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疗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
抗凝药在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

抗凝药在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指在身体的深层静脉内形成血栓,常见于下肢血管。
如果不及时治疗,DVT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为了预防DVT的发生,抗凝药物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抗凝药在DVT预防中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
1. 抗凝药物的适应症在DVT预防中,抗凝药物一般适用于以下人群:1.1 高危人群:如手术后患者、严重创伤患者、中风患者等,因其长期卧床或活动受限,容易导致血液淤积,增加DVT的发生风险。
1.2 高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对DVT的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出现血栓形成的情况,因此抗凝药物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尤为重要。
1.3 既往有DVT或肺栓塞病史的患者:这类患者在疾病复发风险方面较高,使用抗凝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再次发生。
1.4 其他特殊情况:如孕妇、恶性肿瘤患者、长途旅行者等,这些人群在DVT预防中也有明确的抗凝药物应用指南。
2. 抗凝药物的用药指南2.1 肝素类药物: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可以通过增加抗凝血酶的活性来预防DVT的发生。
肝素主要有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两种,其中低分子肝素副作用较少、使用方便。
使用肝素类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剂量和给药途径。
2.2 单纯抗凝药物:除了肝素类药物,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华法林等抗凝药物也可以应用于DVT的预防。
这些药物通常需要更加详细的用药指南,包括剂量调整、监测指标、禁忌症等。
2.3 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除了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也可以在特定情况下用于DVT的预防。
然而,其使用情况较为局限,仅适用于低危患者或部分特殊情况下。
3. 用药中的注意事项在使用抗凝药物进行DVT预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3.1 药物剂量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循相关指南,在使用抗凝药物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剂量,以达到预防DVT的效果。
3.2 监测指标的控制:部分抗凝药物需要监测指标的控制,比如华法林需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INR)的变化,以确保用药效果和安全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现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现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静脉血栓形成,通常发生在下肢深部静脉,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
目前,抗凝治疗是DVT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些现状和挑战。
本文将就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现状进行探讨。
抗凝治疗是通过抑制血栓形成、阻止血栓进一步发展和预防血栓再次发生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
对于DVT的抗凝治疗,主要目的是预防血栓脱落、避免血栓再次形成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可以通过促进抗凝酶活性来抑制血栓形成。
肝素具有起效快、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适用于急性DVT的初始治疗。
而低分子肝素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具有更长的半衰期、更稳定的药代动力学和更可预测的剂量反应关系,因此在长期治疗和预防DVT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可以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来发挥抗凝作用。
华法林的治疗作用需要通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监测,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凝血时间,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进行个体化的剂量调整。
虽然抗凝治疗在DVT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现状和挑战。
不同人群对抗凝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避免出现过度抗凝或者治疗不足的情况。
抗凝治疗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特别是那些存在出血倾向或者其他并发症的患者,需要慎重选择抗凝药物和调整治疗方案。
抗凝药物的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皮肤反应等,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和不良反应情况。
针对上述现状和挑战,提升DVT抗凝治疗的水平和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
首先是加强患者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患者对DVT抗凝治疗的认识和意识,避免因为不了解治疗的重要性而导致治疗不完整或者不规范的情况发生。
其次是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更新,提升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对DVT抗凝治疗的水平和技术,避免因为医务人员的技术不足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2024年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的分析》范文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的分析》篇一一、引言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血液在深静脉中不正常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抗凝治疗是DVT治疗的重要手段,而患者的抗凝依从性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本文旨在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抗凝治疗成为临床上的重要治疗手段。
然而,抗凝治疗需要患者长期规律服药,因此患者的依从性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分析患者的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对于提高DVT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某医院近五年内收治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的抗凝依从性情况,将患者分为高依从性组和低依从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
四、抗凝依从性的评估抗凝依从性评估主要依据患者的服药情况、定期复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高依从性患者能够按照医生的建议规律服药,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并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饮食等。
低依从性患者则在这几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
五、临床疗效分析1. 疗效评估标准:本研究采用DVT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及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作为疗效评估标准。
2. 分析结果:高依从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低依从性组,血管超声检查显示高依从性组患者的血栓再通率更高。
此外,高依从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低依从性组。
六、讨论1. 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本研究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高依从性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更好,血栓再通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这表明抗凝依从性对于提高DVT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抗凝药物在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㊃专题研究㊃∗通讯作者抗凝药物在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The Effect of Anticoagulants on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Varicosity of Lower Extremity申慧珍(SHEN Hui-zhen ),张彩平(ZHANG Cai-ping )∗(榆林市中医医院药学部,榆林,719000;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Yulin City ,Yulin ,719000,China )摘㊀要:㊀目的㊀㊀探讨抗凝药物在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㊂方法㊀以80例静脉曲张患者为对象,分为观察组㊁对照组㊂对比两组下肢DVT 发生率㊂结果观察组DVT 发生率为10.00%(4/40),低于对照组(35.00%(14/40),P <0.05)㊂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㊁凝血酶原时间(PT)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物抗原(tPA-Ag)㊁生理㊁躯体㊁社会㊁情感职能评分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㊂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5/40),低于对照组(35.00%(14/40),P <0.05)㊂结论㊀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下肢DVT 的发生,且可改善患者凝血状态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㊂关键词:㊀抗凝药物;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中图分类号]R654.4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B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6213(2020)05-0846-02㊀㊀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畸形,该病多见于重体力劳动者㊁长期站立人群[1]㊂下肢静脉曲张的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可随病程的进展诱发下肢沉重㊁酸胀无力㊁瘙痒及溃疡形成等,影响患者正常生活[2]㊂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为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然而下降静脉曲张的病程较长㊁下肢浅静脉内血栓及合并血栓性静脉炎等疾病可促进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3]㊂并且在手术过程中手术麻醉屈髋㊁屈膝及术后的长期卧床也会增加下肢DVT 的发生风险,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4]㊂是以为提高治疗效果并防止患者DVT 的发生,围术期需对针对DVT 发生的因素给予干预㊂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以2018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静脉曲张患者为对象㊂纳入标准:符合静脉曲张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超声检查无下肢DVT;无下肢手术史;入选病例遵循知情同意原则㊂排除标准:对低分子肝素过敏;肝功能异常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㊂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㊂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1.08ʃ3.49)岁;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0.85ʃ3.53)岁㊂两组在性别(χ2=0.201,P =0.654)㊁年龄(t =0.293,P =0.770)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㊂1.2㊀方法㊀观察组:术后给予患者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皮下注射,剂量为4000U /d,1次/d,治疗4d㊂密切观察患者血小板计数及肝功能情况㊂对照组为应用抗凝药物㊂1.3㊀观察指标㊀记录患者下肢DVT 发生情况及并发症;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 )㊁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物抗原(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ntigen,tPA-Ag)(酶联免疫法)㊂利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理㊁躯体㊁社会㊁情感等评分㊂1.4㊀统计学处理㊀数据分析用SPSS 21.0㊂计数资料用n (%)表示,用 χ2 检验㊂计量资料用 ʏx ʃs 表示,用t 检验㊂P <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㊀结㊀㊀果2.1㊀两组DVT 发生情况比较㊀观察组DVT 发生率为10.00%(4/40),低于对照组(35.00%(14/40),P <0.05)㊂2.2㊀两组凝血相关指标比较(表1)㊀观察组aPTT㊁PT㊁tPA-Ag 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㊂㊃648㊃㊀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2020Vol 26No 5㊀表1㊀两组凝血相关指标组别n aPTT(s)PT(s)tPA-Ag(mg/L)观察组4031.78ʃ3.7514.53ʃ1.7915.37ʃ3.47对照组4025.99ʃ3.1110.21ʃ1.5720.43ʃ3.512.3㊀两组生存质量比较(表2)㊀观察组生理㊁躯体㊁社会㊁情感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㊂2.4㊀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表3)㊀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5/40),低于对照组(35.00%(14/ 40),P<0.05)㊂表2㊀两组生存质量评分组别n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观察组4074.12ʃ4.0973.89ʃ2.8979.89ʃ2.8773.54ʃ2.38对照组4061.76ʃ2.0760.09ʃ2.3570.85ʃ2.3261.02ʃ2.14表3㊀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组别n切口淤血皮下瘀斑下肢肿胀总和观察组402(5.00)03(7.50)5(12.50)对照组404(10.00)5(12.50)5(12.50)14(35.00)3㊀讨㊀㊀论下肢静脉曲张是指静脉由于血液淤滞㊁血管壁变薄从而引发静脉迂曲及扩张,该病多发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㊁站立工作者[4]㊂目前对于下肢静脉曲张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可抑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症状,有研究发现,术后DVT的发生率较高㊂DVT的临床表现为血液在静脉中凝结,严重时可造成下肢功能受损或丧失,甚至引发肺栓塞的发生㊂故术后给予患者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降低DVT的发生大有裨益[5]㊂临床用于预防DVT发生的手段主要有应用抗凝药物,其中LMWH为常用药物[6]㊂LMWH通过抗凝血酶发挥抗FⅩ㊁FⅡ血栓作用,低分子肝素的主要途径为皮下注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同时抑制血栓的形成㊂本文结果显示,LMWH预防性注射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㊂用药后患者的aPTT㊁PT延长,tPA-Ag 升高,提示高凝血状态得以改善,并激活机体的纤溶系统,加速对血栓的溶解㊂经有效地治疗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减低,患者的生理㊁躯体㊁情感㊁社会功能评分均较高,利于患者早期恢复健康,提升患者生活质量㊂参考文献[1]㊀李大林,张鲲,颜京强,等.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4,021(012):1552-1554.[2]㊀李大林,张鲲,陈允惠,等.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15,000(001):25-28.[3]㊀高霞,周新.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疗,2015,000(017):115-117.[4]㊀葸根,陆雄,董志毅.下肢静脉曲张术后联合应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 2017,12(46):1694-1695[5]㊀黄佳锋.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10): 92-93.[6]㊀王静东,阿地里,张涛.下肢静脉曲张术后联合应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分析[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9,5(4):289-292.(收稿日期:2020-05-18)㊃748㊃㊀血栓与止血学2020年第26卷第5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现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现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血管内血凝块形成的疾病,通常发生在下肢深静脉。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十分重要。
目前,抗凝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那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现状如何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的基本原理。
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药物干预,阻止血栓的进一步生长和减小血栓的形成。
抗凝药物可以阻止新的血栓形成,减少血栓的发生率。
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罗班、达比加群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发挥抗凝作用,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抗凝治疗通常会分为两个阶段:急性期和慢性期。
在急性期,首选的药物是低分子肝素(LMWH)或者生物利尿剂,这些药物可以迅速发挥抗凝作用,减少血栓的进一步生长。
而在慢性期,华法林是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患者需要长期服用,以预防血栓的再发。
在抗凝治疗中,药物的剂量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LMWH和华法林,都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性别等因素来确定用药的剂量。
药物的剂量过高或者过低都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因此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除了传统的华法林和LMWH,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也逐渐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的选择。
NOACs相对于传统的华法林具有较快的起效时间和无需常规监测的优点,受到了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目前常用的NOACs包括达比加群、阿哌沙班、依地酮等,这些药物已经在一些大型临床试验中证实了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凝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避免受伤和创伤,因为这有可能导致出血,增加药物的副作用和风险。
一些患者可能存在着高出血风险的情况,比如肝功能损害、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等,这些情况下需要慎重选择抗凝药物和调整药物的剂量。
除了药物治疗,机械抗凝治疗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现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现状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可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溶栓和机械栓塞,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近年来抗凝治疗逐渐成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法。
本文主要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现状。
一、抗凝治疗的原理抗凝治疗是指使用药物抑制血液凝固的过程,防止血栓的形成和发展。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抗凝治疗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1. 抑制凝血酶的形成和活性,防止纤维蛋白形成;2. 抑制凝血途径中的凝血因子,如凝血酶原、因子Xa等;3. 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以确认治疗程度。
二、抗凝治疗的药物选择1、肝素的应用肝素是一种天然的抗凝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
肝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抑制凝血酶的形成和活性,防止纤维蛋白形成。
肝素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皮下注射的方式更为普遍,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防止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低分子肝素是肝素的一种制剂,具有分子量低、生物利用度高、抗Xa活性强等特点。
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可以减少出血的风险,治疗效果较肝素好。
目前,低分子肝素已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常用的抗凝药物,常用制剂有达肝素、依诺肝素等。
3、华法林的应用华法林是一种受体依赖性的抗凝药物,通过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和代谢,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和生物活性,从而避免和抑制血栓的形成。
由于华法林的作用机制复杂,患者在使用期间需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调整剂量。
华法林的应用风险较大,可能会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监测。
三、抗凝治疗的效果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需要在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时间及D-二聚体等生化指标的基础上进行评估。
根据患者监测结果,医生可以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以达到良好的抗凝治疗效果。
四、抗凝治疗的注意事项1、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防止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现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现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特别是在长时间卧床、肥胖、血液黏稠度增高等高危人群中更为常见。
抗凝治疗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阻止血栓的向上扩展和减少栓子脱落,从而避免血栓栓塞的发生。
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主要采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的联合使用。
普通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原到凝血酶的转变来起到抗凝作用,而低分子量肝素则通过选择性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起到抗凝作用。
两者的作用机制相似,但低分子量肝素更具选择性和预测性。
根据国际抗凝和溶栓专家委员会的指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通常开始于肝素注射,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剂量。
一般来说,初始剂量为亚低分子量肝素100IU/kg,每日两次皮下注射,或者普通肝素,按照每小时18IU/kg的剂量静脉滴注。
治疗开始后,应该监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者抗因子Xa活力(anti-Xa)来调整剂量,通常目标范围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1.5-2倍或抗因子Xa活性的0.6-1.0IU/mL。
抗凝治疗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个月,但对于高危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如继发性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或有长期卧床风险的患者。
在结束抗凝治疗后,应该通过临床评估和超声检查来确定是否需要继续治疗。
除了抗凝治疗,还可以考虑使用溶栓治疗来快速溶解血栓。
溶栓治疗可通过静脉注射纤溶酶原激活剂来实现,但其使用范围有一定限制,需要权衡风险和效益。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的临床指南和指标提供了明确的治疗方案。
由于个体差异和患者病情的复杂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治疗策略,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3例疗效分析

在 没有 置人 静 脉滤 网条件 下较 溶 栓组 低 ,且 治疗 价 格较 溶栓 治疗
要少。
抗 凝 方法 同前 。两 组 均 另 加复 方 丹 参2 溶 入 低分 子 右 旋糖 酐 0ml 5 0ml 脉滴 注 ,持 续 7 4d 0 ,静 ~1 。合 并 静 脉 炎 者 ,给 予 抗生 素
严 重威 胁者 患者 的健 康 和生 命 。 自2 0年 ~ 08 03 2 0 年收 治下 肢 深静 脉 血栓 形 成患 者 进2 0 ,将 5 例 下肢 深 静 脉血 栓 形 成 ( VT) 0例 3 D 抗 凝治疗 与 5例 下肢 深静 脉 血栓 形 成 ( V O D T)溶 栓加 抗凝 治疗 对 比性 回顾 分析 ,现报告 如 下 。
观 察 中 国误诊 学杂 志 , 0 , 1: 2 2 5 () 7 . 0 5 4
注 :两组比较 ,P<0O .l
3 讨 论
[ 收稿 日期 :2 1—82 编校 :周 瑾 】 000 —5
【 键词】 肢深 静脉 血栓 形成 ( VT);抗 凝治 疗 ;溶栓 治 疗 关 下 D
下 肢 深静 脉血 栓形 成 的发病 率 近年 呈上 升趋 势 ,如未 及 时治 疗 ,将 造成 慢性 深 静脉 功 能不 全 ,影 响生 活 和工作 能 力 ,如 深静 脉 血栓 脱落 进入 肺 动脉 ,可引 起肺 栓 塞 ,大块 肺栓 塞 可 以致 死 。
失 ,彩超 证 实髂 股静 脉 完全 再 通 ,无返 流 ;② 显 效 :症状 体征 完 全 消失 ,彩 超证 实髂 股 静脉 大 部分 再通 ,轻度 返 流 ;③有 效 :症 状体 征基 本 消失 ,站 立 时水 肿 ,彩 超检 查髂 股 静 脉部 分再 通 ;④
无效 :肢 体 肿胀 ,疼 痛有 一 定程 度 减轻 ,但 下 肢深 静 脉无 血 流再 通 ,依靠 侧枝 循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凝疗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
用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华法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由于易并发致命性肺栓塞及远期肺功能不全,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
近年来DVT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但本病的治疗一直较为困难。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凝、溶栓、外科手术取栓等,但就目前的资料看,溶栓、外科手术取栓等方法都存在争议,只有抗凝治疗是大家认可的标准治疗。
200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通过“DVT指南”,肯定了抗凝疗法[1]。
目前,大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试验已证实抗凝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降低肺栓塞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根据不同治疗时期和目的,抗凝治疗可分为短期抗凝和长期抗凝。
短期抗凝的目的是防止已经形成的血栓不再蔓延,临床上使用最多的药物是肝素。
而长期抗凝治疗以防止出现有症状的血栓发展和(或)复发性静脉血栓事件(15%~50%),药物多选择华法林。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肝素和华法林在DVT中的临床应用。
1 肝素的应用
药用肝素是从动物的小肠粘膜提取的,抗凝作用非常迅速、强大。
不同制剂的肝素分子量不同,根据肝素分子量的大小分为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肝素,一般将分子量>6000者称为高分子量肝素(普通或标准肝素),分子量<6000者称为低分子量肝素(低分子肝素)。
肝
素因其分子量大,不能被胃肠道吸收,一般注射给药,小剂量多用皮下注射,大剂量常静脉滴注。
近年来雾化吸入或滴入性肺内给药已应用于临床,部分小分子肝素被肠道吸收,因此口服也可能成为给药途径。
1.1 普通肝素:普通肝素是通过增强抗凝血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
其剂量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静脉给药必须进行监测,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目前主要的监测指标是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该试验简单、敏感、快速和实用。
自1972年Basu等进行血栓预防的研究,明确肝素治疗时APTT范围应达到正常对照值的1.5~
2.5倍,这一标准在科研和临床实践中被证明是有并效的,并被广泛沿用至今。
普通肝素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半衰期为2h,需持续静脉滴注。
治疗DVT 时普通肝素的用法(供参考):肝素的起始剂量可以一次性给予6250U (即50mg或半支),随后根据APTT结果调整剂量。
1.2 低分子肝素(LMWH):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致力于新型肝素的研制。
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出现了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是由肝素分级或降解而得的较母体分子量小的组分或片段,平均分子量是肝素的1/2~1/3,分子大小的分布也较普通肝素更为均匀。
其生物利用度比普通肝素高,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近100%,而普通肝素为30%。
而且低分子肝素的抗凝血因子Ⅹa的半衰期为3.5~4.0h,每天注射1次即可,对临床情况稳定,无并发症的患者,按体重给药时,大多不需要作实验室监测[2-3]。
因此低分子肝素使用简便,已被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成为短期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
由于低分子肝素的分子量小于未分解肝素,对凝血酶的抑制效应降低近150倍。
大量临床前瞻性试验已验证了其具有类同普通肝素的抗凝作用,可用于治疗及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低分子肝素所含小分子结构多,具有较强的抗Xa活性,而抗Ⅱa的活性则明显减弱,因此抗凝作用较强而出血副作用较轻。
其特点为:(1)抗凝血酶作用弱于未分解肝素;(2)不易被血小板第五因子中和,亦不诱导血小板聚集;(3)抗因子Xa作用相当于普通肝素的8倍。
因此与普通肝素相比较,低分子肝素保留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而对血液总的凝固性影响较小[4]。
季平英等[5]为评价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将20例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同时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香丹注射液;对照组仅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香丹注射液;治疗10~14天。
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
无不良反应发生。
因此认为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疗效确切可靠,副作用少。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应用广泛,且经济、安全、有效。
喻晓霞等[6]在常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腹壁皮下注射,2次/d,连用7d,同时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治疗中未见出血等并发症。
结果显示,治愈率及总有效率(84%、96%)明显。
王建民等[7]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10~15d。
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U,腹部脐周皮下注射,2次/d,连续10~15d。
对于合并高血压、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