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编演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例谈
编演课本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忧 。怎样 改 变这 一 不 利局 面 ,如何 使 普 通 高 中语 文课 充
满 生 机 呢 ? 在 新 的 形 势 下 .在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召 唤 下 ,语
文 教 师 必 须 跳 出 语 文 教 学 的 旧 框 框 .转 变 思 想 ,转 换 课
在 场 。 成 功 的 课 堂 和 高 质 量 的 学 习 取 决 于 灵 魂 所 获 得 的 愉 悦 和 灵 魂 的 参 与 。 普 通 高 中 的 学 生 虽 然 好 动 爱 玩 , 但 也 有 很 强 的 自尊 心 和 进 取 愿 望 。 他 们 也 希 望 自己 被 关 注 ,
时 又 是 “ 人 的 工 具 ” 而 且 语 文 负 载 着 丰 富 多 彩 的 文 做 , 化 。 但 现 行 的 语 文 教 学 ,仍 采 用 老 一 套 教 学 方 法 — — 教
师 讲 学 生 听 .教 学 过 程 中 重 知 识 轻 能 力 , 师 生 缺 乏 交 流 。
课 堂 教 学 被 “ 读 型 ” 和 “ 讲 型 ” 主 宰 ,教 师 忽 视 了 讲 串 学 生 主 体 地 位 .学 生 只 是 知 识 的 被 动 接 受 者 ,不 但 没 有 学 习 兴 趣 . 更 无 积 极 性 和 创 造 性 ,致 使 现 在 的 语 文 教 学 陷 入 尴 尬 的境 地 。 在 普 通 高 中 ,语 文 也 是 重 要 的 必 修 课 程 ,在 学 生 全 面 发 展 中 有 着 不 可 或 缺 的 作 用 。 由 于 招 生 中激 烈 的 竞 争 ,
普 通 高 中 生 源 质 量 参 差 不 齐 ,学 生 人 学 的 起 点 不 高 ,甚
而这 些都 需 要 学生 集个 人 和集 体智 慧 ,展开 丰 富想 象 和
编演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
个 女生 来演 了 . 其 间的分 寸 能拿捏 到位 吗 ? 这 为 了不 负众 望 , 位女 生 与 另一 位 演鲁 侍 萍 的女 生 这
第 4卷 (0 0 ) 2 1年 第 5期 第 5 — 4页 35
中 学 课 程 辅 导 ・ 学 研 究 教
S c nd r Sc o r iuu a hng・ a h n s a c e o ay ho lCu rc lm Co c i Te c i g Re e r h
、
编演 课 本剧 是激 发学 生 参与欲 与 成功欲 的重 要
途径
1 激发 兴 趣 。 . 主动 学 习
过 去在 教学 某 一课 文 时 , 师 照本 宣科 , 面 反复 , 教 全 点滴 不 漏 。 生 听得 昏昏欲 睡 。 在 , 学 生把 课 文 改 编 学 现 让 成 剧本 , 且 要表 演 , 式 一 翻新 , 并 形 学生 的兴 趣 自然就 有 了 : 编 剧本 ? 哪一篇 ? 改 选 怎样 编 ? 来 演 什 么角 色 ? 你 能不 能演 好 ? 系列 的问题 都 需要 学 生 去思考 , 分 讨论 , 一 充 集 思广 益 . 至争 执 辩论 。 真理 是愈 辩 愈 明 的 , 这个 过 甚 而 在
V l4 (0 o o . 2 1 )
No 5 5 一 4 . P 3 P5
编演课本剧在语 文教学 中的地 位及作用
朱 丽君
摘要: 随着新课 程 改革 的 实施 , 文教 学更加 注重激发 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演课 本剧 是一 种行 之有 效 的 语 编
浅谈课本剧的编演

浅谈课本剧的编演一、语文教学的困惑及走出困惑的途径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感叹:"课文已分析得很细了,学生还是听不懂,不喜欢听。
"也经常听到一些学生问:"老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有一些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优异,可遇到使用语文知识技能的实际场合就束手无策。
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少慢费差"现象,这些现象也是和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
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能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发展并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笔者认为,应强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
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方式,笔者试谈谈语文教学中该活动方式的意义及要求。
二、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1、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
过去在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照本宣科,全面繁复,点滴不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选哪一篇?怎样编?谁来演什么角色合适?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
要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可就主动去学习了,并且把几篇戏剧体裁的课文也认认真真的读下来。
有了戏剧的知识基础,接下来就要回过头进一步学习所要改编的课文。
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显得主动、积极。
2、内容新,学生学语基有兴趣。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
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大部分是对话。
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
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
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得到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
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沈丘县老城镇一中董爱国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面对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目前所有语文教师都在深思的一个问题。
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意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运用编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这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提高人文素质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课本剧是以课本内容为主体,以表演为主要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用真人来营造和表现课文中的环境、情节、人物,将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习者的一种集教学和娱乐一体的课堂教学活动。
试以《木兰诗》为例:我和全体学生一起研究课文,以课文为蓝本,进行改编,列出评分细则,按此标准评判表演并评选最佳演员和最佳表演队。
全班四大组分成几组,各队自行准备剧本、道具,自行分工。
全体学生热情空前高涨,由本组的“才子”主笔,其他同学协助,早早地利用业余时间改写了《木兰诗》的故事,并自备道具,进行了短暂的自我预演。
开演之后,各组决定表演先后,表演过程中学生们全神投入,大方、羞涩,生动、死板,不一而足,其老练中夹杂着稚嫩、稚嫩中又不乏老练的表演博得了一阵阵的掌声,教室内不时发出欢声笑语。
场面因表演人员的“高超”发挥和“剧本笑料”的抖出而渐趋热闹。
不少平时给人沉默寡言、不喜言谈的学生甚至人们心目中的后进生让人刮目相看:他们的表演尽管有时还十分生硬,但是其热情让人惊喜,其表演出人意料的精彩,与平时我单方面讲授时的冷漠反映大相径庭。
精彩片断:还女儿妆时间:木兰回家时地点:木兰老家人物:木兰、木兰家人,同行伙伴。
开始:[在木兰家门口张灯结彩,人来人往,鞭炮声响起。
木兰父母和兄弟姐妹早就等候在那里。
木兰和几位同行的军士上。
]木兰:爹,娘。
孩儿回来了。
木兰爹:回来了就好,乖孩子,你真是爹的好孩子呀!木兰娘:快进屋去吧!路上劳累了。
课本剧表演,让语文学习趣味盎然:以《孔乙己》教学为例

课本剧表演,让语文学习趣味盎然:以《孔乙己》教学为例素质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重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
同时,依托语文课程改革,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慢慢得到改善,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开始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并发挥出重要作用。
课本剧是戏剧艺术的一种,取材于课本内容,是课本再加工后的产物。
相较于枯燥的课文阅读来讲,课本剧的融入不仅能够使课程内容更生动、直观,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语文学习趣味盎然。
一、课本剧创编——台词与动作课本剧表演的前提条件在于对课本剧的创编,即对课本进行戏剧化的加工,使其具备表演的特性。
在课本剧的创编中,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担当创编的主要实施者,聚焦台词与动作,立足课文故事,完成剧本的编写,为课本剧的表演奠定基础。
(一)聚焦人物特点,创编角色台词课本剧服务于舞台表演,为了呈现课本的内容,角色台词是最不能忽视的一部分。
因此,在课本剧的创编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剧所需角色的人数进行分组,再安排大家一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角色台词的创编,使其既符合人物特点,又能满足戏剧表演的需求。
角色台词是表现角色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为了使观众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能够知道角色间的区别和特点,创编者就需要从语言上区分,这是塑造人物形象非常重要的方面。
所以,教师在此阶段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课本剧与课文在语言上的对比,让学生对如何创编角色台词有一定的认识。
以此为基础,学生便可集思广益,共同进行创编和完善,找到令小组所有人都满意的台词。
比如,在《孔乙己》的台词创编阶段,教师可以先带大家回顾并分析《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及其课本剧角色语言上的对比。
课文中写到父亲收到了于勒的来信,为了表现出父亲、母亲的形象,课本剧中加入了以下台词:父:哦,是于勒来的信。
母:他说了什么?(读完信)父:于勒果然是一个有办法的人啊!母:是啊,我就知道他一定会有出息的。
显然,课本剧为课文这段描写加上了与人物相契合的台词,一开始便展示出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浅谈课本剧在语文课中的教学效应

浅谈课本剧在语文课中的教学效应作者:伍成伟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9期内容摘要: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这就是说,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目的。
编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
课本剧就是把课本中叙事性色彩较强的文章改编为戏剧,以戏剧语言来表达和演绎文章主题的教学形式。
它融合了音乐、美术、书法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丰富着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价值。
关键词:课本剧教学效应课本剧就是把课本中叙事性色彩较强的文章改编为戏剧,以戏剧语言来表达和演绎文章主题的教学形式。
它融合了音乐、美术、书法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丰富着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价值。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这就是说,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目的。
编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
它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和深刻的理解,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培植感情,磨练毅力,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
从课程角度出发来观照,课本剧也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综合性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正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我们可以把课本剧划归为素材性课程资源。
课本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其对学校的“硬件”形态不需要过高的要求,主要取决于师生和学生的参与和运用。
素材性资源以更为丰富的内涵及多元的功能,对课程质量产生决定性的意义,将它引入加工、移用、转化、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似更为艰巨而迫切。
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它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起来,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课本剧在小学语文课中的作用和效果

课本剧在小学语文课中的作用和效果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学院实验小学安徽省亳州市236800摘要:课本剧是一种舞台的故事表现形式,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
小学生们在表演一个课本节目,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兴趣,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培养出学生的良好语感。
丰富了学生的文字和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说普通话能力和优秀的言语表述能力。
能够增强学生对于课文内涵的感悟以及对于课文意义的记忆。
并且能促使我们的学生掌握综合应用的语文知识。
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论实践技能课本剧的表演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积极性,有力地推动学生的社会主体参与、协同学习、整体性发展及自我反思,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有效路线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剧的作用和效果由于小学生的形象直观思维比较好,所以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各类语文课堂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讲述故事或者童话,而这些讲述故事和儿童类的课文总是会让很多中国小学生都非常有兴趣。
这些课文大部分都可以被重新改编为电视剧或课本。
1.通过课本戏剧的创造性改编,有利于突破了传统文体之间绝对相互独立的知识结构框架,培养了学生在实现文本变化时的自主选择能力。
通过课本戏剧的表现,能够加深我们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
在作品中的人物或者角色的思维、感情、对话及其动作更加全面综合和立体。
《小蜗牛》这一课是篇科普童话,为更好地感觉童话里感受世界的缤纷多彩。
让一年级孩子自制道具,小蜗牛,小草莓,小蘑菇可爱的他们上演了精彩大戏《小蜗牛》。
你看!小蜗牛爬呀爬,从春天爬到了夏天,从夏天爬到了秋天,从秋天爬到了冬天。
孩子们从课本剧表演中明白了小蜗牛虽然有些慢,却从未放弃。
小蜗牛看到了小草莓,小蘑菇,美丽的落叶领略了不同的风景!为了更好地指导生的学习,我们老师整理了一些《草船借箭》的学习资料。
学生在我们的引领下,画了一些思维导图。
罗贯中的这种文学风格有两大特点:他被人们誉为当代中国传统章回式小说的先驱和鼻祖,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分章叙述,分回的标目,每回的故事都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互相勾连、首尾衔接,将全书组合起来形成了统一的文化整体。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尝试课本剧编演的实践研究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尝试课本剧编演的实践研究发布时间:2021-08-05T08:56:33.6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1期作者:雍继亮[导读] 随着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小学语文不仅需要重视知识点的传导,还应该重视学生实践与体验。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采取编排课本剧的形式展开,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编译剧本的原则,同时还要采取对应的编剧方法与策略,同时还要围绕编译剧本的观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文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剧编演做出分析,以供参考。
雍继亮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凤仪镇小学校四川茂县 623200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小学语文不仅需要重视知识点的传导,还应该重视学生实践与体验。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采取编排课本剧的形式展开,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编译剧本的原则,同时还要采取对应的编剧方法与策略,同时还要围绕编译剧本的观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文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剧编演做出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本剧编演;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7-033-01引言: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较多的较强的画面感,而且相对比较适合当前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课本剧是通过剧本的形式将其教学内容进行转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内容,学生通过剧本内容可以进行表演,从而实现全面的改善,这样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促进他们不断成长。
一、编演课本剧应遵循的原则(一)以文本内容作为前提在当前教材中安排较多的画面内容以及故事文章,这些课本内容可以编排成课本内容让学生进行表演,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不能将剧本内容进行胡乱的编写,教师需要深入其内容不断的做出研究,从而明确当前的文本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本剧编演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例谈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文实践?笔者认为课本剧编演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将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一谈课本剧编演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课本剧阅读教学编演运用
课本剧编演源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分角色朗读,是师生以语文教材中的有关课文内容或课外阅读中的相关文章为基础,将其改编成能够通过讲台、教室、操场或舞台表演的相声、小品或小型话剧。
作为与之密切相关的语文学科,在阅读教学中若能巧妙运用课本剧的编演,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去。
一、编,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一位教师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时,为让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体会受刑后的司马迁从悲愤交加、痛不欲生到坚定信念活下去的复杂心迹,设计了这样的课本剧框架让学生编写:
生死独白
【司马迁刚受完宫刑,又被拖至牢房。
枯灯下,草席旁】
司马迁:(老泪纵横)
【正欲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转念又想)
【于是,他又重新摊开书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司马迁:(目光坚定)
这种以编写课本剧为形式的小练笔无疑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
载体。
学生回归文本,触摸文字,通过联系前文,整合内容,知道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为写史书做准备,《史记》不仅是他年少时的梦想,更是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它承载的是父子两代人的夙愿,所以,任何屈辱,即便是酷刑,也无法阻挡司马迁继续写《史记》,学生凭借课文具体语言材料与文本对话,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司马迁对话,聆听人物内心的声音,与主人公同悲喜共命运,情动而辞发。
小编剧们笔下流淌的是一段段贴近文本脉搏的文字:生死独白
(司马迁刚受完宫刑,又被拖至牢房。
枯灯下,草席旁)
司马迁:(老泪纵横)皇上,您一代明君,竟也听信奸佞之言,叫臣情何以堪!
父亲,孩儿不孝,有辱祖宗,再无颜面苟活了!
(正欲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转念又想)死则死矣,但《史记》未成,夙愿未了,死亦不得其所!
蝼蚁尚且偷生,我若就这样去了,岂有颜面见九泉之下的父亲!
(于是,他又重新摊开书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司马迁:(目光坚定)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史记》,纵使别人冷眼,
亲友不耻,我也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
二、演,培养学生文本加工的能力
《嫦娥奔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有位教师在教“智斗逢蒙”一段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嫦娥智斗逢蒙的过程?
生:周旋
师:“周旋”就是尽量拖延时间,和对方相持下去以等待有利时机。
请大家展开想象:手无缚鸡之力的嫦娥是如何与手持宝剑的逢蒙周旋的?
生1:面对凶神恶煞的逢蒙,聪明的嫦娥知道硬来不行,只能软施。
她也许会佯装不知,陪着逢蒙喝茶、唠家常,缓兵之计,目的就是拖延时间等待后羿回来。
生2:奸诈贪婪的逢蒙夺药心切,可不吃这一套!也许他会拔刀要挟嫦娥交出仙药呢!
生3:嫦娥岂能让这种人得逞!她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与之周旋的!美人计,苦肉计、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指桑骂槐……总之,以身护药,誓死不让逢蒙得逞!
……
师:大家能结合人物特点进行合理的想象,连三十六计都用上了,可见嫦娥与逢蒙的周旋是斗智又斗勇。
同学们,请两两合作,一个扮演嫦娥,一个扮演逢蒙,将你们的想象化成具体的人物台词,将你们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变成实实在在的表演吧!
想象力是文本加工的主要因素,本案例中,教师紧扣“周旋”一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中体验角色,在体验中具化台词,将文本的“省略语言”转换为“可闻语言”。
学生用符合角色的台词表达,用拿捏得当的肢体诉说,用恰到好处的眼神演绎,将一个富有画面感的关键词表现得淋漓尽致,实现了文本的再加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本剧编演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应遵循以下两点:1.因文而生,适度推进。
即课本剧编演要适合教材特点,根据教学需要。
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是编演的“源”,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或编,或演,或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课本剧编演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要注意适可而止,切不可喧宾夺主。
2.以生为本,顺学而导。
即课本剧编演要适合学生特点,尊重学生需要。
它立足于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生长点,导在学生不解处,导在学生盲点处,旨在让学生“研磨”文本,解词悟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学生通过编剧,让课文中的文字流淌笔尖,形成一幕幕可观可感的生动画面;通过表演,让课文中的人物跃出纸面,成为一个个触手可及的艺术形象。
课本剧编演,激励、
唤醒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鼓舞他们积极的投身到语文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