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庙的传说
2021历史上二郎神真身的种种异说及近现代考证范文2

2021历史上二郎神真身的种种异说及近现代考证范文 二郎神是我国流传最久的一位民间俗神.从文献上看,"二郎神"一词从唐代就已出现.宋代,二郎神崇拜经过道教以及宋时朝廷政权的一系列推广,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此前的二郎神崇拜多集中于四川地区,其主要流传的事迹为治水平患. 而经过宋代扩大化后的二郎神崇拜,其规模遍及全国,其功能也从治水平患转向了更为广泛的避灾祈福.同时,随着二郎神崇拜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二郎神形象也开始呈现多样化.有关二郎的大量传说,被编入多种戏剧,甚至影响地名.然而,要问二郎神究竟姓什么,名什么,却又是一个被重重迷雾所遮掩的难题.到底谁是二郎神的真身,历史上有种种异说,近现代的学人也有许多考证和推论. (一)李二郎说.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间,领导民众建成了功德绵延千年的都江堰.而蜀中民间传说,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他的次子"二郎"有协助父亲凿离堆、开二江的大功,因而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此类传说见于文字记载的时间始于北宋.据《宋会要》记载,宋仁宗嘉佑八年封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为惠灵侯,并言"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南宋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大概曾去瞻仰过这位"郎君神".据《吴船录》记载:"崇德庙在(永康)军(今灌口镇)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通俗编》引《朱子语录》进一步点明:"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其后,这位李二郎曾被元朝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被清朝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 当四川巡抚上疏清雍正帝给二郎加封号时,礼部认为封儿子而不封父亲,似不妥当,所以雍正同时给李冰加封"敷泽兴济通佑王"《(清朝文献通考·群祀考二》).这就是灌口二郎庙由原名崇德祠改为现名二王庙的由来.由于皇帝敕封,方志见载,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说法长期流布全国,尤其受到讲究引经据典的士大夫文人的支持. (二)赵二郎说.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三九引《龙城录》载,隋朝时,有个赵昱,隐居青城山学道.因隋炀帝迫其入仕,出任四川嘉州太守.时有老蛟兴风作浪,成一方祸害.赵昱乃持刀投江,没入水中,与老蛟大战,顷刻间江水尽赤,石岸半崩,吼声如雷.最终赵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喷薄而出. 于是州人爱戴,奉为神明.其后,赵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但又在嘉陵江水涨为患时,几度"显神".唐太宗从地方官的奏折中获知后,即封他为神勇大将军,在灌江口为之立庙.后来,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逃到四川时,又加封赤城王.据学人考证,《龙城录》乃宋人王托名唐柳宗元而撰.有关赵昱入江斩蛟的故事,在五代时已经流传,王只是作了总结并加以记载.而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称,在唐太宗封神以前,当地民众已为赵昱立庙于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时,益州大乱,张乖崖奉旨入蜀治之,曾诣祠下求助于神,事后请皇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从此,这位"二郎神"声望日隆.宋、元时代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的二郎神,基本上就是这位赵二郎的形象和"神迹",并对其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中二郎神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杨二郎说.凭借小说的力量,杨二郎成为明、清以来人们最熟悉的"二郎神".《西游记》第六回称他是"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又借孙悟空之口点出其来历:"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封神演义》更明指其名叫杨戬,是玉鼎真人的徒弟.其实,杨戬本系北宋徽宗宠信的一个宦官.宋、元时期,民间流传有一些他的轶闻,其中一则后来被编进明话本小说《醒世恒言》第十三卷"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中,大意是徽宗后宫有一韩夫人因患病,奉旨借居杨戬府中休养.某日,韩夫人由杨戬内眷陪同去清源妙道二郎神庙里拈香,庙官孙神通窥其貌美,假扮二郎神,趁夜潜入杨府,诡称与韩夫人有仙缘,诱其苟合.后被杨戬识破,设计捉拿治罪. 有人认为,故事中孙神通所冒充的清源妙道二郎神,就是赵昱,但未知有意或无意.这个杨戬捉拿假二郎的轶闻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走样了,最终杨戬变成了二郎神,再经《封神演义》"落实",遂成定论.所以在民间俗信中的各种二郎神里,这个产生于小说的"杨二郎"是最不足为据的.可是也有人指出,远在北宋初年,"杨二郎"之说就已在民间流传.如《太平广记》卷三百四十引《通幽录》即有卢顼之舅在塔上"与杨二郎(打)双陆"等语,因知俗信以二郎神姓杨并非没有由来.至于以历史上实有其人的杨戬套合"杨二郎",倒可能是出于某种原因的故意附会.据说,胡适认为杨戬是"刮地皮"的人物,而当时民间祭祀二郎神有"负土"作礼的风俗,所以痛恨杨戬聚敛的民众便把神与人联系起来,称他"杨二郎"以为影射(樊演《二郎神的转变》,《民俗周刊》第61、62 期). 二郎神为何有三只眼?这个原本与杨戬无关的"杨二郎"又是谁呢?李思纯认为其原型是南北朝时氐族的英雄人物杨难当.他是氐王杨盛的第二子,继承长兄杨玄之位,故在传说中称为二郎.历史上,杨难当的统治中心在甘肃武都的仇池,曾据有宕昌之地,即今邻近灌口的松潘,还曾派兵深入川境. 四川本是羌氐族旧地,容易慑服于他的兵威.于是由传说而信仰而立庙崇祀,便成为唐宋以来所谓灌口神的起源《(江村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赵逵夫也同意二郎乃氐族之神的看法,并且以丰富的史料证明,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我国西北部,一直保持有" (黥)额为天"的习俗,即用刀在额上刻上痕迹,然后在伤口涂上墨,使长入肉中,形成永久的痕迹,看上去像一个竖起来的眼睛,即所谓"天眼"---这就是二郎神有三只眼的来历. 东汉以来,氐人由今陇南扩散到川北、西康,这一带不仅二郎神的庙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很多,最着名的便是西康的二郎山.《邛崃县志》卷三记载:"蜀中古庙多蓝面神像……头上额中有纵目",反映了氐人宗教的遗存.唐以后,氐人逐渐融合于汉族和藏族,氐族的三目祖先神即二郎神也随之成了大一统中华民族神仙世界中的成员.甘藏地区的青衣神,也是三只眼,恐怕很多与氐藏融合有关,并不是如有的学者所说的来自印度《(三目神与氐族渊源》,《文史知识》1997年第 6 期). (四)"杨二郎"是"羊二郎"之谐音说.黄芝冈认为,灌口二郎的原型是古羌民祖先神大禹,杀羊祭神是羌人的习俗.再证以《博物志》"川西杨姓为羊化子孙"的传说、无义可释的川地羊名(羊蒙山、羊渠县、羊飞山)以及范石湖《离堆诗序》所称"民祭赛(李冰)者率以羊,杀羊四五万计"的一种祀神习俗,更可推知川中杨姓大都是移人农耕地域的禹裔牧羊民族羌人所改,且能证明无论什么形象或姓氏的灌口二郎神都是羌氐人始祖大禹的变体《(大禹与李冰治水的关系》,《说文月刊》第2 卷第1 期).李思纯亦有相似的见解,但他推测灌口二郎最初应是羌氐族的牧神兼猎神.射猎必须携带弓矢与猎犬,故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明代小说中二郎神驾鹰牵犬的造型,或由此嬗变.何以知道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呢?这个问题甚至引出了二郎是外国神的创见. (五)"外来神"说.据《十国春秋》记载,五代时,前蜀王衍"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之,谓如灌口祆神".唐末五代时,灌口便有被甲持弓的神像,就是由这条史料获知的.《说文新附》释"祆",称":祆,胡神也.从示,夭声.火千切."有人考证此"祆神"即波斯的拜火教神 ,而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确有火崇拜,故推测二郎神之原型应是隋唐时从西域传进中国的波斯神灵,其后才逐渐本土化.张政则认为,它是从印度进口的.印度神中有个毗沙门天王,也称北方天王.天王的第二子名独健,常领天兵护其国界.佛经中有传说,唐天宝元年(742 年),大石、康居等五国围攻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安西向朝廷告急.安西路远,救兵难到,唐玄宗派高僧不空请毗沙门天王发神兵救援,带兵出征者即天王二子独健,他用体硕如猬的金毛鼠将五国联军的弩弦器械全部咬坏,迫使五国退兵.其后,玄宗便命天下州府都设坛供养天王及其部从形象,独健二郎神的广泛传播当在此时.外国神传人中国,常要经过改造,以二郎为赵昱或杨戬,便是土洋结合式改造的结果.但从元明杂剧中所演二郎神之事迹看,并未消除其原是毗沙门天王之子的痕迹《(封神演义漫谈》,《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 4 期). (六)石二郎说.杨继忠指出,据崔令钦《教坊记》记载,唐初宫廷音乐家曾根据民间咏唱二郎神的曲调制成《二郎神》词牌,因知二郎神之名在初唐以前就存在,至于李冰次子、赵昱、杨戬等有名有姓的"二郎",都是宋代及以后人的附会.那么,初唐以前就被民间尊奉为神的这位无名无姓的二郎到底是谁? 1974年 3 月,灌口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一座圆雕---李冰神石人.石人高 2.9 米,胸前刻有三行铭文: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水万世焉建宁是东汉灵帝的年号"镇水".这个石人是李冰被当作镇水之神的最早物证.铭文上说石人有三个,另外两个又在哪里?1975 年 1 月,距李冰神石人出土处仅 37 米的同一河底,又出土了一个圆雕石人,高约 2.2 米,比李冰神石人矮小.其石质、造型风格、侵蚀程度均与李冰神石人一致,可断定是三神石人之一.至于这个无名神石人的身份,可认为是李冰的侍从之一,另一个尚待出土.李冰是蜀郡太守,按照古制例带侍从.东汉圆雕很讲究对称美,故侍从必定是两个.当时,这种侍从叫做"郎",职责是护卫、陪从、助理.人们对李冰神石人可以明确称呼,但对这两个无名神石人只好用他们的身份---"郎"来称呼了.因"郎"有两个,故简称"二郎",又因它们都是石人,所以又叫"石二郎".这种称呼随着李冰治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二郎的故事也多起来了,且合二为一,成了一尊新造出来的神. 这个造神过程大约历时四百年,在初唐以前完成.唐初词牌《二郎神》,又名《十二郎》,"十二郎"其实是"石二郎"一音之转,正可为还原"二郎神"原来是两个石人之历史真相提供一点佐证《(二郎神小考》,《文史知识》1982年第 1 期).北宋赵《古今集记》有"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镇湔江"等语,可知东汉陈壹造三石人镇水的史实.在后世传说中,已经被讹传为"李二郎"奉父亲之命造三石人镇水了.这条记载,似可为三石人与二郎神的不解之缘再提供一例旁证. 此外,学人中尚有"二郎神"之原型是白族传说中"二楞神".羌族传说中"罗和二王"、彝族传说中"支格阿龙"等多种讲法,都认定此神信仰发端于西南地区. 有趣的是,任何一家之见,均能把二郎神信仰的嬗变轨迹讲得头头是道.如坚持二郎神本是羌族英雄神者,谓李冰本是羌族,他曾领导羌人治水,这就成为日后羌神助人斩蛟治水传奇的起因,并演绎出"李二郎"故事.其后,道教自四川发源,又把这尊少数民族崇拜的神灵吸收到自己的众神体系中,变成了"赵二郎".反之,坚持二郎神信仰肇端于二郎独健崇拜者则认为,由于不能容忍这位异方神祗对灌口的"侵入",道家遂以赵昱来与之抗衡;又由于二郎独健毕竟是其他民族的神,要他来救援安西与巴蜀人民的生活似有点勉为其难,因而就产生了一种创造本民族二郎神的需要,于是当地民众便由赵昱斩蛟治水的神迹,想到了历史上的李冰,乃有"李二郎"传奇的诞生.而坚持李冰治水史迹和石人镇水实为"二郎神"信仰之基础的学者,则以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认定其他种种"二郎"都是释道所造、文人学士的附会.孰是孰非,相争不下,未知谁能提出足以使各家俱能认同的高见,最终拨开历史的迷雾.。
道教神仙信仰:二郎神【河渎诸神】

道教神仙信仰:二郎神【河渎诸神】二郎神为中国历代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其信仰起源于蜀,也兴盛于蜀。
二郎神世为水神,但其所指皆不尽相同,其来历与李冰、李冰之子李二郎、赵昱、邓遐等几位古人有关。
李冰李冰为秦朝蜀(今四川)郡守。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郡太守,为郡民治理水患,凿离堆,穿=三,灌溉万顷良田,使川西平原去患致富。
民感其恩泽,立庙祭祀,使其神化。
后蜀封为“大安王”,又封为“应圣灵王”。
祀奉他的庙在永康郡导江县。
宋开宝五年(972年)诏修其庙,七年(974年)改号“广泽王”。
后世遂称厂济王,每岁一祀。
《风俗通》《新搜神记》《华阳国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李二郎李二郎为李冰之次子。
宋代朱熹的《朱子语类》云:“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乃是他第二子。
”清代陈祥裔《蜀都碎事》云:“蜀人奉二郎神,谓之川主。
其像俊雅,侍从者擎鹰牵犬,盖李冰之子也。
”《常熟县志》记载,蜀郡太守李冰之子曾除蜀郡都江之蛟孽,有水功,故立庙。
该庙原来祭祀蜀王杜宁,名叫“望帝祠”。
公元494至498年之前,益卅剌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至郫县,原址改祀李冰,命名“崇德庙”,宋朝初年增祀李冰之子李二郎像。
从五代王建据蜀以后(935-990年),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
宋元丰年问(1078-1085年),民立灌口二郎神庙,宋仁宗嘉八年(1063年)八月,封李二郎为惠灵候,号“护国灵应王”。
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改封“昭慧显灵真人”。
据《夷坚志》载:永康郡崇德庙乃灌口神祠,爵封王,置监庙官,蜀人事之甚谨,每时节献享。
及因事有祈者,必宰羊,一岁至四万头。
元至顺元年(1130年)封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李二郎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清雍正五年(1727年)敕封李冰渭敷泽兴仁通佑王,二郎神为“承绩广惠英显王”。
故后来改其祠为二王庙,今址在四川省都江堰市。
赵昱为隋朝道士。
柳宗元《龙城录》云:赵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城山,从道士李钰学道。
哥不是传说——二郎神井

哥不是传说——二郎神井
二郎井,位于泸县立石古镇,现已有700多年的历叱,传说是二郎神来开的。
在很久以前,立石栈只有几间茅屋的幺花店子,为了方便过往的行人,有一人老
太婆开了家只有几间铺的小客栈。
有一年遇受严重的旱灾,不但庄稼可粒无收,就是人畜饮水都要到几里外的王家河(玉龙湖)去排着长队挑水,经常是等候一两个小时才能挑到仅够一天用的水。
有一天傍晚,幺花店来了一个过客要住店,由于天气炎热,这位过客要店老板给
他水洗澡,店老板(老太婆)对他说:“客官,那来水给你洗澡哟”。
在过客的再三要求下,老太婆将挑来唯一还剩的一点水热给他洗澡了,洗完澡,这个过客对老太婆讲:“你们这里哪里没有水哟,等到半夜时分,你叫店小二给我一起去找水”,刚到半夜时,这位过客和店小二带上巟具在周围转了一圈,在一竹林旁边的杂草处,他就叫店小二去挖,没挖多久,便发现了一个小石包,两人便开
始打,没打多久,下面便有水冒出来,店小二高兴得跑回去告诉店老板,等他回来,一口小圆井装得满满一井水。
等到天亮,老太婆就把这消息告诉周边的人,很多人都说得很奇怪,这么平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水涌出来?通过老太婆对这位过客的回忆,相貌有点像二郎神,后来人们为了对挖井人的崇敬,就把这口井取名“二郎井”,幵在井台塑了二郎神的像。
背景介绍:立石镇、古称立石栈,始建于清朝永乐年间的古代驿站,有“上跑泸州、下跑重庆、宿于立石”的辉煌历叱。
普照寺、元通寺、柏杨寺是最早的古庙之一,还有保持完好的南华宫戏楼、翰林府、将军庙、米市街和二郎神泉古井。
它们是立石古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叱见证,立石镇是四川省文化先进镇,四川省历叱文化名镇,已申报全国历叱文化名镇。
二郎神杨戬历史传说事迹

二郎神杨戬历史传说事迹杨戬,明朝小说《封神演义》中主要人物,二郎神的文学形象,师从玉虚宫玉鼎真人,助周伐纣,屡在危难之中独撑大局。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二郎神杨戬的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二郎神杨戬基本介绍在名著《西游记》中二郎神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王,是玉帝的妹妹下凡与一名姓杨的凡人结合所生。
在《二郎宝卷》中二郎的父亲杨天佑是上天“左金童临凡”,为确州城内书生。
母亲云花女恋旧情下凡与杨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真君。
古典神话《封神演义》中,杨戬是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的徒弟,阐教第三代,修成八,九玄中妙,任尔纵横在世间,封清源妙道真君。
二、二郎神杨戬概述古代文学家们一致认同二郎神性格逍遥,性喜游逸。
一个飘逸自由的神君形象。
南宋《昭惠灵显王感应碑记》:“性好游逸”,周文璞《灌口二郎歌》:为人定似李太白,学道定似葛稚川。
(用李白来比喻二郎,可见其爽直不羁、自由豪迈)陆游《神君歌》:神君欢乐千万春南宋洪迈《夷坚支癸志》有一个短篇《蔡七得银器》很见二郎促狭、游戏人间的风范。
此文载湖州民蔡七,长大有力,受人佣故,足迹遍闻巷,每每夜分才归,常见一丰神秀整,举动雅静,衣销金白袍的伟岸男子柱立在骆驼桥栏边,一日蔡酒醉就抱住了这个男子,男子哀祈求去,并许给蔡七银酒器,蔡得银器喜不自胜。
其时郡中公库忽失器皿,散榜捕缉,最后查到蔡七,蔡被捕入狱,辩析甚至,被杖打后释放。
原来那个伟岸男子就是二郎神,倚栏遭辱时本能速脱,只因知晓蔡七愚贪,故意戏弄他罢了。
由此可见二郎神作为少年以“游戏得道”之神很有玩心。
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家、戏曲家在二郎性格方面的描写跟宋时的记载是一致的。
(元)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不周山破戮天吴,曾把共工试太阿。
……看了些日月盈亏,山河变迁,……濯锦江头,连云栈边。
……【闷来时担山赶日,闲来时接草量天。
】安然,寒暑相催不记年。
物随时变,脆似松枝,海变做桑田……正待要搊筝擘阮—————悠闲,闲云野鹤,淡泊名利,逍遥自在,还有雅好,比如搊筝擘阮,搊筝即用手指尖弹奏的筝。
游甘孜州泸定县二郎庙

游甘孜州泸定县二郎庙二郎庙一听就知道这是供奉二郎神的寺庙。
但是也谈不上这是正规的寺庙,因为没有出家人,只有一些泸定的老大爷老大妈来照顾照顾。
其实二郎庙所在的那座山头就是二郎山的一脉。
所以二郎山上二郎庙并非谣传。
二郎庙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东南的山腰上。
古朴的建筑风格很惹眼。
过去有人说二郎庙是道教庙宇,但是这个说法不对。
二郎庙是儒释道三教合一。
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这座山叫做二郎山,可能大家也是在听过《二郎山》这首歌之后才知道藏汉交界处有这样一座相对于成都平原较高的山。
不过有个比较恶心的传说讲述了二郎山的来历,这是我小时候一个叔叔告诉我的。
故事是这样的。
二郎山一次去赴蟠桃宴。
王母娘娘并不是很喜欢二郎神,因为二郎神是仙女与凡人结合生下来的,所以这种天庭丑事谁会满意呢?于是王母娘娘赏赐给二郎神一些青青的桃子,也就是还没有熟的。
二郎神没办法只能吃下去。
回来的路上就开始想拉肚子,但是离目的地都江堰还有很长的距离。
于是二话不说,二郎神空中方便,落下的一坨坨东东就越垒越高,于是成了二郎山。
小时候最喜欢去二郎庙吃斋饭。
为什么?那是因为庙中的大多数神祗都不死吃素的。
神仙都不吃素,烦人也就不用那么俗套。
这里的饭堂也很宽敞。
每到庙会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来排轮子吃斋饭。
吃完一轮再排一轮。
吃头轮的简直就是中了好彩头,那样最干净呀。
斋饭的原材料都是信徒捐献的。
比如张三年初许的愿实现了,那么他年初答应给的一头大肥猪就在所难免。
而这头猪就是庙会中大家吃的善果。
县城中除了观音阁吃素以外,城东北张家山上的城皇庙、城南山上的娘娘庙、城东山头东灵庙等等都是要吃荤斋的。
其实泸定的汉族民间信仰还是比较丰富的。
从二郎庙就可以看出很多。
要进二郎庙前可以看到一个牌坊,那是新建的。
二郎庙在解放前本来是建在山下的,也就是现在泸定新车站的对门--原皮革厂。
当时为了把好的大片地盘让给工农建设,二郎庙迁在了山腰上,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建立起来。
而今那片地上的人民皮革厂已经不复存在了,改土地上建着大片商品房。
杨戬劈桃山救母的传说

杨戬劈桃山救母的传说在明嘉靖三十四年无名氏《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了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宝卷》中讲述了杨二郎的身世。
"有一人,姓杨,名天佑,金童临凡",与斗牛宫"仙女云华侍长"发生关系,云华生下一子杨二郎。
孙悟空奉命将云华压在太行山,而"斗牛宫里西王母,来取二郎上天宫"。
二郎长大后,得知此事,劈山救母。
他有"开山斧、两刃刀、银弹金弓",与"梅山七圣"结拜弟兄,有"白马、白犬",他救母后还将孙悟空压在山中。
此宝卷若按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应为乙卯年,若按壬戌年则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以最晚时计算也比最早出版金陵世德堂刻《西游记》本早三十年,其中有关二郎神身世的内容与《西游记》吻合,而且还牵连上与悟空的恩怨,很值得研究。
见于《西游记》中。
“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中有如下段落。
大圣见了,笑嘻嘻的,将金箍棒掣起,高叫道:“你是何方小将,辄敢大胆到此挑战?”真君喝道:“你这厮有眼无珠,认不得我么!吾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王二郎是也。
今蒙上命,到此擒你这反天宫的弼马温猢狲,你还不知死活!”大圣道:“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我行要骂你几声,曾奈无甚冤仇;待要打你一棒,可惜了你的性命。
你这郎君小辈,可急急回去,唤你四大天王出来。
”真君闻言,心中大怒道:“泼猴!休得无礼!吃吾一刃!”杨戬,全称英烈昭惠清源妙道敷泽兴济二郎显圣真君,通常被当作传说里二郎神的名字,是神仙与凡人结合而生,力大无穷,法术无边。
《西游记》《二郎宝卷》中杨戬均为独子,民间有二郎庙供奉。
《宝莲灯》中有一妹三圣母。
通晓八九玄功,阙庭有第三只眼睛,可辨别妖魔鬼怪,手持三尖两刃刀《封神演义》中称杨戬追寻一怪物入一石穴,遂得一口三尖两刃刀及淡黄袍,座下有神犬哮天犬。
《西游记》中,居住灌江口二郎神庙,为玉帝妹子和杨君之子。
二郎神的故事

二郎神的故事二郎神的故事杨戬是玉泉山玉鼎真人的徒弟,也是姜子牙的师姪,擅长七十三变,神通广大,在姜子牙手下立功最多。
在封神榜跟西游记里都有不少故事。
这里取这两本小说以外的故事。
二郎神也有劈山救母之传说玉皇大帝有一个妹妹叫瑶姬,一次下凡来到人间捕杀神蛟时,她不顾天条人神不能通婚的森严戒律,与人间书生杨天佑结为夫妻。
他们有三个儿女,大儿子杨蛟,二儿子杨戬,三女儿杨婵。
玉帝和王母知道此事后发现瑶姬违反天条,便派遣天兵捉拿瑶姬回天庭受罚。
瑶姬誓死抵抗,杨天佑和大儿子死去,瑶姬被压在玉帝用仙桃化作的桃山下,不见天日。
只有二儿子杨戬带着妹妹杨婵九死一生,逃了出来。
为了生存,为了带大妹妹,杨戬受尽屈辱。
终于感动了女娲娘娘。
女娲娘娘派玉鼎真人收他为徒,杨戬托女娲娘娘照顾杨婵。
杨戬后来用开天神斧力劈桃山,救出在山下囚禁的母亲。
撼天动地的巨响震动了天庭。
母子相逢自是欢喜无限,但不幸的是,瑶姬因在山下压得太久,十几年不见阳光,身上已经长满了白毛,于是二郎将母亲放在山上晒太阳。
这时,玉帝闻听二郎劈山,恼怒非常,为了消除自家的耻辱,便放出九个太阳上天,将妹妹活活晒死在山上。
杨戬悲愤难当,又痛又恨,暴怒狂追天上九日,一手一个擒住却无处放,便分别掀起两座大山,将捉住的太阳压住,再看天上乱窜的七个日头,便抄起一副扁担担了七座大山继续追赶太阳,这就是"二郎担山"的传说。
就这样,只剩下最后一个太阳在飞跑,二郎一直将它追进了东海里,在海边被东海龙王的三公主拦下,筋疲力尽的二郎晕倒在三公主温柔的怀中,之后他们就结成了美满良缘。
而后,杨戬参加治水,立下赫赫战功,其间收服了梅山七圣,并与之结为兄弟。
为了母亲的死,二郎恨死了他的玉帝舅舅,玉帝也自知理亏,便封他为"英烈昭惠显灵仁佑王",道号"清源妙道真君"。
但二郎始终对这个舅舅不理不睬,坚决不在天庭居住,而在下界受香火,帐前有梅山七圣相伴,麾下一千二百草头神,对于玉帝是"听调不听宣" ,就是说只服从命令,没事别找他。
平遥古城二郎庙的介绍

平遥古城二郎庙的介绍
平遥古城二郎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庙宇,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平遥古城内。
该庙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二郎庙之一。
二郎庙有三进院落,主要建筑包括大门、正殿、后殿、东西厢房和钟楼等。
其中,正殿是二郎庙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翘角,彩画斑斓,精美绝伦。
正殿内供奉着二郎神和他的神仙家族,供品齐备,香火旺盛。
二郎庙还有一个重要的景点就是钟楼,它建于清代,高达21米,是平遥古城内最高的建筑之一。
钟楼的建筑十分精美,四面飞檐,层层叠叠,气势磅礴。
钟楼内悬挂着一口古钟,钟声深沉浑厚,每当整点时分,钟声响彻城市。
二郎庙是平遥古城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代表。
每年的二月初二,二郎庙会举办隆重的“祈福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香客前来祈福和参观。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郎庙
相传很久以前,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把田地草木都烤干了,百姓痛苦极了,这时出现了一个叫二郎的大力士,他看到百姓的疾苦,决心把这多余的太阳制服。
他想了一个办法,用一根粗大的木杠,担起两座小山,把杠子插进山洞中去追赶太阳,他一路捉太阳,捉到一个就用山压住,一直来到石河岸边,这时二郎看到天上一个太阳都没有了,觉得很纳闷,后来才发现最后一个太阳竟藏在马莲菜丛中。
二郎没捉住他,留下一个太阳照耀天地,太阳为感谢马莲菜救命之恩,发誓说:我晒死别的植物,马莲菜永远晒不死,打那时起马莲菜不管多热的天也是绿莹莹的。
二郎一连捉住九个太阳,感到很疾劳,躺在地上休息,把鞋中的石子倒出,变成了一座小山,二郎肩担的二座小山峰,一个是放在石河中的小洞山,另一个就是长城外的大洞山,两座山都有二郎插扁担的山洞。
后来人们把二郎休息的山叫二郎山,为纪念二郎为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就在山上修了二郎庙来纪念他。
在当地还流传着二郎射日的传说,二郎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使一把弹弓,他用神弹射掉九个太阳,留下一个,九个太阳掉到地上变成九大温泉,剩下的一个石弹子被扔在二郎山附近,百姓叫这条山沟为石弹子沟。
二郎弹打王八精的传说
很久以前,石河经常发大水,百姓传说石河中有一个王八精,他一高兴就在水中兴风作浪造成水灾,一不高兴一口气将水吸干造成旱灾。
百姓拿它没办法。
天神二郎知道了这件事后,变成一个壮士骑着一匹白马,身背弹弓来到石河岸边,只见一个黑脸大汉坐在石板上晒太阳,二郎牵着马来到水边饮马,黑大汉一看连忙扒在石河沿儿边也喝起水来,不一会儿石河的水全被他喝干了。
二郎一看这个黑大汉就是害人的王八精,二郎取下弹弓,搭上石弹子朝黑大汉射去,只听嗖的一声,石弹子正中黑大汉的后背,王八精负伤向海边逃窜,二郎追到海边,把王八精捉到,王八精边喊饶命,二郎饶了王八精,但又怕他继续为害,就用一块大石头压在王八盖儿上,这样他就永远动不了了。
后来人们立碑,碑座就刻成龟形。
王八精被制服了,石河消除了水患,人们安居乐业。
为了纪念二郎制服王八精,人们在首山上修了二郎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