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欧阳伯和墓志铭》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欧阳伯和墓志铭》阅读答案及翻译欧阳伯和墓志铭张耒君欧阳氏 , 讳发 , 字伯和 , 庐陵人 , 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
为人纯实不欺 , 内外如一 , 淡薄无嗜好 , 而笃志好礼 , 刻苦于学。
胡瑗掌太学 , 号大儒 , 以法欧阳伯和墓志铭张耒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
为人纯实不欺 ,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 ,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呜乎!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
礼官陈公襄疑未决 ,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
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
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表》《号录》 ,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
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
女七人。
元?四十一月甲子 ,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人纯实不欺欺:欺骗B.不治?科举文词治:研究C.要必申其意申:施展D.召君问其制问:询问答案:C(申:表明。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
《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下文是关于《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篇:《东坡先生墓志铭》《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第二篇:《东坡先生墓志铭》《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第三篇:《1东坡先生墓志铭》《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第四篇:《《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原文: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
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
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
明年,舟至淮、浙。
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
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
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
公干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
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
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
【《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不悛,当奏之。
”押伴者惧,为之小戢。
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
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
”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执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连处士墓表欧阳修连处士,_文言文翻译试题答案

连处士墓表欧阳修连处士,_文言文翻译试题答案三、古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连处士墓表欧阳修连处士,应山人也。
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
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
”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处士,讳舜宾,字辅之。
其先闽人。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
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
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
”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
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
”厚遗以遣之。
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
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
”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
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
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
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
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
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
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改动)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以处士为法法:标准,规范B.卒而反葬应山反:反而,却C.悉散以赒乡里赒:周济D.乃表其墓表:作动词,树碑刻文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家焉斯天下之民至焉B.尝以事之信阳乃夜驰之沛公军C.因不复仕进不如因而厚遇之D.其二子教以学者古之学者必有师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的境界。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
熙宁七年,自杭徙知密州。
时方行手实法①,使民自疏财产以定户等,又使人得告其不实,司农寺又下诸路.,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公谓提举常平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若何?”使者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亦知手实之害,罢之。
密人私以为幸。
自密徙徐。
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
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
”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
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
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徙知湖州,以表谢上。
言事者摘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
初,公既补外,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
言者从而媒孽之,上初薄其过,而浸润不止,至是不得已从其请。
既付狱吏,必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上终怜之,促具狱,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公幅巾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五年,上有意复用,而言者沮之。
上手札徙汝州,略曰:“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
”未至,上书自言有饥寒之忧,有田在常,愿得居之。
书朝入,夕报可,士大夫知上之卒喜公也。
会晏驾,不果复用。
(选自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有删节)【注】①手实法,一种令百姓自报田地财产的办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B.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C.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D.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司农寺又下诸路.烽火扬州路.B.尾属.于城举匏樽以相属.C.民心乃.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庶几有补于.国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任职密州时,劝止当地官员执行来自司农寺的法令,后来朝廷认识到手实法的弊端,于是停止推行。
欧阳修所作范《碑》尹《志》被拒之因发覆

欧阳修所作范《碑》尹《志》被拒之因发覆欧阳修所作《范文正公神道碑》和《尹师鲁墓志铭》虽先后遭到墓主家属等的排拒,却体现出欧氏维护“信史”的写作原则。
在此文字风波的背后,蕴涵着政治的或文学的更深层曲内渔,关涉北宋党争和古文发展史的重大问题。
2007年8月6日是欧阳修千年诞辰纪念日,不知何故,我首先想到的却是他的两篇引起纠纷的碑志文:一是为范仲淹所写的《范文正公神道碑》,一为追悼尹洙的《尹师鲁墓志铭》。
欧氏是以文字为生命、也以文字立命的大古文家,这两篇精心撰作的文章,竞遭到墓主家属的排拒和名臣硕儒的质疑。
问题的焦点是追叙往事的态度问题,也见出“修辞立其诚”的古训,在具体实践时会受到怎样的环境困扰和精神压力。
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此风波的背后,又蕴涵着政治的或文学的更深层的内涵,关涉到党争和古文发展史的重大问题,值得探寻。
一宋仁宗皇韦占四年(1052)五月,范仲淹病逝,他的儿子范纯仁请富弼和欧阳修分撰《墓志铭》和《神道碑》,富氏于十一月前写成上石,纳入墓中,按常规顺利完成,而欧氏却延宕一年多以后始得完稿。
这不仅因为《神道碑》立于地上,供万人拜阅,影响更大,而且因为要总结范仲淹的一生活动,无异于要梳理一部近三十年的政治史,尤其是党争的历史;而党争的另一方当时仍然人众势大,拥有不可轻视的政治能量,稍有不慎,即易引发事端。
欧氏在给姚辟的信中说,他在富弼之后作《神道碑》:中怀亦自有千万端事待要舒写,极不惮作也。
……为他记述,只是迟着十五个月尔。
此文出来,任他奸邪谤议近我不得也。
要得挺然自立,彻头须步步作把道理事,任人道过当,方得恰好。
……所以迟作者,本要言语无屈,准备仇家争理尔。
如此,须先自执道理也。
欧氏是范仲淹志同道合的政治盟友,“庆历新政”的倡导者和参与者。
为范氏立传,也是为欧氏自己写照,因而他心中有“千万端事待要舒写”;而要写好这篇文章,其关键是“须先自执道理”才能“挺然自立”,使政敌们无可置喙。
为达到这个要求,“迟着十五个月”也是可以谅解的了。
欧阳伯和墓志铭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欧阳伯和墓志铭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欧阳伯和墓志铭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张耒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
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呜乎!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
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裹即奏用之。
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
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
男一人,日宪,滑州韦城县主簿。
女七人。
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人纯实不欺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治:研究C.要必申其意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问:询问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
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
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欧阳修全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欧阳修全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欧阳修全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欧阳)公讳颍,字孝叔。
咸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
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以治闻。
由万州相次九领州而治之。
一再至曰鄂州。
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
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
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
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
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
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
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
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
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
”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
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
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
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
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
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
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有删节)【注】①狴(bì):监狱。
②簧(zé):竹席。
③鞫(jū):审讯。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世指为难治者指:指称,称B.公坚不回回:返回C.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 素:一向,平素D.亦以是持其身持:约束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B.①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②举匏樽以相属C.①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②不如因善遇之D.①使与之游,待之极厚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阅读答案附翻译

@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
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
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
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
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
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
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
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
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
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
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
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
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
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
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贷:宽恕。
C.处穷达,临祸福穷:困窘。
D.舁至南阳求医舁:抬着。
10.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3分)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
徂徕先生姓石氏,名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也。
徂徕鲁东山,而先生非隐者也,其仕尝位于朝矣,鲁之人不称其官而称其德,以为徂徕鲁之望,先生鲁人之所尊,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曰徂徕先生者,鲁人之志也。
先生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忧。
以谓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不在其位,则行其言。
吾言用,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
其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
世俗颇骇其言,由是谤议喧然,而小人尤嫉恶之,相与出力必挤之死。
先生安然,不惑不变。
先生自闲居租徕,后官于南京,常以经术教授。
及在太常,益以师道自居,门人弟子从之者甚众,太学之兴,自先生始。
其所为文章,曰某集者若干卷。
其辞博辩雄伟,而忧思深远。
其为言曰:“学者,学为仁义也。
仁急于利物,义果于有为。
惟忠能忘其身,惟笃于自信者,乃可以力行也。
”
以庆历五年七月某日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一。
友人庐陵欧阳修哭之以诗,以谓待彼谤焰熄,然后先生之道明矣。
先生既没,妻子冻馁不自胜,今丞相韩公与河阳富公分俸买田以活之。
后二十一年,其家始克葬先生于某所。
将葬,其子师讷与其门人姜潜、杜默、徐遁等来告曰:“谤焰熄矣,可以发先生之光矣,敢请铭。
”某曰:“吾诗不云乎‘子道自能久’也,何必吾铭?”遁等曰:“虽然,鲁人之欲也。
”乃为之铭曰:
徂徕之岩岩,与子之德兮,鲁人之所瞻;汶水之汤汤,与子之道兮,逾远而弥长。
道之难行兮,孔孟遑遑。
一世之屯兮,万世之光。
曰吾不有命兮,安在夫桓魋与臧仓?自古圣贤皆然兮,噫子虽毁其何伤!
注:石介,北宋儒家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与胡瑗、孙复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宋初三先生”.
9.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配:媲美
B.不惑不变惑:烦恼
C.义果于二爵为果:果真
D.惟笃于自信者笃:厚,满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则行其言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而小人尤嫉恶之而卒莫消长电
C.乃可以力行电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友人庐陵欧阳修哭之以诗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石介“有德”的一组是
①其仕尝位于朝矣②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
③常以经术教授④其辞博辩雄伟,而忧思深远
⑤以是行于己,亦以是教于人⑥子道自能久也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地之人之所以称石介为“徂徕先生”,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徂徕山是当
地的名望所在,而石介又受当地人所尊仰,以山名称呼石介,正是当地人的心愿。
B.石介敢于表达意见,对一些事常表达愤慨之情,写作一些文章来尽力陈述古今治乱成败的事情,用来揭露批评当世的弊端。
C.石介的文章语言丰富生动,宏大壮美,并且所流露的忧思意义深长,他说,在学术上有造诣的人,学习的是仁义,所做应该对外物有利,应该有所作为。
D.为石介下葬前,为彰扬他的荣光,他的儿子和弟子请欧阳修写篇铭文,欧阳修因为在石介死后曾经写诗痛悼并高度赞扬过石介,所以一开始井没有应允。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
先生既没,妻子冻馁不自胜。
遁等日:“虽然,鲁人之欲也.”
9.【答案:C】
10.【答案:A】
11.【答案:D】
12.【答案:C】
四、
13.不采纳我的进言,我即使得到灾祸,到了死亡的境地也不会懊悔。
,
先生去世以后,妻子、儿子自己不能径受得住寒冷饥饿。
徐遁他们说:“虽然是这样,但这是鲁地人们的想法。
”
译文
徂徕先生姓石名介字守道,是山东兖州奉符人。
徂徕山是山东东面的一座山,徂徕先生并非一个隐者,他曾经出仕在朝堂上为官。
山东人不用他的官位称呼他而称赞他的美德,是由于徂徕山是山东的名望之地,徂徕先生是山东人所尊敬的人物。
因此用他所居住的徂徕山来匹配他德高望重的称号,称号为“徂徕先生”,是鲁人的情志心愿啊。
徂徕先生外貌忠厚、气度浑然,学识深厚、志向远大,虽然出身贫贱但心忧天下。
他认为时机没有不可作为的,重要肯作为就可有所成就;如果不能身处一定的职位,也应该践行一定的主张。
如果自己的主张被采纳,功劳及利益就可以施加到天下百姓,也不要归于自己;不采纳我的进言,我即使得到灾祸,到了死亡的境地也不会懊悔。
他遇到某些事情如内心有所积郁不满,就写作成文章,极力陈述从古到今国家兴衰治乱成败的事情,来批评当今社会的弊端。
贤明的或愚笨德,善良的或不对的,肯定正确的见解,批评不对的事情,从来不避讳什么。
世俗之人很是惊奇他的愤激之语,因此对他批评扰扰,议论纷纷,那些小人更加嫉妒厌恨他,共同勾结要协同排挤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徂徕先生却安然处之,既不疑惑,也不改变自己的言行。
石介先生一人在徂徕山闲居,后来在南京任官,平时用经书与技艺教授学生。
等到他后来在太常任职,愈加以为师之道自居,跟从他学习的门人弟子很多,太学之兴盛,从石介先生那时开始的。
他所写的文章,成为某某集册的有若干卷。
石介的文章语言广博、内容丰富,气势宏大壮美,并且所流露的忧思意义深长。
他说,学习就是学做仁义之事。
仁就是在对外人外物有利上表现急迫,义就是在有所作为上表现坚决。
只有忠于某事才能忘却自己,只有忠诚自信然后才能够尽力去践行自己的主张。
徂徕先生在庆历五年七月某日家中去世,活了41岁。
友人庐陵欧阳修哭着作诗送别,认为只有等待那些非议之语停息了,这以后徂徕先生的思想才可以昭明天下。
石介先生去世之后,妻子、儿女们贫困不堪,忍饥受冻,丞相韩先生和河阳富先生拿出自己的钱财购买田产来养活他们。
徂徕先生死后21年,他们家族才有能力将徂徕先生安葬于某个地方。
将要安葬时,徂徕先生的儿子石师讷和先生的门人姜潜、杜默、徐遁等前来告知我欧阳修说:“对先生的诽谤平息了,现在可以弘扬先生的美德了,请您写一篇铭文。
”我说:“我的诗歌里不是说过‘子道自能久’吗,何必再让我写铭文?”徐遁等人说:“虽然是这样,但这是鲁地人们的想法。
”于是我为徂徕先生写铭文曰:徂徕山险峻巍巍,正应先生的品德啊,是鲁人的仰望;汶水水流浩荡,正合先生的思想,流传久远,影响深长。
圣贤之道难以实行啊,像孔孟那样的圣贤奔波匆忙。
一个时代的思想聚集,会对千秋万代有影响。
虽说我们时运不好,可是那桓魋和臧仓有在哪儿呢?自古圣贤都是这样啊,哎呀,先生您即使遭到毁谤又有什么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