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

合集下载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知识整理:唐俊阳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从京师长安南下遨游,观察民俗,收集传说,走遍江淮、中原。

元封三年,司马迁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

今后,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诚匈奴的李陵辩白,获罪坐牢,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持续发奋著书,终于达成。

著书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

《史记》最先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考据,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册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朝末已有此职。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草拟文书、策命诸侯卿医生、记录史事、编写史册,兼管国家文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职位渐低。

魏晋此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计算历法。

取材:相当宽泛,包含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检查获得的资料。

司马迁对资料做了仔细的剖析和选择,裁减了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疑难,或采纳阙疑的态度,或记录各样不一样的说法。

创作初衷: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以修史为使命。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加,遗憾、忧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今日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着父志达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固然司马谈、司马迁都自称以续写《春秋》以后的史事为己任,但《史记》记录的史实并不是直接承接着《春秋》记录的部分,而是包含了后者。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曾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二、史记的创作背景史记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图强,历经艰辛创作而成的一部历史巨著。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自黄帝时代开始,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的历史。

三、史记的内容与特点史记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书则着重描述各种制度、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世家记载诸侯国家的发展史,列传则是对一些杰出人物进行的传记式描写。

史记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史记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和文学性的结合。

司马迁运用丰富的文学手法,如描绘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对话等,使得史记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文字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史记的历史价值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于后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经典之作。

它为后世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启示,影响了后世的史学、文学、哲学发展。

五、司马迁的精神品质面对宫刑的屈辱,司马迁没有放弃,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力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

他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担当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史记的影响与传承史记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

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了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同时,史记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史记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整理:唐俊阳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走遍江淮、中原。

元封三年,司马迁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

此后,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

著书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取材:相当广泛,包括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

司马迁对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疑难,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创作初衷: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以修史为使命。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遗憾、忧愤而死,死前嘱咐儿子:“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虽然司马谈、司马迁都自称以续写《春秋》之后的史事为己任,但《史记》记录的史实并非直接承接着《春秋》记录的部分,而是包含了后者。

古代文化常识五:史书体例【共30个专题,陆续更新中】

古代文化常识五:史书体例【共30个专题,陆续更新中】

4.纪事本末体
(1)指以_历__史__事__件__为主的史书体例。创始于南宋袁枢的 《__通__鉴___纪__事__本__末__。》 (2)将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补 _编___年__、__纪__传__体__之不足。
5.国别体
(1)以_国__家___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2)《__国__语___》_ 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由西汉刘向编纂,记录战国 时代历史的__《__战___国__策也》是国别体。 “二十四史”中的《___三__国__志__》也属国别体。
彩蛋:古代编史人的伟大
古代史官的职责是有什么事就记录下来,别人不能干涉,统治者也不 例外。春秋的时候晋国的史官叫董狐,他秉笔直书“赵盾弑君”,这 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1.下列史书,不属于“前四史”的一项是( ) A.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B.北宋宋祁、欧阳修等编撰的《新唐书》 C.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D.东汉班固的《汉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举个例子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卷】 唐纪六十六懿宗昭圣惠孝皇帝上咸通元年(庚辰、860 )
春,正月,乙丑,裘甫帅其徒千余人陷剡县,募壮士,众至数千人;越州大恐。 时二浙久安,人不习战,甲兵朽钝,见卒不满三百;郑德更募新卒以益之,军吏受 赂,率皆得孱弱者。德遣子将沈君纵、副将张公署、望海镇将李将新卒五百击裘甫。 二月,辛卯,与甫战于剡西,官军大败,三将皆死,官军几尽。
拓展: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即官方正史,都依照_《__史__记___》,以__纪___传__体(史书体例)编 纂。且“二十四史”除了__《__史__记其》余均属断代史。
大家感受一下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 《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一■先秦乂学(一)上古神话传说记录上古神话的书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两部:《山海经》、《淮南子》。

【《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撰。

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二)先秦散文1 .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五经”和《乐》称为“六经”又称六艺。

2.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西汉)。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著3 •诸子散文:【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m),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孔子】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一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

《论语》为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墨子】名翟(d i),春秋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一书由墨子及其弟子所著,记录了墨子的言行和事迹,语录体。

【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名《南华经》,现存33篇,由庄子及其门人所著。

【荀子】名况,字卿。

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主要作品为《荀子》。

【韩非】哲学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著《韩非子》。

【吕不韦】秦相,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二)先秦诗歌(1)【《诗经》】本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亦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编为“风”“雅”和“颂”三个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史记》文化文学史

《史记》文化文学史

专题一《史记》文化文学知识【知识点击】1.《史记》的体例和相关文化常识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到“腐刑”。

一度想自杀,但“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的创作。

《史记》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2.《史记》中的成语或典故1.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2.一饭三吐哺: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

比喻求贤殷切。

3.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4.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

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5.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

指拟定作战策略。

引申为筹划、指挥。

6.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

屈原列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屈原列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屈原列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作者: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史记力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 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二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离骚》:《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全诗三百七十多句,两千四百多字。

诗题“离骚”二字,司马迁解释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文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人文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人文文化常识大全(一)人文常识“之一”: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唐朝颜师古释注。

(二)人文常识“之二”: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乐府双璧:《木兰辞》、《孔雀东南飞》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二拍:(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人文常识“之三”: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

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

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三皇:伏羲、燧人、神农三教:儒、道、释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四)人文常识之“四”:战国四公子: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太白楼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长沙岳麓衡阳石鼓商丘应天府宋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四君子:梅兰竹菊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4、《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部分。

5、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史记》的五部分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主的。

7、“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8、《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9、《汉书》共一百篇,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录了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的史事。

其中写得最好人物传记是《苏武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