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教案
政策网络公共政策创新的视角-文档资料

政策网络公共政策创新的视角【内容提要】本文从政策网络的视角分析我国公共政策创新,要求我们重视政策网络在政策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培育网络主体的公共理性,构建协商民主与政策网络的良性互动,加强政策网络的学习机制等,从而形成合理、优良的创新政策,保证公共政策创新对社会的持续作用。
一、政策网络理论:分析政策过程的新范式政策网络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公共政策领域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现代国家机关推动公共政策时,往往必须依赖政策利害关系者的合作,结合与动员原本分裂的社会资源,在和谐的集体行动过程中解决政策问题,而政策网络正是这种稳定与持续关系所形成的互动形态。
政策网络的概念系统见仁见智,比较有代表性的政策网络定义是:“由于资源相互依赖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群组织或者若干群组织的联合体。
”公共政策本质是公民与各种组织互动的产物,引入网络分析的方法可以真实地认识到政策过程中的现实图景。
中国不存在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多元决策结构,因此还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的政策主体结构的碎片化、“分权化”和“中心缺失”的问题。
相反,在中国决策的“中心”位置是非常清晰可见的。
但是,随着社会结构日趋网络化以及社会中寻利集团的增长,许多公共事务不再是只靠政府就得以决定,传统的铁板一块的利益格局和决策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侵蚀,利益结构的多元化、决策过程的部门化也在日益加剧,这就为政策网络的研究提供了较为贴切的现实基础和理论背景。
同时,作为一个“关系型”社会,中国的决策过程有可能存在比西方更为复杂的政策关系网,特别是在我国的政策创新过程中“人格化结构”比较明显的情况下,运用“政策网络”方法对这些关系网进行研究,显然更有解释力。
因此,笔者在对我国政策创新进行研究时,试图以新兴的政策网络概念取代传统的分析框架,从新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二、我国政策网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公共政策创新的阻滞1. 多元利益诉求下的信任危机导致交易费用增加,公共政策创新供给必然滞后于需求政策网络是以物质利益为粘合剂。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教案教材

• 综上所述,政策网络可视为利害关系者与国家机关各部门 之间建立例行化的互动模式,对关心的议题进行沟通与协 商,使得参与者的政策偏好被满足或是政策诉求获得重视, 以增进彼此的政策利益。通常政策网络内的行动者包括行 政人员、国会议员、学者专家、利益集团等与该政策有利 害关系的个人或团体,这些个别行动者或团体因为法定权 威、资金、信息、专业技术与知识等资源的相互依赖,而 结合成行动联盟或是利益共同体。
• (3)结合专业知识与技术;丁仁方结合统合主义与政 策网络概念,应用分析我国在威权转型过程的残障 福利政策之形成与发展,以残障福利网络概念说明 国家机关(行政部门的社政单位)与残疾人团体之间的 互动关系与行为,及对于残障福利政策推动的影响; 李允杰、丘昌泰将政策网络界定为在一群互赖行动 者之间建立某种稳定程度的社会关系型态,以促成 政策问题或方案的形成或发展);林玉华认为政策网 络是跳脱传统官僚层级结构及自由市场机制两种治 理结构的另类「政治制度」,逐渐成为解释政策执 行的重要因素,也架构了一九七○年代与一九九○ 年代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桥梁。
• 第二、 德国学者卓尔(Marian Dhler)在研究英国、 德国与美国医疗政策网络型态后,指出医疗政策网 络(health policy networks)的特性,包括 • ⑴网络的结构:如集中程度、部门化、系统整合情 形,例如英国卫生政策网络结构呈现集权化与层级 节制的形式。 • ⑵网络中行动者及其联盟:如行动者的数目,例如 美国医疗政策网络的行动者众多,彼此之间形成稳 定的联盟关系。
• (2)由于网络成员之间资源交换的协议与达成共同目 标的共识,促使内部成员持续互动与合作;(3)网络 成员之间的互动基础,建立在相互信任与遵守协议 的游戏规则上;(4)政策网络是一种自我规范的组织, 相当程度地独立于国家机关之外,但国家机关仍能 某种程度地加以主导。因此,罗茨将网络分析层次 着重在政策部门,而不是政策次级部门。此外,罗 茨并以政策网络概念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政 府间关系(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以下简称 IGR模型),认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出多元竞 争与复杂的博弈形式。
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

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一、中国的政策过程中国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共识”的目标诉求。
共识就是意见一致。
我国的宪政制度、政府体系以及党政关系均将共识视为政策目标。
在政策过程的实践中,共识诉求甚至超越单纯的理性目标,如用政策方案的“可批性”代替“可行性”的情形。
共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成,如指令、协商、竞争等。
政策过程由政策舞台、政策参与者和共识过程三个变量构成。
政策舞台即政策制定的政府部门、机构或非正式组织。
政策参与者指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政策制定的行为个体。
共识过程即意见收敛的过程,在政策研究中,共识过程与信息流动的方向、官僚组织的层级、参与政策制定的组织及网络等均相关。
政策过程的模式受到制度环境的显著影响。
制度环境包括政府组织结构、资源配置方式、产权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变量。
政府组织结构决定了政策制定的舞台、程序和规则,并规定了政策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
资源配置方式和产权结构决定了政策参与者的利益格局和政策立场。
意识形态决定了政策参与者的政策信仰和政策偏好。
由于不同的政策参与者在权力关系、利益格局和政策偏好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性,政策压力和冲突随即形成,政策过程就是缓解政策压力、解决政策冲突的共识形成过程政策舞台的制度化层面就是政策提出、酝酿、构思和决策的官僚体系。
官僚体系是政策舞台的制度化层面就是政策提出、酝酿、构思和决策的官僚体系。
官僚体系是政策过程的组织基础和制度框架,它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能分工,从而限定了政策在哪些政府部门制定、经由何种程序和规则、最后以何种方式颁布和执行。
制度化层面上的官僚体系提供政策过程的正式规则,其政策压力和意见传达、收敛、并达成共识的过程通常是自下而上的、程序化的过程;政策舞台的社会化层面就是参与或影响政策过程的机构、团体或个人所组成的非正式关系网络,即协商网络。
揭示了官僚组织和正式制度背后的动态因素,如哪些人在积极推动、其影响力的来源、作用途径和影响强度等。
《政策分析》课件

收集和分析数据
根据评估方案,收集相关数据 ,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析。
反馈与应用
将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 为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依 据。
06
政策调整与完善
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01
02
03
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不 断发展,原有政策可能无 法满足新的需求,需要进 行调整以适应变化。
解决政策问题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政策调整与 完善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公 众认知度。
提供技术支持
加强政策研究和数据分析,为 政策调整与完善提供技术支持
和保障。
《政策分析》ppt课件
目录
• 政策分析概述 • 政策背景研究 • 政策目标与问题识别 • 政策方案设计与选择 • 政策效果评估 • 政策调整与完善
01
政策分析概述
政策分析的定义
01
政策分析是指在政策制定、实施 和评估过程中,对政策问题、解 决方案和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和分 析的方法。
02
它涉及对政策问题的识别、目标 设定、方案制定、可行性分析、 效果预测等方面,旨在为政策制 定提供科学依据。
公正与公平
评估政策是否促进了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可持续性与长期影响
评估政策的可持续性和长期影响,是否具有持久的效果。
评估的方法
定量分析
运用数据和统计分析,对政策效果进行量化 的评估。
定性分析
通过深入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方法,对 政策效果进行质性的评估。
详细描述
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与选择过程中,应注重公平性,充分考虑各方利益诉求,确保方案实施后能够实现 公平的结果。同时,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采取措施保障他们的权益,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衡 发展。
科技创新政策网络分析:一个应用框架

术 、 新 政 策 的研 究 主 要 从 4个 方 面 展 开 : 科 技 政 策 创 ①
0 引 言
当前 科 技 创 新 面 临 着 新 局 面 , 重 要 科 技 创 新 成 即
和创 新 政 策 的一 般 理 论 研 究 ; 各 项 具 体 政 策 的研 究 ; ②
③ 各 国政 策 的 比 较 研 究 ; 政 策 的 评 估 研 究 。 李 晓 春 ④
家 ” 伟 目标 的 推 动 , 种 新 局 面 也 日趋 明 显 。这 时 , 宏 这
和黄 鲁 成 则 认 为 , 我 国 的 技 术 创 新 政 策 研 究 领 域 在 中, 术创新政策 的概念 、 据 、 技 根 目标 , 策 工 具 和 政 策 政
实 施 、 策 效 果 评 估 、 策 的 历 史 演 变 、 业 技 术 创 新 政 政 行 政 策 和 地 区技 术 创 新 政 策 等 领 域 是 主 要 的研 究 焦 点 。 可见 , 以往 我 国 学 者 对 科 技 创 新 政 策 的 研 究 注 重 对 特
国家 的科 技 创 新 政 策 体 系 应 该 顾 及 每 一 个 创 新 主体 的 利 益 , 各 个 主 体 的 创 新 管 理 职 能 和 创 新 资 源 进 行 有 将 效 整 合 , 其 形 成 合 力 。 因此 , 技 创 新 政 策 的 利 益 相 使 科 关 者 也 会 随 之 变 得 多 种 多 样 , 政 策 主 体 除 了各 级 政 其 府 部 门这 些 直接 主体 之 外 , 包 括 企 业 、 校 及 公 众 等 还 高 间接 主 体 。 这 些 间 接 主 体 参 与 和 影 响 政 策 制 定 的 同 时 , 作 为 科 技 创 新 政 策 客 体 来 保 障 政 策 执 行 。对 于 又
2.1+网络改变世界+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2. 人际交往教师活动:展示一些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的图片,如社交软件聊天、视频通话等。
提问学生:网络对人际交往方式带来了哪些改变?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回答问题,认识到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教师总结: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让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
笔记区:网络丰富日常生活——人际交往(P10 11)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 生活便利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讨论网络在生活便利方面的具体表现,如在线购物、在线支付、在线预订等。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认识到网络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丰富多彩。
教师总结: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能够满足我们各种不同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笔记区:网络丰富日常生活——生活便利(P11)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二)网络推动社会进步1. 经济发展教师活动:展示一些企业通过网络实现创新发展的案例,如电商平台的兴起、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等。
提问学生:这些案例说明了网络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认识到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教师总结: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新业态,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笔记区: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P12 13)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人财物的流动,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2. 民主政治教师活动:讲述一些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的案例,如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参与政府决策等。
提问学生:这些案例体现了网络对民主政治的什么作用?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认识到网络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教案

• ⑵专业化组织与政策制定机构普遍出现; • ⑶互动关系频繁与密切。
• 罗茨IGR模型与威克与怀特GIR模型的主要不同 处,在于前者强调将政策网络研究焦点置于 政府部门层次(sectoral level),分析政策领域 中个别行动者的利益如何汇集为团体利益; 而后者认为将研究焦点置于部门层次时,涉 入的行动者过多,造成分析时的困扰,因而 将分析层次置于政策次级部门,并集中在网 络间人际互动关系的讨论。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政策网络(Policy Network)概念在公共政策 或政治科学领域的出现与应用,其产生的现 实原因是现代国家机关(State)推行公共政策 时,越来越不易通过相关部门动员到所有必 要的政策资源,往往必须依赖政策利益相关 者的合作,结合与动员原本分散的社会资源, 以期能在和谐的集体行动过程解决政策问题, 而政策网络正是这种稳定与持续关系所形成 的互动型态。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
政策网络理论概述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在西方的政治学和政府的研究中,有两种方法为我 们所熟悉。一是通过分析权利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 分配,明确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边界,这属于一种宏观 的结构研究方法,其方法论基础为整体主义;
• 二是通过分析个人和单个组织在政治过程中的功能 和行为机制,这是一种微观的研究方法,其基本的理 论依据是理性选择,个人主义是其主要的方法论基础 。
• 2.本森(J. K. Benson)以政府间关系概念界定政策网 络,他认为因为资源的互赖而使行政与利益结构形 成一体,以确保共同的政策偏好被满足,并排除其 它异议团体。
3.麦克法兰(A. McFarland)认为议题网络是在政 策领域中,与该政策有利害关系的团体或个 人形成的持续沟通网络,参与者包括行政官 僚、国会议员、游说团体、学者专家与大众 传播业者,并指出议题网络不同于铁三角关 系,其是开放途径且有多元参与者。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

美国学者的观点
• 1.贺可(H. Heclo)认为多数政策议题的决策方式并非铁三角的封闭关 系,而是在政党系统、国会、行政系统等正式组织结构之外,所形成 的一种非正式的、复杂的议题网络(issue network)型态。
• 我国台湾公共政策学者对于政策网络的研究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例 如,张世贤由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传统权力关系的缺失角度,提出应 以政策网络概念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合作关系;林钟沂认为现代国家 面临的政策问题,相当复杂与专业化,需以专业知识来解决专门性问 题,故与此种政策问题相关利害关系者形成的政策网络便应运而生, 并透过三种途径使政策顺利运作:(1)整合不同的利益,(2)设定政策 优先级,(3)结合专业知识与技术;丁仁方结合统合主义与政策网络概 念,应用分析我国在威权转型过程的残障福利政策之形成与发展,以 残障福利网络概念说明国家机关(行政部门的社政单位)与残疾人团体 之间的互动关系与行为,及对于残障福利政策推动的影响;李允杰、 丘昌泰将政策网络界定为在一群互赖行动者之间建立某种稳定程度的 社会关系型态,以促成政策问题或方案的形成或发展);林玉华认为 政策网络是跳脱传统官僚层级结构及自由市场机制两种治理结构的另 类「政治制度」,逐渐成为解释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也架构了一九 七○年代与一九九○年代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桥梁。
英国学者的观点
• 英国立法部门在决策过程的政治重要性与美国立法部门不 同。因此,英国政策网络的主要参与者,通常仅包括政府 官员与政策利益相关者。
• 1.理查德森与乔丹(J. J. Richardson and A. G. Jordan)认 为政策社群是由特定利益团体与国家机关相对应部门形成 的持续互动关系,指出英国政策可说都是在次级政府中透 过政府机构与利益团体之间的协商而形成,并强调政府部 门中有许多决策部分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㈢欧洲学者的观点
• 欧洲学者的观点系以德国学者作为代表,他们的观 点与英国研究途径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差异在于 欧洲学者视政策网络为一种治理结构,英国学者视 其为一种利益集团中介模型。 • 第一、 肯尼斯与薛奈德(Patrick Kenis and Volke r Schneider)认为现代社会功能高度分化的结果, 私人部门控制许多重要的资源,在政策形成与执行 时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认为政策的制订相当 程度地依赖参与者之间非层级节制形式的互动关系。 政策网络即是由一群具有自主性,且彼此之间有共 同利益的相互依赖的行动者所组成的关系。
的行动与政策偏好。
• ⑵政策网络途径视公共决策过程为多元行动 者之间权力互动的结果,政策过程不再只是 行政部门纯理性的规划活动,不宜将政策过 程明确地分割为截然不同的阶段,而政策网 络途径可以避免传统公共政策研究阶段论的 迷惘。
• ⑶政策网络参与者各自拥有其政策需求与资源,基 于协商的逻辑(the logic of negotiation),参与 者必须就政策内容进行交涉,使政策在规划与形成 阶段必须负担较高的成本,包括协议、资源交换与 行政成本。 • ⑷当决策权力与行政结构相互依赖时,而且政策资 源是高度分散时,行政部门透过与民间团体建立政 策网络形式的互动关系,得到民间社会的协助与合 作,以利于网络的类型
• ㈠罗茨的模型 • 罗茨将政策网络视为国家机关中不同部门之 间,和国家机关与其它民间社会组织之间的 互动关系。他指出政策网络概念至少包含五 个主要的方面: • ⑴利益的汇集(constellation of interests ):网络的参与者依其服务内容、专业功能与 顾客团体而有其不同的利益;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政策网络(Policy Network)概念在公共政策 或政治科学领域的出现与应用,其产生的现 实原因是现代国家机关(State)推行公共政策 时,越来越不易通过相关部门动员到所有必 要的政策资源,往往必须依赖政策利益相关 者的合作,结合与动员原本分散的社会资源, 以期能在和谐的集体行动过程解决政策问题, 而政策网络正是这种稳定与持续关系所形成 的互动型态。
• 第二、 德国学者卓尔(Marian Dhler)在研究英国、 德国与美国医疗政策网络型态后,指出医疗政策网 络(health policy networks)的特性,包括 • ⑴网络的结构:如集中程度、部门化、系统整合情 形,例如英国卫生政策网络结构呈现集权化与层级 节制的形式。 • ⑵网络中行动者及其联盟:如行动者的数目,例如 美国医疗政策网络的行动者众多,彼此之间形成稳 定的联盟关系。
英国学者的观点
• 3.威克与怀特(Stephan Wilks and Maurice Wright)以社会中心途径提出政府与产业界之 间的网络关系(government-industry relati ons,以下简称GIR模型),强调政策网络中的 人际互动关系,而非制度结构关系,并进一 步提出GIR模型特性,包括: • ⑴公共行政部门与私人产业部门均呈现功能 专业分化的情形; • ⑵专业化组织与政策制定机构普遍出现; • ⑶互动关系频繁与密切。
㈡艾特金森与柯曼的模型
• 艾特金森与柯曼依行政官僚自主性、行政权 威集中性及企业利益团体的动员情形等三个 面向建构六种政策网络类型,分别为压力多 元主义(pressure pluralism)、恩庇式多元 主义(clientele pluralism)、父权式多元主 义(parental pluralism)、组合主义(corpor atism)、同心协力(concentration)、国家机 关主导(state-directed)的政策网络(见表二 )。
政策过程的网络分析
政策网络理论概述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在西方的政治学和政府的研究中,有两种方法为我 们所熟悉。一是通过分析权利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 分配,明确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边界,这属于一种宏观 的结构研究方法,其方法论基础为整体主义;
• 二是通过分析个人和单个组织在政治过程中的功能 和行为机制,这是一种微观的研究方法,其基本的理 论依据是理性选择,个人主义是其主要的方法论基 础 。
• 罗茨IGR模型与威克与怀特GIR模型的主要不 同处,在于前者强调将政策网络研究焦点置 于政府部门层次(sectoral level),分析政 策领域中个别行动者的利益如何汇集为团体 利益;而后者认为将研究焦点置于部门层次 时,涉入的行动者过多,造成分析时的困扰, 因而将分析层次置于政策次级部门,并集中 在网络间人际互动关系的讨论。
• ⑵成员或参与者(membership):哪些人参与 网络关系; • ⑶垂直的独立性(vertical independence): 政策网络之垂直关系为何; • ⑷水平的独立性(horizontal independence): 网络间的相互联结为何; • ⑸资源分配(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参与者的资源交换情形。
3.麦克法兰(A. McFarland)认为议题网络是 在政策领域中,与该政策有利害关系的团体 或个人形成的持续沟通网络,参与者包括行 政官僚、国会议员、游说团体、学者专家与 大众传播业者,并指出议题网络不同于铁三 角关系,其是开放途径且有多元参与者。
英国学者的观点
• 英国立法部门在决策过程的政治重要性与美 国立法部门不同。因此,英国政策网络的主 要参与者,通常仅包括政府官员与政策利益 相关者。 • 1.理查德森与乔丹(J. J. Richardson and A. G. Jordan)认为政策社群是由特定利益团 体与国家机关相对应部门形成的持续互动关 系,指出英国政策可说都是在次级政府中透 过政府机构与利益团体之间的协商而形成, 并强调政府部门中有许多决策部分的特性。
• 综上所述,政策网络可视为利害关系者与国家机关各部门 之间建立例行化的互动模式,对关心的议题进行沟通与协 商,使得参与者的政策偏好被满足或是政策诉求获得重视, 以增进彼此的政策利益。通常政策网络内的行动者包括行 政人员、国会议员、学者专家、利益集团等与该政策有利 害关系的个人或团体,这些个别行动者或团体因为法定权 威、资金、信息、专业技术与知识等资源的相互依赖,而 结合成行动联盟或是利益共同体。
㈣我国台湾学者的观点
• 我国台湾公共政策学者对于政策网络的研究 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例如,张世贤由中央 与地方政府之间传统权力关系的缺失角度, 提出应以政策网络概念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 合作关系;林钟沂认为现代国家面临的政策 问题,相当复杂与专业化,需以专业知识来 解决专门性问题,故与此种政策问题相关利 害关系者形成的政策网络便应运而生,并透 过三种途径使政策顺利运作:(1)整合不同的 利益,(2)设定政策优先级,
㈡英国学者的观点
• 2.罗茨(R. A. W. Rhodes)认为自1980年以 来英国政治出现一种新的治理结构,即在各 个政策领域出现由多元组织组成相互关联的 网络。他根据权力依赖观点,将政策网络定 义为各个组织(包括国家机关相关行政部门) 基于权威、资金、正当性、信息、人员、技 术、设备等资源依赖基础,结合成一种联盟 或利益共同体。其内部运作过程是一种资源 交换的过程,如同博弈(game),其特征包括: (1)国家机关治理的范围更为广泛,以及公、 私与民间志愿部门三者之间相互依赖;
续上表
网络型态 生产者网络 网络特性 1、参与者的数目不固定 2、有限程度的水平相互依赖 3、提供生产者利益 1、不稳定的关系 2、参与者众多 3、有限程度的水平相互依赖
议题网络
来源:D. Marsh and R. A. W. Rhodes. (1992). Policy Net works in British Politics: A Critique of Existing Approache s. In D. Marsh and R. A. W. Rhodes eds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3)结合专业知识与技术;丁仁方结合统合主义与政 策网络概念,应用分析我国在威权转型过程的残障 福利政策之形成与发展,以残障福利网络概念说明 国家机关(行政部门的社政单位)与残疾人团体之间 的互动关系与行为,及对于残障福利政策推动的影 响;李允杰、丘昌泰将政策网络界定为在一群互赖 行动者之间建立某种稳定程度的社会关系型态,以 促成政策问题或方案的形成或发展);林玉华认为政 策网络是跳脱传统官僚层级结构及自由市场机制两 种治理结构的另类「政治制度」,逐渐成为解释政 策执行的重要因素,也架构了一九七○年代与一九 九○年代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桥梁。
罗茨(R.A.W. Rhodes)的政策网络 分类模型
网络型态 网络特性 政策社群 (1) 关系稳定 (2) 严格限制参与者的数 /地域社 目 (3) 参与者之间水平地相互依赖 (4 ) 有限程度的垂直连结 群 专业网络 (1) (2) (3) (4) (5) 政府间网 (1) 络 (2) (3) 关系稳定 严格限制参与者的数目 参与者之间水平地相互依赖 有限程度的垂直连结 提供专业人员利益 限制参与者的数目 有限程度的水平相互依赖 扩张程度的垂直连结
• 这两种方法对偏重与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我们很 难协调沟通这两种研究方法对社会生活做出整体性 的解释。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和发展
• 政策网络(PolicyNetwork或Policy Communit y)理论的产生,就是基于以上两种研究方法之 间的裂痕和紧张关系。政策网络理论的最初 发展,就是试图填补宏观和微观两种研究方法 之间的空间。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一些 美国学者强调研究在政府、官僚机构和利益 团体中个人之间的常规化的联系。
政策网络对于公共政策研究的影响
• ⑴传统政策研究者倾向于视国家机关为政策偏好一 致的行动者,以英国传统政策研究的“威斯敏斯特 模式”(Westminster model)为例,将国家机关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