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母语正迁移的外语言因素探讨
论外语教学中母语正迁移因素的运用

、
引言
母 语 迁 移是 二语 习得 研 究 领 域 中 的一 个 非 常 重 要 的 研 究 课题 , 对 它 的 研 究 可 以 追 溯 到上 世 纪 五 十 年代 。 F r i e s ¥ 1 L a d o 是 语 言 迁 移研 究 的先 驱 。 L a d o ( 1 9 5 7 ) 曾指出 , 在 第 二语 言 习得 中 那 些 与 母语 相似 的就 易学 , 而 那 些 与母 语 不 同 的 则难 学 ;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的 困难 可 以通 过 对 比分 析 跨 语 言 的差 异 来 确 定 ( 唐 承贤 , 2 0 0 3 ) 。 随着 这 一 观 点 的提 出 , 对 比 分 析研 究逐 渐兴 起 , 并 就 此掀 起 了一 番 研 究 的 热 潮 。到 了 六七 十年 代 , 实证 研 究 开 始 崭 露 头 角 .进 一 步 促 进 了这 一 领 域 的迅 速 发 展 并 在 各 方 面 取 得 了 较 大 的成 就 。 实证研究发现 , 第 二 语 言 习得 与母 语 习 得 具 有 相 似 的 发 展 过 程 .第 二语 言 习得 的 困难 不 总 是 源 于 跨 语 言的差异 . 也 不 总 能 够 为对 比 分 析 所 预 测 到 ( 唐 承贤 , 2 0 0 3 ) 。 以S e l i n k e r ( 1 9 7 2 ) 为代 表 的 语 言 学 家 认 为 , 不 应 该 把 母 语 对 二 语 习得 产 生 的 影 响 看 做是 “ 干扰” , 而应该看做是一种“ 认 知 过 程” , 一种“ 策 略” , 或是一种“ 调解 ” 。对学习者来说 , 其 主 要 任 务 不 是 克 服 母语 的 “ 干扰” 或“ 消极转移” , 而是在认知过程巾 , 采取有 效的“ 策略” 或“ 凋解 ” 手段 , 尽 快 掌 握 目的语 的 语 言 知 识 和语 言 技 能 ( 马艳 红 , 2 0 0 7 ) 。从八九十年代至今 , 关 于 母 语 是 江苏 省徐 州财 经高 等职业 技 术学 校 网站h t t p : / / w w w . X Z C X . n e t . c n中 的雅 信 语 言 学 科 网 络 平 台 ,其 平 台分 成 教 师 操 作 界 面、 学 生操 作 界 面 和 管 理 员操 作 界 面 。 该 平 台是 学 校 整体 向 网 络技术公司订购的。 专 业公 司在 技 术 上 具 有很 大 的优 势 , 但 弊 病 是 不 了解 专 业 特点 和所 需 教 学 资 源 。为 了克 服 这 一 缺 点 , 我 校 专 业 老 师 和公 司 技 术人 员合 作 ,建设 具 有 开 放 性 和 长 效 性 的资 源 库 。 首 先 , 教师和在校生均可注册登录网站 , 教 师 可 以 通过平 台 , 不 断探 索 教 学 方 法 , 充 实教学 内容 , 转 化 职 业 英 语 技 能 大 赛 的 成 果 .寻 求 校 企合 作 ,为学 生 的终 身 学 习打 下 基 础。 与此 同时 , 也 促 进 教 师 的 可 持续 发 展 , 成 为专 业 的研 究 者 。 学 生 也 可 通 过 平 台 中 的精 品课 程 学 习 、 立体化资源应用 、 观 看 授课录像 、 在 线 测 评 等 进 行 自主学 习 。 师 生 之 间 可 以通 过 平 台 进 行 互 动 交 流 .完成 电 子作 业 的布 置 与 收集 .信 息 的及 时 反 馈 . 拓展教育 教学空间 . 打破 传统教学形式 , 鼓 励 师 生 发 挥 想 象力和创造力。 管 理 员 可 对 资源 进 行 审 核 、 删除 、 统计分析 、 批 量入库 、 积分 规 则 设 置 与 管 理 等 , 满 足教 师教 学 、 学员学习 、 社 会 服 务 的资 源 需 求 。 其 次 , 资源库对所有用户完全平等开放 , 达 到无 障 碍 搜 索 各类 资 源 的 目的 。最 后 , 本着“ 和谐 、 共享” 的 原 则 .通 过 各 种 网 络 交 互 功 能 ,开 放专 业 资 源库 多方 共 建 功 能 ,吸 引 更 多 使 用 者 参 与 资 源 库 网 站 的 建设 .丰 富资 源 库 内 容, 最 大 限度 地 实 现 资 源 共 享 。 五、 结语 资 源 库 建设 在 当今 现 代 教 育 巾起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作 用 。 基 于技 能 大 赛 的 职 校 英语 教 育 教学 资 源库 可 以实 现教 学 资 源 的共 享 ,推 动 教 育 教 学模 式 的 变革 ,改 变职 业 英 语 技 能 大 赛 “ 精英教 育” 的现状 . 可 以说 是 资 源 库 和 大 赛 的 结 合 , 职 校 英 语
母语迁移理论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全文)

母语迁移理论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全文) 母语迁移一直都是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纵观母语迁移的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对其的研究受到各个时期不同理论的影响,母语迁移理论的变迁反映了人们对母语迁移的认识逐渐深化,对母语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机制更加了解。
母语迁移的理论也越来越受到多学科、多层次理论的影响。
母语迁移理论变迁母语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母语迁移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受到不同时期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影响,研究范畴得到了很大拓展,人们对母语迁移的认识也更加理性和客观。
本文将对母语迁移研究的理论变迁作一回顾并分析其对母语迁移的理论解读的发展衍变。
一、母语迁移的定义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通常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根据广为接受的Odlin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母语迁移的概念则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
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
二、母语迁移理论变迁母语迁移的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各个学科领域理论的影响,人们试图从不同视角探讨母语迁移的作用和制约因素。
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后来被应用在语言学习上,主张语言学习是目的语习惯形成的过程,是对语言刺激的自动反应。
母语迁移的产生是母语,即旧的语言“习惯”在目的语中的延续。
因此,要形成目的语习惯,学习者必须淡化旧的语言习惯,在一种合适的环境中,才能习得新的语言习惯。
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主要障碍就是母语的干扰。
当母语与目的语的作用方式相同或相似时,母语会产生正迁移,即会促进二语的习得;当二者作用方式不同时,母语会产生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发生错误,从而产生学习困难。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影响因素研究

[ 1 ]沈颖 . 英语专业 学习者母语迁移现 象现状研 究—— 以某 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为例 [ J ]. 科技视界 ,2 0 1 3( 3 5 ) :
俗 ,对于学生第二语言知识 的学 习 ,可 以起到潜移 默化的作 用。学生在这种文化氛 围中 ,会提高 自身 的语 言敏 感性。
3 . 4 掌握 一 定 的 第 二 语 言 文 化 背 景 在不 同文化背景下 ,一些含义 的表达 方式 、表 达技巧存
段 ,水平较低 ,汉语 的文化 背景 、汉语词 汇 量还 不够 丰富 ,
关键词 :跨 文化 ;文化 迁移 ;母语 迁移;正迁移
中图分类号 :H3 1 9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0 9—9 5 2 2( 2 0 1 5 )0 2—0 0 7 4—0 3
0 引 言
没有清楚的认识 。这就会 导致学 习者 ,在使 用第二 语 言时 , 不能很好的控制这种语音意识 的影 响 ,从而影响实际的学 习 效果 。 】 不过在这里 ,应该指 出 ,语 言意 识包含第 二语 言和 母语 ,在母语的语言意识迁移强度大于第二语言的语言意识 迁移强度时 ,就会表现出母语 迁移的影 响作用。
的失误 。在公共 场合 中 ,演讲者 和听众 之问的不同关 系 ,也 会影响语言的正确表达。在比较正式的场合 ,交际参与者成 为焦点群体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 就会不 由 自主地维护 目的
语 的标准性 ,尽可能的避免使 用母语的相关语句 ,这样就会 给其他人 以正式的形象 。 【 3 】 从母 语迁 移的 角度来看 ,在 一些
从一些第二语言学 习者 的反馈 情况来看 ,母语 迁移情况 的发生和学生第二语言 的掌握 水平有着非常 密切 的关系 。随
着对第二语言学 习的深入 ,学 习者的母语使 用习惯也逐渐受 到第二语言 的影 响 ,并且 ,在 很多使用母语 的场合被第二语 言替代 。一般来说 ,在学 习者 学习第二语言 的初 期 ,即第二 语言掌握水平较低 时 ,学 习者在使用第 二语 言时 ,受到的母 语迁移影 响程度 较大 ,此 时 ,学习者 的第二语 言使用 尚不够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母语迁移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受母语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的影响而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产生的一种现象。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
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很容易用母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来影响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母语迁移的影响和表现,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困难,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母语迁移会对英语语法和句型产生影响。
中国学生的母语是汉语,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英语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汉语是主谓宾的语序,而英语是主谓宾的语序,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构造英语句子时出现语序错误。
在汉语中,动词不需要变化形式,而英语中动词要根据主语的人称和数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也是一个常见的母语迁移错误。
教师需要通过对比母语和英语的语法差异,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英语的句法结构和动词变化规则。
母语迁移还表现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受到母语词汇和语言习惯的影响,导致在阅读和写作时出现词汇搭配不当或者表达方式生硬的情况。
在汉语中有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这些表达方式带入英语的学习和表达中,从而产生语言不通顺和生硬的情况。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英语思维模式和语言技能,从而克服母语迁移带来的困难。
母语迁移还会影响学生的语音和语调。
汉语和英语的语音体系和语调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往往难以准确地掌握英语的语音和语调规律。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语音和语调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影响,提高他们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如何有效地解决母语迁移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母语水平和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程度,对学生的母语迁移错误进行分析和归纳。
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母语和英语的语法规则和词汇用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的语言规律和表达方式,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语言思维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巩固他们的语言基础。
英语语音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现象研究

英语语音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现象研究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一种外语时,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在发音、语音规律等方面出现错误或变异的现象。
在英语语音教学中,母语迁移现象十分普遍,这不仅影响了学习者的语音准确性,也影响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对母语迁移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他们的语音水平,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
一、母语迁移现象的表现在英语语音教学中,母语迁移现象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语音变异:学生受母语的影响,会出现英语语音的错误或变异。
中国学生在发音时往往会出现元音清浊音的混淆,或者辅音的轻重音区分不清等。
2. 语音规律错误:母语中的语音规律往往与英语不同,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时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出现错误的语音规律应用,比如连读、重音、元音变异等。
3. 语音转换差异:母语与英语的语音系统存在差异,学生在进行语音转换时往往按照母语的习惯进行,导致发音不准确或不自然。
以上这些表现都表明了母语对学生的英语语音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母语迁移现象,找出其规律和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
1. 母语惯性:母语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语言,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将母语的语音规律带入到英语学习中,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母语迁移现象。
2. 学习环境:在中国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学生往往更多地接触到中文而非英文,这也加剧了母语迁移现象的产生。
由于缺乏英语语音的正宗环境,学生很难形成纯正的英语语音。
3. 教学方式:在一些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而忽略了语音的训练。
这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语音的重视程度不高,容易出现母语迁移现象。
针对母语迁移现象,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来进行应对:1. 母语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学生的母语和英语的语音系统,分析两者的异同点,帮助学生理解并意识到母语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训练。
2. 语音训练强化: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训练和练习,提高他们的语音准确性和自然性。
论二语习得中的母语正迁移

似 性 , 可 以 推 测 出 汉 语 会 向 英 语 发 生 正 迁 移 , 促 进 学 习 者 的 英 达, 其意义在上下文中是完全相等的。如一些专有名词。学生在
语学习。
记 忆 这 些 单 词 时 , 可 以 借 助 汉 语 的 理 解 加 速 掌 握 。为 了 让 学 生
陈月红( 1989) 曾对中, 英, 法三国的学生进行判断测试, 发 更 灵 活 地 记 忆 单 词 、扩 大 词 汇 量 , 教 师 还 可 以 利 用 汉 语 中 形 声
一书的不完全统计就至少有 17 种说法, 这一方面说明语言迁 结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习惯差异。有的甚至认为难度和差异
移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这个课题上 成正比, 差异越大, 难度越大, 甚至得出了语际距离等于难度这
的 研 究 还 不 是 成 熟 , 大 家 的 认 识 还 没 有 达 成 一 致 。笔 者 在 这 里 一 公 式 。Harris(1954)写 了 一 篇 名 叫“ 迁 移 语 法 ”( Transfer gram-
定义:
论似乎也注重语言共性, 但那主要是指适用于人类一切语言的
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 或者没有完全习 高度抽象化的普遍语法。该理论认为中介语的发展就像第一语
得的) 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言习得的发展一样是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目标
根据 Odlin 的定义, 迁移不仅仅是传统的迁移研究中所指 语的习得不受母语的影响, 从而否定了母语在二语习得的正迁
研究也说明了母语知识的正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习 产 生 较 为 广 泛 的 迁 移 。在 前 一 种 学 习 中 获 得 的 知 识 , 之 所 以
英语语言迁移的原因、形式及对策分析

英语语言迁移的原因、形式及对策分析作者:王巍来源:《文教资料》2016年第21期摘 ; ;要:由于受母语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传统思维、文化传统及社会历史的影响,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都发生语言迁移的现象。
本文着重讨论了英语语言迁移的影响及基本的对策。
关键词:英语 ; ;语言迁移 ; ;原因 ; ;对策一、英语语言迁移的原因母语对外语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母语在外语学习中有不利的、干扰外语学习的一面,但也有着有利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英语语言迁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字不同英汉文字属于不同语系,并有许多结构上的不同。
后世所有的字母文字都来源于苏尔美人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
后来,在中国产生了约定成俗的象形文字,但这种文字并没有发展到字母阶段。
汉字是象形文字,意和象总是连在一起,汉字的词素具有视觉的象形性。
另外,汉字与英文的发音不同,英文中的音调和连续对学习者可能会造成困难。
虽然在英汉句子结构中有相似性,但不同是非常明显的。
例如在发音时把books 读作[bukes],在拼写时,受汉语发音等因素影响,很容易拼错单词。
造句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很大,汉语中没有英语中那样时态,习惯汉语表达的学生在写英文句子时,常常因为考虑时态而耗费时间,或忽略了对时态的选择。
这样就造成了英文表达不准确、不到位,重点不突出。
其原因是受汉语的影响,没有能够深入领会不同时态的含义。
还有中国学生反义疑问句使用少,这些都是汉语习惯影响的明显表现。
(二)思维方式不同除中西方的文字不同外,思维方式差异也是一大原因。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它与文化密切相关。
例如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实际上是汉语写作的思维方式,这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是很常见的现象。
另外,英汉语言分别遵循两套不同的篇章结构原则,英语的“形合” 是“ 意合”的逻辑前提,而汉语却可以“形散” 而“神不散”。
如果按照中文式的布局写出的英文文章,英国人很可能看不明白或找不出中心大意。
母语正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与表现

02 母语正迁移现象分析
语音正迁移
发音习惯
学习者在发音时,会借鉴母语的 发音习惯,从而更容易掌握外语 的发音规则。
音位系统
母语中的音位系统对外语学习者 的语音感知和发音有积极影响, 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分辨和模仿 外语中的音素。
语音意识
母语正迁移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 语音意识,使其更加关注外语发 音的细节和变化。
02
03
认知技能迁移
母语中的认知技能,如阅读、写作、 听力等,可以迁移到目标语言的学习 中,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技能水平。
增强外语学习者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成功体验迁移
母语中的成功体验可以迁移到目标语 言的学习中,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和
学习动力。
学习兴趣迁移
母语中的学习兴趣可以迁移到目标语 言的学习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创设语境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贴近学习者生活实际的语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 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母语正迁移。
强化实践
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口语练习、写作训练等,让学习者在实践中不断 巩固和扩展母语正迁移的成果。
外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避免过度依赖母语
虽然母语正迁移有助于外语学习,但过度依赖母语可能导 致学习者无法真正掌握外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背景知识。
文化对比
通过对比母语和外语中的文化差异, 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外语中
的文化环境。
文化意识
母语中的文化意识可以迁移到外语学 习中,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05 母语正迁移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母语正迁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音迁移
学习者可以借助母语的语音知 识,更快速地掌握外语的发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母语正迁移的外语言因素探讨[摘要]二语习得研究表明语言正迁移对二语习得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除了语言因素外,还受到外语言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语言意识因素、社会语言因素、心理语言因素、发展期因素和媒介因素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和研究影响母语正迁移的外语言因素,有利于对语言正迁移进行全面认识并提高对二语习得本质的理解,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启迪。
[关键词]母语正迁移外语言因素二语习得[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2)10-0051-03一、导语odlin在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基础上,给语言迁移下了一个确切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1989:27)。
odlin认为语言迁移有正负迁移之分。
前者是指已有的语言知识对外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其效果是正向的;而后者是指已有的语言知识对外语学习产生干扰或抑制作用,其效果是负向的。
母语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和一种心理过程。
人类总是试图利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去认知新事物,利用先前的经验和认知结构通过观察、判断和思维来解决新问题。
根据乔姆斯基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普遍语法是人类每一种语言特定语法的基础。
语际共性使得母语对目的语的正迁移成为可能。
始于20世纪中期的迁移研究受各个时期的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权威理论的影响,历经了诸多发展过程。
其中,人们对母语迁移促进作用的认识从过分轻视和过分夸大两个极端逐渐走向客观和理性。
母语正迁移主要表现在语义迁移和语用迁移,具体表现在母语与目的语在语音语调、词类、基本句型、语言功能的共性(委婉语:死亡,上厕所等)、文化以及学习策略的正迁移等方面。
全面认识和理解促进有效迁移的各种条件是科学运用迁移规律,实现有效迁移的基础。
我们该试图从多个视角研究母语在什么情况下、如何影响二语习得,也就是母语迁移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对语言正迁移进行全面、完整的认识,并提高对二语习得本质的理解,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启迪。
二、影响正迁移的外语言因素母语迁移是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且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
语言正迁移的研究不仅要注重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母语与目的语诸多语言因素的影响,如在音位、词汇、词法、句法和语篇等方面的相似度和差异,以及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特征、语言使用的类型、标记因素等,还要关注影响语言正迁移的诸多外语言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一)语言意识因素语言意识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是指语言学习者在信息输入或输出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语言形式的一种丰富的理解和敏锐的感知。
二语习得过程中对二语某种语言特征的意识可以影响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过程。
根据odlin和ellis,母语迁移会发生在语言的诸多层面上,而决定各个层面强弱的主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因而在有些层面表现得要比其他层面强。
例如,实践证明众多二语习得者在语言意识方面可能对语音和篇章等重视不够而较多地关注二语习得中的词汇和语法。
因而,在此方面具有较强语言意识,这可能会影响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应用,从而对其母语迁移产生作用。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意识不仅产生在二语还产生在母语方面。
如果习得者的二语的语言意识弱于母语的语言意识,母语迁移就可能发生。
然而在二语习得者的大脑中,目的语意识和母语意识可能会混合在一起,并与跨语言的差异意识等其他因素相互作用,一起影响母语正迁移。
大量的研究证明,语言意识越强,接受二语的能力就越强,良好语言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二语习得,可以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那些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同目标语之间差异的习得者往往更擅长于学习语言。
因此,培养语言意识应该成为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二)社会语言因素一门语言所应用的社会环境就是影响母语正迁移的社会语言因素。
第二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语言能力,更好地利用该语言进行自由的交际,因而习得者的母语迁移的应用就受到其语言应用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根据odlin提出的“非焦点”和“焦点”场合的语言应用环境,前者是指非正式或自然场合,这时构成“非焦点群体”交际参与者可能自由地借用母语以增进交流和理解。
而在“焦点场合”即正式场合,成为“焦点群体”的交际参与者会避免使用母语形式来维护第二语言的准确性。
大量的实践研究证明,在非焦点场合母语正迁移的可能性要小于焦点场合。
而tarone提出,在社交场合学习者是否使用“俗体”还是“拘泥体”会不同程度影响母语迁移(1982)。
前者指语言使用者在非焦点场合所使用的语言形式;而后者是语言使用者在焦点场合所使用的语言形式。
因为当人们更在意如何交际表达时,就会使用包括母语知识在内的一切语言知识。
相对于使用“俗体”来说,学习者在使用“拘泥体”时母语正迁移的倾向更明显。
虽然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都可能会发生母语迁移,但正迁移在某些情况下更倾向于可能。
另外,母语迁移也会受到听话人的因素的影响。
例如,既会说日语又会说汉语的英语学习者会根据听话者即受话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来决定迁移汉语还是日语以促进英语交流。
这种因听话人而迁移母语的现象体现了某种“集体一致性”,即说话者保留其母语特征以显示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员。
(王初明, 1990)(三)心理语言因素母语正迁移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会受二语习得者的心理语言因素的影响。
母语和目的语间的距离也会影响母语正迁移。
ellis 认为,两种语言间的实际差异程度即语言距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语言现象,即二语习得者对二语间的差异程度的某种认知,keller?鄄man(1977)称之为“心理类型学”(psychotypology)。
心理类型学反映的是二语学习者对两种语言间距离的某种心理感知。
这种感知极有可能没有反映母语与目的语间的实际差距,它与心理语言标记共同作用,影响学习者对母语的迁移。
因而当二语习得者感知到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相似、相同的地方,同时如果母语的结构又是无标记的,就很可能发生正迁移。
反之,母语正迁移就不可能会出现。
因而习得者可能会在自己建立的心理类型学基础上而决定是否迁移母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和变化也会对心理类型产生影响。
那么在二语言习得中,习得者可能会选择性地迁移母语的某些形式。
(四)发展期因素二语习得中影响母语正迁移的发展期因素是指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因素,不仅包括母语也包括二语。
学习者的母语水平高低会影响其迁移作用,例如在阅读与写作中对假同源或同源词的辨认过程中,如果二语习得者的母语水平高会促进其正向迁移。
corder (1978)认为,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是一个“重构连续体”,其第二语言习得始于其母语,而随着习得的进展,习得者的第二语言逐渐替代母语,从而获得操该语言的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
corder指出,因为二语习得者在二语习得早期没能构建一个发展规则,因而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后期其母语迁移没有早期明显。
另外成人的语言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其思维和母语已经建立了牢固的联系,所以其发音上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要大于儿童。
对于成人来说,母语知识的稳定和英语知识的模糊等特征促进了他们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发挥。
kellerman(1983)发现的“u形行为”进一步证实了二语学习者母语正迁移的发生受到其二语熟练程度及水平影响。
在“u形行为”中,在学习初期习得者更倾向于迁移母语中的无标记和有标记形式;而到中期只会迁移无标记形式;可是在高级阶段又与初级阶段类似。
在这个过程中的错误频率是由少到多再到少的过程;而精确度则与之相反,呈u字形。
由于初期学习者受目的语水平和可依赖的目的语知识的制约,有限促进了母语正迁移。
母语正迁移仍会出现在学习的中、后期,甚至偶尔早期出现的母语迁移会延续到高级阶段。
因此,二语习得者的二语和母语的发展期影响了母语迁移。
根据corder (1978)的理论,我们要将二语习得当成是一个不断重建的连续的动态过程来研究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现象。
有些研究还发现语言中某些方面的迁移如定语从句并不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出现,是因为学生总是很晚才开始学习定语从句。
这些研究都提醒我们语言迁移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应该进行多层面的研究。
(五)媒介因素二语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如学习策略)、教学环境(如教学方法、教师或教材)等媒介因素也会影响或制约母语正迁移的发挥。
就个性特征而言,当使用比较陌生的目的语知识时,二语习得者出现的焦虑感可能会增加母语正迁移;而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规范程度的认同程度,即认同心理越低,母语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另外习得者的对二语习得的信心和兴趣也在母语正迁移的发挥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二语教学中外语教师强化二语习得者对二语间的差异意识,教学或教辅材料中提供二语间语言文化差异等相关知识的介绍,以及课堂采用正确的练习形式等都可能会促进母语正迁移。
而且教师如果不懂学生的母语,外语教学就很难取得成功,这也是一个因素。
另外,认知理论为语言迁移现象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我们开始注意到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迁移。
实验表明,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迁移到外语阅读中,同样学习障碍或困难也可以迁移到外语学习过程中。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以便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结语我们从事母语正迁移研究有利于对语言迁移进行全面、完整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探讨利用母语正迁移的动态策略。
这对于二语习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启迪。
影响母语正迁移的各因素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母语正迁移的时间、内容和方式。
而诸多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产生影响的,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地研究和发现。
[ 参考文献 ][1]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 寮菲.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58—64.[3]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4] chomsky.n. knowledge of language:its nature.origin and use[c].ny:praeger.1986.[5] corder,s.. language learner language. inrichards,[j]. (ed.),understanding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lssues and approaches. rowley, mass. 1978. [6] 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7] kellerman,e.towards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learning[j].interlanguage studies bulletin 2(1977):58—145.[8] odlin, terence.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1989.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