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高二语文试卷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 匪我愆.(qiān)期盛.(chéng)以锦囊洎.(jì)牧以谗诛尔卜尔筮.(shì)B.以三矢赐.(sì)庄宗无食桑葚.(shèn)身死国灭,为.(wèi)天下笑渐车帷裳.(chánq)C. 修我戈.(ɡē)矛静女其娈.(1uán)洵.(xún)美且异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组D. 帝高阳之苗裔.(yì) 摄.(shè)提贞于孟陬惟庚寅.(yín)吾以降扈江离与辟芷.(zhǐ)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大概匪我愆.(拖延)期B. 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本来静女其娈.(修长的样子)C.此三者,吾遗恨.也恨:遗憾修我戈矛..(古代的长柄武器)D.原.庄宗所以得天下原:推究根源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贬职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火尚足以明.也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逸豫可以亡.身④且庸人尚羞.之⑤将军身披坚.执锐.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素善.留侯张良⑧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⑨函.梁君臣之首A.①⑦/②⑨/③/⑧/④/⑤⑥B.①⑥/②⑨/③/⑦/④⑤/⑧C.①⑦/②⑧/③④/⑨/⑤⑥D.①⑦/②/③④/⑨/⑤⑥/⑧4.下列各组句子中均有“相”,哪一组的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 )A. 枝枝相覆盖B. 及时相遣归叶叶相交通相见常日稀C. 会不相从许D. 还必相迎取出郭相扶将誓不相隔卿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自可断来.信.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
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
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
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
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
仅xx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
预计到xx,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
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xx年触顶,自xx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
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
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
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
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
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
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
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
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
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
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
xx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
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
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
【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优秀作文】
翻旧账
当一个人猛然功成名就之后,他立即会做什么?
(2)官府的东西登记在册,而三司移发公文考据订正,其中有的数量极小,就历年不能上报,白白地给州县增添麻烦。(得分点:“籍”“釐正”“徒”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钱易字希白。当初,他的父亲钱倧继承吴越王,被大将胡进思废除,而改立他的弟弟钱俶。钱俶归顺朝廷,族中兄弟子侄辈都补授了官职,钱易与兄长钱昆没有被录用,于是笃志读书。钱易十七岁时,考中进士。在崇政殿考试时,三篇文章,不到正午他就完成了。谏官厌恶他的文章轻巧飘逸,特意罢退他。但从此以才华辞藻闻名。太宗曾与苏易简论及唐代文人,感慨当时没有(像)李白(这样的才子)。苏易简说:“当今进士钱易,创作的歌、诗大概不在李白之下。”太宗惊喜地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应当把他从平民召来安置在翰林院。”正遇到剑南盗贼兴起,这事就作罢了。真宗当太子时,在扇上画山水,正值钱易创作诗歌,对他非常欣赏。钱易第二次考中进士,在开封府应试第二。他自称应当是第一,被有关官员压制(才落得第二),于是上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语意有所讥讽。真宗厌恶他没有德行,降他为第三名。第二年,位居第二名中第,补官濠州团练推官。被召入试于中书,改任光禄寺丞、蕲州通判。钱易上奏疏说:“尧流放四个罪人而不说处死他们,(以)那四人的凶恶残暴,尚且讨厌说杀戮,不是尧的仁的最高体现吗?古代的肉刑都不是死刑,尚且被认为是暴虐。近代以来,砍断人的手脚,钩背烙筋,身体露出白骨还要看呼吸,四肢砍落方才绝命死去。让人看见这样的酷刑,不是太平之世的事。如今四方官员一个比一个残暴,婺州(官府)先砍断贼人手脚,然后斩首上报。寿州巡检使在市场中车裂贼人,那旁边还有偷盗东西的人。如果严酷刑罚可以警诫民众,那么秦的天下,就不会有造反的百姓了。臣认为不合法令的刑罚,不能用来帮助治政,希望陛下加以废除。”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景德年间,(钱易)考中贤良方正科,策对取入等第,任秘书丞、信州通判。(皇上)东封泰山时,他献上《殊祥录》,改任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祭祀于汾阴,皇帝到亳州,命他编撰《车驾所过图经》,献上《宋雅》一篇,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后)因举荐国子监各科人员不当而获罪,降职监管颍州税务。几个月后,召回朝廷。许久之后,任判三司磨勘司。他上书说:“官府的东西登记在册,而三司移发公文考据订正,其中有的数量极小,就历年不能上报,白白地给州县增添麻烦。从今以后,官府收支一百文钱、一斗谷、二尺帛以下的,没有欺骗的加以废除。”真宗一向眷顾文学侍从之臣,那掌管诰命之人,都要亲自选拔。提升钱易为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多次升迁至左司郎中,任翰林学士。连日值宿未满,去世。仁宗怜悯他,召他的妻子盛氏到宫中,赐给冠帔。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70分)一.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职掌卜筮,是先秦史官与《周易》关系之最突出的纽带。
在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史官们对这一职责的履行可谓是不遗余力。
阅读先秦文献,人们有时会为史官们据《易》占筮的准确而感到惊讶。
例如,周史运用《周易》为陈国占筮,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陈侯的后代将在齐国昌盛并执掌大权,二是陈国将在那时衰败。
后来历史的发展果如其言。
如何来解释史官们的这一类“神奇的”预测呢?其关键,是先秦史官对《周易》变化观精髓的理解和运用。
《周易》是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
前人称“易”有三义,即变易、简易、不易等。
不少先哲认为:“易”之精义实为“变易”。
《说文解字》引《秘书》:“易”原为象形字,上日下月,日为阳,月为阴,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阴阳者,变化也。
《周易》之基本要素“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对《周易》义理的阐述等等,无不突出地表现出一种变化观。
从表面上看,周史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是占筮的结果,其实,周史在为陈国占筮之前,已对陈、齐等国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定的了解,即“先人事而后说卦”,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周易》的变化观去分析、推测其前景,就得出了这些结论。
知道了这个例子所蕴含的道理,就明白了先秦史官的《易》筮有时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历史发展变化结局的奥秘。
先秦史官以《易》占筮,又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以《易》占筮,凭蓍草这类植物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事,从根本来说是难以成功的。
尽管有时占筮者在推断中也会结合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但这类占筮法总体上笼罩在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气氛之中,并非科学的方法。
2020届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遵义四中2020届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D2.C3.B【解析】1.试题分析:A.偷换概念。
据原文,中华传统文化“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此“新生”是传承意义上的创新;说“最终获得了新生”,此“新生”则有焕然重获新生的意思。
B.外加信息。
据原文,“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并无“加起来”的意思。
C.过于绝对。
据原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是说“认识最早”,即便是“对生命的认知”,也没说“完全不同”。
2.试题分析:C外加信息。
据原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不能借此说“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3.试题分析:B曲解文意。
据原文,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燧人氏发明的,“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而说“火种来源认知的不同表现得最为典型”是曲解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4.C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
选项中C项,“侯亮平四处看着,摇头苦笑,这位处长真连寻常百姓都不如”“这位处长真连寻常百姓都不如”是侯亮平对他的讽刺。
本题属于综合题。
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
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查。
5.①刚正不阿。
对贪官赵德汉豪不手软,为保持党的纯洁和维护法律尊严认真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掀起反贪风暴。
②办案经验丰富。
不被赵德汉的假象所迷惑,敏锐地从杂物筐中发现了赵德汉的帝景苑豪宅。
③幽默风趣。
与赵德汉的对话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每一点2分)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侯亮平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答题关键词“形象特点”,筛选关键情节,概括形成答案。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V)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V)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诗、赋、词、曲、小说、散文、骈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
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
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
《漫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中的两句诗,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此诗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长安任拾遗时所作,他对肃宗既怀有幻想,又感到失望。
久坐江畔,寂寞无聊之感袭上心来。
“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心情不合。
“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
诗词中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不胜枚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些诗句,我们反复体味,即可进入那意境之中,获得美的享受。
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
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自不待言。
即使是先秦诸子散文,也有诗一样的片段。
如《侍坐》章,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其他人都直截了当地说,而曾皙是借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戏曲中的曲词尤其注重意境的表现。
有些曲词善于描摹景物,烘托气氛,抒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王实甫《长亭送别》的曲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感受并进入意境。
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
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语文试卷(附答案)【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选择题请用2B铅笔规范填涂,主观题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作答。
第Ⅰ卷课内文言基础知识一、必修一和必修二课内文言知识考查(36分)(一)文言基础知识(本题共3小题,9分)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其无礼于晋(因为)秦军南(驻军)B.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就)秦王购之金千斤(收购)C.将军战河北(黄河以北)沛公安在(在哪里)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秦王还柱而走(跑)1.B (购:重金悬赏。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3分)()A.张良出,要项伯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而卒惶急无以击轲D.朝济而夕设版焉2.D (A 要———邀;B 倍———背;C 卒———猝)3. 从句式角度考虑,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3分)()A.燕王拜送于庭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C.大王来何操D.以其无礼于晋3.C (宾语前置句,其它三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二)必修一课内文言(本题共3小题,15分)4.下列选项中属于同一类活用现象的是(3分)()①沛公军霸上②既东封郑③因人之力而敝之④群臣怪之⑤又前而为歌⑥发尽上指冠⑦籍吏民,封府库⑧皆白衣冠以送之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C.①⑤⑦⑧D.②③④⑥4.【C】①沛公军霸上【n-v,驻扎】②既东封郑【名词使动,使……成为疆界】③因人之力而敝之【adj-v,损害】④群臣怪之【意动用法,以……为怪】⑤又前而为歌【n-v,上前】⑥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⑦籍吏民,封府库【n-v,登记】⑧皆白衣冠以送之【n-v,穿衣服戴帽子】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每句1分,共6分)(1)穷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走投无路)②图穷而匕首现(极,尽)(2)诚①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3)顾①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②顾笑武阳(回头看)6.翻译下列句子。
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C(据后文“此”所“证明”的内容,C项对前文的概括全面、准确)2、D(文中有“若由此看来”一句,据此,D项的“认定三峡无…猿‟”,是作者根据学者研究所作的推断,非学者的观点)3、C(猿的生理现象与啼叫原因,各地是相同的,引述波尔的考察来解谜是可以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C(C项“发”是“引发”的意思。
)5、B(①为递进关系,用连词“且”最恰当;②为偏正关系,用“之”最恰当;③为目的关系,用连词“以”最恰当。
)6、B(详见译文)7、A(B.皇帝没有责骂,杨雍建也未据理力争; C.耿继茂镇守福建不是杨雍建的建议;D.设立营制、禁除官吏私派不是平抑粮价的措施。
)8、【文言翻译】(7分)①杨雍建上疏条陈广东侵扰百姓的八大政事,认为都应该立刻革除。
[3分。
“疏”“亟”各1分,大意1分。
]②等到杨雍建退下,辅臣看着他的背影(对别人)说:“这就是那个在南苑上书劝谏先帝不要打猎的人。
”[4分。
补出“退”的主语1分,“目”1分,判断句式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杨雍建,字自西,是浙江海宁人。
顺治十二年中进士,被授与广东高要知县。
当时正有战事,总督王国光驻军高要县。
军队征集民夫,官吏担心民夫逃跑,把他们绑起来押在官署之中。
在除夕之夜,杨雍建让民夫搬到堂下的廊屋中居住,撤去肴馔祭品送给民夫食用。
军队索要榕树枝制作绳子来点炮,军中的官吏宣读文书征收,言语不逊,雍建鞭打了他。
总督王国光因为这件事称赞杨雍建方正刚直,特意上疏推荐。
杨雍建任官刚刚一年,就被提拔为兵科给事中。
顺治十六年春,清世祖顺治驾临南苑打猎,杨雍建上疏谏言:“前些日子因为皇上身体不适,传旨正月在太庙祭祀,派遣官员致祭,到了那天皇上身体恢复康健,就亲自前去太庙祭祀,这是非常重视祭祖大典的美好情意啊。
但是回宫不久,又驾临南苑打猎,天气还很寒冷,到郊外原野上驰骋,恐怕不是谨慎起居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1.C(A“所有的作品都来源于”错;B有“乐观主义烙印”的只是《罗密欧与朱丽叶》;D对
“这”理解错误。
)
2.C(不是中心论点)
3.A(不是伊阿古)
4.A 本题中,B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C项,曲解文意,“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错误,材料二“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D项,曲解概念,似是而非。
“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错误,根据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
故选A。
5.B 无中生有,“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
故选B。
6. 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
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
7.D 文中并未大量运用心理描写。
8.①白塔象征着美好人性;②白塔的坍塌,意味着边城田园牧歌神话的终结;③白塔得以重建,意味着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
9.①“也许明天回来”的暗示让读者看到了希望,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回味的空间;“也许永不回来”增加了小说结尾的悲剧色彩。
②照应了前文杨马兵口述二老下行闯滩,以及认为二老不久必可回来的情节,结尾不能确定二老能不能回来,合情合理,具有真实性。
③翠翠坚守渡船等待二老,充分表现了翠翠的坚强品质,但二老回不回来不能确定,让读者对翠翠的命运既充满了同情又充满了期待。
④小说充满不确定性的悲剧结局,暗示了古老美德的沦陷和作者重建美好人性的渴望,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每点2分,答到任意3点即可)
10.B
11.A “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有误,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畅达。
12.D “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
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
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
13、(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师”、“方”为关键得分点)
(2)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依靠凭借什么呢?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
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
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
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
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
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
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
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
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
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
于是上奏章说:
……(《陈情表》译文省略)
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
”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
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
”张华问其
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
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
”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
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
”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
”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
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
(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
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
后来李密死在家中。
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赐、一个叫李兴。
14.B “谁见泣离群”写得平实浅露,缺乏含蓄委婉,一唱三叹的韵味。
15.这两首诗主要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以及别后诗人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的场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3分)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离愁别绪。
(2分)
16.(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2)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17.C(第一组,荣获:光荣地获得,多指竞赛优胜者得奖。
荣膺:光荣的接受
或承当。
根据语境,此处为接受某项称号,应选“荣膺”。
第二组,演绎:展现;表现。
表演:演员演出剧本或扮演角色。
根据语境,此处为精心展示、表现,用“演绎”更恰当。
第三组,交流:互相沟通。
交融:形容事物的交汇融合,也指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往、融合。
此处形容不同文明之间,属于不同文化的交往、融合,应选“交融”。
第四组,自怨自艾:悔恨自己的错误。
孤芳自赏:泛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
此处无悔恨之意,当选“孤芳自赏”。
)
18.B(原句“文化输出”引号起突出强调作用。
选项中的引号作用分别为:A引用; B突出强调;C反语、讽刺; D特定称谓。
)
19.D(A项,“表现出来的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中,这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错误,因缺主语,造成“这”指代不明,“广泛”语序不当;“勤劳”后加顿号。
B项,“……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错误,后句主语暗换,不是承前省略的李子柒的视频,而是价值理念,且“广泛”语序不当;“勤劳”后加顿号。
C项,“在李子柒的视频中,表现出了仁爱、勤劳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错误,“在”掩盖了后一句的主语,最后一句的主语也不明朗;“勤劳”后加顿号。
)
20.巴黎奥运会帆船赛设项发生“巨变”,受颠覆性影响的中国队将积极应对。
21. ①好人不会选择在祝福这么重要的日子里死掉。
②祥林嫂偏偏要在祝福这一天死去。
③可见祥林嫂不是好人,是一个谬种。
(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