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doc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doc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一、《马说》世冇伯乐,然后冇千里马。

千里马常冇,而伯乐不常冇。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Z手,骈死于槽栃Z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冇千里Z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Z不以其道,食Z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Z,曰“天下无马!”呜呼I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策之不以其単卫迭 ______________ (4)只辱于奴隶人Z手______________ 受屈辱•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B )A.故虽有名马虽冇千里Z能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Z不能尽其材. •C.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虽冇千里Z能,安求其能• • • • 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冇伯乐,然后冇T里马”。

文屮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丁奴隶人Z手,骈死丁•槽栃Z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英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H行T里呢? ___________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食Z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_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 “伯乐”“食马者”各比喻彳卜么。

芸汰了作者仁样的史木目丿成Ko指人才,识别人》的人:'话骯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__6.千里马只冇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而要冇千里马的才能,述要善丁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苏教版八下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下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

八下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马说》一、翻译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但是)伯乐不常有。

故(即使)虽有名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马,只辱于奴隶人(马夫)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拿)千里称也。

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马之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粟一石。

食(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是(这样的)马也,虽有千里之(的)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显现),且(尚来喂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且)欲与常(普通,平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安(怎么,哪里)求其能千里也。

现不出来。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驱使)之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策(马鞭)而临之(代千里马),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难道)真无马邪?其得它的意愿。

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恐怕)真不知马也!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二、课文内容1、《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

3、《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一句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归类 课内文言文主要有《马说》、《陋 室铭》、《山市》、《活板》、 《核舟记》 《口技》、《送东阳 马生序》
一、通假字: “见”同“现”,显现。 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养。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才能。 “邪”同“耶”,吗。 4、其真无马邪: “板”同“版”,雕版。 5、板印书籍: 6、若止印三二本: “止”同“只”,只,仅。 6、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以后。 7、舟首尾约八分有奇: “有”同“又”,表示零数。 “诎”同“屈”,弯曲。 8、诎右臂支船: 9、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跟竖相对。 10、盖简桃核修长者为之: “简”同“拣”,挑选。 11、满坐寂然: “坐”同“座”,座位。 12、四支僵劲: “支”同“肢”,肢体。 1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穿。 14、与之论辨: “辨”同“辩”,辩论。 15、裁如星点: “裁”同“才”,仅仅。
12、手自笔录 (名词作状语,动手、用笔) 1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14、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形容词作动词,使……乱) 15、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16、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验的水) 17、有龙则灵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18、京中有善口技者 (使动用法,使……尽) 19、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20、是可谓善学者矣 21、遥闻深巷中犬吠 (形容词作状语,远远地)
是;古义为“这”;今义为“判断动词” 古义为“奔向”;今义为“趋向” 18、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趋: 19、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 古义为“辩解”;今义为“又、重复”
20、主人日再食
再: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课文翻译一、《马说》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

拿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二、《陋室铭》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茅,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它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三、《活板》译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古文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古文复习

《晏子使楚》第一部分:1.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晏子将使楚使: (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谓:(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习辞: (4)王曰:“何坐?”坐:(5)吏二缚一人诣王缚: (6)晏子避席对曰避席:(7)圣人非所与熙也熙: (8)吏二缚一人诣王诣:2.解释以下虚词意义用法。

(1)楚王闻之之: (2)何以也以:(3)缚者曷为者也曷: (4)齐人固善盗乎固:(5)人楚则盗则:3.翻译以下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4.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5.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第二部分:6.晏子,时期,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是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著作。

7.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8.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于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①更道②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②,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使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⑤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①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②更道:改变道路;③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④袂:衣袖;⑤不肖:不才。

9.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语。

(1)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延: (2)今臣使楚使:(3)晏子对曰对: (4)比肩接踵而在比:10.下面各句都有“使”,按意义用法分类。

(1)晏子使楚 (2)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3)使子为使 (4)齐使使各有所主 (5)使使贤主(6)何为使子出使:让、派:使者:11.翻译以下几句。

(1)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2)其贤者,使使贤主。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1、李白,字,号,是我国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史上誉为“ ”。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

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小谢”指。

4、“建安骨”又称,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的诗文风格。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答案:1.太白青莲居士唐浪漫主义诗仙;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谢灵运谢眺;4、建安风骨曹操曹丕曹植刚健清新;5、D6、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二)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

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一、《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策之不以其道.方法(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 B )A.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C.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文中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人才,识别人才的人,淹没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6.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面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将横线上的内容填好。

苏教版8下语文重点课文文言文诗歌复习资料

苏教版8下语文重点课文文言文诗歌复习资料

8下语文复习资料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赏析:直抒心中的郁结,表现作者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忧之乱。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赏析:点明饯别时间、地点,借景抒情,对此一景精神一振,烦忧一扫,豪情油然而生。

3.“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赏析: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赏析:前半句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挤,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

后半句3个“愁”字,足见愁思,与开头“多烦忧”相呼应,道出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写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

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赏析: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愿,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使他不能找到更好的处境。

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慨和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也表示了对恶势力的不屈服,与现实社会的决绝(不甘沉沦、豁达乐观)二.渔家傲1.“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赏析:暗示军情紧急、敌军险恶、军事森严、敌强我弱,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2.“霜满地”赏析借景抒情,与上文写天气寒冷照应,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表达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3. 中心: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三. 天净沙秋思1.“小桥流水人家”的赏析:以乐景写哀情,与下文三句照应,起到了强烈的反衬作用。

2.“瘦”的理解:写出诗人的疲倦,暗示旅途之长和旅途的艰辛。

3.“夕阳西下”的赏析:为“断肠人”作铺垫,点明游子思乡的时间,渲染悲凉气氛,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抒发了天涯游子因思乡而产生的孤寂凄楚的心情。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赏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西下的夕阳衬托,直接抒发了天涯游子因思乡而产生的孤寂凄楚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一、《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食之不能尽其材(3)才美不外见(4)其真无马邪2、解释下列加点的一词多义(1)能虽有千里之能.(2)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安求其能.千里也食.之不能尽其材(3)策策.之不以其道(4)其其.真无马邪执策.而临之其.真不知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而.伯乐不常有(2)故虽.有名马(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4)一食或.尽粟一石(5)是.马也(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安.求其能千里也(8)策之不以.其道.(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0)执策而临.之4、翻译下列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用原文填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7)全文的主旨句是:6、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7、本文作者是,代文学家。

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采用的写法,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___________”,而以伯乐喻指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

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

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10、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11、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予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6)孔子云:何陋之.有?2、翻译下列及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用原文填空(1)本文主旨句(点题句):__________(2)全文点睛句:_ __________(3)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_ ___________ (4)(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_____ ________(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的作者是代的,采用的写法,从、、三方面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

5、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9、作者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为他的交友之道,你怎么看?三、《活板》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1、解释下列加点字(1)蜡和纸灰之类冒.之(2)持就火炀.之(3)更互..用之(4)一板已自.布字(5)和.纸灰之类冒之(6)有奇.字素无备者(7)则以纸帖.之(8) 每韵为一帖.(9) 持就.火炀之(10)瞬息可就.(11)唐人尚未盛.为(12)用讫.再火.令药熔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3)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4)、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另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3、本文的作者是代的,选自《》。

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余三大发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的方法和优越性,歌颂。

4、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

“”说明字是活的;“”说明排版是活的;“”说明字印数目是活的;“”说明印刷是活的;“”说明做法也是活的。

5、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

答:6、本文中指明不用木头刻字的原因是什么?而用胶泥刻字的优点又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7、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刻字———印刷8、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答:四、《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罔不因势象.形尝贻.余核舟一高可二黍许.箬篷..覆之石青..糁之中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钩画了了..长曾.不盈寸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嘻,技亦灵怪矣哉!(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用原文填空(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2)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3)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4)第二段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5、《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嘉善人。

课文按结构安排内容,主体部分按顺序说明即船舱———船背。

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及舟上的人物赞扬了。

6、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五、《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幛。

口技人坐屏幛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幛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丈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丈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

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