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起源

合集下载

宗教知识:佛教派别

宗教知识:佛教派别

佛教派别: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

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去世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

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

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

云南。

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人口700多万。

中国南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截止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约有信徒100多万。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佛教三大派别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发展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也有人说第一个阶段是原始佛教,第二个阶段是大乘佛教,第三个阶段是密教。

第二种说法的大乘佛教阶段应当是显宗阶段,密教也属于大乘佛教,但与显宗有很大差别。

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外传。

大乘佛教阶段传到中国内陆,后来发展成汉传佛教,所以汉传佛教的教义基本上是大乘佛教显宗的教义。

印度佛教往西藏传,有一个路线是从印度传过来,从印度传的时候,印度佛教已经到了第三阶段,是密教阶段。

密教传入了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特点就是显宗和密宗结合。

在部派佛教阶段或原始佛教阶段后期,佛教内部发生了辩论。

辩论的时候,主张大乘佛教的这一派僧人座位比较低,人多,所以叫“大众部”,主张原始佛教的这一部分僧人坐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叫上座部,上座部得名就是座位高。

上座部从南边往外国传,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区,从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也叫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三大派别。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佛教三大派别都齐全的国家。

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修法是显密结合,属于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其教义和修法更多地保留着佛教的原始面貌。

藏传佛教中也包含者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南传佛教还是有共同的基础的。

佛教的传入现在一般认为,佛教是在大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由印度从西域传入的。

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

到了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四十二章经》。

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

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

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

《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中国道、儒、佛三大教派创始人,到底谁是老大?

中国道、儒、佛三大教派创始人,到底谁是老大?

中国道、儒、佛三大教派创始人,到底谁是老大?儒教主张“仁、义、礼、智、信”;佛教主张“生、老、病、死、苦”;道教主张“金、木、水、火、土”。

中国本土以儒、道两家学派为主,佛教传入以后,由于一些帝王的崇佛,以及佛教作为一种新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生气和丰富内涵,使佛教成了三教的中心。

但在历史的长河,三个教派互相汲取,相互融合,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初见三教并列,虽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满足不同阶级精神世界的需求。

•唐宋时期是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佛教壮大的阶段,三个教派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

•元明清时期是成熟的阶段,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传统中国文化氛围圈。

道家创始人:老子(约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姓李名耳,字聃。

华夏族,出生于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约公元前551至公元前479年之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佛教创始于我国佛教体系

佛教创始于我国佛教体系

佛教是我国现有五大宗教中历史比较悠久,影响也比较大的一个宗教。

在我国有2000余年的历史。

佛教虽然来自印度,但其成熟和发展是在中国完成的,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的中国佛教是传统的中国佛教的继承和延续,并随着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

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去世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

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

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

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

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

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传佛教界首先与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种剥削制度,佛教事业日益发展。

1953年6月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圆瑛法师当选会长。

2010年2月,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传印长老当选为新一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中国的宗教的起源

中国的宗教的起源

中国的宗教的起源中国的宗教的起源中国有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其中土生土长的只有道教,它产生于东汉中叶。

有苦难的地方就容易产生宗教。

东汉中期以后,统治日益腐朽和黑暗,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

道教便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孕育而生。

道教的产生和其思想、方术的渊源关系密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燕齐一带出现的鼓吹长生不老术的神仙方士,用战国时齐人邹衍的五行阴阳学说解释方术,从而形成了所谓神仙家,即方仙道。

2、古代的宗教思想和巫术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顶礼膜拜,视之为神灵,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天神、地抵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把其中的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

殷商时人们认为,卜巫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可以通鬼神,依仗巫术可以为人们祈福避灾。

道教吸收和继承了这种巫术。

3、黄老思想学说在传说中,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

黄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义的因素。

许多神仙方士把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相结合。

至东汉,他们进一步将黄帝、老子神秘化,又由着重尊崇黄帝,转而推崇神话后的老子,逐步形成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并与方仙道逐步合流,这是早期道教的前身。

4、世俗传说随着道教的发展,又把民间传说中的各路神仙融人道教。

比如“八仙”,比如阎王与十八层地狱、玉皇大帝等,因此道教完全是中华民族的世俗宗教。

5、纬神学说“纬”是一种宗教性的预言;纬是相对于儒家经典而言,即用图的观点结合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来解释儒家经典,推验灾异祯祥,这种风景由西汉儒生董仲舒首倡,继而形成了纬之学,致使儒家经典宗教化。

西汉末至东汉初,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纬之学盛行,儒生与方士逐渐合流,造成极为浓厚的宗教气氛,这极大地推动了道教的形成和出现。

基督教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崇奉耶稣为救世主。

分为许多派系,包括罗马公教(在中国亦称天主教)、正教(亦称东正教)、新教(在中国通称基督教或耶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较小派系。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天台宗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

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

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援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

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廷续至今不绝。

三论宗三论宗,中国佛教宗派。

隋吉藏创立。

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

此宗所依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

至法朗又加《涅盘经》。

即有4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每每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

此外《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都有较详细的疏解。

《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

关于此宗的专着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

法相宗法相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

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

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

中国佛教宗派之天台宗、华严宗

中国佛教宗派之天台宗、华严宗

②圆顿止观 圆:正确全面 顿:体悟或顿悟 止、观:静止或止息妄念称“止”,真智通 静止或止息妄念称“ 认识诸法,发起正智称“ 达,认识诸法,发起正智称“观”。由止成 由观资止,两者互成为止观。 观,由观资止,两者互成为止观。 止属定,认识诸法皆空;观属慧,把握诸法 止属定,认识诸法皆空;观属慧, 实相,观照假有。 实相,观照假有。
華嚴宗
華嚴宗
依《華嚴經》而立宗,故名華嚴宗。此宗 華嚴經》而立宗,故名華嚴宗 華嚴宗。 乃以陳隋間杜順和尚為始祖, 杜順和尚為始祖 乃以陳隋間杜順和尚為始祖,後來因為 所發揚, 賢首國師”法藏所發揚 故又名“ “賢首國師”法藏所發揚,故又名“賢首 此宗主要發揮“法界緣起”的旨趣, 宗”。此宗主要發揮“法界緣起”的旨趣, 論一切萬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論一切萬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切互 不相礙、互融互入。修法界觀, 不相礙、互融互入。修法界觀,以高度平 等的眼光,體察萬事萬物, 等的眼光,體察萬事萬物,憑此證入一真 法界,即得佛智,故又名“法界宗” 法界,即得佛智,故又名“法界宗”。
.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為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 假名假觀也;若一切法即一法, 假名假觀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說即是 空觀也;若非一非一切者, 空,空觀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 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 觀。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是為 總空觀;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 總空觀;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 是為總假觀;一中一切中,無空、 是為總假觀;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 是為總中觀。 中,是為總中觀。”《摩訶止觀》
法藏的學說, 法藏的學說,繼承 智儼法界緣起的思 想而有所發展。 想而有所發展。他 宣導法界緣起 法界緣起的理 宣導法界緣起的理 並用四法界 四法界、 論,並用四法界、 十玄無盡、 十玄無盡、六相圓 等法門, 融等法門,來闡明 圓融法界無盡緣起 圓融法界無盡緣起 的內容。 的內容。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之关系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之关系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之关系中国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国家,而儒释道三教是中国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三个教派,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虽然三者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但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渗透的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古代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教之间的关系。

一、儒、释、道三教的根源和发展儒教是一种思想体系,它起源于周朝晋国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的思想强调礼制、仁爱、忠诚、德行和教化,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中国历史上,儒教一直是主流思想,它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文化和道德。

释教是佛教的一个分支,由印度的释迦牟尼(公元前563年-公元前483年)创建。

佛教起源于印度,强调人生苦难的解脱和超越,讲求修行和觉悟,包括戒、定、慧三学以及八正道等内容。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汉代佛教翻译团队的翻译和整理,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

道教起源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不过它的学派体系在汉代才逐渐形成。

道教强调道(天地自然法则)的悟性和礼教无用论,倡导“无为而治”,反对强权统治,提倡陶冶情操和个人修行。

二、儒释道三教的共通点儒、释、道三教在某些方面有共通点,归结于同样的文化背景和思想上的共鸣。

首先,三者都强调修身养性和人伦关系,讲求道德修养和忠于自己的职责。

在很大程度上,三者都认为个体需要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向完美,以便实现人的尊严,个人成就与社会和谐。

另外,三者都认为人类社会应该遵循正义、真理和道德准则,以实现公平和共同的价值观。

三、儒释道三教的互动和交融儒、释、道三教并非相互独立的体系,而是长期以来相互影响、学习和借鉴。

首先,由于儒、道、释三教在文化学问上的巨大贡献,相互借鉴和交流的现象始终随处可见。

其次,由于中国历史上的明、清两个朝代,儒教的主导地位与宗教权力的合法性一度形成了一种制度化,而各种宗教政策的出台也渐渐把佛教和道教逐渐纳入到儒教体系之后。

当时即使是与执政统治相对立的道教,也经常与儒家的思想体系直接接触,批判自身的“心魅之障”的同时强调自身的社会存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汉地佛教的起源
自从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译介的发展,佛教越来越被更多的中国人所理解与接受。

到了南北朝时期(420-589),由于佛经的大量翻译,出现了诸多的佛教学派。

这些佛教学派各自以研究一部分佛典佛经为宗旨,独尊一经一论,各学派分别以大小乘佛教的佛典佛经中的某一部为研习对象,进行不同的阐释,互相辩论、争鸣。

佛教学派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为佛教宗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到了隋唐时期(589-907),为了满足各个阶层广大佛教徒对教义、教规和修持的要求,以适应佛教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各个佛教寺院的经济利益,从印度传入的“判教”(也称教相判释)得以广泛流行。

佛教各宗派为了树立自家的理论权威和地位,对佛教的经典著作和各派教义作出了不同的综合分类,判别浅、深、大、小、权、实、偏、圆等,判定哪一部佛经、哪一种教义是佛祖的最终和最圆满的说法,同时把自家的阐述理论摆在最高地位,以此作为立宗的依据,这就是“判教”。

这样,中国佛教宗派产生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八大宗派。

二、藏传佛教的起源
藏传佛教的经典以藏文为主,因主要在西藏形成和流行,故得名。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为藏语,是上师的意思。

7世纪,西藏赞普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尼泊尔公主布丽库蒂(一译墀尊)和唐代文成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了佛教,他还专门为两位公主建造了惹摩伽寺和大昭寺,用以供奉佛像。

松赞干布积极支持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组织人员将佛经翻译成藏文。

650年,松赞干布去世,西藏佛教发展陷入缓慢时期。

8世纪时,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宗教。

9世纪,赞普朗达玛禁止佛教流行,使得佛教传播在西藏中断了一百多年。

10世纪末期,在新兴封建领主阶级的支持下,佛教以喇嘛教的形式得以复兴。

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又称笨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产物。

13世纪后期,由于元朝统治阶级的支持,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逐步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并将该教传入蒙古和中原等地区。

藏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教派,主要有七大宗派。

三、云南上座部佛教的起源
古印度原始佛教分化以后,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两个派别。

据史载说,释迦牟尼逝世后二百年,阿育王举行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派传教师向周围国家和地区传播上座部佛教,其王子摩哂等比丘被派往今斯里兰卡创立以大寺为中心的上座部佛教僧团。

约公元前1世纪,在斯里兰卡举行上座部佛教第四次结集,首次用巴利文将上座部佛教三藏记录成册。

11-14世纪,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确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

国为最初到南亚、东南亚一带传播佛教的比丘属于上座部,所以南传佛教徒便称它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又因为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属于巴利文语系,所以又称巴利佛教。

目前,南传佛教传播的地区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以及我国云南地区。

云南上座部佛教属于中国三大佛教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地区的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和部分佤族以及其他民族部分民众之中。

由于信徒以傣族居多,所以又称傣族佛教。

在6-7世纪时缅甸系佛教曾传入云南,后由于战争等原因而绝灭;8世纪以后治地佛教也曾影响这一地区;12世纪,泰国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地区,紧接着缅甸佛教再次传入;15世纪后有了很大的发展,直至今天。

云南上座部佛教的教义较多地保持原始佛教精神,它尊崇释迦牟尼为唯一的教主,不承认释迦牟尼以外还有其他诸佛、菩萨的存在,因此佛寺中普遍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只使用巴利文佛经;注重“自度”,通过个人努力,以期达到阿罗汉最高果位;以四谛、八正道、十
二因缘等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修持八正道、戒定慧;僧侣保持托钵化缘、过午不食、雨季安居等教规;将释迦牟尼的诞生、成道、涅槃合并在一起纪念,称作泼水节。

云南上座部佛教与其他佛教一样,也有几大派别(主要有五大宗派),每派又有若干支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