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上学期第二十周晶体常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晶体 教案高中

晶体 教案高中

晶体教案高中教案标题:晶体教学目标:1. 了解晶体的定义、特征以及晶体的分类;2. 掌握晶体的结构和形成过程;3. 理解晶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4. 能够应用晶体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晶体的定义、特征和分类;2. 晶体的结构和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 晶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晶体相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投影仪、幻灯片、晶体样品等;2. 教学资源:教材、参考书籍、相关实验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晶体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引发学生对晶体的认知和思考:你们对晶体有什么了解?晶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晶体的定义、特征和分类,通过幻灯片和实物样品进行示范;2. 介绍晶体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晶体的基本组成和形成原理。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晶体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晶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其中的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晶体的应用领域和潜在问题。

四、实验探究(20分钟)1. 进行晶体的制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晶体的形成过程;2.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展示一些晶体的特殊形状和特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晶体的研究领域和前沿技术。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晶体的定义、特征、分类和结构;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导入引发兴趣、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晶体的相关知识。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晶体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部分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晶体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高中化学学案——晶体的常识 教案

高中化学学案——晶体的常识 教案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教学目标】1、了解晶体的初步知识,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学会识别晶体与非晶体的结构示意图。

2、知道晶胞的概念,了解晶胞与晶体的关系,学会通过分析晶胞得出晶体的组成。

3、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觉得物质性质”的客观规律。

【教学重点】晶体、晶胞的概念。

【教学难点】计算晶胞的化学式。

【教学过程】[导入]走进化学实验室,你能见到许多固体,如蜡状的白磷(P4)、黄色的硫黄、紫黑色的碘(I2)和高锰酸钾(KMnO4)、蓝色的硫酸铜(CuSO4·5H20)、白色的碳酸钙等。

放眼世界,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矿物也都是固体。

你一定还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更多的固体,如金属、玻璃、陶瓷、砖瓦、水泥、塑料、橡胶、木材……你是否知道固体有晶体和非晶体之分?绝大多数常见的固体是晶体,只有如玻璃之类的物质属于非晶体(又称玻璃体)。

晶体与非晶体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呢?今天我们开始学习…。

[板书] 第三章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第一节晶体的常识[投影]常见的晶体(或展示实物):[思考]晶体规则的几何外型与组成晶体的微粒在空间的存在什么关系?[有(能自发呈现多面体外型)[自动发生的过程。

不过,“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要一定的条件。

例如,水能白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但不打开拦截水流的闸门,水库里的水就不能下泻。

晶体呈现自范性的条件之一是晶体生长的速率适当。

熔融态物质冷却凝固,有时得到晶体,但凝固速率过快,常常只得到看不到多面体外形的粉末或没有规则外形的块状物。

[板书]1、晶体的自范性即晶体能白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投影]图3-1天然水晶球里的玛瑙和水晶。

[讲述]最有趣的例子是天然的水晶球。

水晶球是岩浆里熔融态的Si02侵入地壳内的空洞冷却形成的。

剖开水晶球,常见它的外层是看不到晶体外形的玛瑙,内层才是呈现晶体外形的水晶。

其实,玛瑙和水晶都是二氧化硅晶体,不同的是,玛瑙是熔融态Si02快速冷却形成的,而水晶则是热液缓慢冷却形成的。

高二化学《晶体的常识》教案新人教版

高二化学《晶体的常识》教案新人教版

高二化学《晶体的常识》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书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差异;
(2)知道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基本方法;
(3)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
(4)掌握晶胞的定义;
(5)掌握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晶胞的空间结构,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方法,认识化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晶体的特点 3.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系呢?这节课来学习第三章

差异
自范
在微观空间里是周期性的
)各向异性:导电、导热、强度、光学
)对称性:内部和外形都有
)硬度:可在玻璃上划

第2课时
【回顾】晶体的特点,如
【讲述】图
定相等,也不一定互是指所有晶胞都是平行排列
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的任务是针对高中化学选修三中的晶体常识进行深入讲解。

晶体是化学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涉及到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宏观性质。

本节课将围绕晶体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质以及应用等方面展开,旨在使学生掌握晶体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原子结构、化学键等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

此外,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晶体知识对他们而言仍属于新领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索和学习。

通过对晶体常识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后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晶体的基本概念,了解晶体的分类及特点;(2)理解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晶体知识解释一些现象;(3)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实验仪器观察晶体,提高实验操作技能;(4)掌握晶体生长的基本方法,了解晶体制备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等逻辑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晶体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3)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晶体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2)引导学生认识到晶体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实验态度,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4)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5)教育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观。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教师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节奏,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高中化学晶体的教案

高中化学晶体的教案

高中化学晶体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晶体的概念,并掌握晶体的结构和特点;
2. 掌握晶体的分类及特性;
3. 了解晶体的生长原理和条件;
4. 掌握晶体的应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教学内容:
1. 晶体的概念及结构;
2. 晶体的分类及特性;
3. 晶体的生长原理和条件;
4. 晶体的应用及实际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晶体样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晶体,晶体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讲解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介绍晶体的分类及特性,引导学生探讨不同种类的晶体有何差异。

三、实验:设计晶体的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会晶体生长的原理和条件。

四、拓展:介绍晶体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晶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晶体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

六、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对晶体相关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教学资源:晶体样品、实验工具、课件资料等。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通过实验结果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高中化学优质教案 晶体的常识 教学设计[选修](3)(1)

高中化学优质教案 晶体的常识 教学设计[选修](3)(1)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2)【教学目标】1.掌握晶胞的定义。

2.掌握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引入】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很多晶体,甚至有同学有养硫酸铜的经历。

CuSO4·5H2O 晶体就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晶体。

通过这节课,一起更深入地认识与了解晶体。

【板书】晶体常识【思考】试举出几个晶体或非晶体的例子,分析晶体与非晶体有什么区别?【板书】晶体与非晶体【讲解】晶体的性质体现其组成粒子的周期性排序;组成粒子的周期性排序决定其性质。

答案:X-射线衍射实验【引入】因为晶体中的粒子具有周期性排序的特点,因此描述晶体的构成有更简单的方法。

【板书】晶体的描述【讲解】蜂巢在平面上具有周期性排序,描述蜂巢,无需画出整个蜂巢,只需找出基本单元。

将基本单元(六边形)通过平移,即可得到完整的蜂巢的构成。

【讲解】晶体是粒子在空间上的有序排列。

描述晶体,无需画出整个晶体。

在空间上取一个结构单元,通过平移可以得到完整晶体。

这个结构单元叫晶胞。

习惯采用的晶胞都是平行六面体。

简单地理解,在晶体中选取一个合适的平行六面体,通过其平移即可得到晶体。

【思考】晶胞是如何选取出来?【板书】晶胞的选取【讲解】(以NaCl晶体作为例子)要选取一个晶胞,就需要满足晶胞的要求。

【引入】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虽然NaCl的晶胞满足无隙并置的要求,但实际上通过数数,它的粒子数量关系并不满足1:1(Na+数目为13,Cl-数目为14)。

那为何它还是NaCl的晶胞?【板书】晶胞中的粒子数量【讲解】(以NaCl晶胞作为例子)已知NaCl的真实结构的比例模型如图,晶胞的顶点实际上在顶点粒子的球心,因此真实结构中,该粒子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在晶胞里面。

答案:NaCl晶胞中的粒子数目2. 晶胞——含有所有要素,可无隙并置得到晶体的最小结构单元。

3. 晶胞粒子数量(均摊法)——顶点1/8 ,棱上1/4 ,面上1/2 ,体内1。

高中化学_晶体的常识-化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晶体的常识-化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的学生相对基础较差,但是在我们智能化生本课堂的引领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较强,本节课的内容属于高二下学期开设的,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对我们的课堂模式特别熟悉,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

本节课内容是晶体的常识比较简单,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没有问题,唯一的难点就是均摊法计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数,通过前置作业的完成情况看,除了本部分内容以外,其他内容学生掌握的都很好,对于均摊法计算原子数,我的教学策略就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制作晶胞的模型,听过动手操作,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某离子化合物的晶胞如右图所示立体结构,晶胞是整个晶体中最基本的重复单位。

阳离子位于此晶胞的中心,阴离子位于8个顶点,该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个数比是()A.1∶8 B.1∶4 C.1∶2 D.1∶18、某物质的晶体中含A、B、C三种元素,其排列方式如图所示(其中前后两面心上的B原子未能画出),晶体中A、B、C的中原子个数之比依次为()A.1:3:1 B.2:3:1 C.2:2:1 D.1:3:3计算晶胞中所含有的原子数目,正确率98%元素X的某价态离子X n+中所有电子正好充满K、L、M三个电子层,它与N3-形成的晶体结构如图所示(小黑点代表X n+)(1)该晶体的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为________。

(2)该晶体中X n+离子中n=____________。

(3)X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_。

(4)晶体中每个N3-被________个等距离的X n+离子包围。

本题正确率30%,原因分析:学生对守恒思想的了解不够深入,(2)电荷守恒确定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晶体的常识位于选修3第三章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第一节。

本章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而晶体的常识首先从人们熟悉的固体出发,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然后陈述了晶体和非晶体间的本质区别,并通过图片和实验进一步了解晶体外形。

高中化学晶体常识教案

高中化学晶体常识教案

高中化学晶体常识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晶体的概念,了解晶体的种类和性质,掌握晶体结构及其在生活
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晶体的概念
2. 晶体的种类和性质
3. 晶体的结构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晶体的概念和种类,晶体的结构及应用
教学难点:晶体的结构
教学方法:讲授相结合,示例分析,讨论互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用一段描写晶体的文字或图片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

二、讲解晶体的概念和种类
1. 老师讲解晶体的定义和性质,介绍晶体的种类和分类方法。

2. 讲解晶体的几何形状和外观特征,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外观。

三、分析晶体的结构
1. 老师通过示意图或示例分析晶体的结构,说明晶体的有序排列和规则性。

2. 让学生讨论晶体的结构特点,并举例说明不同晶体的结构差异。

四、探讨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1. 老师介绍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化学工业、医药领域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晶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展示晶体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
总结晶体的概念、种类、结构及应用,强化学生对于晶体常识的掌握。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实验任务,让学生深入理解晶体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晶体的基本概念和常识,通过讲解、示例分析和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晶体的结构和应用。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晶体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他们后续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我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是什么组成了我们的世界呢?学生回答:物质
讲述:对!我们的自然世界是有物质组成的,翻开我们的化学课本的最后一页我们可以看到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不论冬天美丽的雪花,公路上漂亮的汽车。

包括你自己的身体都是有这些元素的一种或几种构成的。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认识一下占周期表中大多数的金属。

【板书】§3-1-1 金属键与金属特性
大家都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水、干冰等都属于分子晶体,靠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金刚石、金刚砂等都是原子晶体,靠共价键相互结合,那么我们所熟悉的铁、铝等金属是不是晶体呢?它们又是靠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
【展示】几种金属的应用的图片,有金属导线(铜或铝)、铁丝、镀铜金属片等,并将铁丝随意弯曲,引导观察铜的金属光泽。

叙述应用部分包括电工架设金属高压电线,家用铁锅炒菜,锻压机把钢锭压成钢板等。

【讨论】请一位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补充。

1、金属有哪些物理共性?
2、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原子半径和电离能?金属单质中金属原子之间怎样结合的?【板书】一、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
容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有金属光泽等。

二、金属键
【动画演示并讲解】金属原子的电离能低,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阳离子整体共同整体吸引自由电子而结合在一起。

这种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就叫做金属键。

金属晶体的组成粒子: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金属离子通过吸引自由电子联系在一起, 形成金属晶体.经典的金属键理论把金属键形象地描绘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大量自由电子,金属原子则“浸泡”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之中。

金属键的形象说法: “失去电子的金属离子浸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中”.
金属键的特征是成键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流动,使得金属呈现出特有的属性在金属单质的晶体中,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相互结合。

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

这种键既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
【板书】1.构成微粒: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2.金属键: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的相互作用
3、成键特征:自由电子被许多金属离子所共有;无方向性、饱和性
【板书】三、金属键对金属通性的解释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用金属键理论来解释金属的特性?请一位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1.金属导电性的解释
在金属晶体中,充满着自由电子,而自由电子的运动是没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自由电子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因而形成电流,所以金属容易导电。

【强调】:金属受热后,金属晶体中离子的振动加剧,阻碍着自由电子的运动。

所以温度升高导电性下降。

2. 金属导热性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