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

合集下载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宋词翻译及赏析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宋词翻译及赏析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宋词翻译及赏析《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宋词翻译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宋词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宋朝·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前言】《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

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

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注释】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翻译】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去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鉴赏1】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①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②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①双溪:水名,在今浙江金华。

②舴艋舟:小船。

“舴艋”亦作“蚱蜢”。

【译文】风停尘香花谢尽,天晚懒梳头。

人非昨日人,风景还依旧,万事全休!这般心绪,未等开口泪先流。

听说双溪春光好,也想驾船游。

只怕双溪的蚱蜢小舟,载不动许许多多愁! (平慧善译)【集评】明·董其昌:“物是人非,睹物宁不伤感。

”(《便读草堂诗余》卷三) 明·吴从先:“景物尚如旧,人情不似初,言之於邑,不觉泪下。

”(《草堂诗余隽》卷二)明·沈际飞:“与‘载取愁归去’相反,与‘遮不断愁来路’、‘流不到楚江东’相似,分帜词坛,孰辨雄雌。

”(《草堂诗余正集》卷一)清·王士祯:“‘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正可互观。

”(《花草蒙拾》)清·吴衡照:“易安《武陵春》,其作於祭湖州以后欤,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

叶文庄乃谓:‘语言文字,诚所谓不祥之具,遗讥千古者矣。

’不察之论也。

”(《莲子居词话》卷二)清·陈廷焯:“易安《武陵春》后半阕云:‘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凄婉又径直。

观此,益信无再适张汝舟事。

即风人:‘岂不尔思,畏人之多言’意也。

投綦公一启,后人伪撰,以诬易安耳。

”(《白雨斋词话》卷二)近代·梁启超:“按此盖感愤时事之作。

”(《艺衡馆词选》乙卷引)【赏析】这首词作於绍兴五年(1135)。

历代词评家往往把此词与李清照再适张汝舟事联系起来,明叶盛甚至有“文叔不幸有此女,德夫不幸有此妇。

其语言文字,所谓不详之具,遗讥千古者矣”之论(见《水东日记》卷二十一)。

李清照再嫁与否的是是非非,其实与本词关系不大。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李清照武陵春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注释: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

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此意同。

日晚倦梳头:按照古代的妇女习惯,一起床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梳妆打扮。

而诗句的意思是到了正午都没有无心梳头,因为无人观赏自己的容貌。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句抒写作者凄凉落寞的心境。

物事人非:风物依旧,人事却已不同。

这里是说,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金石、文物、书籍还在,可大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丈夫也已经去世,自己流离失所,一切均已不可与往昔相比。

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双溪:浙江金华的一条河。

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这里指的是李清照将要春游的地方。

拟:打算。

舴艋(zé měng)舟:形似蚱蜢的小船。

李清照武陵春译文狂风终于停歇了,花也已被吹尽,只有尘土中还留着一点香气。

太阳已经很高了,我却还是无心梳洗打扮。

眼前的风物还在,可人却不在了,好像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想说出满腹的哀愁,可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却已止不住地流!听说双溪的景色还不错,我也曾想到那里去在溪上泛舟。

可是只怕呵,双溪那样的小的船儿,载不动我这满怀的忧愁!李清照武陵春【赏析】历来写愁之作颇多:或直抒胸臆,“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邶风·泉水》);或巧用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或融愁于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晏殊《蝶恋花》);……这些都饶有趣味,各具特色。

李清照的《武林春》,同样写愁,却能自铸新辞,以其委婉纤曲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而成为后人盛传的抒愁佳篇。

《武陵春》原文及注释译文

《武陵春》原文及注释译文

《武陵春》原文及注释译文
《武陵春》
作者: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①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②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③泛轻舟。

只恐双溪④舴艋舟⑤,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①、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

②、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

这里暗指丈夫已死。

③、拟:打算。

④、双溪:浙江武义、东阳两江水流至金阳,并入婺江,两水合流处叫双溪。

是当时的风景区。

⑤、舴(zé)艋(měng)舟:一种形似蚱蜢的小船。

译文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直到天色已晚还懒得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结束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色还未凋残,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的忧愁。

李清照 武陵春(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 武陵春(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李清照武陵春(原文及赏析)公元1134年,中年丧夫的李清照经历过再嫁匪徒张汝舟、申请离婚险遭牢狱之灾、家财文物散尽等一连串的痛苦,十月避乱金华,寄居在陈姓友人的寓所。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与译文(含赏析)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赏析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

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

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武陵春》原文翻译及赏析女词人李清照中年寡居时所作,它的艺术成就之高,在诗词史上已经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拟。

以下小编带来李清照《武陵春》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收藏。

武陵春·春晚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

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

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

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

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赏析】历来写愁之作颇多:或直抒胸臆,“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邶风·泉水》);或巧用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或融愁于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晏殊《蝶恋花》);……这些都饶有趣味,各具特色。

李清照的《武林春》,同样写愁,却能自铸新辞,以其委婉纤曲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而成为后人盛传的抒愁佳篇。

此词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

当时北国沦陷,丈夫亡故,词人只身流寓浙江金华。

这首词表达的就是这种国破家亡的满腔忧愁。

词虽仅在末尾出现一个“愁”字,而“愁”实在是贯穿全篇的主题线索。

整首词写得极其含蓄委婉,又起伏变化,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了翁《蓼园词话》),充分体现了婉约词派的特色,耐人品味。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不过风吹落花而已,然仔细想来,“风住”,则在此之前曾是风狂雨骤之时,词人定被风雨锁在室内,其忧闷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时为下文“也拟泛轻舟”作伏笔)。

“尘香”,则天已转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对美好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花已尽”既补说“尘香”的原因,又将“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

《武陵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武陵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武陵春》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武陵春》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武陵春·春晚宋代: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风停了,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尘土还带有花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

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

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注释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

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这首词为变格。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花:一作“春”。

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

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说:一作“道”。

“尚好”:一作“向好”。

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

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拟:准备、打算。

轻舟:一作“扁舟”。

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赏析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陵春
教学目标:掌握舴艨、载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学会运用诵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一、导入新课
李老师好久没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了,今天又有这么多老师光临我们班,看到你们阳光般的笑脸,我心情非常高兴,所以我想唱首歌,同学们给我这个机会吗?不过你们在听的时候要感受一下这首歌抒发了作词者什么情绪!(课件一)
反馈,你们知道作词者是谁吗?你们了解她吗?(课件二、三)
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她以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臶。

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作品——《武陵春》(课件四)
二、朗诵文本,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至少读两遍,抽生读
2、听朗读录音,学生可轻轻地跟读,并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想想《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

(音频1)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愁”(板书)师介绍写作背景(课件五)
3、从同学轻轻的跟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词的节奏美了,但是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抽生读。

4、结合注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可以适当地加以想象,用通畅的语言来表述。

反馈(课件六)
5、再读
三、品味语言
1、我们的同学调动了自己的机智,全力地传达了李清照的愁情,那么在朗诵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词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板书:直接抒愁,)
2、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

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

生答:“人非”补充介绍赵明诚(课件七)
3、至亲至爱的夫君六年前在南京因病去世,这对曾一度沉浸在爱情甜蜜中李清照来说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那么美满的生活,那么美好的人物就这样消失在眼前,难怪会“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啊,什么叫事事休?
[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吗?哪句话?[日晚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
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板书:细节传愁)
4、想起曾相亲相爱的丈夫,想起了美满的生活,怎么不令人流泪。

可又是什么勾起了六年前的生离死别,是谁让本已悲凉的心海又泛起苦涩的愁波?触动这份愁情的是什么?李清照见到了什么才“泪湿衣襟”?
[风住尘香花已尽],能描述一下这个景么?
[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暮春时节,百花凋零,此情此景自然让人想到自己如同这时节,生机勃勃的年华已然逝去,爱人不在,人老珠黄的自己只能与这晚春惺惺相惜,看到这样的景致,词人能不欲语泪先流吗?》(板书:触景生愁)
5、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朗诵一遍,请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齐读上阙
6、同学们已经能读出词人沉沉哀愁了,往下阙看,我们发现李清照的心情似乎
发生了转变,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阙,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

男生朗读并作答:闻说---也拟---只恐
闻说什么意思?---——听说
听说什么?------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春景不错
这个消息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好是坏?---好
此话怎讲?为什么是好消息呢-----可以去赏春,去散心
小结:对,去散心,去排遣内心沉痛之愁。

心动了么?----心动了。

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也拟,也打算
用什么方式排遣忧愁?——泛舟。

“泛舟”的“泛”字能表现什么的心情?------舒适悠闲。

作者在泛舟之前加上“也拟”,表明她也希望排遣忧愁,达到悠闲舒适的境界,可是计划实行了么?——没有。

何处可见?——“只恐”,担心的意思,表明词人又打了退堂鼓,还是没去成。

小结:“闻说”给李清照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明希望,“也拟”传达了词人对光明的向往,词的感情调子在这里有所昂扬,我们的心情仿佛也欣喜了许多,但是“只恐”一词又把我们的希望欣喜打破,将词人再次拉回了愁苦的深渊。

感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所以我们朗读时前两句可以读出轻快欣喜的语气,而最后则要凝重低沉。

请女生读前两句,最后一句齐读。

1、请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齐读)奇怪,愁怎么能用船去载?这个词是不是
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

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
回想前人种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①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
②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③把愁比喻成丝麻,纠缠在一起,纷繁芜杂、
小结: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

[板书:比喻摹愁]
我们再读下阙,此时不仅要读出感情的起伏,而且要读出愁的分量。

[齐读]
四、拓展
过渡:其实,李清照不只在这首词中才抒发自己的愁绪,她的许多作品都有浓浓的“愁思”,如开始老师唱的《一剪梅》这是她…….还有必背古诗词中的《醉花阴》,背诵。

这是她……还有她的《声声慢》里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难道李清照是天生的“愁种”吗?回忆少女时期作品《如梦令》是什么让这位才情兼备的女子变得如此的惆怅呢?补充介绍李清照(课件八)
教师补充总结:从词人人生经历来看,她曾享受过幸福美满富足悠闲的生活,也历尽了国家破败家乡沦陷丈夫去世文物丧失等等苦难,这些苦难淤积于心无人可诉无法可解,因为在男权社会中,根本无人愿意聆听她内心苦闷的呐喊!
她曾词动京华,名噪一时,可这早已经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种种教条,甚至连我们心仰望之的陆游对她也颇多微词。

在封建社会,有才情的女子有何用?她奢望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可到头来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周遭的人都视她为异类。

作为一个文人她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但作为一个女性,她又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巨大的落差注定了她的一生将忍受着这份旷世的孤独。

再回首,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仅仅是指丈夫的去世吗?学生补充:国破、夫亡板书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的去聆听清照声声叹息吧(音频2)
五、总结,布臵作业,音乐变小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愁苦的情感,领略了她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学会了抒发情感的几种手法,还在潜移默化中运用朗诵、品词、以及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词,课后请同学们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赏析李清照的另外一首词《声声慢》,希望同学们能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

板书:旷世孤独
国破夫亡
直接抒愁传细节
触景生愁摹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