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的调查.doc
增塑剂调研

定义:(英语:Plasticizer),或称增塑剂、可塑剂,是一种增加材料的柔软性或是材料液化的添加剂。
其添加对象包含了塑胶、混凝土、干壁材料、水泥与石膏等等。
同一种塑化剂常常使用在不同的对象上,但其效果往往并不相同。
塑化剂种类多达百余种,但使用得最普遍的即是一群称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化合物[1]。
据统计2004年全世界的塑化剂市场,总量约在550万吨左右并朝600万吨迈进。
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是最普遍使用的塑化剂,是由二羧酸邻苯二甲酸及醇类所形成的酯类,有良好的防水性及防油性。
这类的塑化剂并非食品或食品添加物,且具有毒性。
常见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如下:∙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nBP, DB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zP, BB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OP, DnO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O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正已酯(DnHP)检测标准&方法:∙GB/T 21911-2008 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GB/T 21928-2008 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SN/T 2037-2007 与食品接触的塑料成型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迁移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N/T 2249-2009 塑料及其制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SN/T 1779-2006 塑料血袋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测定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DB13/T 1081.30-2009 食品用包装材料及制品塑料第30部分:6种邻苯二甲酸酯特定迁移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PVC样品中六种邻苯二甲酸酯的不确定度评定∙CPSC-CH-C1001-09.1测试邻苯二甲酸酯的SOP中国首个食品塑化剂行业标准出台2011-8-3 17:52:46日前,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审定通过由厦门检验检疫局起草制订的《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测定》行业标准。
关于塑化剂研究报告

塑化剂的研究应用一.研究目的鉴于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塑化剂事件,出于对我们自身饮食安全健康及当下社会道德伦理是否仍存在的关心,我们就在小范围内进行了一次研究性普研调查。
二.问卷调查结果经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大部分人对“塑化剂事件”是略有所闻,但仅仅是知道有其事,对于什么是塑化剂,它的危害及含该类物质的有关产品,大多数人均表示“不知道”或“没有认真地关注过这个问题”。
三.相关信息在组员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网上对塑化剂进行了仔细的调查,搜索出了有关塑化剂的大概相关信息。
在搜索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对该事件不够认真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
因为我们发现网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虽然较多,但都是滥竽充数,泛泛其谈。
那些权威专家们的各持己见,在塑化剂对我们究竟是否有害吵得面红耳赤,却不知道究竟有哪些商品是含塑化剂的,连一张含塑化剂的名单都要在百度3页以上。
因此我对我们社会焦点何在表示担忧。
以下为塑化剂的相关信息:1.什么是塑化剂?塑化剂是一种塑料中的添加剂,不是食品添加剂,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因此不能用于食品当中,而且用了增塑剂的包装材料或者容器不能用于包装脂肪性的食品,也不能用于婴幼儿的食品包装。
2.首次检出塑化剂的地方?台湾产食品3. 如何应对塑化剂危害?因为绝大部分的DEHP及其代谢物在24~48小时内会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而DINP在72小时内有85%由粪便中排出,其中主要是在前24小时排出。
不是持续大量食用的民众,只要尽快中断,风险是很低的,不用担心或特别去做检验。
4. 塑化剂会排出体外吗?DEHP如果进入人体,于12~24小时内约有一半的DEHP及其代谢物会藉由尿液排出体外;大部分的DEHP及其代谢物会于24~48小时由尿液或粪便排出。
DINP会被人体迅速代谢,72小时内有85%由粪便中排出,其中主要是在前24小时排出。
5.小孩吃了含塑化剂食品怎么办?塑化剂原本就会随着身体自有的代谢功能,不断排出体外。
塑化剂

• 3、神经毒性(以下涉及DiBP等均为相关种类的 塑化剂)国内外关于DiBP的神经毒性研究的相关 报道很少,但有少量其他关于邻苯二甲酸酯类物 质的神经毒性文献报道。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邻苯 二甲酸类的化合物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损害作用, 相关科学家给小鼠亚慢性染毒邻苯二甲酸二乙基 己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后在脑 组织中可检测到DEHP。科学家通过 研究 指出DEHP孕期染毒,可使新生大鼠 下丘 脑视前交叉区芳香化酶(acromatase) 表达 量减低,并对其活性产生影响。
• “起云剂”是一种正规的食品添加剂,也被称作乳 化香精。它一般用在橙汁饮料等产品中,作用是 增加饮料浊度、稳定饮料体系。它属于增稠剂、 乳化稳定剂的范畴,主要成分包括阿拉伯胶、乳 化剂、葵花油、棕榈油等。对这些成分的使用范 围和在食品中的含量限定,国家有明确的规定。 “起云剂”和塑化剂,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 只是因为用塑化剂DEHP 代替棕榈油,加到食品 中后,能达到和正规“起云剂”比较相似的效果, 所以有不良商家用DEHP来替代“起云剂”。
• 5、雌性生殖毒性作用对具有正常排卵周期的雌性 SD大鼠进行灌胃染毒2g/kg的DEHP,结果发现受 试大鼠自然排卵周期改变,动情周期延长和不排卵, 受试组大鼠卵泡颗粒细胞变小致使卵泡的体积减 小和出现多囊卵巢。主要是通过其代谢产物 MEHP影响卵巢功能,作用位点主要是卵巢颗粒细 胞。孕酮的分泌量的下降与MEHP存在剂量-效应 关系。PAEs的雌激素效应可能与生物体的生殖系 统发育异常、生殖功能障碍、生殖系统及内分泌 系统肿瘤以及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损伤有关。
• “塑化剂”风波爆发后,台卫生部门紧急回 收封存问题产品,并将5月31日订为“塑化 剂”的终止日。6月2号,全台第一轮销毁 行动展开,一千公斤保健食品被焚毁。 • 6月2号,台湾行政机构还通过了《食品卫 生管理法》修正案,“塑化剂”事件涉案 人将受到重罚,不仅罚金最高可提高至 1000万新台币,累计刑期最高也将达30年。
塑化剂检测报告

塑化剂检测报告
委托方:XXX公司
受理机构:XXX化学检测中心
样品名称:塑化剂
样品编号:XXX-XXXX
检测结果:
1. 塑化剂种类及含量
本次检测发现样品中存在以下塑化剂类型及含量:塑化剂名称含量(mg/kg)
DEHP 20
DBP 10
BBP 5
2. 检测标准
本次检测采用了以下检测标准:
塑化剂名称检测标准
DEHP GB/T 34441-2017
DBP GB/T 34628-2017
BBP GB/T 34629-2017
3. 检测方法
本次检测采用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
4. 检测结论
样品中发现DEHP、DBP、BBP等塑化剂,其中DEHP的含量超过了国家标准要求,存在安全隐患。
建议您尽快停止使用该批塑化剂,并与供应商联系进行退货或更换。
报告人:XXX
报告日期:20XX年X月X日
注:本报告含样品及检测记录,保持期为2年,截止日期为20XX年X月X日。
塑化剂报告模板

塑化剂报告模板摘要本报告根据对塑料品质的研究得出结论,产品中含有塑化剂。
该塑化剂对健康有害,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我们建议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此类塑化剂,以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
简介塑料制品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使用,而塑化剂则是制造塑料制品的重要成分之一。
塑化剂可以使塑料更加柔软、透明、耐用等,使制品具有更多的应用价值。
但是,在塑化剂中含有一些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对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
因此,为了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对塑化剂的研究和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
塑化剂的定义和分类塑化剂是一种可以增加塑料可塑性和柔软性的化学物质,也称为可塑剂。
根据不同的作用机理,塑化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变性塑化剂变性塑化剂可以在塑料制造过程中与塑料混合,使塑料成为可塑性良好、柔软、硬度小的材料。
这类塑化剂通常是低沸点的有机化合物,如丙烯腈、苯甲酸酯、醋酸酯等。
润滑塑化剂润滑塑化剂可以在塑料制造过程中添加,用于减少塑料摩擦阻力、降低工艺温度和消除塑料产生的静电。
这类塑化剂通常是有机酸盐、金属酯和蜡类化合物等。
反应型塑化剂反应型塑化剂可以在塑料制造过程中,与塑料中的单体反应,引起基团的改变,从而实现塑化的作用。
这类塑化剂通常是含有活性基团的有机化合物,如醇酸盐、醚酸盐、羰基氨基化合物等。
塑化剂的健康和环境影响塑化剂在塑料制品中的使用已被证明是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害的。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塑化剂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邻苯二甲酸酯作为一种常见的塑化剂,在塑料制品中广泛使用。
然而,邻苯二甲酸酯会释放出有害物质,对男性生殖系统和行为、女性内分泌系统、植物生长和动物生殖等都会产生影响。
双酚A(BPA)双酚A作为一种反应型塑化剂,在塑料制品中使用非常广泛。
它被证明对健康有害,可能引起癌症、内分泌干扰和神经系统损伤等。
偏磷酸酯(Organophosphates)偏磷酸酯也是一种常见的塑化剂,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中。
塑化剂事件

塑化剂事件2011年5月,台湾食品药物管理部门杨姓研究员在地方卫生局送来的药物抽样本中,发现异样讯号。
食品药物管理部门旋即主动与地方卫生单位及检调单位共同进行调查,往上追查源头,检验十余种原料后,发现是其中之一种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制售之食品添加物“起云剂”所造成,同一时刻亦往下调查受影响的产品。
一时间,在海峡两岸掀起一场“塑化剂风波”。
起云剂是一种乳化剂,常使用于果汁、饮料、果冻和优格粉末,让饮料避免油水分层,看起来更均匀,属于合法的食品添加物。
但是DEHP是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中的一种,专家称塑化剂(DEHP)是一种环境荷尔蒙,对人体毒性虽不明确,但它广泛分布于各种食物内,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在体内必须停留一段时间才会排出,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下来恐怕会造成免疫力及生殖力下降。
之后,该事件有愈演愈烈之势,从饮料领域蔓延至药品领域,牵涉甚广,影响极大。
台湾已列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不得添加在食品里。
2011年6月1日卫生部紧急发布公告,将邻苯二甲酸酯(也叫酞酸酯)类物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1、什么是塑化剂?增塑剂,又称塑化剂(台湾汉语,就是大陆汉语之增塑剂)。
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可合法用于工业用途。
2011年5月起台湾食品中先后检出DEHP、DINP、DNOP、DBP、DMP、DEP 等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成分,药品中检出DIDP。
截止6月8日,台湾被检测出含塑化剂食品已达961项。
2、塑化剂的成分塑化剂的成分是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二酯,是一种有毒的化工业用塑料软化剂,属无色、无味液体,添加后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因此能增加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常作为沙发、汽车座椅、橡胶管、化妆品及玩具的原料,属于工业添加剂。
塑化剂多年来被非法广泛使用到食品、药品中,被称为“翻版三聚氰胺”。
全国保鲜膜质量(塑化剂)调查报告

全国保鲜膜质量(塑化剂)调查报告作者:暂无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2011年第10期□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供稿近一段时间,台湾“致命添加剂”塑化剂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得全世界人心惶惶。
自4月台湾多家知名运动饮料及果汁饮品等被查出含致癌物质“塑化剂”以来,这一风波愈演愈烈。
其实,早在2005年,聚氯乙烯保鲜膜的安全问题就炒得沸沸扬扬,日本、韩国的聚氯乙烯(PVC)保鲜膜生产企业大举转移到中国。
对此,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出了《进一步加强食品保鲜膜监管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 05年第155号),对食品保鲜膜生产企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然而,在PVC保鲜膜安全问题得到重视的同时,相关国家标准却迟迟不能得以实施,《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0457-20 09)于2009年4月17日发布,但却两次延期,至今尚未实施。
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9号令),并于6月1日起执行,其中“聚氯乙烯(PVC)食品保鲜包装膜”被列为限制类,而“直接接触饮料和食品的聚氯乙烯(PVC)包装制品”则被列为淘汰类。
为全面了解聚氯乙烯(PVC)保鲜膜的生产、销售、使用和塑化剂情况,2011年6月至7月,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和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联合组成调查组,以北京地区欧尚超市金四季店、北京锦绣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广东省深圳市家乐福超市中心城店等大型超市和批发市场销售与使用的保鲜膜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当前PVC保鲜膜的现状与问题1.新国标无限延期PVC保鲜膜无标可依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0457-2009《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中涵盖了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偏二氯乙烯(PVDC)和多层共挤自粘保鲜膜等材质的保鲜膜,但是由于此标准被两次延期,且没有明确具体的实施日期,因此PVC保鲜膜一直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
在此次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发现,PVC保鲜膜上所标示的执行标准五花八门:轻工标准、欧盟标准、还有查不到的标准,有的甚至没有标注执行标准。
塑化剂检测报告

塑化剂检测报告塑化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中的化学物质,它可以增加塑料的柔韧性和延展性。
然而,长期接触塑化剂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对塑化剂进行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一、检测目的。
本次检测的目的是为了确认塑料制品中是否含有塑化剂,并对其含量进行准确测量,以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二、检测方法。
我们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对样品进行分析。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高效率的特点,能够对多种塑化剂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三、检测结果。
经过检测,我们发现样品中含有苯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nBP)两种塑化剂。
其中,DBP的含量为(结果数字),DnBP的含量为(结果数字)。
根据相关标准,这两种塑化剂的含量均超出了安全范围,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四、风险评估。
根据检测结果,我们对塑化剂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
长期接触高含量的塑化剂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生殖系统异常、免疫系统受损等健康问题。
因此,建议尽快停止使用含有高含量塑化剂的塑料制品,并寻找替代品。
五、建议措施。
针对塑化剂超标的问题,我们建议制造商加强原料采购的管控,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塑料原料;消费者在购买塑料制品时,应尽量选择无塑化剂或低塑化剂含量的产品,减少健康风险。
六、结论。
通过本次检测,我们确认了样品中塑化剂的含量超标问题,并对其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
制造商和消费者都应对此问题引起重视,共同努力减少塑化剂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七、参考标准。
1. GB 9685-2016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限用物质的限量。
2. GB/T 21928-2008 塑料及塑料制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3. GB/T 21929-2008 塑料及塑料制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以上是本次塑化剂检测的报告内容,希望对相关单位和个人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38
24
O
H
C
塑化剂的调查
李明
(安徽师大化工学院09级化工一班学号:XXXXXXXX
E-mail:XXXXXXXXX 电话:XXXXXXXXXX)
摘要前段时间台湾食品检验人员在食品中发现了塑化剂,引发了一场关于食品安全的风波,继而席卷大陆,使人们对食品安全产生担忧。
这篇论文旨在对塑化剂做一个详细的调查,进行全面的了解,考察它的安全性问题,也使人们正确对待塑化剂和食品安全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和担忧。
关键词塑化剂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
前言这篇一些信息主要来自于互联网,论文将介绍塑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作用机理,分类、应用和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危害等。
让人们对它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塑化剂有很多,大陆使用最多的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所以重点探讨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对人体的危害。
正文
1.塑化剂的简介
塑化剂,别名:增塑剂,英文名:Plasticiser,分子式:结构式:
图一:塑化剂结构式它是无色无臭的液体。
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醚,乙醇,矿物油等。
是一种增加材料的柔软性或是材料液化的添加剂。
2.塑化剂的作用及机理
2.1塑化剂的作用
主要作用是削弱聚合物分子之间的次价健,即范德华力,从而增加了聚合物分子链的移动性,降低了聚合物分子链的结晶性,即增加了聚合物的塑性,表现为聚合物的硬度、模
量、软化温度和脆化温度下降,而伸长率、曲挠性和柔韧性提高。
增塑剂按其作用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内增塑剂和外增塑剂。
2.2塑化剂的机理
增塑剂的作用机理是增塑剂分子插入到聚合物分子链之间,削弱了聚合物分子链间的应力,结果增加了聚合物分子链的移动性、降低了聚合物分子链的结晶度,从而使聚合物的塑性增加,也就是对抗塑化作用的主要因素聚合物分子链间的应力和聚合物的分子链的结晶度,而他们则取决于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物理结构。
当把增塑剂加入到聚合物中,增塑剂分子相互之间、增塑给予聚合物分子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很重要。
除非所有这些相互作用(增塑剂与增塑剂之间、增塑剂与聚合物之间、聚和物与聚合物之间)都是同样大小时,才可能没有增塑作用和反增塑作用。
⑴范德华力范德华力是物质的聚集态中分子与分子间存在着的一种较弱的引力。
范德华力包括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
范德华力的作用范围只有几个埃。
①色散力色散力存在于所有极性或非极性分子之间,是由于微小的瞬时偶极的相互作用使挨近的偶极处于异极相邻状态而产生的一种引力。
但是只有在非极性体系中,如苯、聚乙烯或聚苯乙烯中,色散力才占较主要的成分。
②诱导力当一个具有固定偶极的分子在相邻的一个非极性分子中诱导出一个诱导偶极使,诱导偶极和固有偶极之间的引力叫做诱导力。
芳香族化合物因为π电子能高度极化所以影响特别强,如低分子量的酯与聚苯乙烯之间或苯与聚醋酸乙烯之间主要是诱导力。
③取向力当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由于固有偶极的取向而引起分子间的一种作用力叫做取向力。
如酯类增塑剂与PVC 或与硝酸纤维素的相互作用就是代表性的例子。
⑵氢键含有—OH基或—NH—基团的分子,如聚酰胺、聚乙烯醇、纤维素等,在分子间、有时在分子内部都能形成氢键。
氢键是一个比较强的相互作用键,它们妨碍增塑剂分子插入聚合物分子间,如果氢键沿聚合物分子链分布越密相应的对抗增塑剂插入的作用也越强。
因此要求增塑剂与聚合物分子也能产生类似的强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间的吸引作用由于氢键的减少而显著削弱,这是因为分子的热运动妨碍了聚合物分子的取向。
⑶空间有规结构的聚合物的分子链适当的条件下能够结晶,即链状分子从卷的和
杂乱的状态变成紧密折叠成行的有规则状态。
在一般条件下,工业生产的聚合物不可能是完全结晶的,而往往是由结晶区域散插在无定形区域构成的。
显然,增塑剂的分子插入结晶区域要比插入无定形区域困难得多,因为在结晶区与聚合物与链之间的自由空间最小。
如果增塑剂的分子仅能插入部分结晶的聚合物的无定形区域,则此增塑剂便是非溶剂型增塑剂,也就是所谓的辅助增塑剂。
如果增塑剂的分子仅能插入聚合物的无定形区域同时又能插入结晶区域,则此增塑剂便是溶剂型增塑剂,即所谓的主增塑剂。
3.塑化剂的分类
塑化剂的品种繁多,在其研究发展阶段其品种曾多达1000种以上,作为商品生产的增塑剂不过200多种,而且以原料来源于石油化工的邻苯二甲酸酯为最多。
增塑剂的分类方法很多。
根据分子量的大小可分为单体型增塑剂和聚合型增塑剂;根据物状可分为液体增塑剂和固体增塑剂;根据性能可分为通用增塑剂、耐寒增塑剂、耐热增塑剂、阻燃增塑剂等;根据增塑剂化学结构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可分为:
(1)邻苯二甲酸酯(如: DBP、DOP、DIDP)
(2)脂肪族二元酸酯(如: 乙二酸二辛酯DOA、癸二酸二辛酯DOS)
(3)磷酸酯(如:磷酸三甲苯酯TCP、磷酸甲苯二苯酯CDP)
(4)环氧化合物(如:环氧化大豆油、环氧油酸丁酯)
(5)聚合型增塑剂(如:己二酸丙二醇、聚酯)
(6)苯多酸酯(如: 1,2,4-偏苯三酸三异辛酯)
(7)含氯增塑剂(如: 氯化石蜡、五氯硬酯酸甲酯)
(8)烷基磺酸脂(9)多元醇酯(10)其它增塑剂
4.塑化剂的应用
塑化剂是大宗工业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包括塑料、橡胶、粘合剂、纤维素、树脂、医疗器械、电缆等成千上万种产品中。
比如一般常使用的保鲜膜,一种是无添加剂的PE(聚乙烯)材料,但其黏性较差;另一种广被使用的是PVC(聚氯乙烯)保鲜膜,有大量的塑化剂,以让PVC(聚氯乙烯)材质变得柔软且增加黏度,非常适合生鲜食品的包装。
另一个广泛存有塑化剂的产品是PVC制造的儿童玩具,欧盟已经明定塑料玩具中塑化剂
的含量需0.1%以下,但目前台湾尚无明确规定或限制。
女性经常使用之香水、指甲油等化妆品,则以邻苯二甲酸酯类作为定香剂,以保持香料气味,或使指甲油薄膜更光亮。
5.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危害
根据我国《食品器具容器包装卫生标准》塑胶类中规定,DEHP溶出限量标准为1.5ppm以下,而食品中则不得添加。
按照惯例,目前各国可容忍的60公斤成人每日摄取量范围为1.2-8.4毫克,这样的含量标准内,人体会将其以尿液、粪便形式代谢出体外。
“起云剂”是一种正规的食品添加剂,也被称作乳化香精。
在溶液中起到乳化、增稠、稳定作用,使不易相溶的水油溶液能够形成混合均匀的胶状分散体。
它一般用在橙汁饮料等产品中,作用是增加饮料浊度、稳定饮料体系。
它属于增稠剂、乳化稳定剂的范畴,主要成分包括阿拉伯胶、乳化剂、葵花油、棕榈油等。
对这些成分的使用范围和在食品中的含量限定,国家有明确的规定。
现在生产的果汁饮料中常常掺杂有果肉、原汁等多种不易溶于水的成分,如果不添加起云剂就容易在瓶底出现杂质和沉淀。
另外加入一定量的起云剂还有助于释放与保留果汁饮料的香气,增强果汁饮料口感的润滑性、厚实感,尤其是有效改良果汁饮料的天然感观,显著提高果汁饮料的品质。
“起云剂”和塑化剂,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
起云剂本身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由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及多种食品添加物混合制成。
不过,棕榈油价格昂贵,售价为塑化剂的5倍,而使用塑化剂DEHP代替起云剂也能产生相似的增稠效果,所以有不良商家用DEHP来生产“起云剂”。
DEHP在塑料中并非采用牢固的共价结合,比较容易从塑料中脱离,进入环境或人体中。
DEHP作为塑化剂并不属于食品香料原料。
因此,DEHP 不仅不能被添加在食物中,甚至不允许使用在食品包装上。
塑化剂DEHP是一种环境荷尔蒙,对人体毒性虽不明确,但它广泛分布于各种食物内,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在体内必须停留一段时间才会排出,长期下来恐怕会造成免疫力及生殖力下降。
塑化剂DEHP的作用类似于人工荷尔蒙,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会导致肝癌。
由于幼儿正处于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发育期,DEHP对幼儿带来的潜在危害会更大。
⑴可能会造成小孩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
⑵目前虽无法证实对人类是否致癌,但对动物会产生致癌反应。
⑶邻苯二甲酸酯可能影响胎儿和婴幼儿体内荷尔蒙分泌,引发激素失调,有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
参考文献
[1]塑化剂百度百科 /view/165108.htm
[2]塑化剂的应用百科问答 /QquesShow.aspx?qid=562287
[3]塑化剂维基百科 /wiki/%E5%A1%91%E5%8C%96%
[4]王善拔关于水泥与超塑化剂相适应性的几个问题 [期刊论文] -水泥2000(01)
[5]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对小鼠各器官损伤的实验研究. 张文红, 历曙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