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学

合集下载

地质地貌学重点复习

地质地貌学重点复习
26.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结构的化合物,形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27.岩石:指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28.层间水:为某些层状硅酸盐矿物所特有,水分子呈层状分布于矿物晶体结构层之间,随着水分的进入或脱出,结构层间的距离也相应地增大或缩小。
33.在地质学中,地质时代的划分单位从大到小主要由(宙代纪世)等,其中显生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34.在矿物的物理性质中,属于光学性质的有(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等,其中颜色又可分为(自色,他色,假色)三种,属于力学性质的主要有(硬度,解理,断口,脆性)和(延展性,弹性,挠性,比重)。其他物理性质有 (磁性,发光性,放射性,电性。)
3.地壳按其结构可以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样地壳)。
4.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即地球(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属于(岩石圈)以上的部分,主要由 (——)岩石组成。地壳厚度大致为地球半径的1/400,但各处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7km,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7km,(大陆)部分地壳最厚,如青藏高原厚达70多公里。
46.节理:是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二.填空题
1.层理是沉积岩由于形成中先后沉积下来的沉积物特点不同而呈现出的(岩石成岩构造)。
2.层状岩石呈一系列的波状而失去其连续完整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它是岩层受力后,发生弯曲变形的结果,其基本单位称为(皱曲),也就是岩层的一个弯曲,其基本形态又有(背斜)和(向斜)之分。
27.条痕是指具有矿物在条痕板上刻划后所留下的(粉末的颜色)。
28.岩浆是地壳深处和上地幔富含挥发性的复杂的(粘稠的熔融体)。

地质地貌学=流水地貌+冰川冻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地貌学=流水地貌+冰川冻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名词解释1、侵蚀基准面:通常把下蚀作用的极限称为侵蚀基准面。

2、河漫滩:是在一般年份河流高水位时,河水泛滥能淹没的谷底部分。

3、喀斯特作用: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4、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5、雪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限。

6、冰川:冰川冰在其本身的压力作用下能够沿山谷及斜坡流动,这种运动的冰川冰称为冰川。

7、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8、地下冰:冻土含有的冰,称为地下冰。

9、热融作用:由于受气候转暖或人为地砍伐森林和兴建工程建筑等因素的影响,使多年冻土的热量平衡遭到破坏,导致冻土层上部局部融化,并使上覆盖层自行下沉,这种过程称为热融作用。

10、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11、湖泊:是经常充满水的陆上洼地,它是在一定的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2、沼泽:是地表过度潮湿,其上生长有湿生植被,有时还有泥炭积累的地段。

13、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14、节理:是指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裂开的面称为节理面。

15、断层:当岩层受力后,两侧的岩层有显著位移的断裂,叫做断层。

二、填空1、地表流水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片状流水、沟谷流水与河流。

2、流水的搬运作用,包括对碎屑物的推移、跃移、悬移与化学溶解。

3、沟谷的形成与发展一般经过细沟、切沟、冲沟与坳沟。

4、根据泥石流中的物质组成与流态,可将泥石流分为粘性与稀性泥石流。

5、从横剖面上看,河谷主要由谷底与谷坡两部分组成。

6、喀斯特发育的基本条件包括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水的流动性。

7、可溶性岩石包括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卤盐类岩石三类岩石。

地质地貌学——第四章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全篇

地质地貌学——第四章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全篇

❖ (2)过渡相沉积(海陆混合相沉积) 发育于滨海地区。 其中主要包括三角洲相和澙湖相:

A、三角洲相

B、澙湖相
❖ (3)陆相沉积 大陆是遭受剥蚀的地区,但在相对低洼 部位可以接受沉积。和海相沉积相比,陆相沉积类型多种
多样,横向变化显著,地层对比也比较困难。沉积物中以
碎屑(砾、砂、泥)成分为主,有时含陆生动植物化石。

显生宙PH
元古宙PT 太古宙AR 冥古宙HD
地质年代简表——据王鸿桢、李光岑《中国地层时代表》(1990)简化
地质时代 代
新生代Kz
纪 第四纪Q
第三纪R
距今年龄值 (百万年)
生物演化
晚第三纪N
人类出现 1.64-23.3 近代哺乳动物出现
早第三E纪 23.3-65
中生代Mz
古生代 Pz
晚古生 代Pz2
of years old. Their substance was completely replaced by silica,
which preserved all the original details of form.
Trilobites preserved as fossils in rocks about 365 million years old.
(一)岩性地层单位

组是地方性的最基本的地层单位。凡是岩相、岩性
和变质程度大体一致的,与上下地层之间有明确的界限的,
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比较稳定的地层,都可以划分为一个组。
❖ 比组大的地方性地层单位叫群。凡是厚度巨大、岩性 较复杂而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无明确界限可以分组 的一套岩系,或者是连续的、在成因上互相联系的几个组 的组合,都可以划分成一个群。

地质地貌学

地质地貌学

地壳结构主要特点是什么?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有何差异?根据地壳组成物质的差异,将地壳分为两层;1、花岗岩质层花岗岩质层在地壳上部呈不连续分布,厚度0-22km,其在陆地上较厚,在海洋较薄或缺失;化学成分以硅、铝为主,故称硅铝层;密度较小,压力小,放射性高。

2、玄武岩质层玄武岩质层是花岗岩质层下面连续分布的一层,以莫霍面为下限,深达20-80km,各地不等,平均深33km。

化学成分除硅、铝外,铁、镁相对增多,故称硅镁层;密度大,压力大,温度大。

地壳分为:大陆型地壳(陆壳)、大洋型地壳(洋壳)陆壳:双层结构;地面起伏越大(高山、高原),地壳厚,莫霍面下凹洋壳:单层结构,地壳薄,莫霍面上凸简述鲍温反应系列,说明该反应系列矿物共生组合规律。

1922年美国鲍温在实验室观察相当玄武岩熔浆的冷却结晶过程并结合野外观察,得出玄武岩岩浆造岩矿物的结晶顺序以及它们的共生组合关系,称为鲍温反应系列。

从高温到低温岩浆结晶过程包括两个并行的演化系列:一方面为属于浅色矿物(硅铝矿物)的斜长石的连续固溶体反应系列,即从富钙斜长石向富钠斜长石演化(也就是从基性斜长石向酸性斜长石演化);在这个系列的演变过程中,矿物晶体格架没有很大改变,只是矿物成分发生连续的变化,实际上是连续的类质同像过程。

另一方面为暗色矿物(铁镁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即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的顺序结晶;在这个系列演变过程中,前后相邻矿物之间不是成分上的连续过渡,而是岩浆同早期矿物发生反应产生新矿物,相邻矿物的结晶格架也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温度下降,在岩浆晚期,此二系列合成单一的不连续反应系列,依次结晶出钾长石、白云母,最后析出石英。

鲍温反应系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岩浆中矿物的结晶顺序和共生组合规律,提供了掌握火成岩分类的简易方法。

纵列表示从高温到低温矿物结晶的顺序;横行表示在同一水平位置上的矿物大体是同时结晶,按共生规律组成一定类型的岩石;在纵列方向矿物相距越远,共生的机会越少。

地质地貌学

地质地貌学

绪论1、什么是地质学?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地质学:研究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

对象:地球内容:①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分布规律;②研究岩石圈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地质构造和发展规律;③研究岩石圈的发展历史及地球上的气候、生物演化规律;④地质学理论在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方面的应用。

2、地质地貌学与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有什么关系?P8第一章1、名词解释:重力异常:由于地球表面起伏相差很大,加上各地区的岩石种类和结构不一样,常导致实测的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不相符合,这种偏差称为重力异常。

地热增温率:通常把每向下加深100m温度增高的数值,叫做地热增温率。

地热异常区:如果某地的地热增温率大于该地区的平均值,则这一地区就叫地热异常区。

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角,叫磁偏角。

磁倾角:在磁极区,磁针直立(与水平面成90°),磁针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磁倾角。

剩余磁性:岩石在形成过程中获得的磁性叫剩余磁性。

2、地球从外部到内部分为哪几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3、何为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各有哪些形式?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内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掩饰的风化作用;流水、风、地下水、冰川、海洋、湖泊等外力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第二章1、名词解释:矿物:(狭义)指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类质同像:矿物的相当质点被性质相似的质点所占据而保持晶体结构不变的现象。

同质异像: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主要是生成时的温度、压力、溶液的酸碱度等)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解理:矿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

《地质地貌学》第二章地壳的组成物质和利用

《地质地貌学》第二章地壳的组成物质和利用
《地质地貌学》 第二章地壳的组成物质和利用
第一节 矿物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矿物的分类和主要矿物 第三节 矿物的识别和利用 第四节 岩浆岩(火成岩) 第五节 沉积岩 第六节 变质岩
第一节 矿物的基本特征
一、矿物的概念
矿物是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 物理性质的天然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自然界的矿物绝大多数呈固体状态存在,只有少数呈 液态(如石油、汞)和气体(如天然气)状态存在。
固体矿物大部分是呈结晶物质出现,即组成它的 各种化学元素的质点(原子、分子、离子等)都有 规律的排列,形成结晶格子构造,如石盐(NaCl) 中Na+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天然物 和Cl-呈立方形交替排列。
(1)一向延伸型。晶体沿一个方向发育,包括柱状、 针状和纤维状,例如普通角闪石、石棉和辉锑矿等。
(2)二向延伸型。晶体沿两个方向发育,即沿平面 方向发育,包括板状、片状和鳞片状,如黑钨矿、 云母和石墨等。
(3)三向延伸型。晶体沿三个方向大致相等发育, 包括粒状和等轴状,如石榴子石和黄铁矿等。
另一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形聚合而成的形 体,称为聚形。聚形的特点是在一个晶体上具有 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晶面。聚形的种类没有一 定的数目,常见的聚形有六面体、八面体聚、六 方柱与六方双锥聚形等。
2.晶体习性 在相同良好生长条件下,同种矿物晶体往往具有常
见的形态,称为晶体习性。根据各种晶体在三维空 间上发育的相对程度,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一向延伸型 (2)二向延伸型 (3)三向延伸型
(1)结核和鲕状。结核是矿物质点围绕某一中心, 自内向外生长成球状、凸镜状、团块状、不规则 状的集合体。如钙结核、锰结核、黄铁矿等结核。 大小和形状如鱼卵的结核集合在一起称为鲕状体, 如鲕状赤铁矿。

地质地貌学-名词解释

地质地貌学-名词解释

绪论地质学:研究地球(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表面特征及演化历史的科学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气候地貌学: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地貌形成演变特征和地貌组合特征岩石地貌学:研究不同类型岩石在外力剥蚀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构造地貌学: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农业资源:一般指农业自然资源,即一切可用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对象,包括农用地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及可提供植物养分的矿物资源地球基本知识重力:指地面某处所受地心引力和该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对流层:大气圈的最下层,密度最大,平均厚度10~12km,赤道地区约为16~18km,两极地区约为7~9km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分界面(地震波的传播速率发生急剧变化的面)古登堡面:地核与地幔之间的分界面软流层:上地幔的中部(约在50~250km处),存在一个塑性层,叫~。

软流层物质可缓慢流动,岩浆主要发源于此层中,一般认为地壳运功与此层有关。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包括整个地壳以及上地幔顶部)克拉克值:国际上决定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含量百分比,称为~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地质营力:使地壳发生变化的力量叫~矿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经各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自然产物,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

空间格子构造: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上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空间格子就是表示这种重复规律的几何图形结晶质:组成它们物质的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有序的排列成空间格子状构造的固体物质晶体: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有某种质点(离子、原子、络阴离子或分子)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的现象,称类质同象(或称同晶置换)同质异像: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主要是生成时的温度、压力、溶液的酸碱度等)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双晶:同种物质的晶体成有规划的连生。

地质地貌学考试重点(详解)

地质地貌学考试重点(详解)

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1、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层(2)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2、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第二章矿物1、矿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2、矿物的化学组成:类质同像——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

同质多像——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晶出不同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

3、矿物的理化性质(1)颜色:自色,他色,假色(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3)透明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4)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5)解理: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或无解理(6)硬度: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岩石——在各种不同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种矿物的岩石大理石、自然界中大部分岩石是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的,如花岗岩)4、常见矿物:绿帘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白云母,黑云母,蒙脱石,水云母,高岭石,正长石,钾微斜长石,透长石,斜长石,沸石,方解石,白云石,磷灰石,石膏,石英,钾盐,雄黄,雌黄, 第三章 岩石 一、岩浆岩 1、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岩浆形成、运移、冷凝成岩的整个活动过程称岩浆作用;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2、主要矿物:是指岩石中含量多并决定岩石大类和命名的矿物,其含量一般大于10%。

3、次要矿物:是指在岩石中含量较少,对于划分岩石大类并不起作用。

一般含量5%--10%,但可作为进一步划分岩石种属的依据。

4、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和晶粒相对大小,以及矿物间相互结合关系所表现的出来的岩石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飞太狼先生制作,拥有部分版权,翻版必究哈
A 卷
一、名词解释
1、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力引起地壳的成分、构造和地面形态发生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

2、层理: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沉积物质成分、颗粒大小、形状或颜色的变化而显示出成层的现象。

3、断层:是岩石受力发生断裂,断裂面两侧岩石存在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4、风化壳:从整个岩石圈来看,上层部分都是风化的残余物(包括就地堆积的与经过搬运的),它们构成一层薄薄的外壳就是风化壳。

5、滑坡:斜披上的土体和岩体,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6、岩溶水:可溶岩层中存在着各种溶蚀裂隙和孔洞,贮存和运动于这些洞隙中的地下水。

7、雅丹地貌:在岩性软硬不同、岩层倾角较陡的地区,特别是在风向与岩层走向近于平行时,强烈的风蚀作用使地面发育了许多不规则的鳍形垄岗和宽浅沟槽,这种地形以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雅丹地区最为典型。

二、填空题
1、海蚀作用产生的地貌有海蚀岸、海蚀台、海蚀洞、海蚀拱桥和海蚀柱。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3、按照水的矿化度来进行分类,可以把水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盐水和卤水五种类型。

4、在溶洞内由于岩溶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形态有石芽、石笋、石钟乳和石柱。

5、石蘑菇是属于风蚀的石漠地貌。

6、内流湖一般形成于干旱气候区。

7、石油是由通常形成于湖泊和沼泽地貌中。

三、简答题
1、怎样区分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它们各包括哪些内容?
答:⑴区分:内力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主要有旋转能、重力能、热能等,外力地
质作用是由地球以外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能等。

⑵内容有: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硬结成岩作用。

2、矿物有哪些物理性质?对石英进行鉴定时主要利用物理性质中的哪些?
答:矿物的物理性质有①光学性质: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②力学性质:硬度、解理与断口、(弹性与挠性、脆性与延展性、可塑性);③其他性质:相对密度、磁性、电性、发光性、放射性、易燃性等。

对石英的鉴定利用其颜色、断口、光泽、硬度等物理性质。

3、根据沉积岩的结构对沉积岩进行分类。

答:①碎屑岩(砾岩、砂岩、粉岩和粉砂岩);②粘土灰岩(页岩、泥灰岩);③化学岩;④生物化学岩
4、水库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答:建于活动断裂带、库底岩石破碎的大型水库,蓄水后,经过一段时间,在库区或坝前昌发生一系列小震或破坏性地震。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水体的静压作用、渗透作用和润滑作用诱发原有断裂的活动,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5、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其防治措施有哪些?
答:基本条件是:(1)大量沙砾等碎屑物质,经过崩塌、滑坡等块体运动进入沟槽;(2)暴雨和洪水;(3)陡峭的沟谷
防止措施有:修建了拦蓄、排导和停淤等泥石流防护工程
6、湖泊按照其成因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构造湖、火山湖、河成湖、海成湖、冰成湖、风成湖
四、问答题
什么是岩层产状要素?如何进行测定?
答:岩层的空间位置叫做岩层的产状,通常用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

成为产状要素。

⑴走向是岩层面的水平延长方向,一般用层面的走向线的方位角或方向角来表示。

走向线是指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⑵倾向是岩层面倾斜的方向,它与走向垂直,倾向也是以方位角或方向角来表示。

⑶倾角是岩层面与水平面所夹的最大锐角。

一个岩层面,其走向有两个方向,角度相差180度,而倾向只能有一个方向,对于同一个岩层面,倾向与走向相差180度。

五、综述题
地面流水式怎么形成的?在形成河流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地貌?
(河流在三维空间上是如何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汇出现哪些地貌形态?)
答:地面上的流水最主要的来源是大气降水。

雨雪自天空降落以后,一部分渗透至底下,一部分蒸发回空中,其中有很大部分聚为地面流水,自高处向低处流动,流水汇聚的条件是:必须有相当的降水;必须是水分不大量下渗;必须有起伏不平的地势。

在形成河流的过程中出现的地貌有:
片状流水的地貌有不明显冲刷带、冲刷带、淤积带;
沟谷流水形成的地貌有集水盆、沟谷主干、洪积扇;
河流的下蚀作用形成阶地;河床中间的沉积地貌形成心滩,河床外的沉积作用形成河漫滩,河流在下游的沉积地貌是三角洲,河流的摆动与曲线的截弯曲直形成牛轭湖等。

B 卷
一、名词解释
1、矿物: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天然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2、似斑状结构:岩石由粒径大小悬殊的两部分矿物所构成的结构成为不等粒结构。

其中细小的颗粒为基质,基质为显晶质者成为似斑状结构,常见于部分深成岩或浅成岩。

3、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4、河流袭夺:当两条河流向同一分水岭溯源侵蚀时,有可能发生河流甲溯源侵蚀进入河流乙的河谷内,因甲河床比乙河床低,于是河流甲把河流乙的河水夺走的现象。

5、泻湖:也就是海成湖,是海湾地区因沉积物的堆积作用,使海湾与海隔离而成的。

6、风化作用:地壳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7、沼泽:是陆地表面充分湿润,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有机质堆积的地带。

二、填空题
1、陆地地形按其起伏高度可分为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

2、变质岩中最好的片理构造是板状构造。

3、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有地层层序法、古生物法和岩性对比法。

4、黄土地区具有塬、梁和峁等沟间地形态。

5、通常化学侵蚀发生的最活跃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区。

三、简答题
1、简述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答: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是地球上部的一个圈层,从地表到莫霍面(33km)处;
地幔是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也是33km到2898km的圈层,又分为上下地幔。

地核是古登堡面一下到地心的部分,由外部地核、过渡层和内部地核三层。

2、变质因素有哪些?根据变质岩的哪些特征可以有助于了解原岩?
答:变质因素有:⑴接触变质作用(热接触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⑵动力变质作用;⑶区域变质作用
变质岩特征:
⑴矿物成分:一部分与原岩相同,另一部分则是在变质过程中产生的、只有在变质岩中才出现
的矿物;
⑴结构:变余结构、变晶结构、碎裂结构;
⑵构造:①片理构造(片麻状构造、片状构造、千枚状构造、板状构造);②块状构造
3、简述风沙的危害及其防治。

答:水源缺乏,植物不易生长,风的地质作用及其强烈,流沙漫游,淹没耕田,破坏建筑,土壤风蚀,不仅降低土壤肥力,甚至吹走种子,使作物根部裸露地面,连根拔起,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风沙的防治基本原则是:降低风速,保护地表沙屑及土壤,抵抗风蚀,固定流沙。

具体措施有:(1)营造林带;(2)工程固沙;(3)合理利用土地。

4、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连续稳定的隔水层(不透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承压水是充满在两个稳定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间的含水层中承压水压力的地下水。

5、岩浆如何分类和命名的?(课本P34—P41页)
四、问答题
褶皱有哪些类型?在野外如何进行调查并加以识别?
答: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有:背斜和向斜。

背斜:一般中部岩层向上弯曲,两侧岩层常向外倾斜,内部为时代较老的岩层,向两边逐渐变为时代较新的岩层,并且两边对称出现。

向斜:通常中部岩层向下弯曲,两侧岩层多向内倾斜,其外部岩层时代较老,向内部逐渐变为时代较新的岩层,并且两边也对称出现。

在野外识别:首先,应沿着垂直岩层走向的方向进行观察,其次,再分析岩层新老组合关系。

最后,还要分析岩层产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