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特点

合集下载

神秘的中国佛教的作文范文

神秘的中国佛教的作文范文

神秘的中国佛教的作文范文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重要的佛教传承地之一。

它融合了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佛教文化。

下面将介绍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教义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发展历史中国佛教的传入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

最早的佛教传教士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他们带来了佛经和佛教教义。

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佛教逐渐融合了中国的思想和信仰体系,与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合并。

中国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兴盛起来,成为一种主流的信仰。

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改革,佛教的地位有所波动。

宋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的佛教寺庙和文化名人出现在这个时代。

明清时期,佛教继续传承发展,但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压制。

二、教义特点中国佛教的教义包含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同时也融入了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传统。

其中,强调“三宝”即佛、法、僧,以及“四谛”即生老病死、痛苦原因、止苦方法、解脱境界。

此外,中国佛教还重视修行和菩萨道德观。

中国佛教以禅宗和净土宗为主要流派。

禅宗强调禅定和悟道,注重体验和直觉的力量,代表人物有达摩祖师和僧璨大师等。

净土宗注重信仰与念佛修行,重视通过念佛得到生生世世的净土,代表人物有慧远和尚等。

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佛教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对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五大名山如武当山、峨眉山等成为风景胜地,吸引了无数游客。

中国佛教也对社会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慈悲和智慧,教导人们学会宽容和关爱他人,推崇个人修行以及同众人利益的理念。

佛教的寺庙和活动场所成为人们寻求心灵平静与宁静的场所,并为社会提供了慈善和教育服务。

总之,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和人民。

历史趣谈汉传佛教有什么特点 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

历史趣谈汉传佛教有什么特点 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传佛教有什么特点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
导语:汉传佛教,是印度佛教经过中国中原地区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和藏传佛教同属于大乘佛教,但是在几千年的传播和发展中,已经和本地的文化习俗相
汉传佛教,是印度佛教经过中国中原地区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和藏传佛教同属于大乘佛教,但是在几千年的传播和发展中,已经和本地的文化习俗相结合,汉传佛教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这和印度佛教,日本佛教等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汉传佛教的特点,从外在形式上就很能区分,国内出家僧侣都姓“释”,比如少林寺住持释永信,这是因为佛教初传入中国时,晋朝的高僧道安法师有感于,出家人保留俗姓不符合出家人的本意,“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

”于是,后世出家人皆改姓“释”,汉传佛教的特点,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就是僧人不吃素,这和汉传佛教相近的日本佛教就不一样,日本佛教是没有持素的戒律的,而且印度佛教和东南亚地区的佛教也没有这个戒律,这就是汉传佛教的本地化特征了,原本,佛教在印度兴起时,佛教徒行乞时是不分荤素的,只要有施舍都会吃。

在以后的发展中,也没有荤素的区分,只是传入中国后,中国古代统治者在信仰佛教时,加入自己的信仰偏好,相传梁武帝敬佛,为母亲做法事时,见宫中僧侣吃肉有伤哀悼,于是就下令不许出家人吃荤,于是汉传佛教戒荤就流传下来了,这是汉传佛教和其它佛教的显著特点。

在西藏地区流行的藏传佛教中,也没有持素的戒律,可以看出,佛教的发展是和当地的文化有很大影响的。

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
印度佛教自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中原,经过了长期的传播和发
生活常识分享。

文化研究知识: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与价值

文化研究知识: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与价值

文化研究知识: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与价值当代藏传佛教是世界上最广泛的佛教之一,它在西藏、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和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所传承和发展的宗教理念和实践上,也体现在与社会、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上。

一、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1.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自由当代藏传佛教延续了佛教源远流长的传统,更注重以内心的安宁与自由为重,强调在日常生活及精神生活中化解痛苦,增加幸福感。

其教义推崇菩萨真实实现的方式即“四无量心”为内心带来平和与喜悦。

2.注重修行的个体化和中道主义当代藏传佛教强调修行的个体化和中道主义,即不走极端,不偏执于某一个方面。

修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因缘随缘修行,有所创新和调整,寻找适合自己的修行路径。

这也体现了藏传佛教文化的包容性和灵活性。

3.尊重生命,强调自我净化当代藏传佛教尊重生命,强调对身心受苦的缓解,尤其注重自我净化。

在诠释生命意义,提高生命品质方面,藏传佛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价值1.帮助人们寻找内在的安宁与快乐当代藏传佛教强调内在的平和与喜悦,提倡通过修行实现个体自身的心灵解放,从而帮助人们寻找到内在的安宁与快乐。

2.促进人类文明与进步的交流与融合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价值也体现在它与其他宗教、文化和学术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上。

借助当前科技手段,越来越多的人对藏传佛教文化领域进行了探究,同时也促进了其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3.传承与守护文化遗产当代藏传佛教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使其成为了守护文化遗产的重要角色。

藏文与书法、绘画、雕塑、建筑以及音乐等领域的交融,展现出藏传佛教文化的综合性和独特性。

在继承与发扬各民族和宗教文化方面,藏传佛教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当代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和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所传承和发展的宗教理念和实践上,也体现在与社会、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上。

藏族文化 藏族的佛教文化有什么特点

藏族文化 藏族的佛教文化有什么特点

[键入文字]藏族文化藏族的佛教文化有什么特点藏传佛教与传统的佛教不同,它是传入西藏的一个佛教分支,是以密宗传承为主要特色的宗教。

而在藏族的历史上藏传佛教对藏族的文化、生活与思想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也就是“雍仲本波佛法”(简称“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如来正法。

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

2013 年7 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

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

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

在藏传佛教的教派中,不单单是宁玛派,连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也都在运用着“本教”中的世间本教仪轨,包括、医学、天文、历算、招财、招寿、替身仪轨、烟供等等,“本教”仅仅在烟供、荟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种仪轨就超过了五百多涵,其内容也非常广泛丰富。

我们现代藏民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

比如藏民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

藏民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1。

唐代佛教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研究

唐代佛教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研究

唐代佛教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研究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期之一,因其繁荣的文化、政治和经济而著名。

佛教文化在唐代的发展也被视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究唐代佛教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和社会。

一、佛教文化在唐代的特点1. 大规模传播和发展在唐代,佛教经历了一次巨大的传播和发展,迅速扩展到了中国各地。

根据历史记录,唐代有大量的佛教寺庙、僧侣和信徒,这为佛教的发展和影响奠定了基础。

2. 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佛教文化在唐代积极参与和推动了文化交流。

佛教对汉儒学、道家思想和其他宗教或哲学体系的交流有很大的贡献。

这种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多元化,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

3. 推广译经和创作佛教文学作品唐代是佛教译经史上的黄金时期,大量的佛经被译成中文,对中国文化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唐代的佛教文学也达到了高峰,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文学遗产。

4. 倡导敬佛、供佛、参佛佛教在唐代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神圣的信仰,对人的行为和品德有强烈的影响。

唐代的民众通常会尊重佛教,参加佛教活动,供奉佛像,并推崇佛教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二、佛教文化在唐代的影响1. 建立了佛教文化传播的基础唐代佛教的传播奠定了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基础,为后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代佛教的译经、文学、婆罗门、哲学和宗教思想广泛地与其他文化体系相互渗透和交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氛围。

2. 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唐代佛教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伦理的影响。

佛教不仅带来了一种新的精神信仰,而且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个人行为和政治体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 佛教文化影响了中国和世界唐代佛教文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而且对世界其他地区也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东南亚和日本的佛教信仰和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这使得唐代佛教成为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

谈到佛教的各宗各派,追溯佛陀最初创教之时,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而说了种种的法门并未曾提到宗派的分别。

到了后代,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历代大德,依个人研究兴趣的不同,而对佛陀一代的教化作各种不同偏重性的探讨,加上个人的修持体验,而对经典产生种种的诠释,以自己所阐扬的最为代表佛陀的教义,衍变所及,乃渐渐形成各种的宗派。

在中国的八大宗派中,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时兴盛于隋唐盛世。

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

在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了创宗立派的新时期。

南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方法。

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土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

佛教的八大宗派虽是中国佛教的产物,但其根本依据均不离佛所说的教法。

每派都有其完备的体系和经典理论依据。

若细说之,则无法尽其意达其理,今据八大宗派的修持特点浅而说之。

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

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首先:“密富禅贫方便净”这句中说明了三大宗派的修持特点。

“密富”告诉我们,在八个宗派里面,如果要学密宗的话,在经济上必须是富有的。

密宗也称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

由于自称授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这种真言奥秘,若不经灌顶和秘密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现于人,因而得名。

又由于他修习在密想应,又称“瑜伽密教”。

密教本是公元七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中观,瑜伽)与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很快就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

那为何称为“密富”呢因为密宗的坛场要布置的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或者是铜质的铸造,样式很多,并且要样样齐全。

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对于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所以要如法学密,经济上必须富裕,时间上相当空闲的人才好修学。

“禅贫”是不是说禅很贫穷呢非也。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

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

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的特点

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的特点

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的特点张嘉豪201311240001 13级口腔五年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其全名为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

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传入中国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时期。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是其信徒众多,更表现在其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1.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佛教,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两汉之际。

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也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

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

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

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

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

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

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掺杂了佛教思想。

论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

论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

论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摘要】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基本精神,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些内容,为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有所发展和创新。

在漫长的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佛教形成了它鲜明的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思想特点,本文在对佛教发展史的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基本特点做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中国佛教基本特点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正式传入中国以来,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两千年前传入的异邦宗教,在两千年来的演变中,深深打上了中国的烙印,逐步演变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契合的中国佛教,并与儒、道两教一起,成为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之鼎的三根主要支柱。

那么,中国佛教有些什么基本特点呢?一、与儒家、道家相融合。

佛教初传入中国,势力甚微,要想在中国生根发芽,得到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各利益集团的支持,就必须尽快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寻找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

中国文化的背景,总合言之,乃是以儒家及道家的思想为两条主流。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和社会关系,道家重视个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调和与统一。

佛教到了中国,为了顺应儒家所注重的伦常关系与道家放任自然,便以戒律精神来配合儒家的道德生活,复以禅定与智慧的内容,诱导道家的自然主义。

从历史上看,佛教来华之时,正值黄老神仙方术在中土社会盛行,初传的佛教也就把佛陀描绘为“轻举能飞”的“神人”,把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阿罗汉”描绘为“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①。

在依附神仙方术的同时,佛教还十分注意对灵魂不死、鬼神崇拜等中国传统宗教观念的调和,例如把佛教的轮回说与中土的灵魂观结合起来。

认为人如果行恶,死后“魂神”就会“人泥犁、饿鬼、畜生、鬼神中”;如果行善,则会“或生天上,或生人中”。

又如,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有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而佛教在初传中国时,还一直坚持印度佛教沙门不拜君亲的传统。

这一传统由于与中国的理论纲常相冲突,所以不断产生纠纷与争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现存的三大佛教派别分别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三大佛教,均在我国有所流传。

其中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完全是在我国成长起来的,并传播到其它国家,所以中国又称为佛教的“第二故乡”。

两千年年前传入中国的异邦宗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即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又让佛教有了新的变化。

正是这样,外来的佛教,逐渐演变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密契合的中国佛教,并于儒、道教在一起,成为支撑着中国传统文化之鼎的支柱。

而中国佛教也以它独特方式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人们。

1 中国佛教的融摄性
中国佛教的融摄性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摄,其次是对佛教内部各种思想学说的融摄[1]。

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方面,不少研究者已经指出,佛教初传时期,曾经有一个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

由于印度佛教本身并不同意,随着历史的发展又出现不同的派别,各种学说歧义颇大。

在印度,各种不同派别斗争激烈,有时为了某种学术胜负,不惜生命代价。

但中国佛教宁愿用理性方式,把各种不同的观点融合在一起,排定逻辑的次序,消除矛盾,达到高度和谐。

其后出现宗派,但当个各宗派之间纷纷不已的时候,总是会有相应的机构出现做会融工作。

我认为中国佛教发展在一种有选择地融摄与积极地协调。

在事务发展的过程中,矛盾的产生是绝对的。

但中国佛教总是一种力量,力图融摄诸种异质因子,使之趋于和谐。

这就是中国佛教融摄性之所在。

2 中国佛教的创造性
中国佛教不仅具有融摄教内外诸种异质因素的能力,并且具有在融摄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学说或理论,从而使自己提升或者推进一步的能力。

这就是中国佛教能够长时间保持生机勃勃的原因。

最典型地反映中国佛教的创造性的是中国佛教宗派的出现。

禅宗虽然以“禅”命名,但他们所谓的“禅”与印度佛教的禅定已经完全是两回事。

相当多的一批僧人平时不读经,又不坐禅,只是直截了当地在建立佛教世界观的上下工夫。

他们这种修行方式与印度佛教大相径庭,实际上是传承了中国儒家的个人修养。

正因为禅宗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对印度佛教做了一大创造,所以他成为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

3 中国佛教的协调性
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的产物。

文化水平有高有低,文化的传播也有一种“势差”现象[2]。

亦即文化只能由高发生影响,不能反过来由低度发展的文化去影响,不能发过来影响、改造文化高度发展的文化。

中国历史上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即使一时在政治上占着支配地位,但最终不得不接受高水平汉文化的意识形态,就是雄辩的例证[3]。

但是,就中印文化交流而言,两大民族文化水平大体相当,没有明显的势差。

因此,佛教在中国,对于能够被自己融摄的中国文化,就尽量融摄之。

而对于不可能被自己融摄的内容,则尽量协调之。

佛教在与儒、道教的总体关系上,佛教则一直非常清醒地采取协调的立场。

在中国以宗法制为中心的文化结构中,孝道是人的立身之本;而印度教本来就不讲孝,只是联系轮回转世来解释亲子关系。

但是,为了于中国文化取得协调,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大力宣扬佛教与孝道的统一。

由于中国佛教具有协调性这种功能,使得佛教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以利于本身的发展。

4 中国佛教的适应性
如何最大限度地得到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以及各利益集团人们的支持,是佛教能够顺利发展的关键。

而佛教恰恰具有这种尽量适应社会各个不同层次人们的不同需要的能力[4]。

中国佛教的构成内涵复杂,其中具有比较高深的哲学形态,又有比较粗俗的信仰神态。

所以能满足知识分子玄奥的哲学思辨要求,又能满足一般民众急功好利的世俗愿望。

对在位帝王将相,它承诺延祚增寿,赐福加禄;对失意的文人骚客,它提供精神避风巷。

对有意为善者,它答应来世的幸福;对作奸犯科者,它提供了赎罪的方法[5]。

总之,任何人只要信仰它,就都可以在它那里各取所需。

从而使它在社会各阶层中都能得到支持者。

5 小结
中国佛教受到的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影响。

自秦汉以来,中国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高度集权专制主义国家,国家权力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也不允许任何力量和它相抗衡。

在历史上,中国的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
利益支持佛教,也曾经因为佛教势力过大而毁释佛教。

从总体上来看,国家始终制导着佛教,并在佛教的发展中实现着自己的意志。

中国佛教从而从各个方面上去适应着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自古以来,中国基本上保持一种大统一的格局。

即使在各个地方政权割据的时代,中国人也认为统一是正常的,而分裂是不正常的。

各种分裂势力以大统一为己任,或以奉某一政权为正朔。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良好的素质与深层意识,但它不但吸收、会融印度佛教成为中国佛教融摄性、协调性、创新性、适应性相得益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