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2)牛老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三、学情分析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②措施
权:______ 削实权 控财权 钱:______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中央掌控地方财权
③集权
利: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弊:造成“三冗” “二积”后患
利弊
宋 太 祖 赵 匡 胤
中国历史上主要的朝代,
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 ——黄仁宇: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 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 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 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 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明日,皆称疾请罢。上喜,所以慰抚赐赉之甚厚。 庚午,以侍卫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 皆罢军职。独守信兼侍卫都指挥使如故,其实兵权不在也。殿前 副都点检自是亦不复除授云。(原注:此事最大,而正史、实录 皆略之,甚可惜也,今追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 “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
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B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3.“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
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 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藩镇与节度使 节度使最早设置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目的是 以固定的军区设置来加强唐朝的防御力量。节度使起初具 有管理镇内军需调度和营田事务的权力,后来逐渐集军事、
最新-高中历史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新必修1 精品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概念: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2)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不可分。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省治的开端。
(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自主学习1.汉代:(1)汉初的郡国并行制:郡县与封国并存,其中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对抗朝廷。
(2)汉武帝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统辖。
削弱了王国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1)藩镇割据:唐朝中期,为加强边防,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其长官叫节度使。
(2)影响:但他们在政治上拥有较大的权,在经济上拥有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后,形成了严重的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
(2)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负责监督。
(3)财政上: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4.元朝:(1)行省制度:除河北、、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其行政长官由中央任命,拥有、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担任、等,参与国家大事,以削弱相权。
2.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和执行,分散相权。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尚书省下设,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4.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来又增设、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史料一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 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中山靖王刘胜》
史料二 通判……建隆四年(963),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 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
郡县制
行省制
盛行时代 整个封建社会
元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地方 和中央的关系
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 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 对中书省负责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 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管辖辖区内
权力和职责
免,对辖区只有管理权
的一切军政事务,不可世袭
作用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经过后世调整和补充, 其积极作用日益明显,影响深远
1.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
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君主专制的膨胀
C.监察制度的弱化
D.谏议制度的消亡
【解析】 A。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到四级 地方行政机构、从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到地方事权分化,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 题是中央集权的强化。
史料二说明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由 通判联署才有效。
史料三说明元朝打破了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人为设置地方行政 区划,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1)史料一中“令诸侯以私恩裂地”有何重要影响? 【试答】(1)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2)史料二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 【试答】(2)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出宋代通过地 方分权强化中央集权。 (3)史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有何作用? 【试答】(3)消除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 统一。
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解析 精品

示范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教材的内容,主要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与加强展开。
这一阶段,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也多。
在前期,即两汉时期,主要是继承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中期,包括魏晋隋唐时期,对秦以来的政治制度多有损益,有较多的创新;后期,主要指宋元时期,特别是元朝政治制度又有创新与变化,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思路设计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影视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导入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
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
从一般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1(20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干知识】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承秦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太尉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但没有调兵权;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丞相成为执掌实际大权的最高行政长官。
2.汉的创新(1)西汉:汉武帝重用设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组成实际的决策机构,称为内朝。
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变成了执行机构即外朝.还划全国为13个州部(监察区),设刺史一人,奉皇帝之命,监察郡国。
(2)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下分六曹办事,三公九卿逐渐成为虚衔。
3.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魏文帝设中书省执掌机要,尚书台成为执行机构.(2)西晋:设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
(3)南北朝:门下省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
4.隋唐时期(1)三省的职责:中书省掌全国政务的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
三省长官同列宰相,共同议政。
(2)六部职责:六部隶属尚书省,负责处理具体的行政事务。
(3)作用:三省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制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也有利于加强皇权。
[解读与点拨]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始创于隋朝,唐代进一步完善。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0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 演进
汉朝: 重用皇帝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 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中朝 魏晋: 逐渐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三省体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唐代三省六部制分工与职权 皇权独尊
分散相权 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
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皇 帝 (总揽大权)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宋朝: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 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元朝: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即帝位,国号宋,在位17年,终年50岁,
县永昌陵。
4.元朝: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 (下设机构、长官权力、作用与影响) 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 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 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宣政院直辖地 山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 汉朝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推荐人才 推荐人才 选官依据 孝、廉(才德)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依靠门第,不注重
才能
魏晋
隋唐
科举制
科举考试
注重才能
1.汉朝:
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3.隋朝: 首创科举制 评价: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 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 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开学第一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2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开学第一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开学第一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开学第一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
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2.西汉时,有谋士向皇帝谏言:“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宜。
愿陛下……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该言论实际是建议西汉王朝实行()A.郡国制B.察举制C.中外朝制D.推恩令3.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4.元朝人程钜夫在《论行省》中写道:“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 )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
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
解析: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
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C项正确。
王国依然存在,B、D两项错误。
2.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
”由此可见,元代( )
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
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解析:C 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官员任命均是由中央决定,说明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故A 项错误,C项正确;题目强调的是元代行省官员的任命原则,故B项错误;题目并未体现行省的作用,故D项错误。
3.(2018·广东深圳期中)据载,长翅帽(如图所示)的发明者是宋太祖。
有一次,在听取大臣奏章时,他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心里非常不痛快。
之后,他传旨在官帽后两侧分别加上长翅(以后越来越长)。
从此大臣上朝,只能面对面交谈了。
这一改变有助于( )
A.增加决策透明度
B.提高议事效率
C.缓和大臣间矛盾
D.加强专制皇权
解析:D 官帽的改变体现的是皇帝对官员的控制加强,反映了皇权的加强,故答案为D项。
“长翅帽”并不会增加决策的透明度,排除A项;大臣只能面对面交谈不会提高议事效率,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大臣之间的矛盾问题,排除C项。
4.(2018·广西南宁期末)《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解析:A 根据题干可知,《百家姓》无论是宋代还是明代都是皇帝姓氏放在首位,体现了皇权独尊,A正确。
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
材料只强调了皇帝地位尊贵,没有涉及其他等级,无法体现等级制度的森严,排除C。
文化专制是指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政策,D与本题无关,排除。
5.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
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
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
A.西汉
B.唐代
C.宋朝
D.明代
解析:C 依题意可知,宰相参与决策,但军权和财权受到限制,依据所学,宋朝为加强皇权增设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权,因此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宋朝,故C项正确。
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演进可分为“贵族形态”“士族形态”“士绅形态”三个阶段,与“士绅形态”形成相关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D 分封制、宗法制与“贵族形态”相关,九品中正制与“士族形态”相关。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它的实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符合“士绅形态”,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
已。
——《朱子语类》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能及其特点。
解析:第(1)问,考查知识点为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属于知识的再认再现。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容易得出三省的职能。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三省长官皆为宰相,相权被分割,加强了皇权;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之间互相配合和牵制,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
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2)职能:中书省掌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特点: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