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它们从不同的理论方向推动了中国佛学的完形。

在译介佛教经论的同时,中国僧人开始倾心于对佛教义理的探究。

特别是在南朝,经论的讲习之风大盛。

僧人务期兼通众经,广访众师听讲,一些人也渐以讲经知名,并各有专精。

由于讲习经论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众多以弘传某部经论为主的学派,如毗昙学派、涅槃学派等,其学者也相应地被称为“毗昙师”、“涅槃师”等,这些学派虽也有称“宗”的,但事实上尚不能算是真正的宗派,它们只是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创立准备了理论条件。

当时较有影响的佛教学派主要有:1.毗昙学派和俱舍宗。

毗昙学派是专门研习并弘传小乘说一切有部论书《阿毗昙》的佛教学派,主要通过对法相的分析表述“四谛”等基本思想,论证解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毗昙学借东晋道安和慧远的提倡而开始在南北同时流传,至刘宋时形成了学派。

著名的学者很多,北方首推有“毗昙孔子”之称的慧嵩。

当时其他论师兼习毗昙的也很多,义学僧人大都对毗昙学有所涉猎,这可能与他们视毗昙学为佛学之基础有关。

南朝末年真谛初译《俱舍论》,由于此论的体系在诸阿毗昙中特别完整,名相解说最为简明,因而受到欢迎,毗昙学派的一些学者也逐渐转向对《俱舍论》的研究,成为俱舍师。

2.涅槃学派。

涅槃学派是以研习并弘传大乘《涅槃经》而得名的佛教学派。

《涅槃经》的主要思想是“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涅槃佛性问题曾是南朝佛教理论的中心问题。

南方涅槃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晋宋时的竺道生,他曾根据自己研习经论的体悟,大胆提出了一阐提也有佛性亦得成佛的主张,并倡立“顿悟成佛”以反对当时流行的渐悟成佛说,与持渐悟说的慧观形成了南方涅槃学派的两大系。

当时的成论师、地论师等,也大都兼善涅槃学。

3.摄论学派。

摄论学派是以研习弘传真谛所译的《摄大乘论》而得名的佛教学派。

《摄大乘论》为古印度无著所造,是瑜伽行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有几个宗派
中国佛教,共有十三宗之多了,其中除了成实与俱舍两宗属于小乘佛教,此外都是大乘佛教。

后来,由于各宗的相摄相抗,十三宗仅剩下了十宗,涅盘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法相宗。

现在且把大小乘各宗与空有的关系,列表如下:
佛教
㈠小乘
⑴成实宗─────空宗
⑵俱舍宗─────有宗
㈡大乘
⑶三论宗(涅盘)─空宗
⑷天台宗(摄论)─空宗
⑸唯识宗(地论)─空宗
⑸华严宗─────有宗
⑹南山───空宗.有宗
⑺净土宗─────有宗
⑻禅宗──────空宗
⑼密宗───空宗.有宗
喜喜回答采纳率:46.8%2009-05-28 10:37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众二十部派争执;大乘有中观、瑜伽空、有二宗。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成型的有: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般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净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

这十三宗中,涅般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唯识宗。

流传迄今者,实唯十宗。

后来科判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

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响的、现今仍流
行的实属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

密宗。

寻觅的豹子回答采纳率:30.9%2009-05-28 10:38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没有宗派的门户之见,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有宗派的出现。

┌—成实宗—————————空宗

┌—小乘—┤
│ │
│ └—俱舍宗—————————有宗


│ ┌—三论宗(涅盘)—————空宗
佛教—┤ │ 巢
│ │ 天台宗(摄论)—————空宗
│ 巢│
│ │ 唯识宗(地论)—————空宗
│ │
│ │ 华严宗—————————有宗
└—大乘—┤
│ 南山宗—————————空宗.有宗

│ 净土宗—————————有宗

│ 禅宗——————————空宗

└—密宗——————————空宗.有宗
参考资料:
/%BA%AE%CC%B6%C7%EF%CF%A6/blog/item/6d00a30e1b6996 e736d122a1.html
匿名回答采纳率:12.8%2009-05-28 10:47
中国佛教十个宗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28 11:37
网页 /news/show.aspx?id=225&cid=36
释法建回答采纳率:15.3%2009-05-28 11:34
释迦佛言:佛教分为两宗三乘。

两宗者显宗、密宗。

三乘者小乘佛教、大乘佛教、金刚乘佛教。

大乘佛教包括小乘佛教,是显宗次第。

金刚乘佛教包括大乘佛教,是密宗次第。

密宗包括显宗,显宗是密宗的初级。

禅宗属教外别传,是密宗圆满次第的初级。

关于后来出现的诸多宗派,实属个人行为非佛说,有失佛法传承加持。

妙吉祥回答采纳率:5.5%2009-05-28 11:45
佛教(一)小乘佛教(二)大乘佛教,包括 1. 显宗,包括<1> 空门,包括禅宗律宗法相宗(三论宗)法性宗(瑜伽宗)华严宗天台宗<2> 净土宗和净土东宗 2. 密宗,即藏传佛教
禅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禅是禅那(巴利文Jhāna,梵文dhyā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

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

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

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法相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

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

为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

即以唐代玄奘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之旨之宗派。

本宗总取《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入楞伽经》、《厚严经》等六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
《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论》、《辨中边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等十一论为所依,又特以《解深密经》及《成唯识论》为凭据,以成一宗之旨。

法性宗华严宗五祖宗密所判大乘三宗之一。

又称性宗。

此宗认为,一切众生之心并非由于断惑而得清净,实乃本来清净者,故众生之心即为法性。

宗密判大乘为法相、破相、法性等三宗,法相宗,指以五位百法等建立法相之唯识宗;破相宗,指以四句百非破一切法相之三论宗。

依华严五教判而言,前者相当于相始教,后者相当于空始教。

相对于此,法性宗则相当于终、顿、圆等三大乘,亦包括华严、天台等宗。

宗密又主张法性宗较法相、破相二宗为优。

华严宗佛灭后七百年,龙树菩萨从龙宫传来《华严经》。

东晋时,印僧佛陀跋陀罗在扬州道场寺译《华严经》,以及其他诸师的讲传疏解。

唐杜顺和尚(传系文殊菩萨转世)悟入华严法界,始倡华严宗。

著有《法界观》,《五教止观》,发扬华严法门。

初传智俨,作《华严经搜玄记》十卷,发明十重玄门,以六相融会之。

次传至贤首大师,作《探玄记》、《游心法界记》、《一乘教义分齐章》等,总判释尊一代教化为五时八教,集华严宗之大成。

武后时,实叉难陀重译《华严经》四万五千偈,世人称为新经。

时清凉大师澄观作《华严经大疏钞》,博大精微,总括小大行相,无倚无偏,大振华严宗风。

清凉法嗣宗密,原为禅宗学者,改宗华严,著有《原人论》,禅教并重。

其《圆觉经疏钞》,与清凉思想一以贯之。

十二少
回答采纳率:17.4%2009-05-28 12:31
八大宗派系指大乘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
完美简单生活回答采纳率:21.4%2009-05-28 19:11
十个宗派:成实宗、俱舍宗、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净土宗.阿弥陀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