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翻译赏析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诗句“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出自苏轼的《东坡》。
原文: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意思是: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东坡》苏轼古诗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
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
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
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苏轼古诗。
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苏轼古诗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苏轼古诗居士了。
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苏轼《东坡》阅读理解及答案

苏轼《东坡》阅读理解及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1.坡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一个地方?2.从诗中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案1.是一个月色清朗、坡路坎坷、行人稀少的地方。
2.置身于世外,超凡脱俗,开朗乐观,意气昂扬,达观洒脱的情怀。
解释①东坡:其地在黄州东门外,又效白居易忠州东坡之名,故云东坡,诗人并以之作为自己的别号。
②市人:隐指追名逐利奔走于仕途的人。
野人:乡野之人,在野的无官职的居士,苏轼自指。
③荦(luò)确:指险峻不平的山石。
④铿(kēng):象声词,此指手杖敲击山石所发之声。
曳(y è):拖。
译文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苏轼同题的《东坡八首》序云:“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
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尽管政治处境险恶,生活条件困苦,苏轼仍能泰然自处,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并敢于向生活挑战,保持其不畏艰难的坚毅精神。
作品鉴赏东坡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
“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
下隰种秔稌,东原莳枣栗”,诗人不只经营起禾稼果木,还在这里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
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
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通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个澄明的境界。
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
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
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原文、赏析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出自宋代苏轼的《东坡》
原文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赏析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东坡》古诗鉴赏及答案

《东坡》古诗鉴赏及答案
《东坡》古诗鉴赏及答案
东坡①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③曳杖声。
注: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② 荦(lu)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③“铿然”:手杖碰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
①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一句中“清”字的妙用。
(2分)
答:
②整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答案:
1、(2分)“清”字既写出了雨后东坡月夜清幽的环境,(1分)更衬托出作者明了手杖碰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明澈的精神境界(1分)。
2、(2分)“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表现了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东坡诗的意思解释

东坡诗的意思解释
诗意: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原文: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
①东坡:其地在黄州东门外,又效白居易忠州东坡之名,故云东坡,诗人并以之作为自己的别号。
②市人:隐指追名逐利奔走于仕途的人。
野人:乡野之人,在野的无官职的居士,苏轼自指。
③荦(luò)确:指险峻不平的山石。
④铿(kēng):象声词,此指手杖敲击山石所发之声。
曳(yè):拖。
【写山水田园的古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写山水田园的古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写山水田园的古诗
1、东坡
作者: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2、田舍
作者:杜甫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3、稻田
作者:韦庄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4、田园乐七首·其五
作者: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5、初秋行圃
作者: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6、陆浑山庄
作者:宋之问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7、新凉
作者: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8、晚晴
作者:杜甫
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沾。
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书乱谁能帙,怀干可自添。
时闻有馀论,未怪老夫潜。
9、出郊
作者:杨慎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10、春庄
作者:王勃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苏轼《东坡》古诗词PPT

诗人典故
苏轼炼字
苏轼与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 一人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 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略一思索, 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 梅花。纵观二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 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 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 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 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基本内容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同题的 《东坡八首》序云:“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 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 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 之劳,筋力殆尽。”
第三部分
诗词赏析
古诗词的内容: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 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贬居惠州
十月二日,苏轼终于达到惠州。虽是贬谪而来,但苏 轼毕竟文名满天下,地方官员特许他在三司行衙(北 宋最高财政机构的官员所居住的宾馆)的合江楼暂住。 但毕竟是被贬谪,十余日后,苏轼搬到佛寺嘉祐寺居 住。生活虽然清贫,但苏轼却过的比较安闲,时常与 朋友游山玩水、吟诗作赋。绍圣二年(1095年)三 月,新任广州提刑程正辅前来拜访苏轼,他是苏轼的 表兄兼姐夫,因为苏轼的姐姐八娘嫁给程正辅后不到 一年便抑郁而亡,故两家数十年不相往来,此次拜访 后两人重归于好,程正辅也将苏轼请回合江楼居住。
作者简介
出知定州
九月二十七日,苏轼离京。十月二十三日,到达 定州。定州是北临辽国的军事重镇,但军备却很 松懈。苏轼到任后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 其中包括整肃军纪、加强武备增修弓箭社,同时 该年河北受灾,粮食紧缺,他上书朝廷允许他将 官仓中的陈米贷给民户,等到来年再以新米还入 官仓。
苏轼《东坡》王维《田园乐(其六)》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苏轼《东坡》王维《田园乐(其六)》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①此诗为苏轼被贬至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luòquè):山多大石。
③“市人”是指为求名利而奔波的人们;“野人”此指诗人自己。
田园乐(其六)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两首诗的一二句写景手法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5分)(2)两首诗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苏诗注意炼字,一个“清”字使诗歌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白描”也可得分(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雨后的东坡碧空如洗,月色皎洁,境界澄澈空明。
)虚实结合也可得分(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市人行尽”,实写“野人行”,以虚衬实,衬托出诗人月夜下独自行走于“坡头路”的乐观自适。
)注意:“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不给分(因这与下一首王维诗的手法相同)。
王诗妙在有色,有具体鲜明的色彩描画以及动静的和谐结合。
(王诗对景物的色彩和形态进行了描绘。
“含”与“带”,使客观景物带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显示了诗人“以景动人”的高超诗艺。
)“工笔描写”可得分(用工笔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雨后清晨田园充满生机而恬静的桃红柳绿景象)。
(2)苏诗通过雨后夜景和铿然杖行,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开朗乐观的态度,清静自适、淡泊名利的心境。
王诗通过恬静优美的田园生活描绘,抒发出诗人心境闲适恬静,享受田园生活的快乐,表现了诗人追求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
(苏、王情感分析:不必死扣字眼。
苏处答出乐观,王处答出恬静之类即可)【对比赏析】:《东坡》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小诗就以寻常生活小景——月夜里拄杖漫步于山石高低不平的东坡为乐,显示了诗人幽独高洁的心性和履险如夷的人生态度。
诗意: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翻译赏析
《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前言】
《东坡》是由苏轼创作,通过对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翻译】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鉴赏】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
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
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
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
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
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
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
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
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
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
“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
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
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
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
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
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
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
没有艰险,
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
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
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
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
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
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