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__卞之琳(上课版)

合集下载

《断章》精品课件

《断章》精品课件

《断章》是卞之琳在创作初期所 写,当时的他正在尝试用现代主 义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
考。
02
《断章》的诗歌赏析
语言特色
01
02
03
简洁明快
卞之琳的《断章》语言简 练,节奏明快,每句诗都 短小精悍,易于理解。
含蓄隽永
虽然诗的语言直白易懂, 但背后的含义却十分深刻 ,需要读者细细品味。
富有哲理
拟人
02
如“窗子叹息了”,“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赋予
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增加了诗的情趣。
对比
03
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对比鲜明
,表现出矛盾与冲突。
结构布局
平行结构
诗中多次使用平行结构,如“桥上的灯/桥下的灯”和“窗子 /玻璃窗”,这种结构使诗更加整齐、有节奏感。
回环往复
批判精神
诗歌鼓励人们保持批判精 神,勇于揭示和揭露社会 不公和不平等现象,推动 社会进步和发展。
唤醒良知
诗歌通过描绘社会现象, 唤醒人们的良知和同情心 ,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正 现象时采取积极的行动。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1 2
人生意义
诗歌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鼓励人们积极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 满足。
主题与情感
孤独感
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传达了一种孤独的情感,这种孤 独感既来自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也来自诗人对自然的感受。
诗歌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种感悟既包含了对人生的理解,也 包含了对自然的赞美。
人生无常
诗歌中的“人”与“风景”等意象的 对比,表达了人生无常的主题,这种 主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该论文从意象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断章》中各种意象的运用及 其对诗歌意义的影响。

断章__卞之琳(上课版)

断章__卞之琳(上课版)

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 重 “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 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 点 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 句 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 子 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而“你” 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 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
“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 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 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 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 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 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 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
背 景 介 绍
《断章》写于1935年10
月,据作者自云,这四 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 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 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 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 来。
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 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 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 人的梦 。
作 品 内 容
写作风格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 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俯望 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下课了。。。
休息一会 儿。。。分 段 Nhomakorabea 解暗喻诗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整的 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 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是 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 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 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 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 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 称的风物素描。

《断章》卞之琳 教学方案设计

《断章》卞之琳 教学方案设计

《断章》卞之琳教学方案设计《<断章>卞之琳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断章》的主题、意象和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欣赏现代诗歌的能力,包括诗歌的语言、节奏和韵律。

3、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审美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读诗歌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难点领会诗歌的深层意蕴和哲学思考。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个性化的感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者一个富有哲理的问题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走进一首非常独特的诗歌,在这首诗里,看似简单的场景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成为别人的风景,而别人也可能成为我们眼中的美丽瞬间。

那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2、作者与背景介绍简单介绍卞之琳的生平、创作风格和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讲述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停顿、重音和语调。

4、诗歌解读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桥”“楼”“明月”“窗子”等。

讨论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和它们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相对性、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语言特色分析诗歌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让学生体会这种简洁语言所营造的意境。

探讨诗歌中巧妙的用词和独特的句式,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中的“装饰”一词的运用。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奉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奉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资料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资料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断章》卞之琳 原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 原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原文及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卞之琳先生的经典诗作,短短四行,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让人在品读中不断有新的感悟。

先来看诗的内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常见而又平凡的场景,一个人在桥上专注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致。

这里的“风景”可以是自然的风光,也可以是人生中的种种景象。

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则瞬间将视角转换,原本看风景的人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这种视角的切换,让我们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观察他人,却未曾想到自己也可能成为他人观察的对象。

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却忽略了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在被他人所审视。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是美好的象征,它照亮了你的窗户,为你的夜晚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这里的“装饰”一词用得精妙,它赋予了明月一种主动的行为,仿佛明月是有意识地来美化你的生活。

然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句再次将视角转换,并且将这种相互的关系提升到了一个更具虚幻和浪漫的层面。

你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别人梦中的一道美丽的景致,也许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希望或者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

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它结构整齐,语言简洁。

四行诗,两两相对,形式上的对称美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同时,这种简洁的形式并没有削弱诗歌的内涵,反而使其更加凝练,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

再深入探讨这首诗的主题,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相互关系,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深刻洞察。

它让我们思考个体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系。

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欣赏自己眼中的美景时,也许正在不自觉地影响着别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也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可能在他人的世界里产生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断章》也反映了一种相对性的哲理。

部编版[新教材]《断章》优秀课件ppt初中语文1

部编版[新教材]《断章》优秀课件ppt初中语文1

得月
盯 绷 无穷的得失之患 (出示图片7)
2、在这两件事情上作者得到的情感体验是一样的吗?
大屏幕出示字词:
1、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从1907~1936
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卷”“奔”两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突出风雨气势之猛烈、磅礴,描 绘出了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和 被裹挟的状。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写作练习
雨还在下,一辆公交车停下,我终于拿出了5元钱,跑到了 老人身边,“爷爷,我有5块钱,给你吧。”我望着老人布 满皱纹的脸说。老人愣了一下,接过钱,不停地说:“谢 谢你,谢谢,小兄弟!”“你是哪个学校的?”“我们高 桥的!”说完我便和同桌上了车,在公交车上,我回头一 瞥,看见同桌正回望着老人,若有所思。
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师 刚才同学们思想两相砥砺,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阅读本身就是你与作者的对话,你与同学间的对话,你与老师的对话。在读这则寓言时,我想到了“戒贪”,由此我还联想到:
放弃,也是一种美。如果某种拥有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反而徒增烦恼就不如没有。而这也正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寓言中读出很多理趣来,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试牛刀
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 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诗进行“二度创造” 诗进行“二度创造” ,让我们 一起见证文字的魅力! 一起见证文字的魅力! 1、仿写 2、化述为描,扩展诗歌。 化述为描,扩展诗歌。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 仿卞之琳诗意 连环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 落日却回顾 回顾 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明月却俯望 明月却俯望/俯望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俯望 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下课了。。。
休息一会 儿。。。
重播
背 景 介 绍
《断章》写于1935年10 断章》写于1935年 1935 据作者自云, 月,据作者自云,这四 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 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 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 满意, 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 立成章, 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 来。
你站在桥上 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 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 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 人的梦 。
重 点 句 子
第二句诗,“你”是这幅“窗边月色” 图中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 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 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 “装饰”了。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 成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 扮起客体的角色了。诗人在隽永的图画 里,传达了他智性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 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 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 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
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可以从 多个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 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 多个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 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 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 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 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 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断章》的魅力就在于这首诗的主旨朦胧 断章》 性和不确定性。 性和不确定性。
重 点 句 子
名家鉴赏
学者、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 这首诗在“装饰 装饰”两字上 为,这首诗在 装饰 两字上 做文章, 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 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 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 悲哀 人生不过是互相装 饰。
名家鉴赏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 ,《断章 了一位绝代佳人。 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 “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 你 如何美, 如何美 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 风 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 的一部分, 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 的一部分 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 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 “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 中的花朵。 梦 中的花朵 不写她的外貌, 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 而写她引起的痴情, 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 。(诗人 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 臧克家也有同感) 臧克家也有同感)
名家鉴赏
也有人认为是一首热爱生活的积 极乐观诗作, 极乐观诗作,也有人认为是距离 产生美的诗作等等。 产生美的诗作等等。
名家鉴赏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 这是抒情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 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 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 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 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 依存、相互作用。 可以看风景, 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 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 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 装饰了自己的窗子, 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 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 又说: 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 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 这样看来, 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 这样看来 之间、物与物之间, 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 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断 章
卞 之 琳
作 者 简 介
卞之琳( ),祖籍江 卞之琳 ), 以后, (1910—2000),祖籍江 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 此外, 此外, 生于江苏海门。 系教授、,在这一时期,卞 、 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 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 苏溧水 在这一时期, 诗人 学者。 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 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 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 之琳与何其芳、 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 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 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 还合出过一本名为《 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 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 深受赏识, 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 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 园集》 汉园集》的诗集, 诗刊、上发 的诗歌在其编辑的《 》》 园集》 、《雕虫纪历 雕虫纪历》 《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 《十 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 年诗草》《人与诗: 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 表,》《人与诗 汉园三诗 。因 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 人又被合称为 水水》 为这段经历, 小说片断》 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 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 人。 亚悲剧四种》 英国诗选》 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 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 月派”的代表诗人。 月派”的代表诗人。
是啊,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 为了强化这一哲学思想,诗人紧接着又推 “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 出第二节诗,这是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 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 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 梦。”这是画面,但已不再是一个构架里, 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 但就大的时间与空间还是一样的。也许是 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 看风景归来的人,或许是无关的另外的人, “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 总之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换成 “我”,这些不关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 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 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 成被看的风景了,作风格
卞之琳于20世纪 年代出现于诗坛 卞之琳于 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 世纪 年代出现于诗坛, “新月派 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 新月派”的影响 新月派 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 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 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 自己独特的风格。 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 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 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 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 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 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 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分 段 讲 解
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 暗喻诗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整的 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 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是 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 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 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 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 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 称的风物素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