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读经典微课教学
初中历史微型课优质课教案

初中历史微型课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2. 了解宋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 宋朝的经济发展
2. 宋朝的文化成就
3. 宋朝的科技进步
教学难点:
1. 宋朝文化和科技对后世的影响
2. 宋朝盛世时期的社会矛盾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讲解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宋朝盛世时期的社会繁荣和文化繁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
1. 介绍宋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繁荣情况。
2. 讲解宋朝的文化成就,包括文学、绘画、雕塑等方面的成就。
3. 介绍宋朝的科技进步,包括农业技术、造纸术、火药等方面的发展。
三、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宋朝经济、文化、科技的影响及其原因,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四、总结
总结宋朝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成就,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
析能力。
五、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宋朝盛世时期的文章,阐述其经济、文化和科技成就
及对后世的影响。
六、反馈
下节课开始时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关的
提问和讨论。
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宋朝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成就,培养了其历
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年级上册朝读经典。

五年级上册朝读经典。
五年级上册《朝读经典》是一本由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编的德育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该教材包含了多个经典篇目,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以及一些经典的古诗文,如《静夜思》、《春晓》等。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篇目和古诗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此外,《朝读经典》还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通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和互动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活动和游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朝读经典》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德育教材,对于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上 (2)朝读经典教案

1、始祖神话一、作者简介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
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
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
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抟tuán:把东西揉成球形。
全文大意是:据民间传说,开天辟地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
三、赏析《女娲造人》是一篇创世神话,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一天当中能变化七十次,能抟土造人、洒泥成人,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
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
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
同时,女娲的行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
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
四、熟读成诵。
2、华夏之号一、作者简介孔颖达(574年-648年10月10日),字冲远(一作沖远、仲达、沖澹),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
六年级朝读经典-ppt课件

见贱如贵 见贱汉如贵王,视符少如长;其礼先入,其言后出;恩意无不答,礼敬无不报;
睹贤不居其上,与人推让;事处其劳,居从其陋,位安其卑,养甘其薄。
谦得益 宋 欧阳修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 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 是自然的道理。
矜物之人无大士 《管子·法法》
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满虚在物, 在物为制也。矜者,细之属也。
桃李不言 汉 司马迁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 可以使人明白大道理啊!
见到卑贱的人就像见到尊贵的人,对待年少的人如同对待年长的人;先行礼,后说话; 对别人的恩义和礼敬,没有不回报的。看见比自己贤能的人,就不要坐在他的上位,要 钱让他。做事选择辛苦的,住处选择简陋的,职位安于卑微的,待遇甘于微少的。
谦谦君子,不仅要学富五车,还要道德高尚。我们要克己为人,谦虚低调。言行上 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语文10分钟微课教案

语文10分钟微课教案语文10分钟微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拟人句的特点及作用2.能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3.能把一般的句子改写为拟人句。
教学过程:一、了解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有什么作用今天的微课,我们来进行“拟人句”的专项训练。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有什么作用。
二、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平时的作业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很容易把出现人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混淆了,下面我们来将二者进行区分。
比喻句:一般分为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特点,但本质不同。
例如: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
句中被描写的物体也就是本体是猴子,喻体是小男孩,本体猴子和喻体小男孩都具有顽皮的特点,但本质不同。
很明显是把猴子比作顽皮的小男孩,所以是比喻句。
拟人句:一般分为本体、拟人词、拟体三部分,但拟体在句中不出现。
例如:小鸟在枝头歌唱。
本体(小鸟)拟人词(歌唱),小鸟怎么会唱歌呢?显然是把小鸟当作会唱歌的人来写,赋予它人的特点。
从形式上看,句中没出现拟体,也没出现比喻句的标志——比喻词,因而是个拟人句可见,判断拟人句关键是找拟人词,看句中是否把物当人写,其次是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拟体(表示人物的词语)。
弄清了以上区别,就不难区分比喻和拟人了,也不至于一见到有“人”的句子就断定为拟人了。
三、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句子写生动。
认识了拟人句,下面我们根据拟人句的特点来学以致用,小试牛刀,将下面硬邦邦的简短的陈述句子改为生动的拟人句。
课件出示要求改写的句子:1.春天来了。
2.天空中的星星闪烁。
3.柳条儿随风飘荡。
4.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引导:1.根据春天花枝招展,十分美丽的特点,想象春天就是春姑娘,于是这个句子可以改写成2.根据星星闪烁的特点,把星星想象成快活眨眼睛的小男孩,但不能出现比喻词,如果出现比喻词,那就成比喻句了,我们可以这样改3.根据柳树外形特点,我们可以把柳树看作一位长发飘飘、婀娜多姿的美少女,于是这个句子可以写成4.抓住“游来游去”这个词,想象小鱼就是活泼可爱的小孩儿在水中捉迷藏啊、你追我赶、游泳等等,赋予它人的心情人的动作,于是这个句子可以写成今天的微课就讲到这,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做这样的练习,并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运用拟人手法描述自己看到的事物。
三上《朝读经典》

华夏之号
(唐)孔颖达
•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 服章之美,谓之花。
你知道吗?
•
华表
• 华表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建筑,一般由底座、柱身、承露盘和 蹲兽组成,放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做装饰用。在 北京天安门前,就有一对华表。华表周身雕刻着精美的龙和云 的图案,顶部横插着一块云形的长片石。这对华表建于明代, 距今已有近五百多年的历史。华表富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 涵,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标志。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知道吗?
•
中华图腾—龙
• 古人认为,自己的部落和族群,与某种自然物有某种特殊关 系,他们把这种自然物作为自己部落的崇拜对象,这就是图腾。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中国人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龙 是人们怀着美好的祈盼而想象出来的一个形象。人们把各种优 点都集中在龙的身上,上天可腾云驾雾,下海能追波逐浪,还 能兴云布雨,令人间风调雨顺。
泱泱中华
〔唐〕长孙无忌等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 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 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中国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你知道吗?
•
我国地名中的阴阳
• 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 中国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 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气或物质势力。古人关于阴阳的学 问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我国有很多地名都带有阴字或阳 字,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在地理学上,山的南面为 阳,北面为阴。例如,衡阳在衡山之南,华阴在华山之北。水则相反, 水的北面为阳,南面为阴。例如洛阳在洛水之北,江阴在长江之南。
第14课《再见了亲人》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朝鲜人民全力支援志愿军, 他们组成运 输队、担架队奔赴战场。这是在上甘岭 战役中, 朝鲜人民昼夜不停地将弹药送往
8/25
朝鲜阿妈妮象对待亲生儿子一样照料志
愿军伤员
9/25
在朝鲜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 我思想感情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 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 你们,是我思想感情一段主要经历,这就是: 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人!
中心思想
大娘
小金花 (妈妈)
为志愿军“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
• “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唯一小孙 孙。
• 为“救志愿军侦察员”,与敌人同归于尽 。
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大嫂
为志愿军“挖野菜”,炸伤了双腿。
16/25
•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
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温暖!
17/25
这真是雪中送炭呀!
18/25
这真是雪中送炭呀!
•
记得五次战役时候,因为敌机封锁,造成了暂时供给困
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
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
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当初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
泪。在您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途中,累
得昏倒在路旁了。
19/25
•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 顶着打糕, 冒着炮火, 穿过硝烟, 送
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20/25
•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21/25
•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亲人。
22/25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
“朝读经典”七年级诵读诗篇(共30篇)

“朝读经典”七年级诵读诗篇(共30篇)1短歌行曹操对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明月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面对美酒当高歌,人生短暂能几何?生命流逝似朝露,荒废时日实在多!慷慨悲歌歌一曲,心中忧愁对谁说。
愁肠百结何和以解,只有美酒可开怀。
莘莘学子青青衣,恢悠悠思慕在心中。
盼望你们来相助,徘徊沉吟到如今。
鹿鸣声声食野草,我弹琴瑟待嘉宾。
明月高高如何攀。
月明星稀乌南飞,绕树三圈栖何枝?2杂诗七首●其一曹植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向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找心。
【译文】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
我怀念的人在万里外,大江大湖很远很深。
这舟船哪能顺利到达?实难安置我怀念的心。
掠过庭院南飞的孤雁,长声哀吖真使人伤神。
抬头望着孤雁,我在想――托你带个信给远地的人。
孤雁不理睬地飞过去了,飞动的影子更使我伤心。
3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弾,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译文】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4月夜忆舍弟杜甫戈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戊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未孤雁悲切的鸣声.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物来不易》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
1.播放“鼹鼠图图节约粮食”的故事。
2.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二.诵读格言
1.学生根据拼音自读格言。
2.指名读格言—分男女生赛读格言—齐读格言
3.教师范读格言,学生边听变画出节奏。
4.学生根据节奏齐读格言。
5.分小组赛读,读出节奏。
三.理解格言
1.谁能说说这句格言的意思?
2.你从这句格言中明白了什么呢?
3.引出古诗《悯农》,齐读古诗
4.指导学生读出农民伯伯的辛苦。
四.学习运用
思考:我们除了节约粮食,还可以用我们的行动节约什么呢?
《21.物来不易》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来之不易的,明确勤俭节约,关键是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爱惜粮食、珍惜物品、节约用水、用电的好习惯。
3、树立勤俭节约、从我做起的意识,把勤俭节约落实到行动中去。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来之不易,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树立勤俭节约,从我做起的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
师:今天,有位小朋友想和我们一起来学习,快看看它在干什么吧!(出示“鼹鼠图图节约粮食”的视频,学生观看)通过这段视频,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1:图图吃饭喜欢掉饭粒。
生2:粮食来之不易。
生3: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
师:同学们可真会学习,懂得粮食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柏庐先生的格言《物来不易》,相信同学们会有更深的体会。
二、诵读格言
师:(出示格言)谁能把这句格言读给大家听一听呢?
生1读
生2读
分男女生赛读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拿上笔划出节奏。
生:用笔划出节奏。
师:(出示格言节奏)分小组赛读,比比哪组读得更有节奏。
生:读
三、理解格言
师:谁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呢?
生:即使是一碗粥、一碗饭,也要想想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常常想到得到这些东西的艰辛。
师:你说得真好,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好孩子。
同学们,你们从这句话中明白了什么呢?
生1:一碗饭、一碗粥都来得不容易。
生2:一根丝、一根线也要想到得到这些东西的艰辛。
生3:任何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
师:是的,这句话就是告诫人们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要把日常微小的事物看轻了,要知道每一样东西的背后有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有多少能源消耗,桩桩件件都来之不易。
师:(出示古诗“悯农”)说到这里,老师想到了一首古诗,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师:哪位同学体会到我们盘中的大餐是怎样来的呢?
生: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
师:请同学们读出农民伯伯们的艰辛。
生:生读古诗
四、学习运用
师:粮食来得这么不容易,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粮食呢?
生1:珍惜粮食,不浪费粮食,
生2: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
生3:看到浪费粮食的行为及时制止。
生4:不挑食、不偏食,避免浪费。
师:除了节约粮食以为,还我们能用行动来节约什么呢?
生1:我们能节约用水。
生2:我们能节约用电。
生3:我们能节约用钱。
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正是我们学校大力开展的“节水、节电、节粮”活动。
节约不是一阵风,而是永恒的话题,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不经意的小事做起,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让节约成为习惯吧!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朱柏庐的这句格言,让勤劳节俭留在心间。
生:背诵格言。
《21.物来不易》教学反思
《物来不易》这一课来自省修订版小学一年级第五单元“勤且俭”章节的第三课,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百折不饶、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作为当代小学生,从小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至关重要。
《物来不易》是清朝教育家朱柏庐先生的一句格言,由于文本内容与学生实际比较贴切,首先我巧妙地利用与文本有关的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认真地观看视频,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够积极踊跃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读”是对经典最好的诠释,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牢牢把握住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式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如,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题,读出语感;在初次接触文本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进行“读”,从整体上把握这句话的意思;在多次朗读后,让学生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在学生掌握诵读的基础上,读出节奏,通过读来感悟句子的意思。
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读”使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了比较有深度和广度的对话,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与运用。
学生在读中感悟了句子的意思,怎样把这样的感悟落实到行动中去呢?这也是我教学的一个重点。
一年级的学生虽不难理解勤俭节约的好品质,他们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那么怎么用自己的行动来节约
粮食呢?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能很快通过自身的经历,说出自己的一些节约方法,如:吃多少打多少;不乱扔饭菜,不浪费饭菜;吃不完要打包;对于乱扔饭菜的行为及时制止等。
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之上,为了让同学们充分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落实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提出来一个思考题:除了节约粮食,还可以用我们的行动节约什么呢?有了之前的充分思考,很多同学都能想到: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钱、节约用纸等等,是的,他们的回答也正是学校正大力开展的“三节”活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所有同学都能明白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懂得了勤俭节约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做起。
也懂得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要从小养成。
本节课完后,有一次我发现当下早自习去吃早餐时,同学们都能相互提醒关闭点灯,并能主动地去关闭;吃早中餐时,同学们也没有再乱扔饭菜。
学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能爱惜粮食、爱惜物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也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所以,这节课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非常值得欣慰。
微课教学这一新领域,我尝试着去开展,这将是我长期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