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物理化学课件9

合集下载

陕西师范大学考研物理化学资料

陕西师范大学考研物理化学资料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2 1
E分解
电压E
测定分解电压时的电流-电压曲线
返回
2013-11-11
分解电压的测定
将I-E曲线中2-3段的 直线部分外延到I = 0处所
得的电压就是Eb, max 。
这是使某电解液能连 续不断发生电解时所必须
电 流 I
3
的最小外加电压——使电
解池不断工作所必需外加 的最小电压,称为电解液 的分解电压。
返回
2013-11-11
分解电压
分解电压:使某电解质溶液能连续不断发生电解反应
所必须外加的最小电压称为电解质溶液的分解电压。
理论分解电压在数值上等于该电解池作为可逆电池时
的可逆电动势。
E(理论分解 ) E(可逆)
由于电池回路的电压降和阴、阳极的极化所产生的超
电势,使得实际分解电压要比理论分解电压大。
η阴
负 极 曲 线
正 极 曲 线
E可逆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电位

返回
2013-11-11
原电池中两电极的极化曲线
回主目录
极化曲线(polarization curve)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1
氢超电势
电解质溶液通常用水作溶剂,在电解过程中,H+ 在阴极会与金属离子竞争还原。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11-11
分解电压的测定
原电池产生了一个与 外加电压方向相反的反电 动势Eb。外加电压必须克 服这反电动势。
电 流 I
3
继续增大外加电压, 电极上就有H2和Cl2继续产 生并向溶液中扩散,因而 电流也有少许增加,相当 于I-E曲线上的1-2段。

陕西师范大学考研物理化学资料

陕西师范大学考研物理化学资料

反应分子数(Molecularity of reaction)
反应分子数:是指在基元反应过程中参与反应 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自由基等)的数
目,只可能是1,2或3(不大于3的正整数)。
根据反应分子数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单分子反
应,双分子反应,三分子反应,三分子以上的
反应目前还未发现。
单分子反应
速率方程中各反应物浓度项的指数称为该反应
物的反应级数。 所有浓度项指数的代数和称为该反应的总级数,
通常用n表示。n的大小表明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程度。 反应级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整数、分数或零,
有的反应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表示级数,称为无级数
反应。 反应级数是由实验测定的。
反应级数(Order of reaction) 例如:
下,反应机理还要给出所经历的每一步的立体化学结
构图。
同一反应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有不同的反应机
理。了解反应机理可以掌握反应的内在规律,从而 更好的调控反应。
简单反应
一步能够完成的反应叫简单反应,简单反应由
一个基元反应组成。且质量作用定律可直接用于每 一基元反应,而简单反应本身是由一个基元反应组 成,故质量作用定律可直接用于简单反应。
(3)取值不同:反应级数可以为0、1、2、3、分数、 负数,而且对指定反应,反应级数可依反应条件变化 而改变。反应分子数只能为1、2、3,对指定的基元 反应为固定值。
(4)对于简单反应来说,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不
一定一样,如蔗糖水解是双分子反应,但为一级反应。 (5)简单级数反应不一定有简单的机理;一种级数
dcA kc cA cB dt
dpA k p pA pB dt
pB = cBRT ,由(1)和(2)式可得kp与kc的关系:

陕师大物理化学课件10

陕师大物理化学课件10

第十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第一节 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在我们的周围,乃至整个宇宙,时刻发生着无数的化学反应,有的缓慢,如生命的演化过程中甲烷的生成;有的很快可瞬时完成,如离子反应、爆炸反应等。

在化工生产中,人们希望有的反应尽可能快些,而在有些场合人们希望反应尽可能慢些,如铁的生锈、食物的腐烂、塑料的老化。

关于反应速率的研究就十分重要。

那么反应速率如何表示,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控制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机理如何?这些问题都是化学动力学主要研究的问题:一、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化学热力学主要研究反应的方向、限度和外界因素对平衡的影响。

解决反应的可能性,即在给定条件下反应能不能发生,及反应进行的程度?而化学动力学主要研究反应的速率及反应机理。

主要解决反应的现实性问题。

例如反应:()()()2221H g +O g H O 12→ 的,说明该反应向右进行的趋势是很大的,但是在通常情况下若把H ()1r m ,237.2kJ mo G T p θθΔ=−⋅l −2、O 2放在一起几乎不发生反应。

计算表明:283 K 时,要生成0.15 %的水需长达10.60亿年的时间。

但如果将温度升至1073 K (800 ℃)时,该反应以爆炸的方式瞬时完成。

又例如:合成氨反应,在300p 及500℃ 时,按热力学计算,此反应的最大可能转化率为26 % 左右,但是如果不加催化剂,这个反应速率非常慢,当有铁触媒作催化剂时,反应才能较快地进行。

化学动力学的基本任务是:了解反应速率;讨论各种因素(浓度、压力、温度、介质 、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研究反应机理、讨论反应中的决速步等。

二、化学动力学发展概况1850年,人们提出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十九世纪末:范霍夫、阿仑尼乌斯讨论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二十世纪化学动力学、催化等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许多新技术如:激光、交叉分子束、计算机等用于动力学的研究,目前动力学的研究已从宏观动力学的研究进入到态-态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考研物理化学资料PPT课件

陕西师范大学考研物理化学资料PPT课件

在硬球碰撞示意图上,A
和B两个球的碰撞直径d AB 与
相对速度 u r 之间的夹角为 。
通过A球质心画平行于 u r
的平行线,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ur
b
B
d AB A
b
就是碰撞参数b 。
硬球碰撞理论
bdABsin bmax dAB
b 值愈小碰撞愈激烈, b 0 迎头碰撞,最激烈。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ຫໍສະໝຸດ 返回2020/7/30
两个分子的一次碰撞过程
v
v
b
o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7/30
有效碰撞直径和碰撞截面
运动着的A分子和B分子,两者质心的投影落在
半径为 d AB的圆截面之内,都有可能发生碰撞。
d A B 称为有效碰撞直
径(两个分子的质心在碰
撞时所能达到的最短距 离),数值上等于A分子 和B分子的半径之和。
互碰频率为:
ZAB
dA 2B
NA V
NB V
8RT
uA
8RT πM A
uB
8 RT πM B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或ZABdA 2BL2 8RT[A][B]
式中 MAMB
MA MB
NA[A]L NB[B]L
V
V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7/30
两个A分子的互碰频率
当体系中只有一种A分子,两个A分子互碰的相对
12.1 碰撞理论 12.2 过渡态理论 12.3 单分子反应理论 12.4 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12.5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12.6 快速反应的测试 12.7 光化学反应 12.8 化学激光简介 12.9 催化反应动力学

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物理化学教学课件

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物理化学教学课件
基本任务是研究各种因素(如反应系统中各种反应物的浓度、温 度、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揭示化学反应如何进行的机 理,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反应性能的关系。
2. 化学动力学发展简史 化学动力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宏观反应动力学、 基元反应动力学和微观反应动力学。 3. 反应机理的概念 反应H: 2C2l2HC包l 括下列四个步骤: (i)C2l2Cl (i)iC lH 2 H C H l
cHale Waihona Puke 对三级反应 1对 , t作以 图应得 ; 直线 c2
对零级反应 c对t, 作以 图应得 . 直线
例4 教材342页例4 (3) 半衰期法
根据 n 级反应的半衰期通式:t1/2 ka1n
lnt1(1n)lnalnk
2
取两个不同起始浓度a,a’作实验,分别测定半衰期为t1/2和t`1/2,
因是同一反应,常数k相同,所以:
5. 质量作用定律
对于基元反应,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幂乘积成正比。幂指数就 是基元反应方程中各反应物的计量数——质量作用定律。
基元 a A b反 B g G h 应 其 H r k A , : a B b
例如基 :2 I H 元 2 2 H 反 ,其 Ir 应 k[I]2 [H 2]
6. 速率常数
t1
ln(
2
t '1
)
n 1
ln(
2
a ')
a
2. 微分法 微分法:利用速率公式的微分形式来确定反应级数的方法。
图9.1 浓度随反时应间的变化
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实际上就是测定不同时刻反应物或产物的浓 度,可分为化学法和物理法两类。 1. 化学法 2. 物理法
3. 反应速率的经验表达式

物理化学全套课件

物理化学全套课件

强调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 提供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实验安全。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记录与整理
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 并按照要求整理成表格或图表
,以便后续分析。
数据处理方法
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如 平均值、中位数、众数等,对 数据进行处理,以便更好地反 映实验结果。
数据分析与解释
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意义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讨 论。
重要性
物理化学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本 质、推动化学工业的发展、促进 新材料的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 义。
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物理化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 世纪中叶,随着热力学、统计力学和 电化学等分支的建立和发展,逐渐形 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现代进展
进入20世纪后,物理化学在理论和实 践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如量子化 学、分子动态学、生物物理化学等领 域的突破和创新。
实验方法习题及答案解析
总结词
提高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详细描述
针对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设计了一系列 习题。这些习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仪器和 试剂、记录和处理数据等。答案解析详细解释了每道题 目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设计和操作能 力,培养科学素养。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误差分析
分析数据误差的来源和影响, 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实验误差与实验结果评价
误差来源分析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 来源,如测量误差、操作误差等 ,并评估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误差控制与减小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小误差,提 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课件]物理化学简介PPT

[课件]物理化学简介PPT
解:M甲烷 = 16.04×10-3 kg · mol-1
m pM ρ V RT 3 3 200 10 16.04 10 kg m3 8.315 (25 273.15) 1.294 kg m3
33
§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物理化学简 介
绪论
0.1 物理化学——一门无处不在的学科 0.2 学习物理化学的要求及方法 0.3 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
2
0.1 物理化学——一门无处不在的学科
何谓物理化学 (Physical Chemistry) ?
物理化学 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与化学现象的联系入 手,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用物理的理论、物理的实验手段”, 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目的 主要是为了解决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向 化学提出的理论问题,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
12
0.2 学习物理化学的要求及方法
课程特点
“三多一复杂”
•学习要求
概念多 理论多 公式多 计算复杂
学习物理化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学习既有相同点 也有不同点。物理化学课程综合性强,各章节既有 联系又相对独立。因此,学习时切忌死记硬背。
13
0.2 学习物理化学的要求及方法
•学习要求
1. 多动脑
多给自己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前人提出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什么可取之处,有什 么局限性,方法是否严谨?结论是否可靠?你能否找 出例外情况?
5
0.1 物理化学——一门无处不在的学科
① 宏 观
微 观
只有深入到微观,研究分子、原子层次的规律,才能 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 宏观 介观 微观 (看得见的物体) (纳米材料) (原子、分子)
6

物理化学ppt-PowerPointPresentation

物理化学ppt-PowerPointPresentation

四. 标准平衡常数

标准平衡常数
K

r Gm exp RT

五. 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

由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计算标准摩尔吉布斯函 数
r G T B f Gm , B T B

由相关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计算某反应 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

一. 偏摩尔量和化学势

偏摩尔量 :
X XB dnB n B T , P ,nC , nB


化学势:偏摩尔吉布斯函数
G B n B T , P ,nC , nB
二. 化学反应方向和平衡条件

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相变过程的应用
化学反应热效应

一. 热力学第一定律
⊿U=Q-W
若系统发生无限小变化时,上式可写成dU=δQ-
δW
它表明系统种发生任何变化过程,系统内能变化 值等于系统吸收的热量减去它对外作的功。
二. 可逆过程与可逆体积功
1. 可逆过程 在膨胀的每一个瞬间,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环境 之间都极接近于平衡态,整个过程由一系列无限 接近于平衡的状态构成,这样的过程称为可逆过 程。 2. 可逆体积功


O点是三条线的焦点,称为三相点。在该 点,Φ=3,F=0,说明三相点的温度,压 力均不能任意改变。水的三相点与水的冰 点并不是一回事。三相点实验个的单组分 系统,而通常所说的冰点是暴露在空气中 的冰-水两相平衡系统。
第六章 电化学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摩尔电导率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 可逆电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一切现实的电化学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而应用Nernst 方程式处理电化学体系时,都有一个前提,即该体系需处于热力学平衡态。

从而可见,应用Nernst 方程所能研究的问题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对不可逆电极过程进行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要使电化学反应以一定的速度进行,无论是原电池的放电或是电解过程,在体系中总是有显著的电流通过。

因此,这些过程总是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

研究不可逆电极反应及其规律性对电化学工业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涉及工艺流程、能量消耗、产品单耗等因素。

我们将讨论电解过程中在电极上进行的不可逆反应,从中得出不可逆电极过程的一些规律,将它们可应用于电镀、电化学腐蚀、化学电源等方面。

本章将主要介绍通电使体系发生化学变化即电解作用中的一些规律,对于在有电流通过电极的所发生的极化作用的原因也作了介绍。

具体学习内容如下:1、了解分解电压的意义。

2、了解产生极化作用的原因。

了解超电势在电解中的作用。

3、能计算一些简单的电解分离问题。

第一节 分解电压使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称为电解池。

当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正离子向阴极迁移,负离子向阳极迁移,并分别在电极上起还原和氧化反应,从而获得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

若外加一电压在一个电池上,逐渐增加电压直至使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发生逆转,这就是电解。

实验表明,对任一电解槽进行电解时,随着外加电压的改变,通过该电解槽的电流亦随之变化。

图9.1 分解电压的测定装置例如,使用两个铂电极电解HCl 溶液时,使用图9.1的线路装置,改变可变电阻,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则可测量电解槽两端电位差与电流强度的关系曲线。

开始时,当外加电压很小时,几乎没有电流通过电解槽;电压增加,电流略有增加;当电流增加到某一点后,电流随电压增大而急剧上升,同时电极上有连续的气泡逸出。

在两电极上的反应可表示如下:阴极 2H +(a H+)+2e −→H 2(g, p )阳极 2Cl −(a Cl -)→Cl 2(g, p )+2e −当电极上有气泡逸出时,H 2和Cl 2的压力等于大气压力。

电解过程分析:当开始加外电压时,还没有H 2和Cl 2生成,它们的压力几乎为零,稍稍增大外压,电极表面上产生了少量的H 2和Cl 2,压力虽小,但却构成了一个原电池(自发地进行如下反应)(−) H 2(p)→2H +(a H+)+2e -(+) Cl 2(g)+2e -→2Cl -(a Cl -)此时,电极上进行反应的方向正好与电解所进行的反应的方向相反。

它产生了一个与外加电压方向相反的反电动势E b 。

由于电极上的产物扩散到溶液中了,需要通过极微小的电流使电极产物得到补充。

继续增大外加电压,电极上就有H 2和Cl 2继续产生并向溶液中扩散,因而电流也有少许增加,相当于图9.2中I -E 曲线上的1-2段。

此时由于p H 2和p Cl 2不断增加,对应于外加电压的反电动势也不断增加,直至气体压力增至等于外界大气压力时,电极上就开始有气泡逸出,此时反电动势E b 达到最大值E b, max 将不再继续增加。

若继续增加外加电压只增加溶液中的电位降(E 外-E b, max )=IR ,从而使电流剧增,即相当于I -E 曲线中2-3段的直线部分。

将直线部分外延到I =0处所得的电压就是E b, max ,这是使某电解液能连续不断发生电解时所必须的最小外加电压,称为电解液的分解电压。

图9.2 测定分解电压时的 电流-电压曲线从理论上讲E b , max 应等于原电池的E (可逆),但实际上E b, max 却大于E (可逆)。

这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一是由于电解液、导线和接触点都有一定的电阻,欲使电流通过必须用一部分电压来克服IR 电位降,这相当于把I 2R 的电触转化为热。

二是由于实际电解时在两个电极上进行的不可逆电极过程所引起,即要使正离子在阴极析出,外加的阴极电势一定要比可逆电极电势更负一些,使负离子在阳极析出,外加的阳极电势一定要比可逆电势更正一些。

我们把由于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电势偏离可逆电极电势的现象称为极化现象。

实际上I-E曲线上分解电压的位置不能确定的很精确,且I-E曲线并没有十分确切的理论意义,所得到的分解电压也常不能重复,但它却很有实用价值。

电解质的分解电压与电极反应有关。

例如一些酸、碱在光滑铂电极上的分解电压都在1.7 V左右。

它们的分解电压基本上和电解质的种类无关,这是因为这些酸、碱的电解产物均是H2(阴极)和O2(阳极)。

它们的理论分解电压都是1.23 V,由此可见,即使在铂电极上,H2和O2都有相当大的极化作用发生。

氢卤酸的电压都较1.7 V小,而且其数值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在两电极上出现的产物是氢卤酸的分解物。

电极反应和电解产物不一样,自然,分解电压也就有差异了。

小结:我们把使某种电解质开始电解反应时所必须施加的最小电压,称为该电解质的分解电压。

理论分解电压也称为可逆分解电压,等于可逆电池电动势。

但实际工作中电解以一定速率进行,过程已不可逆。

这时的分解电压E(实)>E(理),原因是:当电流通过时,电极有极化作用,电路有电阻。

实验表明:电解不同的电解质,如果电极反应相同,分解电压基本相同。

第二节 极化作用一、极化现象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对水的电解,或是其它物质的电解,它们的分解电压总是大于计算得到的可逆电动势。

这是因为当电流通过电极时,每个电极的平衡都受到破坏,使得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值。

这种在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电位偏离平衡值的现象,称为电极的极化。

极化现象的出现,以及溶液中存在着一定的欧姆电位降,这些都是分解电压大于可逆电动势的原因。

实际分解电压可表示为E(分解)=E(可逆)+∆E(不可逆)+IR式中,E(可逆)是指相应的原电池的电动势,即理论分解电压;IR由于电池内溶液、导线和接触点等电阻所引起的电势降;∆E(不可逆)则是由于电极极化所致,∆E(不可逆)=η(阴)+η(阳),η(阴)和η(阳)分别表示阴、阳极上的超电势。

当电极上无电流通过时,电极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的电势为φ(平)(平衡电势),随着电极上电流密度(I/S)的增加,电极的不可逆程度愈来愈大,其电势值为φ(平)的偏差也越大,通常可用极化曲线(即描述电流密度与电极电势间关系的曲线)来描述这种偏离程度。

为了明确地表示出电极极化的状况,常把某一电流密度下的φ(不可逆)与φ(平)之间的差值称为超电势。

由于超电势的存在,在实际电解时要使正离子在阴极上析出,外加于阴极的电势须更负于可逆电极;要使负离子在阳极析出,外加于阳极电势比可逆电极电势更正一些。

下面我们将讨论引起电极极化的原因。

当电流通过电极时,为什么会发生阳极电势升高、阴极电势降低的电极极化现象呢?这是因为当有电流I过电极时,发生一系列的过程,并以一定的速率进行,而每一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阻力。

要克服这些阻力,相应地各需要一定的推动力,表现在电极电势上就出现这样那样的偏离。

按照极化产生的不同原因,通常可简单地把极化分为两类:电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

将与之相应的超电势称为电化学超电势(或活化超电势)和浓差超电势。

一般说来,可将产生超电势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1) 浓差超电势:在电解过程中,由于电极表面附近的离子在电极上发生反应而析出,结果使表面浓度与溶液体相浓度的不同所造成的反电动势叫做浓差超电势。

(2) 电化学超电势(或活化超电势):由于参加电极反应的某些粒子缺少足够的能量来完成电子的转移,因此需要提高电极电势,这部分提高的电势叫做活化超电势。

它与电极反应中某一个最缓慢步骤的反应活化能有关,故有此名。

(3) 电阻超电势:当电流通过电极时,在电极表面或电极与溶液的界面上往往形成一薄层的高电阻氧化膜或其它物质膜,从而产生表面电阻电位降,这个电位降称为电阻超电势。

这种情况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我们只讨论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

二、浓差极化当有电流通过电极时,若在电极—溶液界面处化学反应的速率较快,而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速率较慢,则在电极表面附近有关离子的浓度将会与远离电极的本体溶液中有所不同。

现以Ag|Ag+为例进行讨论。

将两个银电极插到浓度为c的AgNO3溶液中进行电解,阴极附近的Ag+沉积到电极上去(Ag++e-→Ag),使得该处溶液中的Ag+浓度不断地降低。

若本体溶液中的Ag+扩散到该处进行补充的速度赶不上沉积的速度,则在阴极附近Ag+的浓度c e将低于本体溶液浓度c(电极附近是指电极与溶液之间的界面区域,在通常搅拌的情况下其厚度不大于10−3~10−2 cm )。

在一定的电流密度下,达稳定状态后,溶液有一定的浓度梯度,此时c e 具有一定的稳定值,就好象是电极浸入一个浓度较小的溶液中一样。

此浓差极化数值与浓差大小有关,即与搅拌情况、电流密度等有关。

当无电流通过时,电极的可逆电势由溶液本体浓度c 所决定:Ag ,A g 1(l RT n F cϕϕ+=−平)\ 当有电流通过时,若设电流密度为j ,电极附近的浓度为c e ,则电极电势由c e 决定Ag ,Ag e1()ln RT F c ϕϕ+=−不可逆\ 两电极电势之差即为阴极浓差超电势()eln RT c F c ηϕϕ=−=阴平不可逆阴 由此可见,阴极上浓差极化的结果是使阴极的电极电势变得比可逆时更小一些。

同理可以证明在阳极上浓差极化的结果使阳极电势变得比可逆时更大一些。

为了使超电势都是正值,我们把阳极的超电势()η阳和阴极的超电势()η阳分别定义为()()ηϕϕηϕϕ=−=−阴平不可逆阴阳平不可逆阳浓差超电势的大小是电极浓差极化程度的量度。

其值取决于电极表面离子浓度与本体溶液中离子浓度差值之大小。

因此,凡能影响这一浓差大小的因素,都能影响浓差过电势的数值。

例如,需要减小浓差超电势时,可将溶液强烈搅拌或升高温度,以加快离子的扩散;而需要造成浓差过电势时,则应避免对于溶液的扰动并保持不太高的温度。

离子扩散的速率与离子的种类以及离子的浓度密切相关。

因此,在同等条件下,不同离子的浓差极化程度不同;同一种离子在不同浓度时的浓差极化程度也不同。

极谱分析就是基于这一原理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电化学分析方法,可用于对溶液中的多种金属离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电化学极化(或活化极化)假定溶液已搅拌得非常均匀或者已设法使浓差极化降低至可以忽略不计,同时又假定溶液的内阻以及各部分的接触电阻很小,均不予考虑,则从理论上讲要使电解质溶液进行电解,外加的电压只需略微大于因电解而产生的原电池的电动势就行了。

但是实际上有些电解池并不如此。

要使这些电解池的电解顺利进行,所加的电压还必须比该电池的反电动势大才行,特别是当电极上发生气体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