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试题精选】高三历史总复习周测试题卷(五)附答案
高三历史周考卷

高三历史周考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2. 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是谁?A. 陈独秀B. 胡适C. 鲁迅D. 瞿秋白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辛丑条约》4.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是?A. 平型关大捷B. 淞沪会战C. 太原会战D. 台儿庄战役A. 邓稼先B. 钱学森C. 钱三强D. 袁隆平A. 五四运动B. 南昌起义C. 秋收起义D. 广州起义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8. 在古希腊,提出“认识自我”的是哪位哲学家?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赫拉克利特A. 基督教B. 伊斯兰教C. 佛教D. 道教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意大利A. 瓦格拉姆战役B. 奥斯特里茨战役C. 莫斯科战役D. 滑铁卢战役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美国A. 萨姆特堡战役B. 葛底斯堡战役C. 谢南多厄河谷战役D. 阿波马托克斯战役A. 凡尔赛条约B. 布莱恩堡条约C. 圣彼得堡条约D. 伦敦条约A. 九一八事变B. 卢沟桥事变C. 八一三事变D. 汪精卫叛逃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原因。
2. 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及其影响。
3. 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材料一:“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我国地方行政制度,遂大一统。
汉初虽兼用郡国制度,而诸侯王地日削,卒成强干弱枝之势。
自兹以降,地方制度,不外郡县两级。
其监司之制,则唐始有之。
”请回答:(1)根据材料,简述秦朝至唐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6分)(2)分析这些变化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9分)材料二:“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2024届高三历史周考练中国史(解析版)

2024届高三历史周考练中国史部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
据图可知,先秦时期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可见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增大,不再局限于周王室及主要诸侯国的活动范围,可见新地区不断得到开发,华夏文明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并非是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排除A 项;秦朝完成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墨两家的思想,排除D项。
故选B项。
2.据记载,汉长安城在整体布局上呈现“由内而外,由小到大”的网状结构,使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从而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
由此可见,汉长安城排水系统的成功布局A.有助于城市手工业合理分布B.满足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得益于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D.为各地城市市政建设提供了样板【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
根据材料“由内而外,由小到大......使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长安城周密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主要是得益于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C项正确;“手工业合理分布”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满足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样板”之说,排除D项。
2021年高三上学期周考(五)历史试题(文科班) 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周考(五)历史试题(文科班)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4分)1、辽宁喀左、北京房山发现了一批西周初期的燕国铜器,江苏丹徒也发现了西周初期宜国的铜器。
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分封制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C.西周燕国宜国冶铜业比较发达 D.西周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2、晚明时期有人主张“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
这表明当时A.工商业发展影响了价值取向B.程朱理学改变了消费者观念C.奢华之风成为社会主流风尚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3、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说:“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
……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
”这一主张A.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B.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4、约翰·麦克里兰说:“民主开始得势之后,想提出限制国家权力的论点,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国家的行动已经愈来愈被看成我们透过我们自己选出的代表而产生的行动:代表们的行动就是选民的行动,因为那些行动是他们授权的。
”作者意在说明A.权力无法得到有效限制 B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完善C.宪政与民主的内在冲突 D民主制度建立的艰难过程5、学者马海珍在《袁世凯的时代困境》中记述:“武昌起义后,各地响应,新军发挥实力,先后参加湖南、陕西、江西、云南等十余省市的独立起义……在独立的各省中,许多新军将领出任各省都督。
”这些“都督”A.壮大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B.推动了革命后全国政治秩序的稳定C.埋下了民国初年军阀割据隐患D.提供了袁世凯掌权可以利用的势力6、《全球通史》中提到:“(雅典)最初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其全部属于贵族。
2021年高三历史第五次周测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三历史第五次周测试题含答案(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48分)( )1.下图反映的中央机构示意图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2.xx年,中国多个省份进行了“省直管县”试点。
现在的省县制最早应追溯到古代的郡县制。
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①郡县制最早是秦朝统一全国后开始实施的②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③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④是一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④( )3.影响古希腊政治文明产生的相关因素中,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A.古希腊的地理环境 B.海外贸易及经济文化交往活动C.东方文明的影响 D.古罗马法律的影响( )4.xx年以来,英国深陷经济危机泥潭,布朗可谓是内外交困,大失人心,最终于xx年辞职。
布朗辞职的直接原因是A.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其不信任 B.议会对布朗政府的不支持C.保守党的反对 D.国际社会对他不支持( )5.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 “这一集体亮相” 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6.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②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③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④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春秋战国时期,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A.铁器时代的到来 B.手工业的发展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曲辕犁的推广(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方国家大多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A.东方各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落后 B.新航路的开辟C.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资本主义征服能力 D.东方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9.下表主要反映了钢产量原煤产量发电量机床产量食品加工纺织粮食产量棉花产量年增60% 19.70% 35.20% 354% 8.70% 7.50% 3.70% 4.70% 长率B.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协调发展C.一五计划钢产量的增加得益于武汉钢铁公司的建立D.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10.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下列说法中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是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③“新经济”出现④福利国家制度的逐步建立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①③正确,②④错误C.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11.20世纪推动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推进的因素不包括A.新航路的开辟 B.科学技术的发展C.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的出现 D.两极格局的结束( )12.xx年,我国青海玉树大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使人民遭遇严重损失,灾后重建中国如需要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应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13、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
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五次测试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某某省嘉积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大测(五)历史科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某某、考试科目、某某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问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4. 考试结束后,考生需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2.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
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
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地”。
由此可见()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3.我国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铁技术取得的最主要成就是()A.高炉冶铁B.炒钢技术C.灌钢法D.水力鼓风冶铁4.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X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5.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上的批语说:“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某某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
”这则材料( )A.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B.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C.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D.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6.1843年11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指示赴中国的使团:“您的目标应是为法国的航运和贸易获得相同于英国的一切利益。
高三试卷历史-山东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3年12月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试卷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普遍推行赋税制度包括军赋方面的改革,如鲁国的“作丘甲”“初税亩”“用田赋”、郑国的“作丘赋”、楚国的“量入修赋,赋车籍马”、陈国的“赋封田”,等等。
这些举措旨在()A.体现以民为本的追求 B.构建中央集权的体制C.削弱世袭贵族的特权D.应对战乱纷争的局面2.如图为西汉时期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图。
这些工程在当时发挥的主要作用是()A.构建京畿区的军事防卫圈B.保障政治中心物资供应C.加强关中各地的经济交流D.利用黄河资源灌溉农田3.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尚奢华、重炫耀成为展现个性、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手段,衣食住行的物质性消费转向歌舞娱乐的精神性消费,品茶吸茗之风也从宫廷传至王公贵族、官僚士人,并渐人寻常百姓家。
这一时期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基于()A.自信开放的社会风气B.儒家思想内涵的拓展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D.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4.宋代,官员多数官与职分离,官员的本来职务,由另外被“差遣”的官员担任。
同时,大多数职位都有其他官员以“同知”“通判”的身份,与奉“差遣”的官员一起工作。
宋统治者这样做的初衷是()A.分散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完善地方政府职能5.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总理衙门官员郭嵩森指出,西洋各国与历史上的“夷狄”不可同日而语,“洋人之与吾民,亦类也”。
高三历史下册周考检测试题附加参考答案

高三历史下册周考检测试题附加参考答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下册周考检测试题附加参考答案》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福建省福安一中2011届高三月考)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黄金(Gold),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③开发土地资源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①对应黄金,②对应上帝,④对应荣誉。
【答案】C2.16世纪的葡萄牙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的:“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
”令诗人对他的祖国引以为豪的是()A.地处海陆交通要冲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C.率先探索新航路D.占据欧洲商业中心地位【解析】解题时注意关键词“16世纪”、“葡萄牙”。
材料喻指葡萄牙走向海洋的活动,显然是指新航路的开辟,而葡萄牙是最早探索新航路的国家。
【答案】C3.哥伦布在遗言中说:“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我发现了很多其他住着食人者的岛屿……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结合这段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结论具有真实性的是()A.哥伦布曾经到达过印度并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B.哥伦布根本没有到达印度C.哥伦布到达印度时,印度附近岛屿上住着食人者D.哥伦布在死时才知道他发现了印度【解析】本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弄清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是否是印度,哥伦布没有到达印度,他只是到达了美洲的一些地区。
【答案】B4.2008年以来,非洲索马里沿海累计已经发生80多起海盗袭击事件,平均每4天就有一艘船遭劫,海盗已猖獗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一现象备受国际关注,有人开始对索马里的历史产生兴趣,研究发现这一地区在15世纪末出现了一个的“海盗”,他最有可能是()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到达这一地区的是达•伽马。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五)历史试题及答案

大联考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五)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 在高坎垅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墓中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质地有所不同,随葬品大部分是实用陶器,陶器轮制,器体高大厚重,主要器形有簋、碗、盆、豆、瓮、釜、罐等。
据此可推知,该遗址()A. 已出现明显的等级制度B. 呈现出早期农业文明特征C. 陶器制作工艺日臻成熟D. 已出现生产资料的私有制2. 《尚书·大传》卷记载:“古者,天子为诸侯受封,谓之采地。
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
”周天子在分封诸侯时会留出一小块“采地”,如果以后诸侯子孙因为犯罪而被削夺封地,仍可以使子孙中的贤者在“采地”世世祭祀其始受封的先人。
据此可知,“采地”的设立()A. 体现了儒家“仁”的理念B. 说明贵族的地位被削弱C. 意在彰显天子的人文关怀D. 受到了宗法制度的影响3. 北魏太和九年,冯太后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至隋朝,十八岁以上男子每人受露田八十亩,寡妻妾受露田三十亩,但取消了奴婢和丁牛的授田。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大土地所有制持续发展B. 豪强地主势力衰落C. 土地国有制遭严重破坏D. 政府赋税制度变革4.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大历四年正月十八日,敕有司:“定天下百姓及王公已下每年税钱,分为九等……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亩税四升。
秋税,上田亩税五升,下田亩税三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总复习周测试卷(五)
一、选择题。
(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
1.“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做《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会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已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3.“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
4.《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材料旨在说明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
5.《南齐书·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
”由此可知南朝时期A.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B.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
C.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权 D.可以通过学校试经入仕
6.王阳明《传习录》载:“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右侧为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政令形成、实施流程图。
对
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
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
C.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
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
8.据明朝万历《嘉定县志》记载“邑之民业,首藉棉布,
纺织之勤奋,比户相属,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
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
”这说明嘉定
①棉纺织业发达②家庭开支依赖于织布收入
③小农经济瓦解④农业经济商品化态势显著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10.“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
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澳门管理 B.取消外交活动 C.严控中外接触 D.禁止海外贸易
12.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不及。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 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已消失
C.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D.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
二、非选择题。
(本题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
13.(26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
(8分)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9分)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