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落实巩固提高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二轮考点专题复习课件: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练出高分 考点提升练(二)

高三语文二轮考点专题复习课件: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练出高分  考点提升练(二)

百肯花远相相继随开,放,惟争有奇寂斗寥艳孤、馆清月香。扑鼻。点明了告别的地点和季节, 【注】 游丝:蛛丝。 以(乐1)景开衬头哀两情句,描自写然了引怎出样下的文图。景?在整首词
(2中)选有用什了么两作个用传?统意象:“孤馆”和“月”。作者身处旅途,只有
清答冷:的_月__亮__和_孤__馆__相__伴__,__这__恰__恰__与__洛__阳__的__繁_ 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 (2)词的最后两句选用了怎样的意象?表达
而了表作达者了什作么者凄样凉的悲心伤情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提升练(二) 分诗体综合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
(南宋)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①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②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③宫殿, 冷烟衰草。 【注】 ①垣:矮墙。②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即后来的北宋 都城汴京。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考点提升练(二) 分诗体综合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词的上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词人的情感寄托物是什么?选用这 样的意象有何好处? 答:表__达__了__对___北__方__同__胞__的__思__念__之__情__以__及__无__法__收__复___中__原__的__苦__闷__之__感__。 ___情__感__寄__托__物__是__归__鸿__。__词__人__委__托__北__去___的__鸿__雁__问__候__长__期__处__于__金__人__统_ _治__下__的__宋___朝__遗__民__,__个__中__滋__味__,__难__以__言__表__,__真___是__蕴__藉__深__致__。______ (2)词的下阕,词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_词__人__为__我__们__展__现__了__一__幅__山__河__破__碎__图___:__宋__金__前__线__,__边__声__悄__寂__,__ _防__务__废__弛__;__昔__日___大__好__河__山__,__哀__鸿__遍__野__,__了__无__生__机__;___昔__日__繁__华__的__ _宫__殿__,__也__满__目__凄___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古意[唐]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①磔②。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①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

②磔,zhé,张开。

(1)“事长征”的意思是________,交代了“男儿”________的身份。

(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南宋·洪瑹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2)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张惠言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

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

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①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

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

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

待扶桑净洗,冲融②立马,看风帆稳。

【注释】①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

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

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②冲融:从容。

(1)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之情。

“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注)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刷题练习题2(含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刷题练习题2(含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刷题练习题2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其三)王安石地势东回万里江,云间天阙古来双。

兵缠四海英雄得,圣①出中原次第降。

山水寂寥埋王气,风烟萧飒满僧窗。

废陵坏冢空冠剑,谁复沾缨酶一缸。

【注】①圣,指宋太祖赵匡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长江和山峰,显示了金陵险要的地理位置。

B.颔联叙写赵匡胤从中原南下,在金陵一战中荡平群雄,最终获取胜利。

C.颈联描写赵匡胤据守金陵后,宋朝“王气”黯然而收,营造一种苍凉的氛围。

D.尾联感慨废陵中只剩下随葬的冠剑,谁会再因此落泪,以酒祭奠他们呢?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念奴娇·登建康①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②辛弃疾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盘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③?却忆安石④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⑤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建康:今南京。

②致道:史正志,字致道,时为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

③喷霜竹:指吹箫。

④安石:即谢安,字安石,早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晚年位高遭忌被疏。

⑤宝镜:《松窗杂录》载秦淮河有渔人网得宝镜,能照见五脏六腑,渔人大惊失手,宝镜落水,遂不能再得。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

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

“闲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所谓“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类似戏谑之笔。

B.上阕四、五两句,通过反问,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感叹曾经的虎踞龙盘之地,而今却缺少如龙似虎的人才,只留下让人不禁悲凉的景象。

高三古诗歌鉴赏学习方略

高三古诗歌鉴赏学习方略

高三古诗歌鉴赏学习方略高考题型09-21 0559高三古诗歌鉴赏学习方略文章黄建蓉刚刚升入高三的同学,对高考古诗歌鉴赏的备考应该有个明确的复习方向,那就是:要吃透考纲,摸清考情,进行针对性的实战演练。

一、吃透考纲是前提,掌握考点能给力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有五点明确的具体要求:一是理解古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二是概括古代诗歌的中心主旨,三是分析在诗中表现的思想倾向,四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语言(炼字炼句、语言风格等)和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行文结构等),五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归纳起来,这五点要求其实就只有两大方面:鉴赏与评价。

吃透了考纲,就能提挈精要,直奔主题,搞好备考。

二、摸清考情明方向,揣摩设题有裨益考生应摸清近年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考情,这里可从两个层次加以把握。

(一)从具体考点的角度看:其一,形象鉴赏主要涉及典型意象、客观事物和人物形象这三个层面,前者多为写景咏物,后者多为作品人物与抒情主人公;其二,语言鉴赏常考关键字词理解、炼字炼句妙处,有时考语言风格鉴赏,其中关键字词鉴赏主要是以揣摩诗眼的考题形式出现,炼字炼句鉴赏是好词妙语的选用与品味,语言风格鉴赏则多为作家作品语言特色的整体感知;其三,表达技巧鉴赏涉及广泛,包括虚实、动静、衬托等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寓情于景等抒情方式,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过渡、呼应等行文结构,诗眼等炼字炼句;其四,评价类试题有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评价以及对已有定论的诗作内容的再探究。

以上所述四个方面,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大方向,考生应了然于胸。

(二)从选材、体式等角度看:其一,从诗歌体裁上看,诗以绝句、律诗为主,其中七绝、五律居多,词以小令为主,曲也时有入题;其二,从表达方式看,写景抒情诗依然备受青睐,或景中寓情或情中绘景;咏物言志抒情诗也受到关注,多以蜂、蝶、花、树、云、泉等入题;其三,从时间跨度看,唐诗宋词仍唱主角,偶选明清诗曲作品;其四,从冷热程度看,高考古代诗歌作家作品的选择基本上呈现出既不避“热”也不避“冷”、“冷”中有“热”之态。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四落实巩固提高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四落实巩固提高 Word版含答案.doc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重阳高适节物惊心两鬓华①,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②,五亩就③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④,一从乌帽自欹斜⑤。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①华:白发。

②已:停止。

③就:接近,将要。

④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

⑤乌帽:即乌纱帽。

欹:倾斜。

★(1)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心绪?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本诗前两句说年老;三、四句说官途曲折,家贫路远;五、六句说门庭零落,茕茕独立;最后两句场景渲染,更显寥落。

整首诗描绘了诗人的年老、宦拙、家贫、回乡路远,这些在重阳登高怀乡的日子里,更显凄凉。

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回乡路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绪,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答:解析:回答此题,需要逐句分析,“东篱空绕未开花”一句中的“东篱”是用典,然后分析用典的作用,“未开花”是借景抒情;“一从乌帽自欹斜”和“真成独坐空搔首”是运用对比手法,然后加以分析即可。

答案:①用典。

“东篱”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深化了诗歌主题。

②借景抒情。

借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借暮鸦的鸣噪,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闷,抒发诗人的悲戚之绪。

③对比。

将诗人门前的冷清与达官显宦身边的热闹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处境的困窘。

2.(2015·河北省衡水市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秣陵(清)屈大均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秣陵怀古(清)纳兰性德②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

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秣陵》的颈联,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

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落实巩固提高(1)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二落实巩固提高(1)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定风波[五代]欧阳炯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

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

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1)词中女主人公“方寸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

答: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从词中“暖日闲窗映碧纱”“数树海棠红欲尽”“玉闺深掩过年华”“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可见其惜春怀柔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答案:①孤独寂寞:“暖日闲窗映碧纱”,“独凭绣床”。

②惜春:“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

③年华虚度:“玉闺深掩过年华”。

④思念丈夫:“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分析略)★(2)本词“泪珠穿破脸边花”和冯延巳“香闺寂寂门半掩。

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同是描写女子流泪,一用“穿破”,一用“滴破”,哪个更好?请简要赏析。

答: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可以结合诗歌表达的情感和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

答案:(示例1)“穿破”更好。

“滴破”表现思妇泪痕点点,“穿破”表现思妇眼泪一直流到脸边,泪流得多,情感比“滴破”的程度要深。

(示例2)“滴破”更好。

“滴破”具有内敛含蓄之美,更符合深闺女子的身份。

而“穿破”泪流如泉涌不止,感情不加节制,不符合思妇含羞的特点。

2.(2015·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朱淑真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

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

缱绻临歧[注]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注】 临歧:本为面临歧路,后亦用为赠别之辞。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上片分析。

答:解析:鉴赏诗歌的情感,要抓住诗歌中的景物和情感词,如从本词中的“欲留”“愁”“寄语春宵”“来年早到”,可见是对春光的留恋之情。

答案:表达了词人对春的怜惜和留恋之情。

“风光”与“紧急”搭配,突出时光之速,三月马上就到三十日,可见已是暮春;“绿野烟愁露泣”运用拟人手法,写绿野上的烟、露因为“拟欲留连计无及”而发愁、哭泣,这其实就是词人在表明自己惜春的心迹。

(全国通用)2016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二落实巩固提高 版含答案

(全国通用)2016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二落实巩固提高 版含答案

, [学生用书P43])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苏秦以连横说秦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羸縢履,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锈,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

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选自《战国策·秦策》)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愿大王少.留意 少:稍微 B .黑貂之裘弊.弊:破旧 C .清宫除.道 除:打扫 D .当秦之隆.隆:隆重 解析:选D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学生用书P43])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苏秦以连横说秦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羸縢履,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锈,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

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选自《战国策·秦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大王少留意 少:稍微B.黑貂之裘弊弊:破旧C.清宫除道除:打扫D.当秦之隆隆:隆重解析:选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隆:显赫,尊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母不与言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黄金万镒为用愿为诸君快战C.{转毂连骑,炫于道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D.{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介词,跟;连词,和。

B项,介词,被;介词,替。

C项,都是介词,在。

D项,助词,的;指示代词,这。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B.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C.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D.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解析:选A。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的关键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首先,通读这句话,了解大意。

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再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只身赴秦,企图说服秦惠王采用连横策略吞并诸侯,但秦惠王认为诸侯很强大,时机不成熟,拒绝了苏秦的建议。

B.游说秦王失败,苏秦落魄回家发愤苦读,精研姜太公兵法;一年后说服赵王采用“合纵”之术,然后奔波于各国间,建立军事联盟,最终名利双收。

C.文中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表现苏秦得势前后的不同遭遇,刻画细致传神,对比鲜明,展现了战国时代崇尚功利、淡薄亲情的炎凉世态。

D.苏秦或说秦王“并诸侯”,或说赵王“抑强秦”,其外交政策相反实质上目的相同,即获取个人的尊位与富贵。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秦惠王认为诸侯很强大”错误,文中说“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意思是说秦国的羽毛还不丰满、法令还不完备、政治教化还不昌明,没有说到害怕诸侯国的问题。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答案:(1)现在先生郑重地不远千里而来,亲临指教,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2)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拜了四拜,自己跪在地上谢罪。

参考译文:苏秦开始主张用连横策略,游说秦惠王说:“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使天下安定太平。

希望大王能对此稍加留意,我请求陈述如何取得重大成效。

”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鸟儿不能高飞上天;礼乐制度(法令)不完备的国家不能实施刑罚;道德不高尚的人不能役使百姓;政治教化不顺不能拿战争来烦劳大臣。

现在先生郑重地不远千里而来,亲临指教,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苏秦劝说秦王的奏折进献了十次,而苏秦的意见始终未被采纳。

黑貂皮大衣穿破了,百斤黄金也用完了,生活费用失去了来源,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

他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袋子,挑着行李,神色憔悴,脸色很黑,一脸羞愧之色。

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为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

苏秦叹息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子,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

”于是当夜取出藏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写的叫作《阴符》的谋略书,埋头诵读,选取精要处反复钻研。

读到昏昏欲睡时,他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

他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他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华丽的宫殿里拜见并游说赵王,谈得很投机。

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授予他相印,并赐给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建立合纵联盟,瓦解连横,来对付强大的秦国。

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

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

不花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支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近,胜过兄弟。

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任用而天下顺从。

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

”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为他所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顺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提升。

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手扶车前横木,牵着马勒,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堵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

他的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准备音乐和酒席,到三十里外的郊野去迎接。

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拜了四拜,自己跪在地上谢罪。

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

”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人也畏惧。

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夫爝火①在缥烟之中也,一指所能息也;塘漏若鼷穴,一墣之所能塞也。

及至火之燔孟诸而炎云台,水决九江而渐荆州,虽起三军之众,弗能救也。

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

诸御鞅复于简公曰:“陈成常、宰予二子者,甚相憎也,臣恐其构难而危国也,君不如去一人。

”简公不听。

居无几何,陈成常果攻宰予于庭中,而弑简公于朝。

此不知敬小之所生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而季氏为之金距②。

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筑之。

郈昭伯怒,伤之鲁昭公曰:“祷于襄公之庙,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

季氏之无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

”公以告子家驹,子家驹曰:“季氏之得众,三家为一。

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昭公弗听,使郈昭伯将卒以攻之。

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死亡无日矣。

”遂兴兵以救之。

郈昭伯不胜而死,鲁昭公出奔齐。

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

两人构怨,廷杀宰予,简公遇杀;两家斗鸡,郈公作难,鲁昭公出走。

祸生而不早灭,若火之得燥,水之得湿,浸而益大。

故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此之谓也。

人皆务于救患之备,而莫能知使患无生。

晋公子重耳过曹,曹君欲见其骿胁③,使之袒而捕鱼。

厘负羁止之曰:“公子非常也。

从者三人,皆霸王之佐也。

遇之无礼,必为国忧。

”君弗听。

重耳反国,起师而伐曹,遂灭之。

身死人手,社稷为墟,祸生于袒而捕鱼。

听厘负羁之言,则无亡患矣。

患祸之所由来者,万端无方。

是故圣人深居以避辱静安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户妄动而罗网虽曲为之备何足以全其身!夫墙之坏也于隙,剑之折必有啮,圣人见之密,故万物莫能伤也。

太宰子朱侍饭于令尹子国,令尹子国啜羹而热,投卮浆而沃之。

明日,太宰子朱辞官而归。

其仆曰:“楚太宰,未易得也。

辞官去之,何也?”子朱曰:“令尹轻行而简礼,其辱人不难。

”明年,伏郎尹而笞之三百。

夫仕者先避之,见终始微矣。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有删改)【注】 ①爝火:小的火焰。

②金距:金属尖爪。

③骿胁:肋骨并成一片。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浼者多矣 浼:沾染,感染B.蚊虻走牛羊走:使……奔跑C.人皆务于救患之备务:致力,努力D.圣人见之密密:秘密,机密解析:选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密:周密,细致。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起三军之众,弗能救也燕虽小国而后亡)B.{因侵郈氏之宫而筑之因人之力而敝之)C.{若火之得燥未有封侯之赏)D.{则无亡患矣则请立太子为王)解析: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