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宗教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宗教的发展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北印度的迎毗罗卫国,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大盛于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后世佛教徒尊称乔达摩·悉达多为“释迎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汉传佛教源于印度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我国。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所走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陆路,经由中亚细亚到我国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另一条是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广州,即通过南海路线进入中国内地。佛教逐渐传播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二.汉传佛教建筑的演化

1. 东汉时期

佛教在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并迅速被中国文化吸收同化,其建筑形式自然也不例外。最为明显的改变自是窜堵坡这一佛教建筑制式,刚一进入中国,便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与中国楼阁式建筑结合,演变成中国化的“塔”这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塔”这种音意形得兼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所撰《字苑》一书。“塔”字,蕴涵了梵文Stupa和巴利文thup。的音义,又从“土”旁,表明原为埋葬佛骨的土家之意。最早见于中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期的洛阳白马寺,其中即建有齐云塔,是中国“塔”之起始。至于白马寺本身形制布局,己未有留存,但据北齐魏收所撰《魏书》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可见其时间寺院布局承接印度形制,以“塔”为中心。

2.两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得以大量涌现,而且这段时期,也是佛教建筑开始中国化,外来的建筑风格与本土的建筑风格开始交错融合的一个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二十四史·南史》亦曰:“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可见盛况。现存中国四大石窟,即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亦均为该时期所始建。就形制而言,佛寺一方面遵循古制的以塔为主的佛寺仍据重要地位,如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另一方面,以殿堂为主的佛寺开始涌现,这也是当时权贵所谓“舍宅为寺”现象的一种结果。就细节装饰而言,外来的火焰形拱门与中式的外檐柱廊、斗拱等同时出现在石窟寺中,反映了不同建筑风格的交融。

3.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佛教建筑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风格开始稳定下来,佛教建筑的中国化进程也日呈完备之势。虽因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灭法”,完整寺院群没有留存,但据史料考证,当时佛教建筑大型佛寺多以对称性布局著称,而在中轴线上,殿堂已日渐成为寺院之中心,佛塔则偏居一侧,或退居其后。佛塔的建筑风格也从中国式楼阁建筑中汲取更多元素,更加体现中国化的建筑风格,而建筑材质的发展,也使得楼阁式塔更多以砖石结构出现,虽然这种砖石结构有仿木结构的影子。唐代所遗留之塔,其典型如西安小雁塔,为方形楼阁式塔。

4.宋辽金元时期

直至宋、辽、金、元时期,中国佛教建筑基本已成定制。以佛殿为核心而建

立起的佛寺布局形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多进庭院式布局,也就自然呈现出全然中国化的新秩序。其典型便是宋代禅宗首创的“伽蓝七堂”制式。所谓“伽蓝七堂”,意指具备七种主要殿堂的寺院。其名称与配置因时代、宗派之异而异。如禅宗一说为: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库房、东司、西浴。元代开始推崇藏传佛教即喇嘛教,因此喇嘛寺从藏族地区开始向中原地区蔓延,但并未对汉传佛教建筑造成较大影响。反而元代以后,中原喇嘛寺院渐渐受到汉地建筑文化传统所影响,较以前在藏族地区依山就势的建筑风格而言,其布局变得较为规整,也开始讲究中轴对称。宋元时期的佛塔,承接之前的发展,进入砖石结构的高度发展期,还存在有砖身木檐的混合结构,密檐式与楼阁式塔各放异彩。同时,塔的平面上,六角形和八角形速取代四方形。带有强烈异域风格的喇嘛塔,也随元代推崇喇嘛教之际,进驻中原。

5.明清时期

明清之时,佛寺的伽蓝制度已有定式,大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再后是藏经楼。两侧对称布置回廊、配殿、配屋等。这种格局的空间秩序,循序渐进、主次分明,彰显着中国古代崇尚对称、秩序、等级、和谐的理念。但从佛寺的整体平面来看,完备也就意味着停滞,因此不再有太多改变。明清时期的佛塔的艺术几近圆满,塔的形式众多而各有魅力,塔也不仅限于佛教建筑,道教、伊斯兰教均有所建造,而民间也因种种原因,建造了风水塔、料敌塔、航标塔等等不同用途的塔,这些塔反映出佛教建筑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三.汉传佛教建筑的布局

汉传佛教建筑的布局与其建筑的演化息息相关。随着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以塔为中心的布局也随之朝着以殿为中心的布局发展,日臻成熟,直到形成“伽蓝七堂”的稳定模式。

1.以塔为中心到以殿为中心的转变

佛寺布局的印度制式,原本是以塔为中心,其四周以方形广庭与回廊门殿环绕。而初入中国的佛寺形式,也仍受此所制。而且佛寺以塔为中心缘起佛塔所具有的特殊宗教意义。因佛塔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和精神象征所在,故拜塔与绕塔念佛诵经是崇佛礼佛的主要形式。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布局常见于宫塔式和楼塔式建筑型制。后于南北朝时期,佛寺殿堂开始出现并发展,在唐宋时期最终取代佛塔成为全寺中心,确定了以佛殿为主的佛寺形式。直至明代,佛寺形式完全定制,形成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的中国式佛寺格局。佛殿为主的佛寺形制,也就成为中印佛寺的重要区别之一。这种形制的出现和发展,既是南北朝贵族“舍宅为寺”的结果,也是符合中国实用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更与中国化的佛教强调佛像崇拜和佛的入世有关。殿堂的出现首先在于它具有实用性。佛教建筑型制从宫塔式到楼塔式的变化,意味着造像奉祀的形式逐步取代了瞻礼象征性建筑的形式,供佛诵经的精神崇拜开始由建筑的外部空间转向内部空间。由于佛教影响迅速扩大,崇佛礼佛者与日俱增,楼塔内部狭小的空间难以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佛事活动需要,注定将寺院的中心地位让于拥有宽阔室内空间的殿堂。选择殿堂作为佛寺中心还在于殿堂的政治属性按照等级制度,殿堂属于高级建筑,只有帝王议政、大典和寝宫才有使用的特权。由于佛教不断世俗化,趋向于依附皇权政治,所以佛教被特许在殿堂内供奉佛像,礼佛诵经,享受了与天子理国同样的殊荣。

2.汉传佛教建筑的一般布局

汉传佛教的建筑一般布局完全承袭了中国汉民族传统的营造方式,采用纵轴式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