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合集下载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案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案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案知识目标:春秋战国的分裂和秦的大统一及其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的建立;重要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联系。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体现了皇权的不可动摇性;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执行中央政府的命令并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这一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和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基本趋势。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要注意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具体分析。

在明清前,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因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体现出它的进步性。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这表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反动,而就整个封建制度来说亦已渐趋衰落。

预习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有哪些?封建社会时期基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是怎样建立的?秦朝又是怎样巩固统一的?导学提纲: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春秋战国的群雄割据历史分期:历史地位:政治特征:①春秋②战国二、秦的统一历史条进程①时间:②人物:③过程:疆域:东临_____,西到______,南到,北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件(共23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件(共23张PPT)
秦始皇最后赞成谁的看法?
郡县制
秦朝从中央到 地方金字塔型官 僚机构示意图
4.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选拔资格: ①家中有一定财产; ②会书写、懂法律;③年龄在17岁
以上。 考察制度:
①中央派员进行监督、视察;②官员自报政绩。
5.法律制度
秦法律 1、特征:细密、严苛。 2、实质: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工具。 3、指导思想: 轻罪重罚
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我国疆域的初步奠定;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秦的暴政使人民处境不断恶化。(不利影响) 2、对后世的影响: 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 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②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 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 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封建专制的强化使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 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秦商鞅变法成 效最大
封 建 经 济 的 发 展
战国 各国掀起自上 而下变法运动
秦朝能兼并六国,完成统 一的原因有哪些?
秦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
春秋五霸
齐桓公与管仲 (拓片) (山东嘉祥武梁祠)
晋文公
商鞅
商鞅(约前390—前338) 战国时卫国人,初为魏相公 叔痤家臣,后入秦,被秦孝 公任左庶长,实行变法,重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 绝对服从中央,在辖区只有行政 权,没有拥有土地权。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 统一
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2、都是古代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3、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以有候王。赖宗庙,天 下初定,又复立国,是 树兵也,而求其宁息, 岂不难哉!”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
(1)国家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疆域扩大 国家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2)分封制无法适应统治需要 (3)法家思想的理论和战国时期的实践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建立皇帝制度
(2)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建立中央官制: (3)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一整套各级地方官僚体系 全面推行郡县制,
皇帝制度的确立
权力的高度集中: 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 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甲兵之符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右在皇帝 左在阳陵
秦阳陵虎符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 命令称“ “诏”,印称“玺”。 印称“
陇西 咸 大 海
郡、县机构
郡守(最高长官) 郡守(最高长官)
秦代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秦代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丞(行政、刑狱) 行政、刑狱)
郡尉(军事、治安) 军事、治安)

县令(最高长官) 最高长官) 县丞(行政、刑狱) 行政、刑狱)
县尉(军事、治安) 军事、治安)
王位世袭: 家天下” 王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 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无穷。
皇帝制度 材料一: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 材料一: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 决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决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 思考:结合教材解释材料一的含义? 思考:结合教材解释材料一的含义? (1)皇权至上 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 (1)皇权至上,君主专制。 材料二:秦初并天下(嬴政)曰:“寡人以眇眇之身,赖宗庙之灵, 材料二:秦初并天下(嬴政) 寡人以眇眇之身,赖宗庙之灵, 天下大定。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其议帝号。 众臣皆曰: 天下大定。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其议帝号。”众臣皆曰: 今陛下……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 ……五帝所不及 “今陛下……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王曰: 采上古‘ 位号,号曰‘皇帝’ 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思考:以上做法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意图? 思考:以上做法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意图? (2)皇帝独尊 为皇权披上了“天命”的神秘色彩。 皇帝独尊, (2)皇帝独尊,为皇权披上了“天命”的神秘色彩。 材料三:教材第7页小字段 材料三:教材第7 思考:秦始皇是如何解决权力继承这一问题的? 思考:秦始皇是如何解决权力继承这一问题的? (3)皇位世袭。 (3)皇位世袭。 皇位世袭

[高中教育]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高中教育]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皇帝
三公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九卿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 (牵制) 丞 直
大夫 (统率) 相
接 控

(统率)
九卿
太 (虚设) 尉
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
皇帝
御史大夫
三公 丞相
太尉
九卿 三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是否能把持朝政?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不能。 三公与九卿之间是什么关系?
的基础。 • ③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
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历史学家斯塔1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
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
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
D 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
• 另外,笔者认为,从“帝”一词的来历来看, 君主的权利已经被神化,使君主的权威被赋予了 神的力量,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
秦朝的“皇帝”与西周的“王”相比, 最本质的不同点是(D )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 C、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集权制度确立的表现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西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宗法分封 ——天下共主
春秋 礼乐征伐自诸宗侯法出分封制崩—溃—春诸秋 侯五代霸替周王
战国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大夫代替诸侯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诸卿
掌具体事务
(职能部门)
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别把持了国家的 最高权力?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含义: 2、内容 ①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内容: 皇权至上 (核心) 本质: 君主专制
②中央官制:
丞相: 百官之首 —九卿 三公九卿制 御史大夫:副丞相 太尉: (虚职) 相互配合 彼此牵制 高度集权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 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 ①皇帝制度 ②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③地方: 郡县制
推行:春秋战国开始、 秦始皇:全国范围 郡: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职能:上承中央,下督属县, 汇报丞相) 内容 县:县令或县长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影响: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 的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诸侯 诸侯
周天子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 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 八佾》
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 (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 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对 此,孔子很是感叹!
“礼崩乐坏”生动地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 原则已经遭到破坏,周王的权威地位已经不 复存在。
①颁布秦律;
②修建长城、驰道、直道;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④统一文字;
⑤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 ①皇帝制度
三 皇
为自己披 上了神圣的外衣
五 帝
“三皇五帝”是先夏文化时期神话传说和历史 考古资料参半的人物,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三皇为 天皇、地皇、泰皇;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 舜。这些指上古帝王。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统一的条件: 1、经济发展要求结束各国割据战乱的局面,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统一是当时人心所向。 3、商鞅变法后,秦国增强。 4、其他诸侯国内部矛盾重重,经济和军事实
力较弱。 5、战略部署正确。 秦统一全国的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 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 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九卿” ?它们的关系如何?) (3)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2、秦帝国巩固统一的措施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3)修建万里长城、驰道、直道 (4)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整顿各地风俗 (5)制定严格的法律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前221年我国经历


两个时期。
2、战国时期,收效最明显的改革是 。
3、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4、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的是 。
5、秦统一后,全国的统一文字是 和 。
6、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是

7、秦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有哪些?
8、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历史上产生了
什么影响?
9、根据你的认识,谈谈你对秦始皇的看法。
影响: ①皇帝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沿用;②秦朝从中央 到地方的官制和郡县制基本上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③秦律影响了后世律令的制定;④秦统一的货币 圆形方孔钱的型制,为历代王朝铸币时所沿用; ⑤秦统一文字,对我国文化、政治的发展有深远 的影响。总之,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 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的中国政 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春秋争霸 (1)春秋时期 (2)春秋争霸 2、战国七雄 3、秦的统一 (1)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 (2)秦为什么能统一全国?秦的统一有何历史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

1.对秦朝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 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皇帝的专制权力过大,容易形成暴政, 激化阶级矛盾。
2.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千载犹行秦法政”(毛泽东) ①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 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②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 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影 响此后2000多年。
【知识梳理一】
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一)统一的政治背景 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①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兼并争霸战争不断,大量诸侯国被吞并。 2.战国:大国国君改号称“王”,各国进行政治、 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强大。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
⑴结合材料分析皇帝制度的特点及本质是什么? 特点:①皇权至上②皇位世袭③皇帝独尊 本质:君主专制。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 “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 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 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 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 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 “赢政”,就把“政月”改 为“正月”。“正月”的 “正” 不再读政而读作“征” 了。 而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 于是把楚地改为“荆”。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经济:分散的自然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 (3)思想(理论):韩非子为首的法家思想 (4)地理:中国地域辽阔 (5)历史根源:秦始皇从春秋战国诸侯割据中总结历史 教训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6)前提: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知识梳理二】(一)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内容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1、皇帝制度:(特点?) 2 中央:三公九卿制(分工及职能?关系?作用?) 3、地方:郡县制(目的?内容?特点?作用?) 4、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第2课_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2课_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自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背景) 侯 出 礼 乐 征 伐 ……” 则 1.分封制和宗法制遭破坏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群雄争霸 3.各国纷纷变法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4.秦国强大,完成统一 诸 道 , 无
伐 自 天 子 出 ; 礼 天 下 征 乐 则 , 道 下 有
孔 子 曰 : “ 天
郡 郡守、郡丞、郡尉 郡守、郡丞、郡尉 县 县令(长)、县丞、县尉 县令( 乡 三老、啬夫、游徼 里
问题五: 阅读课后“解析与探究”并回答问题。
郡县制
里典
阅读材料: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 “诸 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 仇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 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 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 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问题五:王绾 、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 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认识。
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不同?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 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 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 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 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 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皇帝 中央机构 郡 县 乡 里 三公九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知识结构】
【自主复习】
一、了解背景: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了解: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的表现:
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1、皇帝制:
①基本特征:
表现:A、(地位的不可逾越)
B、(亦即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②作用:显示了地位的不可逾越和权力的不可转移。

2、中央制度: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三公之间关系:
九卿: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②三公九卿制特点:
3、地方官制和行政机构: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实行原因:分封制的局限性——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便利了其势力的发展。

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旧的统治秩序必然遭到破坏,形成地方分裂割据。

2、地方有郡县两级
郡守:最高长官
郡:郡丞:辅佐郡守管理行政和刑狱事务
郡尉:负责军事和治安
县:县令(长)、县丞和县尉:
乡:乡吏
里:里典
3、郡县制特点: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总结:秦朝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教材金字塔结构示意图)
三、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工具
1、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目的:为
2、秦法:
①实质是
②作用: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有重大作用,但严刑峻法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四、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1、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彻底打破了
五、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措施:修筑万里长城
修建驰道、直道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文字、整顿风俗
②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以及形成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合作探究】
1、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郡县制既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朝却很快灭亡?
2、柳宗元回答说:因为秦朝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群众,“人怨于下”,所以一呼百应,揭竿而起,一下子推翻了秦的统治。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他的意思是说,秦王朝的灭亡在于严刑峻法激起人民怨恨,并不是因为郡县制度不好。

探究:你认为柳宗元的看法对吗?为什么?
【当堂练习】
1、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2、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3、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爵位世袭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④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指()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6、秦朝的“三公”权限中属于御史大夫的是()
①负责管理军事②负责国家监察事业
③执掌群臣奏章④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秦朝的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A.郡县长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8、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A、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 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
C.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课后拓展】
12.阅读下列材料,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李斯曾经说“主独治于天下而无所治也”,就是说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力量对他有所制约。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朝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材料二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习称“三公九卿制”,但是,秦始皇并没有设太尉一职,而是自掌兵权。

诸卿也并非九个人。

材料三秦始皇统治前期,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以“朝议”等形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不失为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

但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行踪诡秘,君臣悬隔,身为丞相的李斯都无法与皇帝相见,“朝议”制度遭到破坏。

请思考:(1)结合材料一信息秦王嬴政,确定“皇帝”尊号,自称“始皇帝”,反映了他怎样的意图?“朕”、“制”或“诏”、“玺”等皇帝专用名词说明了什么?皇帝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信息思考:秦朝形成的中央官制主要职能是什么?它是怎样体现君主专制制度的特征的?
(3)秦灭六国后,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提示:答案一:柳宗元的看法是正确的。

因为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国家统一,郡县制的推行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

沉重的徭役和赋税,残酷的刑罚将农民推上了绝境,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

答案二:柳宗元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理由,例如废分封使秦始皇孤立无援等。

(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①皇帝名号说明嬴政不仅要彰显自己的功德、权势、地位,还要借助神的权威,提高自己;“始皇帝”反映了他希望权力世代世袭传承。

②专
用名词体现皇帝特权地位。

③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

(2)中央高官和诸卿的职能和相互关系,以皇权为中心。

(3)措施,作用。

答案提示:答案一:柳宗元的看法是正确的。

因为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国家统一,郡县制的推行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

沉重的徭役和赋税,残酷的刑罚将农民推上了绝境,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

答案二:柳宗元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理由,例如废分封使秦始皇孤立无援等。

(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①皇帝名号说明嬴政不仅要彰显自己的功德、权势、地位,还要借助神的权威,提高自己;“始皇帝”反映了他希望权力世代世袭传承。

②专
用名词体现皇帝特权地位。

③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

(2)中央高官和诸卿的职能和相互关系,以皇权为中心。

(3)措施,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