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脑B超
颅脑B超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及价值分析

颅脑B超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及价值分析发表时间:2016-12-29T15:03:40.76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4期作者:周美华[导读] 分析颅脑B超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诊断效果。
岳阳市二人民医院湖南岳阳 414100【摘要】目的分析颅脑B超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诊断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170例,对所有早产儿进行病理诊断后分为实验组(有脑损伤)与常规组(无脑损伤)。
结果颅脑B超诊断准确率为97.78%;相比胎龄>32周或者体重>1500g的早产儿来说,胎龄≤32周或者体重≤1500g的早产儿的脑损伤发生率明显更高,存在高危因素与阴道分娩的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存在高危因素与剖宫产分娩的早产儿,P<0.05。
结论对早产儿脑损伤可采取颅脑B超进行筛查、诊断、跟踪随访等,其中体重越轻、胎龄越小、阴道分娩、存在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发生脑损伤的概率较大。
【关键词】脑损伤;早产儿;颅脑B超、诊断早产儿脑损伤是引发早产儿死亡的一类重要因素[1],以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作为主要的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通常采取头颅B超检查作为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方式,为了对早产儿脑损伤临床诊断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研究对所有早产儿采取颅脑B超检查方式,并将相关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170例,胎龄均小于37周,进行临床病理诊断后显示90例伴有脑损伤(实验组),另外80例无脑损伤(常规组),男婴93例,女婴77例。
1.2 方法对两组早产儿均进行头颅B超诊断,选择超声诊断仪型号为5.0MHz,为扇形探头,早产儿由医护人员在出生后的1-10d时间段内经前后囟给予常规截面探查,同时对脑室系统、沟回、脑实质、脉络丛、脑室周围、丘脑尾状核等部位进行重点观察。
1.3 判定标准依据《新生儿常见颅内病变的影像诊断和防治》对早产儿脑损伤进行判定,而早产儿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胎膜早破、胎位异常、胎儿宫内窘迫、胎盘因素、脐带因素、宫内感染、妊娠合并症等[2]。
胎儿头颅超声标准切面

胎儿头颅超声标准切面胎儿头颅超声是孕妇产前检查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超声技术可以对胎儿的头颅结构和发育情况进行全面的观测和评估。
而在进行胎儿头颅超声检查时,医生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切面来进行观察,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胎儿头颅超声标准切面。
1. 矢状位切面。
矢状位切面是胎儿头颅超声检查中常用的一种切面,通过这个切面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胎儿的中线结构,包括大脑、脑室、脑沟等。
医生可以通过这个切面来评估胎儿的脑部发育情况,检查是否存在脑积水、脑囊肿等异常情况。
2. 横断位切面。
横断位切面是指将超声探头垂直于胎儿头颅的横向方向进行扫描,这个切面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胎儿头颅的横断面结构,包括颅骨、脑组织、脑室等。
医生可以通过这个切面来评估胎儿的颅内结构是否正常,排除颅内出血、颅内占位等情况。
3. 冠状位切面。
冠状位切面是将超声探头平行于胎儿头颅的冠状面进行扫描,这个切面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胎儿头颅的前后方向结构,包括额叶、颞叶、枕叶等。
医生可以通过这个切面来评估胎儿的大脑皮层发育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大脑发育异常、脑裂畸形等情况。
4. 斜冠状位切面。
斜冠状位切面是将超声探头略微倾斜于胎儿头颅的冠状面进行扫描,这个切面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胎儿颅骨的结构和脑组织的分布情况。
医生可以通过这个切面来评估胎儿的颅骨发育是否正常,排除颅骨畸形、颅内损伤等情况。
总结。
胎儿头颅超声标准切面是产前检查中的重要内容,医生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切面进行观察和评估。
通过对胎儿头颅超声的标准切面观察,可以及时发现胎儿头颅发育异常、颅内畸形等情况,为产前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医生在进行胎儿头颅超声检查时,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标准切面的操作技巧,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新生儿颅脑B超临床应用体会

缺氧缺血 性脑病 1 7例 ( 9 . 1 0 %) , 脑水肿 7例 ( 3 . 7 4 %) , 脑梗死
5 例( 2 . 6 7 %) , 其 他 6例 ( 3 . 2 1 %) 。
3 . 2 颅脑损伤的危险 因素
A p g a r 评分 ,即新生儿评分 ,
( 9 . 1 0 %) , 脑水肿 7 例( 3 . 7 4 %) , 脑梗 死 5例 ( 2 . 6 7 %) , 其他 6例 ( 3 . 2 1 %) 。引起 新生儿颅脑损 伤的 因素较 多, 如孕期母婴疾病 、
现颅脑损 伤的原 因有很 多 , 主要 可 以分 为以下三类 : 一是孕 期
过“ 全 国新生儿颅脑 B超培训班” 的相关培训及其考核。 2 . 2 B超 检 查 B 超 检 查 仪 为 T o s h i b a公 司 生 产 的 S S A 一 5 1 0 A, 频率为 5 MH z 。 检查 时用探头分别经前 囟、 后 囟行常
新生儿低血糖等转入新生儿监护病房 的异 常新生儿 。
2 检 查 方 法
旦发现胎儿生长 出现异常要及 时采取措施 。
新生 儿颅脑损伤 的致死 、 致残率极 高 , 检查 的操作人员均通
2 . 1 准备工作
长发 育 , 在新生儿 出生后尽早行颅脑 B超检查能够有 效地预 防与早期治疗颅脑损伤。目前头颅 B超对新 生儿颅 内病变 的诊 断意义 已受 到重视 , B超检查无射线损害 , 价廉 , 可床边 检查及 对颅脑 中央部位的高分 辨力 等优点 ( 4 1 ,已经代替 了颅脑 C T和 MR I , 成 为新 生儿 早期颅脑损伤 最常用的初筛工具 。新 生儿出
由表 1 可 以看 出 , 引起新生儿 颅脑损伤 的因素较多 , 如孕
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ppt课件

14
检查时间
颅内出血:绝大多数发生在生后3天内,生后1周内的 检出率为90-95%,严重的酌情及时复查,一般为1月 后、3月后。
缺氧缺血性脑病:出生3天内观察有无脑水肿,1周后 观察有无完全恢复,1月后复查有无存在遗留病变。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出生后3天内观察有无白质损伤, 1周后观察有无恢复,3-4周后观察有无白质软化,3-4 个月后观察有无软化灶消失及脑室扩张。
34
35
检查准备:患儿安静状态即可,取仰卧头正位, 检查者在小儿右侧或头顶侧,检查前手及探头 注意清洁消毒,避免皮肤交叉感染。先检查弱 小的早产儿,再检查足月儿。
13
适应症
可能发生颅内脑结构改变的新生儿、小婴儿的 筛查(如早产儿、足月新生儿小婴儿、低体重 儿、多胎儿、巨大儿等) 。
有异常分娩史及相应病史的新生儿(如缺氧、 窒息、宫内感染等)。
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
.
1
新生儿颅脑检查的历史
我国的新生儿颅脑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北 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周丛乐教授1984年开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每年举办全国性新生儿颅脑 超声继续教育学习班。
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颅脑超声已成为出生后3天 内新生儿的常规检查。
2
新生儿颅脑的解剖结构
1.颅骨 2.脑膜 3. 脑 4.脑室系统 5.脑血管
15
新生儿颅脑的超声解剖
冠状切 1---额叶层面 2---侧脑室前角层面 3---第三脑室层面 4---侧脑室中央及后角层面 5---枕叶层面
16
17
18
19
20
21
新生儿颅脑的超声解剖
矢状切 6---正中矢状切层面 7---侧脑室前角层面 8---侧脑室中央部及后角层面 9---岛叶层面 10---颞叶层面
颅脑超声

B超检查重点层面
正常新生儿颅脑B超声像
经前囟作冠状面扫描
额叶层面(0°):
前正中裂 双侧额叶 额叶白质 额叶外蛛网膜
下腔间隙
侧脑室前角层面(20°)
侧脑室前角
透明膈腔
胼胝体
胼周动脉
扣带回(沟) 尾状核头区域
第3脑室层面(40°)
侧脑室前角基底部 室间孔 脉络丛 侧脑室中央部 尾状核头 豆状核 丘脑 第3脑室 中脑 桥脑 大脑外侧裂
侧脑室中央部—后角层面(70°) 脉络丛 侧脑室中央部
后角(枕角)
小脑
枕叶层面(80°— 90°) 枕叶白质
经前囟作矢状面扫描 正中矢状面(0°) 第3脑室 第3脑室脉络丛 透明膈腔 胼胝体 扣带回(沟) 大脑前动脉 中脑 桥脑 延髓 中脑导水管 小脑 第4脑室 矩状回
侧脑室前角层面(10°旁矢状面) 侧脑室前角 与中央部交界处 尾状核头部
侧脑室中央部—后角层面(30°旁矢状面) 脉络丛 侧脑室后角 丘脑 基底节 尾状核头 尾状核沟
脑岛层面(40° ~45°旁矢状面)
脑岛 脑沟回
侧囟探查
侧脑室的测量
侧脑室前角
缝隙状
羊角形
正常
轻度变钝 轻度扩张
圆钝 中度扩张
球形 重度扩张
侧脑室中央部--后角
正常
轻度增宽
明显增宽
扩张
侧脑室宽度、深度、后角斜径
颅脑B超 起始于70年代末 声窗: 前囟 扫描类型: 扇形 方法: 冠状面、矢状面 层面: 无数
意义
在活体上直观地了解脑结构的变化, 结束了在尸解时确诊新生儿颅内出 血的历史。
我院1984年开始实施颅脑B超技术 适用对象: 新生儿、前囟未闭的 小婴儿 诊断范围: 颅内出血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发育问题
新生儿头颅B超的特点及脑发育相关性分析

病例报告 ) J . [ ] 实用 骨科 杂志 ,0 0 1 ( )2 8— 6 . 2 1 ,6 4 :6 2 9
[ ]陆祖安 , 2 何帮剑 , 金红婷 . 塑形 钛钢板 内固定 与植骨 治疗跟 骨关节 内骨折 [ ] 临床骨科杂志 ,0 9 1( ) 10—1 1 J. 2 0 , 1 :0 2 0. [ ]尹雪峰. 3 可塑性钛合金 钢板 内 固定 治疗 粉碎性 跟骨 骨折 临 床研究 [ ] 滨州医学院学报 ,00 3 ( )4 6— 5 . J. 2 1 ,3 6 :5 4 7 [ ]韩济洲. 4 钛质 跟骨钢板 内固定治疗 粉碎性 跟骨 骨折 临床研 究 [ ] 航空航天医药 ,0 0 2 ( ) 1 J. 2 1 ,1 1 :0—1 . 1 [ ]吴正廉 , 5 宋英 , 李亚先 , 骨折 内固定物取出 困难分 析与对 等. 策 [ ] 实用骨科学 ,0 8 1 ( )5 5 . J. 2 0 ,4 1 :5— 6
整体 回声强度 , 可以评 价 新生 儿 脑发 育 的成 熟 状况 , 且 随胎 并 龄变化 可呈现 不同特点 。但是 , 如何将 这种 变化 临床 有 待 解 决 的 问题 。笔 者 对 仍 2 0 0 —2 l 0 0 9— 1 0 1— 1的 8 6例不 同胎 龄 的新生儿 头颅 B超 资料 进行分 析 , 观察其 B超特点及 其与新 生儿脑 发育状 况 的相关 性
分 析 颅 脑 超 声 特 点 , 察 脑 容 积 的 大 小 、 回 的 宽 度 及 颅 脑 的 观 脑
足月新生儿其 不 同部 位 的脑组 织 的平均 灰度 值为 : 室 内 脑 24 , 叶白质较 高 , .5 额 其平 均值 为 6 .3 其 他组织 依次 增高 , 57, 分
颅脑超声检查有哪些?可检查出哪些疾病?

颅脑超声检查有哪些?可检查出哪些疾病?超声检查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使用较为广泛,能和CT、MRI等其它影像技术形成互补,在颅脑疾病的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
那么颅脑超声能检查哪些疾病呢?基于此,下文给各位普及一些关于颅脑超声知识,让各位正确认识颅脑超声。
一、颅脑超声是什么?超声技术是一种边缘科学,涵盖多种学科知识,广泛应用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备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其在多个领域中获得了理想效果。
颅脑超声使用最广泛的有两个方面,即B型超声颅脑检查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
其中B型超声颅脑检查就是常规二维超声检查,此方式的检查适合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因为幼儿期囟门还没有完全闭合,此时做B超检查就能通过囟门这个“声窗”进行扫描检查;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TCD),又简称为脑血流图,是通过检查眶窗、颞窗、枕窗等部位探查大脑动脉血管,通过分析颅内血管血液流向状态、流动速度、频宽、音频等多个信息来综合确诊,大多数会用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老年人检查的比较多。
二、颅脑超声检查的适应症有哪些?(1)颅脑超声能检测出新生儿脑部是否存在缺血缺氧性损伤。
(2)诊断新生儿、婴幼儿是否存在先天性脑发育异常时可应用颅脑超声。
(3)颅脑超声能检查出新生儿、婴幼儿、小儿脑部是否存在脑积水、脑肿瘤。
(4)检查婴幼儿和新生儿脑管膜下、脑实质内、小脑内、蛛网膜下隙、脑室内等部位出现颅内出血时可用颅脑超声诊断。
(5)可使用颅脑超声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是否感染,但仅限新生儿人群。
(6)可使用颅脑超声诊断颅内血管性疾病,例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狭窄。
三、颅脑超声的价值有哪些?根据颅脑超声显示出的异常结果,能帮助医生诊断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B型超声颅脑检查适合于年龄小于2岁的婴幼儿,能准确筛查脑部健康情况,而且没有放射损伤,同时,颅脑超声还可用在青年人的介入性治疗、颅脑脓肿、诊断脑部占位病变中,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B型颅脑超声检查能够检查出的常见病有:脑梗死、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实质出血、外部性脑萎缩、脑水肿、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需Ⅲ级以上)、脑室周围囊肿、蛛网膜幕下和下腔出血等。
孕期胎儿颅脑超声检查的意义与方法

孕期胎儿颅脑超声检查的意义与方法胎儿颅脑超声检查是孕期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旨在评估胎儿发育是否正常,及时发现和预防颅脑畸形和疾病。
本文将探讨孕期胎儿颅脑超声检查的意义以及常用的检查方法。
一、意义1. 评估胎儿神经系统发育情况:胎儿颅脑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胎儿大脑、脑室、脑回、脑血管和脑干等部位的发育情况。
通过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胎儿神经系统异常,如脑积水、颅内占位性病变等,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 诊断胎儿颅内畸形:胎儿颅脑超声检查可发现颅骨结构异常、大脑发育不良、颅内占位性病变和脑出血等问题。
对于颅内畸形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有助于及时纠正或干预,提高胎儿出生后的预后。
3. 确认胎儿疾病风险:通过胎儿颅脑超声检查,医生可以评估染色体异常、某些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的风险。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以提前制定治疗方案,提高孕妇和胎儿的安全性。
4. 指导产前管理:胎儿颅脑超声检查可以为孕妇和胎儿的产前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以评估胎儿是否需要特殊照护,制定合理的分娩计划,降低产前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方法1. 经腹超声检查:这是常见的胎儿颅脑超声检查方法。
孕妇躺在床上,医生用超声探头通过孕妇的腹壁进行检查。
这种检查方法简单、无创伤,并且可以多次重复检查。
在早期孕期(12-14周)和中期孕期(18-22周)进行经腹超声检查,可以评估胎儿头颅发育情况、脑室的大小、脑血流情况等。
2. 经阴道超声检查:这是一种更为详细的胎儿颅脑超声检查方法。
适用于孕妇盆腔情况较好、胎盘位置正常的情况下。
孕妇需要取侧卧位,医生将超声探头插入阴道进行检查。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更准确地评估胎儿颅脑结构和血流情况。
3. 三维超声检查:三维超声检查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超声技术,可以提供胎儿头颅更为真实的三维图像。
通过此方法,医生能够更全面地评估胎儿的颅脑结构和发育情况。
尽管这种方法仍在发展中,但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管膜下出血
Ⅰ级 室管膜下出血
•冠状面显示侧脑室前角和体部下方出 现团片状高回声区。 •矢状面在丘脑尾状核沟呈现异常高回 声区 •可单侧或双侧。 •出血范围较大时可突入侧脑室前角和 体部。
脑室内出血
• 脑室内出血:部分可由于室管膜下出血穿破脑室壁进入脑室内或由脉络丛
出血直接引起。因此,脑室内出血可伴有或不伴有室管膜下出血。
新生儿脑横径及额叶厚度
孕周 <34
<37
脑横径 6.89
7.43
额叶厚度 1.98
2.18
<42
8.13
2.46
回声强度
• 无回声 脑脊液 • 等回声 丘脑、基底核 • 高回声 脑桥、小脑、脑沟 • 强回声 脉络丛
观察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及窒息的新生儿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 1、颅内结果层次是否清晰 • 2、脑中线是否居中 • 3、双侧脑室扩张情况 • 4、双侧脉络丛是否对称,回声是否均匀,形态是否规整 • 5、脑室周围情况 • 6、大脑皮质周围沟回显示情况
• 经侧囟门检查
• 从另一角度对颅内作近似水平断面的探查,显示大脑脚、丘脑、颅底 血管等结构。
• 关闭早,探查范围有限,限制临床应用,常作为脑血管动力学检查的 声窗。
前囟扫描方法
前囟门冠状面扫描
• 1、额叶层面 • 2、侧脑室前角层面 • 3、第3脑室层面 • 4、侧脑室中央部-后角 层面 • 5、枕叶层面
新生儿正常的颅脑超声表现
• 脑表面由三层膜,从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 软脑膜
• 脑实质如大脑皮质、尾状核、丘脑、大脑脚等呈均匀一 致的中低回声
• 在正常情况下,双侧大脑半球可略有差异,脑中线并非 完全居中,可偏移2-3mm,两侧为对称性结构
• 正常新生儿侧脑室显示不清或呈裂隙状,约有15%新生儿 侧脑室可不显示。
多普勒收缩期动脉频谱上升支陡峭,而 舒张期降支缓慢,整个心动周期血流方 向均在基线之上。RI正常值为0.55-0.75左 右,RI≥0.72-0.75或RI≤0.55提示存在 HIE。
新生儿脑室的测量
• 测量标准:一般以侧脑室体部宽度为标准 • 测量方法:矢状面尾状核丘脑沟与侧脑室内壁切线交点
向对侧的垂直距离 • 正常值:新生儿1-3mm,>3mm为增宽
前囟冠状位-1、额叶层面
将探头至于前囟,最大限度 向前额方向探查,此时可显 示大脑正中裂(IF),双侧 脑半球额叶(OL)。
前囟冠状位- 2、侧脑室前角层面
在额叶层面基 础上将探头轻 轻向后偏转约 20°
• 1、侧脑室前角 • 2、尾状核 • 3、豆状核 • 4、颅前窝 • 部分早产儿可见透明隔腔
小儿颅脑超声检查的应用范围
• 早产儿的常规筛查 • 新生儿窒息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 颅内出血 • 颅内感染 • 颅内占位性病变 • 脑积水等
新生儿颅内出血ICH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硬脑膜下出血(SDH)、蛛网膜 下腔出血(SAH)、小脑内出血(ICEH)。 •以PVH-IVH最常见,危害最大。 •多见于早产儿。 • 颅内出血在B超中呈高回声反射。 • B超可清晰诊断脑室内出血(IVH)、室管膜下出血(SEH),脑实质出
前囟冠状位- 5、枕叶层面
在侧脑室中央部后角层面基础上 将探头继续向后 偏转至90°,此切 面已略过侧脑室
• 显示双侧枕叶(OL) • 大脑半球裂(IF)
前囟冠状位- 5、枕叶层面
前囟门矢状位扫描
• 1、正中矢状位层面 • 2、侧脑室前角层面 • 3、侧脑室中后角层面 • 4、颞叶及岛叶层面
前囟矢状位1、正中矢状位层面
• 超声表现:一侧或双侧侧脑室内可见强回声光团,强回声光团可位于脉络
丛内或表现为脉络丛增宽,范围扩大,向上可延伸到侧脑室前角内,回声 增强,边缘不规整,主要见于脉络丛出血;位于脉络丛旁的脑室内,强回 声光团高于脉络丛回声,形态不规则与脉络丛分界较清;两者均可强回声 光团回声逐渐减低、液化、吸收。随着病情的进展,强回声光团回声逐渐 减低、液化、吸收。
• Ⅳ级脑室内出血所表现的单侧性或左右明显不对称性白质病变, 可与表现为双侧对称性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病变清晰区别。
硬膜下出血
• 分辨力较差,诊断困难 • 大量出血,临近额顶叶表面时可被探测到 • MR/CT较敏感
蛛网膜下腔出血
• 诊断困难 • 偶可见到中脑裂隙或纵裂池增宽伴回声增强 • 脑沟回增粗
前囟冠状位- 2、侧脑室前角层面
前囟冠状位- 3、第3脑室层面
在侧脑室前角 层面基础上将 探头轻轻向后 偏转至40°
• 1、侧脑室前角 • 2、胼胝体 • 3、尾状核 • 4、豆状核 • 5、脉络丛 • 6、第3脑室
• 7、脑干 • 8、透明隔腔 • 9、颞叶 • 10、背侧丘脑 • 11、外侧沟
脑室的大小与测量
• 第3脑室 • 3脑室层面<2-3mm
冠状面第3脑室示意图
脑容积的估测
• 脑横径:冠状面3脑室层面,在双 侧横置的Y字形外侧沟间连线,并 延长至双侧颅骨内板。
• 额叶厚度:冠状面3脑室层面,在 双侧脑室前角间横置短线是胼胝 体,在其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 直至脑的边缘。
大脑横径和额叶的宽度
新生儿颅脑B超
探头选择
• 高频突阵小型探头,扇形扫描,频率范围为57.5MHz之间。
扫描部位
• 经前囟检查
• 首选,冠状面,课件颅内从额叶到枕叶各层面影像。 • 矢状面,课件脑正中直至双侧颞叶各层面影像。
• 经后囟检查
• 显示近于水平位的脑结构,弥补了前囟扫描不能探及的颅底部声像的 不足。
• 较小,且闭合早,实际可探及的范围有限,故不常用。
脑室的大小与测量
•侧脑室前角 •正常呈缝隙状及羊角状 •测量:正常不测量 •轻度增宽、扩张时,常测量前角最宽径
脑室的大小与测量
• 侧脑室中央部-后角 • 冠状面:侧脑室比值<1/3 • 旁矢状面:正中位置,<3mm
脑室的大小与测量
• 侧脑室后角 • 旁矢状面侧脑室中央部-后角层面,显示最清楚 • 后角斜径 • 足月儿后角比值<1/2
• 胼胝体膝部(G)• 脑桥(P)
• •
胼胝体体部(B)• 胼胝体压部(S)•
高回声弯曲的 豆状核(CM) 枕骨(O)
• 胼胝体嘴部(R)• 低回声的中脑
• 高回声的扣带 (MB)
回(CS)
• 圆点标示的为 三、四脑室
前囟矢状位-1、正中矢状位层面
1、胼胝体 4、背侧丘脑 7、第4脑室
2、第3脑室 5、扣带回 8、中间块
5、胼胝体
7、小脑
8、颅后窝
3、豆状核 6、背侧丘脑
前囟矢状位3、侧脑室中后角层面(左右各一)
• 脉络丛(CP) • 大脑外侧裂(SF) • 额叶(FL) • 颞叶(TL) • 顶叶(PL)
前囟矢状位-3、侧脑室中后角层面(左右各一)
侧脑室宽度测量
测量标准:一般以侧脑室体部宽度为标准 测量方法:矢状面尾状核丘脑沟与侧脑室 内壁切线交点向对侧的垂直距离 正常值: 出血临床上相对较少见,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最严重的一种,其中以 早产儿多见。出血的主要原因可因脑室内出血破入邻近脑实质所致,也可 因缺氧、产伤及出血性疾病而引起。最多见的部位额叶、顶叶和枕叶。
• 临床表现:主要与出血的部位有关,根据出血的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 现。脑实质出血常常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
• 超声表现:一侧或双侧室管膜下区域出现强回声光团,随着出血的吸 收,强回声光团回声减低,逐渐液化形成小囊性病变。囊壁相对较厚, 回声增强。部分患儿无回声区可完全吸收。
在冠状面表现为在侧脑室前角和体部下方见团片状回声增 强区;矢状面侧在丘脑尾状核沟,即室管膜下区呈现椭圆形、 三角形或梭形高回声区,出血可单或双侧,有时范围较大的室 管膜下出血区可压迫侧脑室前角和体部,使脑室显影不清。
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张
在B超中可清晰显示,表现为在扩 张的侧脑室内部分或完全性由呈高回 声的积血所充填,矢状面显示较冠状 面更为清晰。
患儿因常取仰卧位,脑室内的积血 易沉积在侧脑室下方即三角部及后角 处,使这些部位较体部更易先行扩张。
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张
• Ⅲ级 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
• 脑室内部分或完全由高回声积 血充填,伴不同程度的脑室增 宽,后角扩大最常见。
血(IPH)以及大的硬膜下出血(SDH)。
脑室内出血分级示意图(水平面)
Ⅰ级(室管膜下出血) Ⅱ级(脑室内出血,无脑室扩大) Ⅲ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 Ⅳ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
室管膜下出血
• 又称为室管膜下生发基质出血。生发基质是一种富含未成熟幼稚毛细 血管的、由原始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组成的神经组织,因为生发基质对 缺氧最敏感,所以该处最易出现出血。生发基质主要位于侧脑室体部、 尾状核头部。
轻度增宽:4-6mm 中度增宽:7-10mm 重度增宽:>10mm
常用的正常值范围
• 小脑延髓池宽度:3-8mm; • 脉络丛宽度:12mm; • 顶部蛛网膜下腔宽度:<0.25mm; • 半球裂隙宽度:<0.30mm; • 顶部中央沟宽度:<0.20mm; • 第三脑室宽度:正常1-2mm,>3mm为增宽。
• 原呈无回声的侧脑室内呈现回声增强。有时在正常面积的侧脑室内不易探 查到少量积血,但在侧脑室三角部及后角部位如观察到脉络从增宽、形态 不规则、回声增强或见到孤立的小块回声增强阴影,则诊断Ⅱ级脑室内出 血的有用线索。
脑室内出血
•室管膜下出血破入脑室,无回 声侧脑室出现回声增强。 •脉络丛增粗,外形不规整,局 部可见突起的强回声。 •侧脑室中央部-后角部位多见。
适宜检查时间
• 脑室内出血大多在生后3日内发生,约有50%发生在第1日, 至生后第6日,90%以上的脑室内出血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