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佛教文化复习大纲

中国佛教文化复习大纲

《中国佛教文化》教学大纲第一章印度佛学第一节原始佛教(释迦牟尼及死后百余年)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86),原名乔达摩·悉达多。

出生。

修苦行。

菩提树下成佛。

传法。

涅槃。

婆罗门教与沙门思潮。

原始佛教特点:以“无我”和“缘起”为理论基础;重人生的解脱;种族平等;“中道观”第二节部派佛教(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根本分裂:上座部(保守派)说“空”;与大众部(革新派)说“有”枝末分裂:十八部(或二十部)第三节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到十三世纪初)小乘与大乘区别:佛陀观、修行目标、方法、内容及理论学说大乘佛教三个阶段:1、龙树、提婆的中观学派(即空宗)(1-5世纪);2、无著、世亲瑜伽行派(即有宗)(5-6世纪);3、密教时期(7-12世纪)密教重性力说第二章佛教基本教义第一节四圣谛三宝:佛、法、僧四圣谛:苦、集、灭、道缘起说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业报轮回说三业:意业、口业、身业六道轮回: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实相涅槃(菩萨行)六度:布施、持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学:戒、定、慧第二节三法印三(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一切皆苦)、涅槃寂静第三章中国佛教第一节汉魏六朝佛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汉代安世高的小乘禅学和支谶的大乘般若学三国时朱士行西行求法。

魏晋玄化的佛学:般若学“六家七宗”北方鸠摩罗什长安僧团,南方慧远东林僧团鸠摩罗什译经慧远的“三世报应论”与形尽神不灭说支遁道安僧肇《肇论》南北朝时北方佛教重禅观,重造像等实际活动;南方重佛理竺道生涅槃学与大顿悟说僧祐《出三藏记集》慧皎《高僧传》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五代后周周世宗四大译经师: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不空)第二节隋唐佛教隋唐大乘八大宗派:1、天台宗(最早):隋代,创始人智顗。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第一节汉初黄老之学一、黄老之学1.基本内容:无为而治,道法兼容。

2.代表人物:曹参、盖公、司马迁父子。

3.思想特点:与原始道家的同异。

二、《淮南子》的思想1.自然天道观:道,元气。

2.对黄老道家的继承。

三、一篇重要作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了解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的思想主旨、特点和得失。

第二节董仲舒一、“人副天数”说1.“天”的多重属性:自然属性、神性、道德属性。

2.人副天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

”“数”,是指天与人在构成的各部分上的数量指标。

“副”,就是“符合”、“副本”。

人副天数,既包括形体躯干的肉体一面,也包括情感意志的精神一面。

二、天人感应论1.意志性的天。

2.阴阳五行与人的关联。

3.天谴,灾异。

三、性三品说1.性受之于天。

2.人性三品:“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

唯中民可名性。

3.“禾米”之喻:“善如米,性如禾。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四、汉代公羊学1.以《春秋公羊传》为主来讲《春秋》的学问,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

2.汉代主要代表:董仲舒、何休。

3.主要思想:大一统说,三世、三统说。

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三策》的主要观点,儒学独尊。

第三节扬雄和桓谭一、今古文学之争1.古文经学、今文经学的含义、特点、代表著作、代表人物。

2.西汉以今文经学为盛,东汉以古文经学为兴。

3.今文经学之弊,古文经学的批判。

二、谶纬之学1.“谶”,隐语;“纬”,纬书。

2.纬书(《乾凿度》)的象数之学。

三、白虎观会议和《白虎通》1.白虎观会议的时间、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2.《白虎通》的主要内容:阴阳五行,“三纲”、“五常”、“六纪”。

四、扬雄的哲学体系1.《太玄》对《周易》的模仿,《太玄》的宇宙论、元气论。

2.最高范畴:“玄”;“玄”的展现途径:“三起”、“三生”。

3.性善恶混,调和孟、荀,强调后天的学习、教化。

五、桓谭的形神论1.反对谶纬。

中国佛教的宗派及中心思想

中国佛教的宗派及中心思想

中国佛教的宗派及中心思想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翻译讲学、从萌芽到成熟的阶段,当时的派别就有十一种;直到唐代才正式形成宗派,计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将小乘的俱舍归入法相宗,成实归入空宗,故一般只提八宗).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多偏于教理的发挥、解说;禅宗、密宗、净土宗、律宗,偏于行持,重在讲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四宗广繁.在历史上又将禅宗称为宗下、宗通,将经教称为教下、说通.现将各宗派分别介绍如下:慈恩宗:又名法相宗、唯识宗。

讲法相唯识,主要经典为《华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三论宗:又名空宗、无相宗、中观宗。

讲般若,讲空。

依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等立宗。

天台宗:又名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品般若经》为观法。

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

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

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

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净土宗:以普贤菩萨为始祖,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其中国初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

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

该宗所依经典为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菩萨的《往生论》。

密宗: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此宗以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等为依.立十住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三密(身、口、意)相应,即凡成圣。

其不思议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测度,故曰密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

指以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金刚经》、《六祖坛经》为其根本典籍。

中国佛教宗派简表

中国佛教宗派简表

汉语系佛教宗派简表藏语系佛教宗派简表世界佛教论坛由两岸三地佛教界发起于2005年,其宗旨是为世界佛教徒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对话的高层次平台,为中华佛教界提供一个宽阔的大有作为的舞台,更为海峡两岸佛教交流提供良好契机。

宗旨:为热爱世界、关爱生命、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

原则:遵循佛陀的伟大教诲,无论南传北传、出家在家、教内教外,皆可平等参与;无论显教密教、真谛俗谛、世出世法,皆圆融无碍。

理念:一粒种子可以长出一片森林.一种观念可以唤醒一群迷惘的心灵一个论坛则可以播撒无数的种子与观念。

人心安宁、世界和平.就在我们的心念之间。

目标:面对这个并不安宁的世界,"世界佛教论坛"要为全球吹来一股和风、带来一团和气。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就是要争取人类的一个"新六和"的愿景.即"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最终共同致力于一个和谐的世界。

"宣言:时惟佛诞吉日,普天同庆。

各国大德群贤,云集香江;赏紫荆之幽香,品文化之多元。

秉承佛陀遗教,广开法筵;再启佛教论坛,共沾法益。

万物莫不仗缘而生,世界咸依共业所感。

当今时代,世有不平,生态失衡;人有不和,行止乏仪;心有不安,贪欲不止。

故和谐世界之建设,须从心开始,和合众缘,当同愿同行。

虚空有尽,行愿无穷;随愿所成,行愿合一。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故与会大德同发六愿,共倡六行:愿人心和善,惜缘护生,同行感恩。

愿家庭和乐,亲情稳固,同行奉献。

愿人际和顺,沟通互助,同行结缘。

愿社会和睦,各得其所,同行包容。

愿文明和谐,彼此欣赏,同行尊重。

愿世界和平,化怨为友,同行分享。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合众缘,同愿同行。

09 中国佛教宗派

09 中国佛教宗派
現象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於阿賴耶識中蘊藏著種種性質 不同的種子。
種子分爲兩類:(一)“本有種子”,即本來就有。這種種
子雖屬本有,但也要隨著熏習的力量而不斷有所增長。(二) “始起種子”,即由各種各樣的現行活動,熏習第八識,從 而在第八識留下一種影響,所以也叫“新熏種子”。這兩類 種子,是宇宙萬有産生的內在原因。從種子的不同,又可將
一切事物都由因緣而生,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叫做 “空諦”。
1-12 假諦
一切事物其中雖無永恒不變的實體,卻有如幻如化的相 貌,叫做“假諦”。
1-13 中道諦
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 諦”。 隨便舉一事物,他認爲即是空、又是假、又是中, 所以稱爲圓融三諦。
1-2
一念三千
2-2 八識
指的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
阿賴耶識。
它是唯識宗對人的認識功能所作的分類,也是唯識宗關於 外部世界起源於精神現象的“萬法唯識”和“唯識無境” 的立論依據。八識系統中最重要的是阿賴耶識,它是一切 現象的總根源,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由阿賴耶識所變現,
而爲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所執取,以爲實在。
1-21 十法界
一心具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以上爲
六凡)、聲聞、緣覺、菩薩、佛(以上爲四聖)十法界,
1-22 百法界
這十法界,不是固定不移的。“六凡”可以向上達到佛 的地位,而佛也可以顯身於“六凡”之中。這樣十法界 相互具備,就構成“百法界”。
1-23
十如是
天臺宗進而區分了構成每一事物的內部結構,提出了構成 宇宙萬物本然狀態的十個方面,它們是:如是相、如是性、 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

中国佛教宗派之天台宗、华严宗

中国佛教宗派之天台宗、华严宗

介尔:介 介尔:介,弱、小之义;尔,系助辞。形容至微至小,即 小之义; 系助辞。形容至微至小, 现前刹那一念心。 现前刹那一念心。“
十如是
[一、如是相],相即形象,相以據外覽而可別。 如是相],相即形象,相以據外覽而可別。 ],相即形象 如是性],性即性分,性以據內自分不改。 ],性即性分 [二、如是性],性即性分,性以據內自分不改。 如是體],體即體質。 ],體即體質 [三、如是體],體即體質。 [四、如是力],力即力用功能。 如是力],力即力用功能。 ],力即力用功能 如是作],作即造作,運為造作。 ],作即造作 [五、如是作],作即造作,運為造作。 [六、如是因],因即習因,善惡業因,由自種而生,習續 如是因],因即習因,善惡業因,由自種而生, ],因即習因 不斷。 不斷。 如是緣],緣即緣助,各有緣起之法,助成習因。 ],緣即緣助 [七、如是緣],緣即緣助,各有緣起之法,助成習因。 如是果],果即習果。 ],果即習果 [八、如是果],果即習果。 如是報],報即報果。 ],報即報果 [九、如是報],報即報果。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謂初相為本,後報為末,本末皆 如是本末究竟等],謂初相為本,後報為末, ],謂初相為本 由因缘生,故本末皆空,皆同實相,一理平等無二, 由因缘生,故本末皆空,皆同實相,一理平等無二,此空即 为“等”。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 聲聞、緣覺、菩薩、 十法界( 等是十法界 根據《華嚴經》),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 等是十法界(根據《華嚴經》),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 十界,則成百法界 百法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十如是 百法界, 十如是( 十界,則成百法界,百法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十如是(根據 法華經》),則成千如是 千如是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種 則成千如是, 《法華經》),則成千如是,千如是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種 世間,即五蘊世間、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根據《大智度論》 世間,即五蘊世間、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根據《大智度論》), 則成三千世間 或叫做三千諸法,是一切法的總稱。 三千世間, 則成三千世間,或叫做三千諸法,是一切法的總稱。此三千諸 法實具於人一念之心中, 一念三千” 法實具於人一念之心中,名“一念三千”。 三種世間:五蘊世間就是人五陰合成的色身;有情世間是人身 三種世間:五蘊世間就是人五陰合成的色身; 體以外有生命的一切眾生; 體以外有生命的一切眾生;器世間就是人身體依之而住的山河 大地。 大地。 “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天台宗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

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

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援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

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廷续至今不绝。

三论宗三论宗,中国佛教宗派。

隋吉藏创立。

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

此宗所依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

至法朗又加《涅盘经》。

即有4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每每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

此外《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都有较详细的疏解。

《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

关于此宗的专着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

法相宗法相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

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

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

八大佛教宗派

八大佛教宗派

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浅谈??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

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首先:“密富禅贫方便净”这句中说明了三大宗派的修持特点。

“密富”告诉我们,在八个宗派里面,如果要学密宗的话,在经济上必须是富有的。

密宗也称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

由于自称授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这种真言奥秘,若不经灌顶和秘密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现于人,因而得名。

又由于他修习在密想应,又称“瑜伽密教”。

密教本是公元七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中观,瑜伽)与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很快就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

那为何称为“密富”呢?因为密宗的坛场要布置的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或者是铜质的铸造,样式很多,并且要样样齐全。

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对于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所以要如法学密,经济上必须富裕,时间上相当空闲的人才好修学。

“禅贫”是不是说禅很贫穷呢?非也。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

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

又由于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故又称为“佛心宗”。

他渊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传统文化之中,于隋唐时正式创立,到唐未五代时达极盛,宋元以后仍继续流传发展。

那什么叫“禅贫”呢?如果你想学禅宗,没钱不要紧,因为禅者的修行生活,无论山林,水边,茅蓬,只在双腿一盘,就可参禅了。

古代禅宗祖师大德们,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杂果,穿提粗布麻衣,虽然生活是这样的清贫淡泊,但是他们的禅定之乐是无穷的。

“方便净”讲的是净土宗的修持特点。

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而得名。

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

相传东晋慧远大师曾在庐山邀集僧俗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慧远大师因此而被奉为净土宗“初祖”,净土宗也因此而称“莲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以及历代大德,依个人研究兴趣的不同,而对佛陀一代的教化作各种不同偏重性的探讨,加上个人的修持体验,而对经典产生种种的诠释,以自己所阐扬的最为代表佛陀的教义,衍变所及,乃渐渐形成各种的宗派。

在中国的八大宗派中,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时兴盛于隋唐盛世。

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

在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了创宗立派的新时期。

南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学风,佛教理论虽然趋向独立,但还没有能够对佛教本身不同的观点加以系统的综合和会通,独立的寺院经济也是处所属篇章:《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6/ 17
佛教的八大宗派虽是中国佛教的产物,但其根本依据均不离佛所说的教法。

每派都有其完备的体系和经典理论依据。

若细说之,则无法尽其意达其理,今据八大宗派的修持特点浅而说之。

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

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首先:“密富禅贫方便净”这句中说明了三大宗派的修持特点。

“密富”告诉我们,在八个宗派里面,如果要学密宗的话,在经济上必须是富有的。

密宗也称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所属篇章:《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8/ 17
“禅贫”是不是说禅很贫穷呢?非也。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

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

又由于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故又称为“佛心宗”。

他渊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传统文化之中,于隋唐时正式创立,到唐未五代时达极盛,宋元以后仍继续流传发展。

那什么叫“禅贫”呢?如果你想学禅宗,没钱不要紧,因为禅者的修行生活,无论山林,水边,茅蓬,只在双腿一盘,就可参禅了。

古代禅宗祖师大德们,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杂果,穿提粗布麻衣,虽然生活是这样的清贫淡泊,但是他们的禅定之乐是无穷的。

所属篇章:《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10/ 17
“方便净”讲的是净土宗的修持特点。

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而得名。

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

相传东晋慧远大师曾在庐山邀集僧俗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慧远大师因此而被奉为净土宗“初祖”,净土宗也因此而称“莲宗”。

而一般认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史人应该是唐代的善导大师,其先驱可上溯到昙鸾大师与道绰大师。

而之所以说是“方便净”是说修行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不管什么行业,身分,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修持的,所以最方便的修持方法,非净土宗莫属了。

所属篇章:《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11/ 17
其次“唯识耐烦嘉祥空”是讲唯识宗和嘉祥宗的特点。

“唯识耐烦”就是说学法相唯识的人必须要有耐烦的心。

法相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而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故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史人玄奘大师和窥基大师长住慈恩寺,窥基大师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瑜伽师地论》为该宗的根本经典,故也有称之为“瑜伽宗”。

此宗为什么要有耐烦的心呢?因为法相唯识宗里面的名相很烦琐,义理层次比较复杂,你如果不耐烦就无法把他的头绪搞清楚,一进入法相唯识宗里如堕云里雾中。

所以学唯识必须象学数学一样,要耐得住烦,才能学得通。

所属篇章:《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12/ 17
“嘉祥空”讲的就是三论宗的特点。

三论宗因以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为主要典籍而得名。

又因主张“诸法性空”也称“法性宗”。

为了区别也称法性宗的天台宗和华严宗,又称为“空宗”。

此宗自罗什大师译出三论以来,研究三论者代不乏人。

至隋吉藏大师而集大成,正式创立了“三论宗”。

之所以说“嘉祥空”是因为三论宗的吉藏大师在研究三论时,住在嘉祥寺,故把他称为“嘉祥大师”,又因为他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故又名嘉祥宗。

而此宗所依据的《中论》等三论的内容完全是阐明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以称他为“嘉祥空”。

所属篇章:《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13/ 17
接下第三句是“传统华严修身律”讲的是华严宗和律宗的特点。

“传统华严”是在说明华严宗的特点。

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又因其实际创史人法藏大师,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后人称法藏大师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该宗主要发掘”法界缘起”的旨趣,因而又有“法界宗”之名。

而所谓的“传统华严”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中国号称是大乘佛教的国家,中国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华严宗为中心的。

如近代的佛教领袖——太虚大师,虽然主张八宗兼弘,但以华严思想作为他信仰的根据。

《华严经》起源于印度,传到中国之后,经过中国祖师大德的智慧的融合,将华严法界缘起的思想发挥得最圆融最究竟,并提出种所属篇章:《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14/ 17
种的观法,寓哲理于实践中。

由于历代大德对华严思想所作的创新与发明,使华严哲学在中国佛教史上开出了奇葩,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传统信仰。

“修身律”开示了律宗的特色。

律宗以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

因其所依据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又称为“四分律宗”;又因创宗人道富律师常住终南山,而又名为“南山宗”或“南山律宗”。

佛教的律宗是讲究修身作人的。

如太虚大师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因为人格完成了才能成佛。

把人作好,修身完成才能进来步开发内心的光明智慧,而所属篇章:《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15/ 17
证悟最高的真理。

这是律宗给予我们的指示,所以称为“修身律”。

最后一句是“义理组织天台宗”显示了天台宗的特色。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创立最早的一个宗派,他渊源于南北朝,初创于隋兴盛于唐。

因其实际创始人智凯大师常期住在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宗”;又由于此宗奉《法华经》为主要经典,由此也称为“法华宗”。

在各宗派之中,对佛学义理,能建立严密的组织,有系统的加以阐发的当推天台法华为第一。

天台的智者大师将佛陀一代圣教分为五时,并按其所摄受的对象分为:顿,渐,密秘,不定等化仪四教,以及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

以科学的方式将三藏十二部经典,分门别类的归纳于不同根性的众生,并将修行的方式与证果的等次,所属篇章:《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16/ 17
一一加以分析比较,所以说到义理的组织方面,天台宗是最严密最有系统的。

以上概略的介绍了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各大特点。

同时此八宗不但同时兴盛于隋唐的盛世,并且都发挥了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和隋唐的治世昌隆相益成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

但是盛极一时的大乘八宗到了今天,有的已趋于衰落,有的虽然继续弘扬于世,然而已经比不上隋唐时代的盛况了
所属篇章:《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17/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